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经济核心是什么中国发展重地是哪里
中国的经济核心有三点,在这里我以GDP的增长来给你分析:
【一、政治与经济结合 国家投资确保GDP高增长】
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为拉动中国GDP的三架马车。而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0年,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场化、半计划经济。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是由当地官员谋划,各地官员的业绩考核中,GDP发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标。
在这种机制下,各地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当地行政官员挂帅,人力、财力、物力层层响应,如各地大建工业园、大搞房地产,而这些都是带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规模扩张,往往忽略了社会效率和利润,老百姓很难直接从中受益。
国家层面上,大搞基础建设,如投资两万亿大建高速铁路。而据专家测算,修铁路每投入一块钱,可以拉动产业链形成5.7元的GDP。而两万亿的投入,可以拉动11.4万亿的GDP。但是,从老百姓的层面讲,国家修铁路,除了增加部分就业,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提高,相反要为比飞机票还要贵的高铁车票买单。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参与高铁建设的官员和商人。近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中纪委调查,而有媒体称其涉及高铁腐败,并传其受贿10亿元。
【二、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国家资源】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存量资源。
中国的13亿人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廉价劳动力。出口使得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贸易顺差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但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虽然使国家变富,但底层劳动者的待遇却很低,富国的同时,并未富民。
此外,中国GDP的增长还建立在大量变现存量资源。中国的矿产、物产资源丰富,而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存量资源被过度开发用于出口套现成外汇或者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以煤炭为例,中国的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煤炭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却是世界最快。有报道称,辽宁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开采。本来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就这样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被严重透支。再以稀土为例,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37%的稀土储量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应。在1996年至2009年间,中国的稀土储量减少了37%,仅剩2700万吨。即使在实行稀土出口配额紧缩的2010年,中国的稀土出口仍高达39813吨,超额31.6%。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拥有全球13%的稀土储量,俄罗斯拥有全球19%的稀土储量,而这两个国家的开采量均为零,他们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进口。
【三、房地产驱动GDP 透支百姓消费能力】
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是消费。而很多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被房地产提前透支。随着各级政府大搞土地财政,房价飞涨,房地产也早已成为驱动中国GDP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价透支了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干了小两口及双方父母共3个家庭。而房贷则使得买房人在今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要为还贷劳作。
高房价套牢了一批买房的百姓,而没有买房的百姓则要继续攒钱买房或者为教育、医疗这另外两大主要消费支出存钱。中国的富人们虽然有钱消费,但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对国外的GDP发展做贡献,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国的富人买走。
消费能够拉动GDP的增长,但中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出口和投资这另外两架马车拉动经济。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受到到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而台湾更注重通过消费的形式拉动内需,当地政府直接向全体百姓每人发放了3600元消费券。
中国的发展重点在:【百姓增收,富民强国】
贫富分化严重就不用再说了,要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强国和富民的双重目标,中国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GDP的质量。
首先,需要将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拉动GDP增长转变为通过消费拉动投资,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其次,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和方式。分配体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问题,而是所有制问题和特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自然能够带动消费结构变化,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资源。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平均到13亿人民身上却是资源穷国,资源属于所有人民,国家不能为拉动GDP增长,纵容过度甚至破坏式的开发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
强国之道在于富民,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富民,一个人民贫穷的国家,即使国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强。正如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应重点关注如何解决富民、解决分配不公等问题。
‘贰’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2)发展经济核心是什么扩展阅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取决于科技的先进性,还取决于企业的另一个车轮——管理。科技与管理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发挥着各自的功能。
科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突破和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完善和发挥,对企业发展具有保障性作用。
突破性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犹如上了一个楼层,能使企业发生明显的本质性进步;管理创新对于企业来说犹如上楼梯,能使企业发生持续性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使企业发生明显的本质性进步。
‘叁’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发展问题的核心是进步,所以。发展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核心的进步,因为当前世界经济的话核心是生产力。
‘肆’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伍’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拓展资料:
1.传统高碳经济的根源在于“碳锁定”
西班牙学者格利高里·乌恩鲁最早提出和使用了“碳锁定”的概念。“碳锁定”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成为主导技术盛行于世,政治经济、社会与其结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结果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零碳或低碳技术)的发展。
从我国现状看,“碳锁定”效应较为明显,高碳经济特征较为突出。一是已成为能耗和碳排放大国。二是对高碳能源过度依赖。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三是对高碳产业过度依赖。四是对高碳技术过度依赖。能源系统效率仅为33.4%,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
2.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解除“碳锁定”
既然传统高碳经济的根源在于“碳锁定”,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真正的核心就在于“解锁”即解除“碳锁定”。尽管“碳锁定”根深蒂固,“解锁”难度极大,但是不“解锁”又没有出路,而且,越晚行动,陷于高“碳锁定”越深,摆脱的困难和成本亦越大。
3.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30年之久了,将其正式列入“五年规划”也已经有3次、长达15年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并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国家甚至以主动调低“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7%),来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和意志。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提出“碳减排目标”,在2020年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16%,CO2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上升至11.4%等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正式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
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将促使能源消费方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新,促使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工业生态文明转变。这预示着新工业革命的到来,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旋律和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