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会刻板印象的种族与国家
电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认识种族、国家特征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1977年,英国、联邦德国、匈牙利和加拿大曾联合调查了四国青少年对外国人的印象,发现在电视的影响下,青少年们对外国人的印象大都是不准确的、片面的和过时的。青少年们接触外国人越少,看电视越多,则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越多。比如,当时欧洲的青少年很少接触前苏联人,对原苏联的文化、艺术、历史等所知甚少。谈起前苏联,英国青少年只会说:“苏联人爱好战争,他们对武器很感兴趣”,“苏联人想进攻美国”,“苏联人喜欢占领其他国家”……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原苏联的印象主要是西方新闻兴趣的反映。谈到中国,匈牙利青少年说:“中国人要发动战争”,“中国人爱打仗”,“如果中国人来了,我们就逃跑”。许多英国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区别东德和西德,还认为德国就是纳粹。美国从50年代就研究过黑人在电视中的形象,曾提出过两个问题:其一,黑人出现比例极小,只占2%,但实际生活中的比例比这大得多;其二,黑人在电视中主要从事卑微低下的工作。经过民权运动,到70、80年代,黑人在电视(包括黄金时间段)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了,也可扮演教师或警察。但也有研究者指出,黑人很少与白人一起在电视中出现,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表现。目前,我国大量播放国外连续剧、电影,其中不乏陈旧的刻板印象。
‘贰’ 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说明了什么
地域刻板印象的存在说明:
在人类悠久的文化历史当中,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之间的文化存在极大的差异,大部分人们对于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多是从过报纸、电影、电视、广告等传播途径,这难免会让人们对于已过文化形成一种“定型化效应”。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这便是刻板印象的形成。
相关知识:
科学家认为简单依据一个人的性别不可能预测任何人的攻击性水平,数学能力,活动水平或是情感表达能力,只是在计算群体的水平均水平时,性别差异才会显现。
随着个体的发展,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会性别角色标准,如在图书管理、初等教育、护士等这些职业中,女性的比例就高于男性,而在科学和需要数学或科学背景的技术领域,男性比例就会大大超出女性。
对于这些现象,更多的发展学家认为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从而加大了男女认知上的差异,使得男性和女性就上了不同的职业道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刻板印象
‘叁’ 来源国效应
品牌来源国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个国家的刻板印象,即一国的人民对另一国人民或产品所抱持的固有形象或成见。品牌来源国形象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无论正负面形象,都会影响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认知,例如俄罗斯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可能有负面形象,但俄罗斯的伏特加酒却有强烈的正面形象;印尼服饰在消费者心目中可能不怎么出色,但印尼木材制品享誉国际。
在某些情况下,品牌来源国意味着拥有许多一般性的产品属性,例如德国及日本以工程品质闻名于世,法国及义大利以设计着称,瑞士以手工精致领先,芬兰以生物科技研发称霸全球。品牌来源国效应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面的效应有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即使强势的全球性品牌,都难以克服负面的品牌来源国形象。
品牌来源国效应,并非只局限于消费品市场,工业用品市场也有同样现象,例如许多国家的工业产品采购者普遍认为,日本、德国、美国、法国、义大利的产品远胜过自己国家的产品;绝大多数采购者喜欢向工业先进国家采购工业用设备,尽量避开新兴工业国家或开发中国家,以确保购买到先进的设备。他们也比较喜欢向在当地设有工厂或分支机构的国外供应商采购,以便就近获得服务。熟悉某一国家供应商的工业用品采购人员,对该国的评价远胜过未曾有生意往来的国家,以求降低风险。
‘肆’ 请你谈谈人际交往中“刻板印象”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
有利于人们应对周围的复杂环境,更能让人明白你的刚正不阿。
一刻板印象
(1)Banaji和Hardin(1996年)设计的,利用启动效应的原理。这种方法是先给被试呈现一个域下水平的启动刺激—这些刺激只呈现很短时间,让被试无法识别或辨认。Kawakami 在(2001年)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启动词是黑人或者是白人的照片,呈现时间为15到30毫秒。
(2)接着呈现字母或者符号作为一组词类的线索,最后呈现一些黑人和白人刻板印象有关的词或者是和字母相关的中性词。让被试判断这些词能否用来描述具体具体词类中的一种,结果表明,黑人图片启动后,被试对与黑人刻板印象相关的词反应更快。
二社会刻板印象
(1)社会刻板印象又称“社会定型”或“社会印刻”。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中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人们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背景中,必然具有许多共同点。
(2)而同一类对象的这些共同点往往被人们保存在自己的经验里,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沿袭下来。例如,在对人的品质的看法方面,有的人按地理区域划分,认为中国的山东人正直、豪爽,苏杭一带的人机敏、伶俐;也有人按职业划分,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教师文质彬彬。
‘伍’ 刻板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刻板印象(亦称印刻作用,英语:stereotype),是一个社会学术语,专指人类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或物的一种概括的看法,看法可能是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一个个体给旁人的观感。
刻板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表示于部分的、片面的、不正常的、不完全的。然而刻板印象代表内团体(小圈子)对外团体(其他团体)成员的普遍化概论。
‘陆’ 刻板印象原因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例子
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等等。
特征
由于刻板印象往往不是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是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关于刻板印象的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
它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刻板印象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它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柒’ 外国人对中国的哪些刻板印象会令中国人大吃一惊
中国人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中国人不了解他们作为社会个体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通中国人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家庭和亲属,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而不是建立在一个理性的社会基础之上。中国人只在乎他们直系亲属的福祉,对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人所遭受的苦难则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种自私和冷酷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捌’ 社会学里的刻板效应是什么,具体一点。谢了
