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徐州会是淮海省,省会吗
我家是安徽宿州在徐州以南,祖籍是江苏徐州,宿州的别名是南徐州,上了年纪的宿州人都说现在的徐州叫北徐州,口音基本一样,个别俗语不一样,淮海经济区一带口音都差不多,听着说话就知道都是不远的老乡,我觉得淮海经济区的人都有这个感触。淮海经济区成立之后,但是没见到有什么大的动作,淮海省分出来也不太可能,现在中国的城市是合并小城化为大城一个区,这是普遍现象,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划出一个省级行政机关来,几乎不可能了,徐州牵头,目前徐州有把宿州市下边的萧县连成一片的意思,徐州的轨道交通要和萧县联通,这也是去年才有的消息,全是对于促进淮海经济区一体化的一个大的战略了,近年来没发现有什么大的手笔,互通互联也没见有多大成效,总感觉淮海经济区没有大作为,河南省的以郑州为中心的城市群让淮海经济区显得位置尴尬,往南有苏南城市群,往北有胶东青烟威日,就像大城市的辐射半径就大一样,淮海经济区周边的几大城市群的存在,注定使其发展乏力,也是很好理解的,不知道国家战略上对于这块有什么打算,但是近几年依然看不到什么大手笔。
❷ 山东经济发达,它下辖的16个地级市分别是几线城市
菏泽市名字由来:菏泽古称曹州,是尧舜故里,中国牡丹之都。
1735年,清雍正升曹州为曹州府,设置菏泽县为府治。
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泽”,赐名菏泽。
1913年,曹州府废除,设置菏泽县。
1960年,设置菏泽市,1963年改设菏泽县,1983年再次撤县设市。
2000年,菏泽地区撤销,改设地级菏泽市,原县级菏泽市改置牡丹区。
城市性质:中国牡丹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山东省现代特色产业基地,黄淮平原生态田园城市。
❸ 淮海省的什么时候建立,他主要包括哪些地区
清末始设淮海省
淮海省是从清代末期开始提议建立在今江苏省,安徽省北部的一个省,位于淮河中下游北岸,辖区大致相当于今日安徽省的泗县、五河县,萧县和砀山以及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省会定于当时的清江浦(淮安府)。清朝光绪年间(1904年),晚清状元、学者张謇等人最先提出在淮海地区设省,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 苏 、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新省份。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划江苏江北地区为江淮省,但是众多江苏籍的朝中大臣反对分省,三个月后取消并回江苏省,裁撤江淮巡抚,将淮扬镇总兵改为江北提督。
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淮海省
而民国期间对于淮海地区分省也有众多提议。 而1939年后日军占领江苏,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南京成为中国东部沦陷区汪精卫傀儡政府的首都。汪精卫政府的江苏省省会设在苏州,1944年曾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了淮海省。以徐州为省会,包括现在的连云港市,
淮安市
,宿迁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阜宁县,砀山县等地。
战后的淮海地区
共产党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到1945年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攻占了清江浦(老淮阴),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首府。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建国初江苏省曾分设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省会驻泰州市)和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无锡市),1953年合并恢复江苏省,省会南京。但是以徐州市为主的淮海地区分省近来也有众多提议。
编辑本段淮海经济区范围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出现淮海经济区的概念,其范围大致在原淮海省的基础上加上鲁西南和河南省东部的一部分。
❹ 山东的三四线城市有哪些
截止2019年6月。
三线城市:潍坊市、临沂市、济宁市、淄博市、泰安市;
四线城市:聊城市、泰安市、德州市、枣庄市、东营市、日照市、滨州市。
例举介绍:
一、三线:
1、潍坊
,山东省下辖地级市,古称“潍州”、“潍县”,又名“鸢都”,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与青岛、日照、淄博、烟台、临沂等地相邻。
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几个台阶。截至2016年,辖4区6市2县。2017年总人口936.3万人。
潍坊市是世界风筝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18年,潍坊实现生产总值(GDP)61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5% [2] 。2017年,潍坊市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17座城市入选,潍坊名列其中。
2018年1月,潍坊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2月,2018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第6名。
2、临沂
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鲁南临港产业带。
地近黄海,东连日照,西接枣庄、济宁、泰安,北靠淄博、潍坊,南邻江苏。临沂是着名的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
也是山东省地区中心城市、临日都市区核心城市 、具有滨水特色的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
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古称琅琊、沂州。
远古时期沂沭地区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虞夏时禹划九州,沂蒙之域构为徐州。西周时并入青州,建城鄅都。春秋时筑启阳城。秦时属琅琊郡。
西汉时设徐州刺史部,治所郯县。东汉时琅琊国迁都开阳。北周时改置北徐州为沂州。隋时析置临沂县。
清时升为沂州府。近代中共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成立了山东省政府和华东军区1994年改置临沂地区为地级临沂市。
截至2016年底,临沂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人,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辖兰山、罗庄、河东3个市辖区和郯城、兰陵、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莒南、临沭9个县。
