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三次产业的分类是什么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又称”第一次产业”.指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但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
”三次产业”的划分最初源于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根据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一般指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或以未经加工的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生产部门.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标准划分产业分类》中, 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采掘业.根据1985 年5月我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关于第三产业划分标准的规定, 我国第一产业的统计范围是农业.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工业以及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业;建筑业包括建筑安装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 以及为建筑安装工程服务的地质勘探和考察设计等.按照西方经济理论, 第二产业一般指对经过初次加工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或者再加工的生产部门.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的规定, 第二产业统计范围是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一般指提供各种劳务的服务行业.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提出的关于第三产业划分的标准规定: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具体可分为: ①流通部门, 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③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④为社会共同需要服务的部门, 包括国家机关、党的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等.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 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 我国还必须注重发展第三产业.
2. 什么叫"一产""二产""三产"
1、一产:第一产业
是指各类职业农民和各类水生、土生等农业原始产品,以利用生物的自然生长和自我繁殖的特性,人为控制其生长和繁殖过程,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一类行业。
2、二产:第二产业
括各类专业工人和各类工业或产品。指以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产业部门
3、三产:第三产业
即各类服务或商品。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由哪些经济学家提出扩展阅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1935年所着《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把国民经济中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3. 谁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三次产业: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希望采纳
4. 克拉克的三次产业结构分类法的基本内容怎样如何理解其中次的含义
三次产业分类法概述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1935年着《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人类的主要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
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
费歇尔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即把产业门类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方法提出后,得到广泛的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讲,所有的传统产业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三次产业划分基础上的.因此,其理论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就像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现实的背景,从而具有某种历史规定性一样,三次产业划分的提出也不例外.这种划分法,是以工业时代的产业经济发展为现实背景的.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还处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性.也就是,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界;第二产业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其余的全部经济活动统归第三产业.
[编辑]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缺陷
1、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
2、第三次产业内容过于繁杂.
[编辑]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局限性
进入80年代,信息技术及以其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群迅速壮大,人类产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有了巨大变化,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具体表现包括:
• ①需求结构升级使产业范围扩大,产业正涵盖起愈加丰富的社会生活领域,包容进越来越多的形式、日益多样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人类经济活动.产业活动愈来愈成为非单纯的生产、生活资料和服务的供给部门,其联接社会生活各部分以及各部分与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的作用不断加强.
• ②产业经济分析和产业政策的制订与实施要求拓展产业分类理论.伴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规模和深度提高,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导致生产和消费过程社会化,第三次产业长足发展,并且其中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有不同的表现,不仅其他产业内部不断有新的部门分离出来进入第三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和重组.随着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展开,第三次产业中的部分部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次产业内部活动从数量到性质都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分类急需变革.
• ③围绕信息产业化浪潮展开的“第四次产业”讨论和以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为目的而展开的“环境产业”、“资源产业”、“生态可持续工业”、“高技术产业”的讨论,把一批新兴产业的归属、地位、本质揭示问题提到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中来.
• ④产业细分是制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的需要.现有的产业分类理论,不能明确界定信息产业、环境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内涵、产业的范围和地位等,则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就缺乏理论依据和指导.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上述局限,导致了整个产业结构理论体系的局限,削弱了其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的能力,有必要加以拓展.
[编辑]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第一次产业: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
2、第二次产业 :工业,建筑业
*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
3、第三次产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 流通业
* 为生产和生产服务的行业
*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
*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5.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各是什么工商业呢
三次产业划分范围如下: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因为工商业不属于第一产业,也不属于第二产业,所以工商业属于第三产业。
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① 第一产业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②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对第一产业有带动作用;
③ 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二产业的进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中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5)三次产业分类法由哪些经济学家提出扩展阅读:
为了规范三次产业、服务业的口径、范围,推动我国服务业发展,将A门类“农、林、牧、渔业”中的“05农、林、牧、渔服务业”,B门类“采矿业”中的“11开采辅助活动”,C门类“制造业”中的“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等三个大类一并调入第三产业。
调整后,第一产业为4个大类;第二产业为2个门类和36个大类;第三产业为15个门类和3个大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1935年所着《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把国民经济中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
6. 国民经济部门的三次产业分类
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两名词最早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当时把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和矿业称为“第一产业”,把制造业称为“第二产业”。1935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阿伦·格·费尔希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其着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由于研究产业结构的角度和目的多种多样,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有三种分类办法:(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分类办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和保险、不动产、个人服务业。(2)日本1947年《经济白皮书》的分类办法。第一产业包括林业、渔业、水产养殖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运输业和通讯;第三产业指服务业,包括质量、金融、不动产、个人服务、商业、家务、职业服务、政府和国防。在我国第一产业指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指工业(含矿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指商业、服务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及科研、文教、卫生等行业。另外,现已出现第四产业的说法。
所谓第四产业,即对传统产业通常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某些新兴产业的概括称谓。它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划分。主要包括:设计和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的部门,应用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等新技术部门,以及高度电子化和自动化的产业部门等。
7. 什么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产业(primary instry):又称第一次产业。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个产业部门。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其范围各国不尽相同。一般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采集业。有的国家还包括采矿业。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首先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三次产业的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希尔(A.B.Fischer)和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G.Clark)。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界普遍采用了这种划分方法。
第二产业指需要经过加工从自然界获得的原料,以生产新产品的产业。如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
三个产业理论是1935年由新西兰教授阿·费希尔首次提出的经济术语。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的产业分类方法。三个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口的比例,可以清楚地显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部门,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管理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但在国内不计入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由此可见,这种第三产业基本是一种服务性产业。
在我国,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除第一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都是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经济学家阿·费希尔教授所着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他按照产业发展的三个时序,把社会经济结构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70年代末,中国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0%。
中国按三次产业划分社会经济结构,是从1985年正式提出的。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对三次产业作了如下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包括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用品批发业,能源、材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其他批发业和零售业),餐饮业,商业经纪与代理业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建国以来,中国的第三产业一直在曲折中发展,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看,1952年为28.6%,1978年降至23%
8. 三大产业是什么
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