Ⅰ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Ⅱ 怎样看待西方经济学
要知道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下,经济运行不可能按照书本上所讲的那一套运行。就连西方自己,也不是完完全全像经济学里面总结的那些规律来运行。但是要知道,对书本中能对经济发展有帮助的,能够帮助自己更加深刻理解经济学内涵的知识,是有必要借鉴学习的。我记得书上前言中有作者的看法,你可以在参考下。
Ⅲ 如何看待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
毕业能力: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经济学 的就业方向
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有广泛的就业路径
经济学 的介绍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学 制:四年
Ⅳ 谈谈你对经济学的理解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类专业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 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人才。
应答时间:2020-12-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
■宏观调控的主旋律仍是结构调整
问: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
答:从今年上半年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大体上是平稳的。第一,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第二,物价基本上是稳定的,消费品价格虽然有升有降,但是幅度都不大。从另一方面看,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投资仍然比较多,也就是报纸上所说的有投资偏热的现象。二是货币信贷量比较大。正因为投资比较旺,而且信贷量比较大,所以国务院最近准备清理在建的项目,银行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强控制。
那么,当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是防止通货膨胀呢?还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要防止通货紧缩?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既不能说是防止通货膨胀,也不能说是防止通货紧缩,宏观调控的主旋律仍然是结构调整。防止信贷的增长,同样是为了使结构协调,防止发生严重的结构失调现象。
■大型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社会职能、社会负担的剥离问题
问: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究竟难在哪里?
答:大型国有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主要的难点是社会职能、社会负担的剥离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企业要上市,必须在社会负担剥离之后。改革思路大概是这样的:对于社会负担,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第一,义务教育、公检法,要划归地方,如果是国有的,中央直属的企业,那就由中央财政给补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义务教育的包袱卸掉。公检法本来就应该归地方职能部门管。第二,义务教育和公检法之外,如医疗、社区、国有企业中的集体企业,这些怎么办?这个问题只有在根据企业自身的财力情况和财政所允许的程度来逐步解决。第三,离退休人员。离退休人员大体上可以采取这样的方针:中央大企业中的离休人员,人数少,可以转由财政负担。至于退休人员,则主要由社会保障基金来解决。财政仍然要承担一部分。退休人员的费用让财政承担一部分是有理由的。理由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当初工资和社会保障是分别计算的。工资部分,每个月40元钱、60元钱的工资,发给职工本人了,而社会保障这笔钱保留在本企业中,但本企业中没有单列账户。这么多年来,这笔钱一直存在企业中,就滚下来了。很多国有企业今天的资产中,有一部分是国家投资盈余的利润,有一部分就很可能是多年来没有单列账户的社会保障资金的转化。报纸上说某个企业自建立以来累计利润多少亿元,其中很可能把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计算进去了。这是一笔糊涂账。此外,改革后国有企业如果要上市,也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适合上市的上市,另一部分,社会职能方面,暂时不动,另组一个公司把它们管起来。
■人民币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
问: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答:现在对外贸易顺差还是比较大,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多,而国际贸易的摩擦也正在加剧。我们不会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但应该看到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人民币的升值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大幅度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肯定是有害的。因为这个不仅对出口不利,而且由于国内资产价格的上升,那种非正常流入的资金会增加,这是需要避免的。小幅升值,慢步升值,这是有利有弊。小步慢升的不利方面是出口仍会受到影响。有利的方面何在?这对企业是一个重要的鞭策和压力,就是说,企业不能再单纯依靠汇率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优势,一定要着重内部的管理,着重品牌,着重营销渠道,着重企业成本的降低。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机遇。还有,如果人民币小步慢升的话,那就鼓励企业更多地进口先进设备、新型的原材料,这也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步伐。我们一方面要减少不利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对企业有利的一面,加快企业改革,加快技术创新。
■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
问:如何看待下半年的金融改革?
答:下半年金融改革可能要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商业银行的改革,一是农村金融的改革。在商业银行改革方面,中国建设银行上市以后,中国银行上市,它们上市以后反应都比较好,接着而来的将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所以说,商业银行上市是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看来下半年这个过程还将继续进行。农村金融方面,重点在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农村信用社或者实行联合,就是说建立信用社的联社,或者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下半年一个重大的和农村金融改革有关的措施将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过去,邮政储蓄得到的存款是向中央银行存的,不能贷款,这样反而变成农村资金的吸血管,把农村资金吸走了。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后,不仅吸收存款,还能贷款,这对农村有利。农村金融如果活了,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资本市场仍将平稳发展,可能会出现“慢牛”趋势
问:您对当前的资本市场有何评价?