3、济宁: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临沂地区,西与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济宁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
济宁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面积1.1万平方公里,2016年人口835.44万人。
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1.82亿元,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91.52亿元、增长9.0%。
济宁市11县市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和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孟庙、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宝相寺、峄山、少昊陵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四座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高校,以及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
二、四线:
1、聊城
聊城市,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部,西部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邯郸市、邢台市隔水相望,南部和东南部隔金堤河、黄河与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和河南省为邻,北部和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
介于东经115°16′—116°32′和北纬35°47′—37°02′之间,东西直距114千米,南北直距138千米,总面积8715平方千米。
6000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截至2017年末,聊城市总人口数为639.6921万人。
2、德州
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
德州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历史上境内曾有两次黄河大迁徙,上千次决口,造就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着,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
行政区域面积103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9.58万人(2017年底),辖2个区、7个县、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德城区东风东路1566号。
德州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
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其中,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2016年9月,德州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德州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2018年,德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80.30亿元。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
(4)沂水和淮海经济区哪个好扩展阅读:
1、三线城市:
三线城市(Third-tier City)是根据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GDP总量等多个指标综合评估的具有战略意义、经济较发达、经济总量较大的大中城市。
三线城市大部分城市规模较大,中心城区非农业人口多数在100万人以上,城市基础设施、商业配套设施和交通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居民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居民的生活水平一般相对比较富裕,城市拥有一定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对某些行业的大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城市综合竞争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线城市一般多为东部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城市,中部地区的省域副中心、区域中心或经济强市,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
2、四线城市
四线城市(Four-tier City)多数是城市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建设较为普通的中等城市。四线城市大部分以地级市为主,还包括个别省、自治区的自治州。
四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往往依托于本地的中小型企业或资源型企业,居民的消费水平处于增长过程中,在大公司和大品牌的区域战略布局中,四线城市往往要依托于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但四线城市对中国本土的中型企业和二线品牌有一定的吸引力。
❺ 淮海的淮海地区
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太始记》云:皆以八月户时,“蚩尤氏乃据淮海之地以挡轩辕东进之路。而不敢显陈”,炎黄、蚩尤涿鹿之战即发生在徐州。
李巡注《尔雅》解州名云:“李巡曰:“江南其气躁劲,厥性轻杨……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徐,舒也。”
柳宗元《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东海为师道所据也。
苏轼《和陶饮酒》诗二十首之第十七说:“淮海虽故楚,无夫轻扬风。斋厨圣贤杂,无事时一盅。谁言大道远,正赖三杯通。时君不夕坐,衙门散刀弓。”诗中言道,徐州虽是故楚之地,但是这一带是斋厨与养生始祖彭铿的故国。西边楚地的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是道家祖师老子故乡;蒙地(今河南商丘)有庄子梓里;北边鲁国孔子多次入楚至徐州地向老子问礼与学习大道;还有大汉朝王权建立者和大将、谋士们大多生长在这个地方。然而,当喝了三杯酒后,我性情并没有乱,才悟出扬州这个地方人文与学风,怎能与徐州相比呢?
