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② 我国经济政策的内容
法律分析:要与国家的发展方针一致;要围绕当前的中心任务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 33项措施稳经济,最新部署来了,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保障
刚刚国常会决定33项措施稳经济!这样一来,随着这些措施的快速实施,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而就可能保障我国今年完成5.5%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指标了。
“财政方面的相关政策力度超市场预期,体现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市场主体过‘好日子’的决心。”罗志恒说,此次会议明确留抵退税政策进一步扩大行业范围、增加退税规模,有利于进一步增加企业现金流,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二是金融政策。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汽车央企发放的900亿元商用货车贷款,要银企联动延期半年还本付息。将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推进平台企业合法合规境内外上市。
④ 我国政府对经济内循环都提出了哪些政策
为了拉动内循环,我国政府对经济提出了以下促进政策:
第一、大力拉动内需在社会上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人喜欢到国外去购买产品,认为国外的产品比国内的要好,这很容易导致国内资金外流,而要解决这种情况,首先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做到廉价优质。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内循环,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政策,让国民购买能够得到廉价优质的产品,而当国内的产品质量提上来的时候,很多国民就愿意在国内消费,而不愿意到国外消费了,而这就能够很好的促进经济的内循环。
⑤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有哪些
今年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特别是亿万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创业创新的巨大潜能、共克时艰的坚定意志,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
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
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
——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
——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
重精准、可持续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
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
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
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尊重发展规律、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中国政府网
⑥ 我国较为长期的经济政策方针是什么这个方针改变了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因为我们有了好的方针,有了好的政策。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同时,经济快速发展也带给我们人民很多的福利。我国较为长期的经济政策方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方针没有改变 ,这个方针和政策一直都是存在。
生活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任何一段岁月,都应该心存感激,自然喜悦,路途坎坷,也未必是劫。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波折,同时路途也比较坎坷。然而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经济政策方针,慢慢的推动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年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科技水平逐渐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