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几年新增植物的名称经济作物
油用牡丹,八宝果,玉米果。
1、油用牡丹是一种长效经济作物,寿命有50到100年,其产籽寿命可达40年。种植成本低,种植1次可以30到50年不换茬。
2、八宝果是目前优质水果品种中用途最广的特种水果新品种,集鲜食、加工、保健、药用、观赏、绿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八大功能于一体。
3、玉米果是多年生丛生小灌木,为特有的珍稀鲜食浆果树种,有很高的观赏、具食用、保健等多重功能。鲜果是多营养的特种保健水果,肉浓香、果滑嫩,甜胜锋蜜。以上都是近几年新增的植物的名称经济作物,涨势都很好,后续会培植更多的此类作物。
② 在东营黄河农场种植什么经济作物比较好
水稻
③ 山东东营地区盐碱地最适合种植什么啊
盐碱地种植甜高粱是最好的选择,甜高粱是一种高抗逆性农作物。耐旱,耐涝,耐盐碱,耐贫瘠。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甜高粱更适合盐碱地甜高粱可忍受的盐浓度为0.5-0.9%,高于玉米(0.3-0.7%)、小麦(0.3-0.6%)和水稻(0.3-0.7%)等作物。种植后很省事,几乎不要怎么管理就能很好的生长。中国甜高粱、是一种新型能源作物,目前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黄河三角洲开发把甜高粱作为重要的项目引进之一。用途广泛:制糖,造酒,做畜牧饲料,做乙醇原料,都是最好的选择。甜高粱籽粒是一种珍贵的农家食品,秸秆又可以做甘蔗零售。亩产秸秆10万斤。从生物能源的形式上说中国甜高粱的推广种植已经势在必行。甜高粱的投入很少,不浇水,都可以。最高亩产效益最高可达3000元以上。
④ 山东东营种植什么农作物或者药材效益好
东营市土壤分为褐土、砂姜黑土、潮土、盐土及水稻土五个类别。褐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以南区域,占东营市土壤面积的4%左右,是东营市粮棉菜高产稳产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于小清河南褐土区的低洼处,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0.6%,该土壤适种小麦、玉米、高粱等浅根作物,在农业上是较有潜力的土壤类型。潮土占东营市土壤面积的59%,是东营市主要的耕种土壤,经耕作改良适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盐土在近海呈带状分布,占东营市土壤总面积的36%,自然植被有芦苇、黄须菜、茅草、蒿子等,以开发水、牧养殖(植)为主。水稻土主要分布于利津、垦利老稻区,占土壤总面积的0.2%。
⑤ 东营这个城市怎么样发展潜力怎么样如果没有了石油会不会衰落怎么样转型
如果你不是东营的,最好不要去了,如果你是东营的,最好去别的大城市发展。东营除了石油和化工类企业没有什么支撑,人口少,消费高(修改为物价高),文化和城市底蕴一点都没有,一所大学都没有,生活便利度和济南比简直差了好几个档次,辖区内的河口,垦利,利津环境更差,你从别的地方来到东营看路边的绿化就知道了(修改为现在绿化都弄得很好了,但外围还不行),不适合人居住,在古代就是荒蛮之地,胜利油田之前,这地属于滨州地区,以前叫惠民地区,东营这一块由于是退海之地,清朝时河口区,以及利津一部分还是海,退海之后,到处是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有了油田才围绕石油产业发展起来的,现在主要依靠石油和化工企业。人口少,有人的地方才有发展,大城市聚集效应使城市不断发展,即使没有企业,第三产业商业也会使城市发展,和马太效应有点相似,而东营,人口这两年并没有增加,所以说发展前景不看好,什么蓝黄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
添加:河北省有一条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从北到南沿渤海到海兴县,到山东界就没了,山东省去年刚修建一条与这条环渤海高等级公路连接上的公路,但是走的路线是滨州沾化向南走,绕过了河口,估计是规划论证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因为河口人少,周边城镇少,滩涂多,成本回收时间太长,河口区失去了胶东地区去京津地区以及东北内蒙的交通枢纽位置,现在依然是个死角地区),这都是纸面上的东西,东营主要发展化工这种高污染的行业,本来就是盐碱滩,再加上化工的水空气的污染,更不适合长期发展和人的生存。
转型需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瞻远瞩
1,发展商业,加大第三产业扶植力度,减少商户税费负担,在各方面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
2,千方百计的建立和引进好大学,留住和吸引外地年轻人来东营,这个城市发展才有前途和活力!