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
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着名的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淮海区域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和开发,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淮海经济振兴繁荣、起到带动辐射的作用。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段就是陇海兰新铁路——它是我国最长的交通干线——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中国东部、中部、部,沟通三大经济带,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沿线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淮海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东端,它应当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它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和在陇海兰新经济带中的带头作用。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一个省级机构统筹规划,但是淮河-沂沭泗水系分属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综合系统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区域人口密集,然而,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夺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彻底消失——成了今天的洪泽湖,睢宁、宿迁仍有“洪水走廊”之称,淮河—沂沭泗水系经常的洪涝灾害,对这一区域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污染防治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系的弊端早已显现,必须有一个省级机构来统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系。 江苏、山东都是经济大省,但是连云港、日照与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落后些。究其原因:
(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本来应该是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进出海口。但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在江南,沿江地区发达、沿海地区落后,南京经铁路到连云港需绕道安徽和徐州,太远,何况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苏进出口主要依赖沿江港口,连云港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
(二)日照开发较晚,不受重视,开放之初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没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县级市,山东传统上通过青岛、烟台等港口进出口。日照的开发亦很不充分。 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总人口3亿多,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个省来。
苏、鲁、豫、皖四省总人口3亿多,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四省人口之多、淮海区域经济上的巨大发展潜力,需要在这一区域置一个省,以减轻四省的治理负担, 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淮海区域人口多、密度大,形成大城市的可能大,建立淮海省,适当引导,可以促进淮海区域的城市和经济发展。
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沿海)、1997年设立的重庆直辖市(沿江)的共同特点是山地多、人口密度低。而淮海省(沿桥兼沿海)为平原地形,且人口密度高,只要搞好水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更容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南省(沿海)1988年设省时的人口密度:193人/平方公里,地理以山地为主。
重庆市(沿江)1997年升格时的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里,素有“山城”之称。
淮海区域(沿桥兼沿海)的人口密度:627人/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
我认为:人口多、密度大的淮海省将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个新设的省级单位,它的安定和繁荣对中国的东部的共同发达和中西部的发展乃至水利事业和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将全国改划成45个以上的省,取消地区(地级市),省直管县(市),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架构。但笔者认为短时期内,地区(地级市)一级不可能废除,不可能实行小省制。倒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压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类似于设重庆直辖市的三种方案,淮海省的设置可以有三种方案:
(一)大方案:包括“淮海经济区”全部19个地市。
(二)中方案: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曲阜、滕州、枣庄、临沂、日照、商丘、亳州、微山、响水、鱼台等县市。人口约6000万。这一范围类似张謇主张的设省辖四十五个州县的范围。
(三)小方案:参照1940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个市县,相当于约40个市县)。
如果淮海省辖属市县不超过50个,可以实行省直管市县制度。
❻ 淮海是哪个省
地理位置
淮海地图
