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央行如何调整经济周期

央行如何调整经济周期

发布时间:2022-07-08 11:45:36

⑴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利率政策调控经济

央行变动货币量进而影响经济是通过一些政策工具来实现,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变动法定准备金率。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是配合使用。
比如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是最简单的调整货币供给的办法),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商业银行可贷的资金就变少;下调,可贷资金就增加,增加了货币供给。

⑵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货币政策的原因

央行调整货币政策的动因首先是通过宏观审慎工具进一步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要及时采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采取审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三是考虑将资本流入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除了传统监管、检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虑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来实现应对资本流动的目的。
今年央行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些都表明央行在努力使流动性供给和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今后央行将密切关注物价走势,继续灵活有效地运用这些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在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出现了明显偏移,在巨大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刺激复苏、增加就业和恢复经济增长成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尽管在经济复苏缓慢时期,短期内通货膨胀还不是威胁,但是较长期的低利率水平和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对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在很难断定。宽松货币政策有两个显而易见的结果,即货币贬值和推高大宗商品价格,这两个结果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和如何传导都是值得关注的。全球化强化了主要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具有系统性重要性的国家政策溢出效应明显扩大。总体来说,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下,受政策和利益驱动的国际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国家具有顺周期的效果和负溢出的效应,而对发达经济体来说则体现为逆周期的作用和正的反馈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政策的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的格局,除了长期通胀风险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应该考虑:一是人们对其货币政策及其货币的信心是否会持续性地丧失;二是现在的情况可能掩盖了深层次的不平衡,并且使这种不平衡能够得以持续,这对全球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健性有一定影响。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考虑引入新的政策工具,即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首先是通过宏观审慎工具进一步有效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特别是要及时采用逆周期的政策措施;二是对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部门采取审慎管理措施,比如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三是考虑将资本流入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除了传统监管、检查和限制措施之外,可以考虑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来实现应对资本流动的目的。

⑶ 在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中,央行是如何应用货币政策的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

⑷ 央行宏观调控手段有哪几种

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调控国家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代理国家金库;
2.向银行增拨信贷资金;
3.发行国家债券;
4.调整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
在与财政政策配合上可以构成四种不同的政策组合并由此产生四种不同的政策效应: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搭配;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搭配;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搭配;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搭配。
(4)央行如何调整经济周期扩展阅读
宏观调控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一、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二、经济手段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经济手段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和关联性的特点。
三、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法律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的特点。

⑸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观调控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2020年宏观经济怎么走?财政政策如何与货币政策更好地协同发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日前在发布的报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顺利实现“决胜小康”目标。同时,报告还指出,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体现稳增长的底线是防风险。

专项债仍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8%,增幅同比回落3.0个百分点。财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6463亿元,增长7.7%,高于收入增幅3.9个百分点。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抓手仍为地方政府专项债,预计2020年专项债限额在2.8-3万亿之间。”报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国务院提前下达了2020年专项债新增额度。今年年初专项债发放额度将会大幅超过去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颜色表示,虽然今年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于从2019年七月份开始中央就一直强调储备一批大项目,因此预计今年便会有部分已准备好的战略性项目提前落地,专项债规模扩张叠加专项债作为重大项目资本金比例下调政策的影响,其对基建投资的撬动作用将显着加强,对经济拉动作用或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见效。

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稳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报告认为,2020年央行货币政策风格或将有所转换,宽松信号也将更加明确。

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到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与之前的“松紧适度”有所不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定调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经济下行与通胀压力并存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调节。另一方面,对于通胀,由于结构性通胀扩散能力有限,预计物价虽然在今年上半年仍会维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为货币政策风格的调整提供了空间。

报告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流动性的表述仍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对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提出要求,要“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外,国常会明确提出2020年要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加之我国中小银行风险上行,均为央行进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颜色也表示,相较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因此仍有较大降准空间。除此之外,今年财政政策稳增长的发力点为专项债,规模较大,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降准来保障流动性充裕,从而配合财政政策的实施。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需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报告还提出,中长期看,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经济能否完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尤为重要。

“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否继续提高,取决于能否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以及如何有效释放新动能。”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结构性力量。

第一,中国经济的“再工业化”,进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产业的变革,可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

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变革、产业互联网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5G基站、云计算设备等将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第三,大国工业还有发展空间。未来诸如民用航空、飞机发动机、集成电路等的发展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术外,“制度改革”和“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能形成制度红利空间,让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高增速

⑹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央银行如何运用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目的,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变量制定不同的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展经济兼顾。
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
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网络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靠谱利率低,手机端点击下方马上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

⑺ 当前我国央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加息 提高准备金 央行票据 特种国债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行为)
税收 财政预算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及存款准备金率包括两部分,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目前为6%,即接受存款的商业银行必须把存款的6%上存中央银行,与法定存款准备率对应的准备金就是法定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叫做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于称其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和超额准备率的高低由商业银行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掌握。
中央银行透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透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准备率。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我国的法定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一般存款帐户,统称备付金存款帐户,用于资金收付。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率做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7%。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7%。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帐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帐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及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六次调整
时间 调整为 调整原因
1985年 统一为10%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7年 从10%上调为12%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88年 进一步上调为13% 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
1998年3月21日 从13%下调到8% 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
1999年11月21日 由8%下调到6%
2003年9月21日 由现行的6%调高至7%
所谓金融制度,就是指有关金融交易的全部制度安排或规则的集合。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金融制度:(1)金融制度的最上层是法律、规章制度和货币政策,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规则;(2)金融制度的中间层是金融体系的构成,包括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3)金融制度的基础层是金融活动和金融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在任何一个金融制度中,它的参与者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五类:资金有余的人或部门、资金短缺的人或部门、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当局。

⑻ 中央银行是如何利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

你好,很高兴替你解答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分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分为改变税率和改变政府支出

央行的政策则是货币政策。在凯恩斯理论中分为三点:
1 改变基础货币的数量
2 调节存款准备金率
3 调整利率
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央行如何调整经济周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产号怎么样同步幸福号 浏览:384
哈尔滨香坊幸福里怎么样 浏览:125
占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经济体制 浏览:800
婚姻不顺财运不好是什么因果 浏览:930
帅哥美女的英文是什么 浏览:471
幸福树怎么培养根系 浏览:966
康源健康养生如何 浏览:890
美女养的花怎么都枯萎了 浏览:62
如何改变老公婚姻 浏览:384
狐狸和蝉的故事中窥视是什么意思 浏览:698
龙岩办理健康证在哪里办 浏览:737
在婚姻中男人的成就感指的是什么 浏览:530
美女养蛇为伴是什么电影 浏览:520
有哪些跟枣核一样相似的故事 浏览:352
幸福树与文竹哪个好养 浏览:828
什么种类甜品健康 浏览:173
十级事业单位管理岗如何升级 浏览:463
经济犯罪最多判多久 浏览:899
幸福卷轴得转多少次 浏览:809
事业单位岗位薪级工资怎么套改 浏览: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