答:“快牛”不如“慢牛”,“大牛”不如“小牛”。如果是“慢牛”,股市可能逐渐稳定;如果是“快牛”,可能又会大起大落。如果是“大牛”,接着会有“大熊”。所以,股权分置改革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应予肯定。
中国股份制是在转轨中建立的。全世界股市中没有这样的先例。一开始,我国最早上市的几家,不是国有企业,所以股票是全流通的。国有企业一上市,问题就出来了。当时有些人不理解股份制,说国有股出让了,中国怎么坚持社会主义?当时的反对声音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采取双轨制,就是一部分流通,一部分不流通,增量股份化,存量不流通。也就是新增加的股份,可以流通,原来的存量不流通。这种双轨制实行了十年以上,而双轨制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国有股不流通,所以董事会、股东会不起作用。国有股一股独大,机制不活。董事会一种面孔、一个声音,导致了制度不健全。
进入了21世纪以后,要及早解决中国股份制中的双轨制问题,于是就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有人说,股份制搞成这种样子,不伦不类,还不如当初不搞呢。这些人不了解情况。因为中国是在转轨之中,股份制必须先迈出第一步,双轨制就是迈出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这样。如果当时不搞双轨制,中国的股份制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到了今天,双轨制要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把非流通股改成流通股。这出现了难题。因为当初国有股上市的时候是发了招股说明书的,招股说明书上说国有股暂不上市。国有股暂不上市,所以溢价才能那么高。今天,非流通的国有股要上市了,这就等于违背了当初的承诺。从合同方的要求来讲,这是违背了当初签订的合同,这个合同就是招股说明书。怎么办呢?违背合同就应该用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就是通过协商解决,所以必须跟流通股的持有者协商,要让他得到好处,比如十股送三股等等,因为你是违背了当初的合同。这个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在争。我认为证监会的做法是对的。既然非流通股要上市,就必须给予补偿。所以从去年第一批股改公司以后,到现在,75%已经改完了。估计到2006年的年底基本完成。中国的股市经过股改以后,大局已定,前景是看好的。前景看好不等于没有波动,有波动的原因很多,不仅在公司本身,而且有国际上的影响。小波动甚至大幅度波动也是难免的,整个趋势是看好的。下半年可能维持这样一种“慢牛”的状态,我们也希望能出现“小牛”、“慢牛”。
■自主创新,要宽容失败
问:怎样看待自主创新的问题?
答:自主创新是必要的。今后的对外贸易要依靠的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我们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自主品牌也是我们国内市场的防波堤。自主品牌靠什么来支撑?靠的是不断自主创新。所以下半年自主创新会抓的更紧。
自主创新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开局一定要开好。有几个关键问题要认清,一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是谁?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家是自主创新的支持者、服务者,但主体是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们一要允许失败,要宽容失败。不允许失败,只会出现小的成果。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创意,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创意是创新的基础。有创意才有创新。
■房地产业,不能笼统地讲过热,这次宏观调控不是打压房地产业,而是结构调整
问:中国房地产是否依然存在“过热”?
