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1961年苏联是什么经济体制

1961年苏联是什么经济体制

发布时间:2022-07-05 17:32:34

‘壹’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征是什么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1)1961年苏联是什么经济体制扩展阅读

苏联模式的实质与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它在兴起之时就滋生出相应的问题,诸如政治上民主太少,容易产生个人主义崇拜;经济上管理过于严格,经济总体效益差;文化上限制过多,造成思想僵化。

一个国家有权力要求国民在特定时期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实行高度集中体制,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特殊需要。可是在条件变化时,国家应该适时放弃这种权力,实行一种适合正常条件的体制。这也导致苏联模式的功效呈现出递减趋势,以至于最终无法使用。

‘贰’ 苏联的经济体制

斯大林时代“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这个经济模式的特点就是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某本《苏联兴亡史论》竟然把它与“超工业化”完全切断了,说托洛茨基就是“热衷行政手段”,“不要农民”,而斯大林就是“顺应了苏联的建设形势”,真是奇谈怪论),给农民压上巨大的负担,甚至以超越生产力水平的农业集体化企图“同化”小农经济。结果造成的就是“表面上的繁荣”和内部的不断脆化。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不过他们的改革只限于表面现象,治标不治本,有限的放松了LZ所谓让苏联“厉害”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并因此遭到了我国以毛为首的极左派的强烈反对),但最终也没挽回苏联的灭亡命运。
由于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近些年来一直宣传苏联解体是因为“经济体制超前”之故,其实想想看和当年毛时代批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性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内部需要造成的外部现象。苏联的经济体制并不像某些靠右站的人所言的一无是处,也不是某些极左派理解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只不过是苏联领导人在解决生产力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专政及经济建设上的一种尝试路线。

‘叁’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新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也称斯大林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苏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配置资源,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前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由于斯大林还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21年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后,苏联改革了经济体制,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代替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体制,以托拉斯代替总管理局,以经济核算制代替国家包干制,初步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权限。但是,随着斯大林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权力日益集中,到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①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1932年,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另设轻工业、木材工业和森林工业等人民委员部。到1941年,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增至25个。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是:制定或审批、检查生产、财务和基建计划;组织材料和技术供应;产品的推销和调拨;任命厂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各人民委员部重大业务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属于人民委员。②国家通过下达繁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控制和管理企业。③管理经济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杠杆。④在财政上实行统收统支。企业所需生产基金由国家拨给,所得利润基本上悉数上缴,亏损由国家补偿。⑤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企业所需物资由国家统一拨给,所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分配。这种体制之所以在30年代形成有其客观历史条件,起过积极作用。当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高度集中地利用有限资源来加速发展急需的工业。但是,它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使企业没有必要的经营自主权,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结合,构成斯大林体制的主要特征。它使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阻碍,使千百万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使个人崇拜越来越盛行,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难以及时纠正。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开始体制改革。

‘肆’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斯大林模式特点编辑本段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影响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伍’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推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特点:通过国家和政府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生产、供给、销售和企业的人员、财产、物资等。

‘陆’ 学知识.理解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指的是什么

新的经济体制即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同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了《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正式决定推行新经济体制。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试点工作,到1970年,工业企业基本上都完成了向新经济体制的过渡。
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在集中领导和按部门管理的基础上,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采取经济与行政相结合的方法管理经济,并逐步过渡到以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依照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生产基金付费制”和“鼓励基金”制度,以发展生产,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运用价格、利润、奖金、贷款等手段加强对生产的经济刺激;提高国家经济计划工作者的科学水平;立“新奖励制度”和“经济刺激基金制度”,激发全体劳动者对生产成果的关心。新经济体制是苏联共产党所推行的一次经济体制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益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新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发展在短期内较为稳定,经济实力有所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改革没有触及所有制问题,只在管理上下功夫,改革是在不改变国家集中统一计划前提下进,使苏联经济70年代增长速度慢,80年代停滞不前,农业减产一度混乱,使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柒’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怎么确立的