⑥ 东营近几年有什么变化
油田和地方的工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以前是天壤之别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全市年末总户数589859户,总人口1804964人,其中男性916269人,女性888695人。年内出生18914人,人口出生率10.53‰;死亡9383人,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加9531人,自然增长率5.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9.3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9624.6元,增长17.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619.8元,增长8.9%;衣着消费支出1509元,下降14.5%;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625.3元,增长53.7%;医疗保健支出770.3元,增长73.3%;交通通讯支出1095.2元,增长18.2%;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842.7元,增长13.9%;居住消费支出751.4元,增长187.6%;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411.0元,增长12.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2%。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辆、摩托车22辆、影碟机73台、空调器117台、微波炉42台、电脑59台、移动电话193部、健身器材13套、钢琴4架、彩电129台。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2.7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3074.5元,增长12.8%;工资性收入1222.5元,增长18.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3元,增长15.0%。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09.6元,增长3.8%;衣着消费支出185.7元,增长8.3%;居住消费支出722.0元,增长15.3%;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72.2元,增长22.9%;医疗保健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57.8元,增长20.2%;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83.0元,增长60.1%;文教娱乐用品支出410.7元,增长7.6%;其它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32.1元,下降6.2%。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8%,下降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钢混砖木结构住房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72.4%。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汽车(生活用)3辆、摩托车71辆、影碟机42台、移动电话61部、彩电93台、电冰箱25台、洗衣机37台。
就业再就业局势保持稳定。2005年末,全市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增长5.7%;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6.3亿元,增长14.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231元,增长9.7%,其中地方19949元,增长14.4%。全市实现就业再就业人数达到366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822人,其中“4050”人员1314人。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加强。全市最低保障救助17263户,2.7万人,市财政转移支付发放低保金2032.2万元。其中城镇3350户,0.7万人,发放低保金824.2万元;农村13913户,2.0万人,发放低保金1208万元。社会福利院1处,床位110张,收养各类人员40人。城乡社区老年公寓11处,床位1300张,收养各类人员712人。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92 万元,接受社会捐助369万元。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共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958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22503万元。为605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208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10.4万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0593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7万人,参保率达到100%,征缴保险费24534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0.6万人,参保率为92%,征缴基金6.0亿元,收缴率达到100%。失业保险全部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参保人数8.2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980.7万元。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共有24.0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金7540.4万元,收缴保险费462.6万元。有6719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全年发放养老金158.2万元。
⑦ 东营最近5年的发展趋势
“十五”以来,我市连续多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4%左右。全市有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都在30%以上。东营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列第六位,被评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园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在开发建设进入大规模推进的关键阶段,我市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确定将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建设黄河水城,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依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行港区城联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盐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建成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高效生态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和能源供给基地。同步推进港城建设,建设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目前,已与中海油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由其重组地方炼化企业,收购经营东营港,投资建设中海油工业园、原油储备基地、成品油仓储和物流园区。 生态旅游区。规划控制面积246平方公里。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突出“黄河入海、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原生态特色,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目前,生态旅游区已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启动了游客中心、游船码头、汽车野营地等重点建设项目,正在规划建设黄河口湿地公园,适时启动黄河口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 生态高效农业区。规划控制面积428平方公里,重点建设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高效畜牧区。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重点实施宜渔荒碱地开发和养殖池塘整理提升工程,建成全国一流的高效生态养殖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高效畜牧区,建成全省重要的大型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目前,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展开,大连有德渔业集团、山东华隆集团等知名龙头企业已经入区开发。 高端产业区。规划控制面积210平方公里。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和胜利工业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油装备、新材料、有色金属等六大高端产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建成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近两年共引进过亿元的项目34个,总投资294亿元,已完成投资126亿元。 黄河水城。从2007年开始,我市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治污、增绿、活水”为重点,统筹开发广利河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打造文化服务业产业带。以广利河综合治理为龙头,突出湿地生态特色,引入黄河水,贯通现有城市河流、湖泊和湿地,构建“九横十纵”城市主干水系框架,形成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风貌,打造生态卓越的“黄河水城”。目前,广利河治理已投入近20亿元。今年,重点推进岸线绿化、河湖贯通和下游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广利河治理任务,初步形成水城景观。“黄河水城”已经国家工商局注册,正在争创4A级景区。
⑧ 东营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有哪些又有哪些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盐卤等矿产资源富集。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产量集中在东营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367亿立方米。地下盐卤资源丰富,地下浅层卤水储量9亿立方米,深层盐矿床面积600平方公里,储量5000亿吨,发展盐及盐化工业前景广阔。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土地面积173万亩,人均3亩,人均土地占有量居全国沿海各县区之首。现有未利用土地41.25万亩,加上黄河不断填海造陆,每年都有3万亩土地在此诞生,使这里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土地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海岸线长43.3公里,浅海和滩涂面积555平方公里,滩涂养殖潜力巨大,鱼虾贝类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百鱼之乡”和“东方对虾故乡”的美称。
生物资源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柽柳、杞柳等灌木或半灌木和白茅、黄蓿菜等草本植物。境内主要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及棉花、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是黄河三角洲上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野生动物中兽类有野兔、狐、獾等,鸟类中有麻雀、燕子、喜鹊等近百种。水产资源主要有黄河刀鱼、黄河鲤鱼、黄河口大闸蟹、青鳞鱼等。
淡水资源 淡水资源充沛。黄河流经东营市138公里,现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平原水库95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超过8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气候资源 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年均气温12.2℃,年均无霜期211天,完全满足农作物二年三熟的需要。光能资源丰富,年均日照时数2692.5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123.6-127.6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降水量564.4毫米,其中在夏秋作物喜温需水的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60%,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科技资源 胜利油田、中国石油大学汇集了一批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达到6.2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已与7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创业中心,聚集了一批以石油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产品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6家,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11.3%。
旅游资源 境内旅游景点主要有体现新兴中心城区的东营新世纪广场、黄河公园、天鹅湖景区、清风湖公园,体现黄河文化的黄河水体纪念碑,体现油城文化的油城广场、胜利电视塔、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华八井纪念碑等,以及乡村旅游景点。
⑨ 东营市的各个县、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其分布,如有经济作物【如蔬菜种植基地】请详细说明,
广饶种棉花(但是我个人认为,广饶土壤好,在东营来说物产丰富、)玉米
利津水稻棉花
垦利地很碱,地都买给油田了,除了农作物还有地瓜等
东营区还是那些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