答: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不能够笼统来讲过热。应该讲局部地区过热,或少数城市过热。就全国来说,远不是过热。最近从江西调查回来,江西有一个县商品房800元钱一平方米,比较好的房子1000元钱一平方米,这叫过热吗?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重在结构的调整。要调整房地产的结构,有特殊的措施,有一般的措施。一般的措施从土地供求方面来解决。特殊的措施,尽管最近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应该看到,比方说,整个建筑面积的70%在90平方米以下。我在有的地方听到,我们这里的老百姓要么不买房,要买就买100平方米以上的。有人说90平方米可以买啊,买两套打通了就可以了。这就说明90平方米的房不适合全国的情况。这些观点反应了大家的观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现在要盖大量的廉价出租房。廉价出租房是供应低收入者的。他们买不起房,或者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买不起房,这时候廉价出租房满足他们的需要。廉价出租房要小,比如说,一间房带一个厕所、一个厨房就行了。40平方米就够了,这样他就可以住了,如果是夫妇带孩子,60平方米也就够了。我在下面调查听到的反映比较多的意见是:位置好的让那些中低收入者住,因为他们没有小汽车,如果住得远,每天上下班就难了。有钱的可以买豪宅,稍远一点也不要紧,有小汽车嘛。总之,我听到的这些意见,是可以供政府和房地产商参考的。
这次宏观调控不是打压房地产业,而是重在结构调整。不会有哪个地区的政府认为打压房地产业对自己有好处。房地产业有三个效应:一是投入产生效应,就是说,房地产业发展了,就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比如说钢铁、建材、玻璃、家具等等都带动了。二是区位效应,这个小区建在什么地方,这一带肯定就繁荣起来了,作为一个新的居民中心,它的周围肯定有商店、学校、医院、各种娱乐场所。三是诱发效应,就是说,没有房地产业就不会有其他的发展,有了房地产业就会有其他。这些都反映了房地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所以,我认为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主要在调整结构,而不是打压房地产业。
Ⅵ 如何看待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对称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对称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Ⅶ 经济学中如何看待经济学增长和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有时会带来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特别是一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粗放型的产业,其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从经济学来看,这便是经济增长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必须权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
Ⅷ 郎咸平说 让人头疼的热点怎么样
高中时我很喜欢郎咸平,《郎咸平说》每期不落,有时甚至还边做笔记边看。高考填报志愿时差点选了经济学。 那时经济学、经济学家甚至只要是和经济学有关的事物,仿佛都和郎咸平一样,在我眼前闪烁着神圣的光芒。虽然在我英明神武的老爸的阻挠下,我最终没有选择经济学,但是也算是阴差阳错地学习了和经济学有关的专业——会计学。 为什么说我爸阻止了一心向经济的我,我还要夸赞他英明神武呢。那是因为当我在大学死心不改地选修了经济学时,我常常一边在课堂上打瞌睡一边心中暗暗庆幸,幸好当时没主修经济学,因为经济学实在是太枯燥了。 我想这是郎咸平为什么能在老百姓之间迅速走红的原因,因为经济学在他嘴里从来就不枯燥难懂,更不会让人昏昏欲睡。他分析一切案例或者是热点问题向来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无论是多么晦涩难懂的公式或是经济学概念他都能很清晰地解释出来,想着当时十几岁的我都能听明白,他是有多厉害,化难为易有多不容易。 而且他的演说里数据详尽,他习惯的图表数据相结合的解释方式让一切更加生动形象。他还愿意经常举例子解释问题,记得有一阵儿他可能是迷上了铁甲舰,所有的比价都用铁甲舰作为标准,乍一听他的节目像是军事节目,三句话不离铁甲舰。 2010年可能是郎咸平最红的一年,台上台下无限风光,拿奖拿到手发软,点钱点到手抽筋。那时男人们在一起侃经济上到厅堂下到澡堂,你不提郎咸平你都不好意思开口,《郎咸平说》播放时也真有点万人空巷的意思,连贩卖盗版的街边路摊上都有郎咸平的面孔。 一个经济学家能“火”到如此地步真是让人咂舌,与此同时各路神仙对他的非议甚至是诽谤接踵而来。正巧那时学者“下海”仿佛也是一种潮流,谈三国讲论语说经济,专家教授满天飞,但是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没有几个,最后干着老本行的还是郎咸平。 现在3年过去了,不得不承认听郎咸平说经济的热潮已经渐渐褪去,可是这次郎咸平携新书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郎旋风又来了! 这次的新书风格依旧不变,清晰的讲解加上诙谐生动的语言,这本书应该是直接扒的郎咸平的节目,所以文字比较口语化,读起来也比较互动,我一边看书耳边都能出现郎咸平的声音,想着他的口气如果讲出这句话一定更有意思。 全书一共十六章,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五章有关于某岛的问题和第十五章、第十六章——分别关于电商大战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相对而言更贴近我的生活,郎咸平的观点不变,依旧是强调藏富于民、强调提升产业链竞争力等等,希望他孤独的坚持能早日有所结果。 对于某岛的问题很多人都热衷于武力解决,我只能说,只有没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渴望战争。郎咸平提出的靠经济和贸易的手段来解决争端我觉得很不错,这是我听过的比较靠谱的建议,假如真的能不战而屈人,那将是国之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