苏联曾经有过三大经济政策
1918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直到1936年斯大林式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而也有历史学家把农业集体化政策算上了
战时共产主义算不上计划经济
只能算是一些旨在最大限度地保障非常时期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城镇和军队的粮食与武器供应的命令---主要包括粮食控制,重要工厂的国有化和铁路控制军事化等等,临时性很强,而且地方上执行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即1928年,计划经济才算开始真正实施
而在193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农业集约化形成,重工业已经上马,这时候才算是计划经济形式基本建立了
苏联计划经济解体发生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逐步实施新思维---计划经济开始解体
到1991年苏联解体,计划经济彻底完结

‘捌’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一共实行了哪几套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玖’ 请问苏联建国初期的经济体制及背景是什么样的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之后,经过逐步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由53个民族国家实体——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专区组成的联盟国家。在苏联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苏共、苏联各族人民“进行了创立多民族国家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毫无疑问,联盟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力地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联邦制这种具有明显分权性质的国家体制,往往受到苏共领导人有意无意的排斥,实际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联邦制国家体制方面的种种缺陷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苏共及其领导人对苏联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发展联邦制国家体制问题

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渗透和反映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既带有历史的种种印迹,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民族、民族问题、民族矛盾与阶级、阶级问题、阶级矛盾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成立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上确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只有在苏维埃阵营之内,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它把大多数人民都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环境而奠定各族人民友爱合作的基础”。显而易见,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保证,但并不等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苏联建立之初,在从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在国家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国家体制。主要措施有:

1、在斯大林执政初期根据民族地域原则,建立了一些民族自治主体,使一些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国家组织或享有自治权。先后建立了一些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民族专区。每个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的宪法、有自己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和最高行政管理机关——部长会议。在苏联及所在的加盟共和国的权限之外,各自治共和国有权解决归它管辖的问题。自治州不是国家组织,没有自己的宪法和国籍,但与一般的州不同,它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而民族专区是俄罗斯联邦境内以特定的民族成分和风俗习惯为特征的民族区域组织形式,隶属于该共和国的州或边疆区。民族专区1977年改称自治区。此后,又将一些自治州升格为自治共和国。

2、根据1924年苏联宪法,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两院制,以扩大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苏联最高苏维埃由享有平等权利和代表人数相同的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联盟院不分民族、按地区选出,以“反映所有劳动者的阶级利益”,民族院“由各加盟共和国和各民族地区选出”,以“反映纯粹民族要求”,两院享有平等权利,都有立法权。 苏联政治体制、苏维埃国家体制形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苏联领导人开始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过高的估计,对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不符合实际的片面性,往往把民族问题混同于阶级问题。早在1936年斯大林就认为,既然“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反对一切奴役而忠实地实现国际主义思想的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各族人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已经切实实行互助”,“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即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文化,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我们现在有了完全角成的、经住了一切考验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巩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洲的任何一个单民族国家都比不上的”。显然,从阶级观点、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来讲,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苏联领导人却忽视了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国家政权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并不等于在国家体制方面就没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更谈不上研究、发展联邦制的问题,一切决定权实际上都集中在联盟中央,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被限制在狭小范围,各种自治实体的自治权利受到削弱,地方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发挥。中央统得过死,伤害了地方的、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此外,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用阶级斗争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给原本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增添了不少新问题,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一些加盟共和国与以俄罗斯为核心的联盟中央之间的隔阂。

阅读全文

与1961年苏联是什么经济体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幸福树有粘虫怎么办 浏览:47
婚姻怎么选都是错的小说 浏览:162
陕西健康码如何添加到桌面 浏览:21
健康码被扫码现场可看到哪些信息 浏览:436
为什么抗战剧加几集爱情 浏览:314
抖音拍爱情剧情的有哪些 浏览:27
广安爱情海婚庆怎么样 浏览:806
美术馆是什么事业单位 浏览:178
故事阴线怎么看 浏览:56
为什么突然加强健康系统 浏览:98
犹太教怎么理解幸福 浏览:295
如何走向失败的婚姻 浏览:608
和女人约会怎么降低经济消费 浏览:289
如何带动村民集体经济 浏览:412
被称为爱情之都的是哪个城市 浏览:503
体会到了什么叫丧偶式婚姻 浏览:817
如何提升新房幸福感 浏览:794
政治和经济服务哪个好 浏览:68
婚姻其他重大过错有哪些 浏览:918
女人说你没有爱情怎么回复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