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沿海经济现状如何

沿海经济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2022-07-15 05:50:02

⑴ 怎样认识和理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海洋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我国海域辽阔,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其中:海洋生物2万多种,海洋鱼类3000多种;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31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滨海旅游景点1500多处;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0万公顷,水深0~15米的浅海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此外,在国际海底区域我国还拥有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

2.海洋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日趋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对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海洋管理和海洋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为规范海洋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全民海洋意识日益增强。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3.海洋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近20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海洋产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7万亿元,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200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229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占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2%。海水养殖、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医药、海水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渔业和盐业产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造船业世界第三,商船拥有量世界第五,港口数量及货物吞吐能力、滨海旅游业收入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洋经济发展缺乏宏观指导、协调和规划,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海洋科技总体水平较低,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一些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海洋调查勘探程度低,可开发的重要资源底数不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⑵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趋势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两个高速成长点,第一个经济快速成长点是广东,第二个成长点是上海浦东。而环渤海经济圈将是今后10多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成长的第三个区域支撑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环渤海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将从占全国的25%(2000年),提高到2010年的占28%,到那时,北起大连,南至青岛环渤海湾地区将与华东、华南沿海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海岸”。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出两大明显的趋势:其一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向“东移”,即由西欧移向东亚,由大西洋移向太平洋;其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北上”,既由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北上到中部的长江三角洲,再进一步北上到北部的环渤海地区,或称之为“四河”(即黄河、海河、滦河、辽河)三角洲。上述两大经济发展趋势的交汇点,正好是环渤海经济圈;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东移”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北上”,两者交汇的时机,是环渤海经济圈快速发展千载难逢的极好良机。 因此,环渤海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总量约占全中国的1/5,所以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形成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区域经济支柱,成为拉动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狭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其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渤海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目前这里的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一) 新兴产业发展快速 伴随着中国近2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依托该地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环渤海地区不仅保持了诸如钢铁、原油、原盐等资源依托型产品优势,同时新兴的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也迅猛发展。 (二) 外来投资日益密集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北方外来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且持续成长。目前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同时,有87家外端口大企业在北京设立了103家研发机构,另有8家即将建立驻京研发机构,这一数量还在继续成长。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把生产基地建在天津、山东等地,正成为更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天津目前拥有外商投资企业1万余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在此设有200余家生产性投资企业,大连的外商投资企业也超过8,000家,累计外商投资达到120多亿美元,是东北地区外商投资最多的城市。外商投资带来的管理、技术和营销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将在环渤海地区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释放,加速启动老工业基地的能量,提升旧产业并同时形成新兴制造业。 (三)城市联合初现端倪 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发展必须集聚区域优势,方可保持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内城市的联合起飞已初现端倪。2001年10月,由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100多位学者完成的“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被建设部审定。专家认为,京津两地加强合作将大大增强地区的向心力和辐射力。2002年10月,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在济南召开,29个成员城市达成经济合作项目30个,合作金额33.6亿元。自1992年来,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 (四)经济互动迅速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互动,使其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产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长为环渤海沿海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还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建设,河北省目前已形成海运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带,为中国5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值年均成长20%作出了贡献。 (五)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环渤海经济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从软硬件方面加速展开。这一区域逐步形成了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国际物流中心。2000年1月,北京和天津机场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首次联合后,2002年10月,北京与天津港口岸开始直通,两市实现了港口功能一体化互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中国首家空港国际物流区,目前这里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窗口和国际物流绿色通道。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联合,率先实现了中国民航跨区域的机场的整合;而北起山海关、南至山东烟台的环渤海经济圈铁路大动脉,目前已经完成约2/3的建设。 总之,中国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成就及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吸引着衆多目光,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中心辐射开去,将形成一个重要的世界商业市场。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及前景 (一)环渤海经济圈发展之优势 地缘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环渤海经济圈面对东北亚和太平洋地区,具有地域上的整体性,担负着开拓东北亚,走向全世界的任务。同时,环渤海地区地处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四大经济区的交汇处,是中国北方通向全世界最直接、最便捷的海上要冲,又是内陆连接欧亚的要塞,还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扩展,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纽带。由于这一地区正处在西连中俄蒙,东通中日韩的中间地带,所以还具有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得天独厚的腹地基础和通往世界的海上通道。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动意义亦很大。 加入WTO将进一步打破经济发展瓶颈。由于受中国传统计划经济及行政区划影响,环渤海地区始终未能形成一个经济圈,一体化程度很低,良好发展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在东部各大经济区中,环渤海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最高,企业整体市场意识相对淡薄,政府对企业干预比较大,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中国入世无疑将加速打破这些制约经济起飞的“瓶颈”,同时扩大开放可使这一地区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及市场,打破对外经济相对较弱的状况。 企业制度创新将形成新的生态链。作为老工业城市密集、老企业集中的环渤海经济圈,随着改革深化、民营资本的加入、新政策的不断出台,强势国企的重组以及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性”, 将形成新的生态链,释放出巨大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的“老树发新芽”类传统制造业的伸缩空间十分广阔,旧的经济发展包袱将逐渐被甩掉,而新的发展机遇即将来临。在一定意义上,这一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比主要靠外部动力刺激的广东更有基础和优势。