淮海区域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与东部地区的交汇处,新亚欧大陆桥的建成和开发,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淮海经济振兴繁荣、起到带动辐射的作用。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捷径。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国段就是陇海兰新铁路——它是我国最长的交通干线——更重要的是,它横贯中国东部、中部、西部,沟通三大经济带,必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沿线区域(“陇海兰新经济带”)共有五大中心城市: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淮海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最东端,它应当较为发达,但是由于它属于中国南北过渡地带,历史上的兵荒战乱、黄河改道、今天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涝旱自然灾害、沿海地段的盐碱地、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外流相当严重,使得淮海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成了东部的欠发达地区。而淮海又因欠发达,无法发挥它应具备向中西部的辐射作用和在陇海兰新经济带中的带头作用。
设立淮海省,省会设于徐州。淮海省的崛起将形成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大开发,形成五大省区联动(徐州-淮海省,郑州-河南省,西安-陕西省,兰州-甘肃省,乌鲁木齐-新疆),推动中、西部发展。
在徐州设省,也为东部北京、上海、南京诸都市分流了西北方向的外来人员。现在陇海兰新铁路东段没有省会城市,西北方向的民众沿陇海兰新铁路到达东部后,就只好前往北京、上海、南京诸都市。在徐州设淮海省之后,恰好吸引了西北方向来的民工,减轻了诸都市的外来人口压力,实现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区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合理有序流动。
这只是国家的一个规划,现在还不确定,各位不要报太大的希望。
环境情况
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一个省级机构统筹规划,但是淮河-沂沭泗水系分属四省,造成了各省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综合系统的治理,甚至可能相互扯皮。
淮海区域人口密集,然而,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夺淮,造成徐州城多次被淹、泗州城更是彻底消失——成了今天的洪泽湖,直至现在,睢宁、宿迁仍有“洪水走廊”之称,淮河—沂沭泗水系经常的洪涝灾害,对这一区域亿万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相当不利的影响。淮河-沂沭泗水系的污染防治同样需要统一规划。四省分治淮河-沂沭泗水系的弊端早已显现,必须有一个省级机构来统一管理淮河-沂沭泗水系。
设立淮海省,恰好将淮河-沂沭泗水系纳入一省统筹规划,水利建设和生产力布局的统一筹划,对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将产生相当积极的影响。
经济发展
连云港、日照等港口的开发必须依赖淮海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更需要设立淮海省。
江苏、山东都是经济大省,但是连云港、日照与沿海的其他城市相比,相对落后些。究其原因:
(一)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本来应该是陇海兰新铁路沿线地区最重要的进出海口。但是江苏的经济重心在江南,沿江地区发达、沿海地区落后,南京经铁路到连云港需绕道安徽和徐州,太远,何况南京和沿江各市都有自己的港口,所以江苏进出口主要依赖沿江港口,连云港长期得不到充分开发。
(二)日照开发较晚,不受重视,开放之初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没有日照,1989年以前是县级市,山东传统上通过青岛、烟台等港口进出口。日照的开发亦很不充分。
淮海省建立后,连云港、日照等港口必将受到淮海省的高度重视,真正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主要进出海口,淮海的沿海港口发达,也将为淮海插上腾飞的翅膀。
地区历史
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
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着名的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人口压力
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总人口3亿多,有必要也完全可以分出一个省来。
苏、鲁、豫、皖四省总人口3亿多,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四省人口之多、淮海区域经济上的巨大发展潜力,需要在这一区域置一个省,以减轻四省的治理负担, 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淮海区域人口多、密度大,形成大城市的可能大,建立淮海省,适当引导,可以促进淮海区域的城市和经济发展。
1988年设立的海南省(沿海)、1997年设立的重庆直辖市(沿江)的共同特点是山地多、人口密度低。而淮海省(沿桥兼沿海)为平原地形,且人口密度高,只要搞好水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更容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南省(沿海)1988年设省时的人口密度:193人/平方公里 地理以山地为主
重庆市(沿江)1997年升格时的人口密度:367人/平方公里 素有“山城”之称
淮海区域(沿桥兼沿海)现在的人口密度:627人/平方公里 以平原为主
我认为:人口多、密度大的淮海省将成为新世纪的第一个新设的省级单位,它的安定和繁荣对中国的东部的共同发达和中西部的发展乃至水利事业和环境保护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行政划分
尽管许多专家学者主张将全国改划成45个以上的省,取消地区(地级市),省直管县(市),实行“中央——省——市县”三级架构。但笔者认为短时期内,地区(地级市)一级不可能废除,不可能实行小省制。倒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人口太多,压力大,拆出一部分,成立淮海省的可能性大一些。
类似于设重庆直辖市的三种方案,淮海省的设置可以有三种方案:
(一)大方案:包括“淮海经济区”全部19个地市。
(二)中方案: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枣庄、临沂、日照、商丘、亳州10个地市和微山、响水、鱼台等县(市县同城的地方可以撤并)。人口约6000万。这一范围类似张謇主张的设省辖四十五个州县的范围。
(三)小方案:参照1940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徐淮省”方案(35个市县,相当于现在的约40个市县)。
如果淮海省辖属市县不超过50个,可以实行省直管市县制度。
编辑本段
现状
当初淮海经济区的设立,是因为这淮海地区文化习俗语言有太多的相似性,兼之这一地区多为大平原,交通优势突出,故而本着造福一方人民的本意,设立了淮海经济区,不排除是为建立淮海省做准备。
可今天做为全国最早设立的经济区之一,淮海经济区显的默默无闻,好生寂寞,被戏称为养老院!