社会学里的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农民质朴,军人雷厉风行,知识分子文质彬彬,商人较为精明,诸如此类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别、年龄等因素,亦可成为刻板效应对人分类的标准。例如,按年龄归类,认为年轻人上进心强,敢说敢干,而老年人则墨守成规,缺乏进取心;按性别归类,认为男人总是独立性强,竞争心强,自信和有抱负,而女性则是依赖性强,起居洁净,讲究容貌,细心软弱。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依据去认知他。
‘玖’ 简述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 谈谈你心目中的国家形象以及如何维护国家形象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通过上述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国家形象是社会交往与互动的产物; 二、国家形象是在一系列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过程中产生的; 三、国家形象是自我认知与国际认知博弈的结果。
总体形象
“国家形象”作为反映在媒介和人们心理中的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其中既包含着对于国家的认识,同时也包含着理性评价和感性态度,“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进程中,“国家形象”已经并仍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必然遭遇的现实问题。国家形象,既包含特定国家在国内的形象也包括其国际形象,在全球信息和市场流通的前提下,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内形象之间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仅深刻地影响到本民族每个个体对于国家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从而影响到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而且也复杂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国政府、民众以及所有中国的精神信息和物质产品的接受和评价,从而影响并决定着中国和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 国家形象,作为一种主观印象,实际上构成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心理预设。负面的国家形象,会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所有相关信息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带有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敌对性、排斥性和刻板印象;而正面的国家形象则往往使人愿意用更理解、更亲和、更接纳的方式对待该国及其民众的信息和行为。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对人们认识和评价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正面预设的塑造。
内涵
在国家影响的塑造中,首先是作为国家政治代表的政府理念、制度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各种机构、团体、企业和社会民众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此外,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来看,被新闻媒介反映出来的政府、机构、企业和公民的行为,与国家形象的关联最直接。国家形象首先是以媒介对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客观反映”为基础的。通过媒介反映出来的一个国家是否开放、自由、民主、富强,该国的社会是否公平、正义,该国的民众是否诚信、正直、善良、宽容、博大,是国家形象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新闻媒介的报道,特别是具备“客观性”、“平衡性”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公开透明,都体现了新闻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硬功能。 相对而言,通过虚构的文学艺术所反映的国家形象,其影响力明显更软,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软形象”。这种软,使文化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一种“上善若水”的包容、浸染、渗透的软性功能。这种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具有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中国的功夫文化、茶文化、餐饮文化,以及中国的京剧、民俗、民间文化等等,都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塑造手段。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华丽、丰富、恢弘,特别是对中国“和”文化精神以及中国与时俱变的民族精神的阐释,对于塑造一个文明灿烂、文化独特、开放改革、求新求变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惊动了世界,而且也使一些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负面的人改变了看法。 因而,文化,不是用当下发生的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而是以所传达的文化来建构国家形象。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好莱坞,美国的国家形象怎么可能具有现在这样的世界影响力;而我们也可以理解,当美国政府奉行单边政策,在全球穷兵黩武的时候,美国发达的文化仍然改变不了美国形象在全球的下降。一个国家的实体形象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其实正是国家形象的两轮,一硬一软、缺一不可,一损俱损,一荣未必俱荣。
中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国家的“成长性”注定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中国、中国人、中国元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符号、中国风等等,越来越频繁和突出地出现在全球媒介信息之中,共同建构了“中国形象”,为人们提供了对于中国历史、现状、自然、人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种印象中既有对中国国家和民众行为的“反映”,也有感性和理性的“判断”,既有对中国的“认识”,更有对中国的“评价”。 正因为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阵痛、蜕变、剥离时的污秽,将不可避免地呈现给全世界。加上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等都与目前占据世界格局中心地位的西方国家明显不同,因此,中国形象的“负面性”,往往会被一直处于文化优越、经济优越和制度优越感中的西方媒介所重视、所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介自身则往往又可能“回避”中国形象的“成长”阴影,自觉地用“颂歌”修辞来打造中国形象,因而往往导致中国传媒“天使化中国”与西方传媒“妖魔化中国”的对立和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通过“改革开放”来创造一种事实上更文明进步富强的中国,呈现一个“现实”的中国形象;一方面也要通过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视界融合来尽可能呈现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往往能够回避国家形象认知方面的硬性差异,用更加柔软的方式塑造国家形象。这种软性的文化塑造不仅更容易感染和影响人,而且往往也比特定的事件、人物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拾’ 中国人不尊重知识产权的刻板印象的后果是什么
如果不尊重知识产权后果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导向都变成捡现成的没创造力!这个后果持续时间很长危及国家的伟大复兴 ,说白了管老百姓屁事!老百姓已经形成那个不花钱少花钱就用那个的文化共识管什么规则呢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