⑶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经济区概况

2006年6月,辽宁省政府将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纳入“五点一线”沿海重点发展区域,2009年7月1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10月获批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立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辽宁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现实需要;是盘锦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要载体;辽滨沿海经济区区位优越,位于辽西城市群经济区、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节点处,可以接受三大经济板块的发展辐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经济区傍河临海,拥有大量的滩涂和荒地,发展空间广,建设成本低;经济区拥有50多公里的河海岸线,水深流缓,是发展船舶产业的理想之地;经济区交通便利,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为盘锦发展临港经济提供了优越条件。
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其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北方湿地水城特色的生态型滨海新城区,并依托河海岸线资源将其建设成为一座世界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经济区产业定位是:发展以船舶制造及其配套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石油炼制和石油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港口物流、商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主题媒体广场、创意文化产业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
辽滨新城规划结构布局为“一带、两轴、两圈、六区”。其中“一带”指大辽河入海口与海滨沿岸的绿色滨水生态带;“两轴”指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东西向景观生态轴;“两圈”指滨海船舶产业圈和内湖商贸经济圈;“六区”指金帛湾水城、河畔生态水乡、产业工人新村、滨海特色渔村、新港工业区、临港产业园。随着规划的付诸实施,一座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型水城将崛起于渤海之滨。

⑷ 未来10年沿海城市哪个发展最好,最快呢

沿海城市由于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与内陆城市相比,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果。海运运输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运输,所以沿海城市的企业可以依托城市的港口来与国外进行进出口贸易,与内陆城市相比,减少了陆路运输的成本,所以竞争力力较内陆城市来说较高,所以发展较好。

在此基础上,在沿海地区,我国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分别为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所以未来发展最好的城市肯定就在这三大城市群里。


在这么多沿海城市当中,小编最看好的当属深圳。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用不到4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发展成为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在金融和高科技领域有着巨大优势,未来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的“硅谷”。如今深圳依然能够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增速领先其它一线城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未来深圳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⑸ 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其中,沿海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20余年来,中国的经济最闪光的地方就出现在沿海地区。跨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仍将需要沿海经济增长的支撑,沿海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上升的势头却是显而易见的。1992年,沿海地区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为56.55%,1995年增加到58.33%,1999年进一步上升到58.72%。从未来的发展走势看,沿海地区将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是担负起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维持全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二是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只有沿海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国经济中长期阶段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也只有沿海地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才能更好地支持西部大开发。因而在讨论全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必须高度重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发展基础。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其他区域。统计表明,在90年代相当一段时期,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都在3/5左右。1999年,在全国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总数中,沿海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58.47%。同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546元,全国超过这一数值的省市有12个,其中10个位于沿海地区。199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1%,其中7个增长速度超过10%的省市全部位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国家对于轻纺工业产品是最先放开价格与放开计划调控的,沿海地区的轻纺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从而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品相对较早地面向市场。从所有制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中,非国有制的成份所占的比重较大,意味着沿海地区的市场活动主体相对较多,沿海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活跃。1999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9%,而沿海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38.27%。
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全国最高。对外开放,无论是从引进外资还是出口产品的角度看,都是为了利用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市场上技术和资本的输入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要素供给短缺的问题,通过对外出口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都是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所以说,对外开放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相对而言,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1999年,按照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划分,沿海地区的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份额的90.99%,外商合同投资额占全国的84.92%。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86.9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的97.37%,旅游创汇收入也占全国的84.07%。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示范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深圳、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尤其引人注目。 科技进步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十分突出。1998年,在沿海地区的一些主要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都比较大。据有关方面的计算,在北京,1999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98%,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4.6%,也是在1999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科技进步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达到47%。广东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也显示了巨大的作用。199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55.1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5.44%,提前完成“九五”计划目标,除原有的康佳、先科等企业外,还拥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年,在全国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总收入、出口总额中,沿海地区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5.84%、67.74%和90.01%。相对发达的教育,也支持了沿海地区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沿海地区有比较好的基础设施。多年的快速发展,使得沿海地区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够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海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信等方面的建设状况好于内地。以广东来说,一个以广州为枢纽,公路、铁路、水运、港口、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相结合、沟通省内外及港澳、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已形成。广州-佛山-、佛山-开平、广州-深圳、广州北环、广州-山水、深圳-汕头和惠州-深圳等高速公路以及大亚湾核电站、沙角A、B、C电厂已建成投入营运,并发挥出经济社会效益,另有广州-珠海东线、北京-珠海广东段、东莞常平-虎门、惠州-河源、广州-湛江等高速公路和广州新国际机场、岭澳核电站、珠江电厂、台山电厂等重大工程项目都相继建设或者建成。珠江三角洲的电话普及率为也相对较高,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网也较为普及。

阅读全文

与沿海经济现状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蕲春事业编待遇如何 浏览:292
九三年生的男人的婚姻如何 浏览:613
爱情到来为什么会突然结束 浏览:483
在哪里建婚姻档案 浏览:373
幸福树与绿宝树哪个好养 浏览:913
经济仓升级头等舱多少 浏览:978
有爱情的歌词是什么歌 浏览:32
怎么还原健康 浏览:842
为什么女生考事业单位 浏览:229
经历了哪些与船有关故事 浏览:438
南岸区健康证什么时候拿 浏览:373
冷血动物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303
美女你们为什么不会给你点赞 浏览:246
福州的健康产品有哪些 浏览:191
75数字代表爱情什么意思 浏览:827
娶美女的人都是怎么样的 浏览:101
老挝与云南交界处经济如何 浏览:667
武汉战役怎么开健康码 浏览:57
莆田哪些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 浏览:91
事业单位里有多少乙肝携带者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