今天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虽然自然条件和人文传统都具有相当的同质性,但被分割为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个省份而分治,全都位于各省的边缘地带。尤山东主要沿胶济铁路发展,江苏主要沿沪宁铁路和长江发展,河南提出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安徽虽然还没有成熟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但安徽省对合肥的投入力度以及皖南芜湖经济中心的成长都是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鲁南、苏北、皖北、豫东都是四省的边缘地带,成为无人喝彩的弃儿。行政区划体系中的边缘性,导致其很少得到省政府的重视和投入,长此以往,这一区域的居民也自然会产生心理层面的一些反映,即心理边缘感。历代战争的纷扰,经济的停滞,行政区划中的边缘性和心理感知上的边缘感,这多种因素的交错造就了徐州作为淮海地区的龙头中心城市,其直辖或建省的紧迫重要性以及巨大意义!
编辑本段
行政
环淮海区域是指我国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的接壤地区,它包括20个地市
江苏
徐州(云龙区 鼓楼区 贾汪区 泉山区 铜山区 邳州市 新沂市 睢宁县 沛 县 丰 县)
连云港(新浦区 连云区 海州区 赣榆县 灌云县 东海县 灌南县)
淮安(清河区 清浦区 楚州区 淮阴区 金湖县 盱眙县 洪泽县 涟水县)
宿迁(沭阳县 泗阳县 泗洪县 宿城区 宿豫区)
山东
枣庄(薛城区 市中区 峄城区 台儿庄区 山亭区 滕州市)
济宁(市中区 任城区 兖州市 邹城市 曲阜市 嘉祥县 汶上县 梁山县 微山县 鱼台县 金乡县 泗水县)
泰安(泰山区 岱岳区 新泰市 肥城市 宁阳县 东平县)
莱芜(莱城区 钢城区)
日照(东港区 莒县 五莲县 岚山区)
临沂(兰山区 罗庄区 河东区 郯城县 苍山县 莒南县 沂水县 蒙阴县 平邑县 费县县 沂南县 临沭县)
菏泽(牡丹区 曹县 单县 郓城 东明县 巨野县 鄄城县 成武县 定陶县)
安徽
蚌端口(蚌山区 龙子湖区 禹会区 淮上区 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淮北(相山区 杜集区 烈山区 濉溪县)
宿州(埇桥区 砀山县 萧 县 灵璧县 泗 县 )
阜阳(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太和县 临泉县 颍上县 阜南县 界首市)
亳州(谯城区 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
河南
开封(鼓楼区 龙亭区 顺河回族区 禹王台区 金明区 汴西新区 杞 县 通许县 尉氏县 开封县 兰考县)
商丘(睢阳区 梁园区 永城市 虞城县 民权县 宁陵县 睢县 夏邑县 柘城县)
周口(淮阳县 鹿邑县 扶沟县 沈丘县 太康县 郸城县 西华县 商水县 川汇区 项城市)
编辑本段
淮海战役
总述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又称徐蚌会战)
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爆发背景
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
过程及战况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
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端口)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端口,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
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端口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
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端口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
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贡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端口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端口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端口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端口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端口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端口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端口。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浮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