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找不到东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因为成体系,按理论的经济学是从西方开始的。东方国家一直没有开设这个学科,后来从西方引进的理论。所以就没有东方经济学一说。
不过国内有个叫“白益民”的人,自创了“东方经济学”,不过他的体系比较接近日本的企业管理,其实并不算纯正的经济学理论。
❷ 什么时候有东方经济学
对你的问题真的无语……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总结,也是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你再看看东方的国家--除去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这样用现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建设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剩下的还有中国,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型来的市场经济,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那你说这东方经济学主要讲的什么呀?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也影响经济呀~如果真的产生东方经济学,可能也只是一些社会主义体制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过程中的一些宝贵经验吧!
继续无语……
❸ 西方经济学问题
生产要素本身就是种可变要素。而既然厂商需求生产要素是为了利润,那么利润最大化原则将继续支配着厂商在要素市场上的行为。因此,厂商使用一种生产要素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假定厂商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其中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而资本的数量保持不变。于是,厂商对使用劳动的最优数量作出选择。一方面,厂商为了生产而使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给厂商带来收益;另一方面,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需要到要素市场上购买,从而花费厂商的成本。当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时,若该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品为厂商带来的收益增加量大于厂商为此支付的成本,那么增加该单位劳动就会增加厂商的利润,于是厂商就会使用它;反之,若使用该单位劳动带来的收益增加最小于为此支付的成本,那么减少该单位劳动的使用就会增加利润,从而厂商就不会使用它。因此,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仍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经济学中定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收益产品,记成M,RP;定义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边际要素成本,记成MFC。这样,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为: MRP=MFC
❹ FC,VC,TC,MC,AFC,AC是什么意思(西方经济学)
FC 固定成本
VC 可变成本
TC 总成本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MC 边际成本
AFC 平均固定成本
AC 平均(总)成本
关系式:总成本tc、变动成本vc、固定成本fc、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成本ac、
边际成本mc。△tc/△q=mc,tc/q=ac,fc/q=afc,vc/q=avc,tc/q=vc/q+fc/q
西方经济学是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
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
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
济学。
(4)东方经济学什么时候出扩展阅读:
1,基本定义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
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2,研究内容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的解释为:看不见的手英语为“invisiblehand”。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理论,认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应由政府干预,而应由整个社会需求进行选择。这种社会需求被认为是调节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经济学是15世纪经济学产生,18世纪经济学建立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其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❺ 什么是东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衰落,东方经济学的崛起
“经济学家的圣地应当是经济生物学,而不是经济物理学”[①]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登台亮相到泛滥成灾,在国内的学界,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然而,巅峰时刻,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随着越来越广的实践检验和越来越深的思维探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目将其供在神龛、奉为神谕。从接触、信服、盲从变为质疑、批判、废弃,西方主流经济学恰似走了一个轮回。
国内的批判,据我所知,有《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韩德强)、《微观经济学批判》(余斌)、《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张建平)等。这些批判,角度不同、深度不同,但却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批而不立、驳而不倒。事实上,最有力的批判,不是批判,而是在旧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更为科学的新体系。
不建立这样一个新体系,即便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一门伪科学,无奈之下,人们也只能继续用它,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家继续上窜下跳的原因所在。弗里茨·马克卢普就曾叫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甚至在人们已经知道它的基本假定是假的情况下,也是不能完全加以否定的,除非能够并且已经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论[②]。
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形式非常严谨,即使个别结论与事实不符,也能通过调整假设,消解种种反常[③],保护其理论内核刀枪不入、长生不死。因此,要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只能去揪出它的烂根:唯心的人性论与形而上学的牛顿机械力学范式;同样,要建立一个新经济学体系,也只能回到原点,从根上开始。
东方经济学,既不是已有经济学谬误的简单批驳,也不是已有经济学知识的混杂拼凑,而是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外,换用第三只眼睛去看待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重新去寻找经济学最一般的研究对象,寻找一切运动规律、演绎过程建于其上的经济学“始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并提出了不同于“商品”或“经济人”为起点的“经济元”——人之社会经济组织一般,从而取代“经济人”假设——人之个体一般,建立起全新的“经济元—经济流—经济场”的经济学分析范式,试图将经济学重建于系统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逻辑演绎基础之上。
为方便理解,我们来对比一下西方经济学、东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建构模式:
(一)研究视角
西方经济学:经济活动中的个人;(问题:经济活动基本单位是个人吗?不是。每个人只是社会经济组织的一份子或组成要素,正如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生物大分子进而形成细胞,我们能用原子去解释生命现象吗?我们能说原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吗?扯淡!)
东方经济学:经济活动中的组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主体是人之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而非人之个体,正如绝大多数的产品,我们只能称其是由哪个企业制造,而不能说是由哪个工人制造,产品制造者不是人之个体,而是企业,个体户是企业的特殊形式,而不是倒过来。人类社会早已从单个蚂蚁进化为组织严密的蚁群,早已从单个蜜蜂进化为分工明确的蜂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问题:商品只是经济活动的客体,不是主体,因而有可能忽略主体方面的某些因素,正如研究细胞吸取的养分,并不能完整地解释生命现象。)
(二)逻辑起点
西方经济学:经济人;(问题:每个人毫无例外地,都是自私自利乃至贪得无厌吗?不是。因此,这一人性假设百分之百可靠吗?与现实完全相符吗?不是。所以只是一种臆想,一种意淫!)
东方经济学:经济元;(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小系统,同时又是构成更大规模或更高层次社会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例如家庭、企业、政府机构等。正如原子虽是组成分子的微粒,但分子却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问题:商品既非从来就有,也非永恒存在,因而只能涵盖一段历史范围、一种社会局部和一部分经济事物。)
(三)逻辑演绎依据
西方经济学:效用或利益最大化;(问题:每个人都是利益计算的超级计算机吗?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能够保证组织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吗?不是。这是违反系统论的,系统不等于成员的简单加和,所以仍是所以只是一种臆想,一种意淫!)
东方经济学:系统论与自然法则;(经济活动再神奇,也不可能违反自然法则,只要是“活”的系统,就必然有输入和输出,输入输出之间必然遵循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火用减熵增等自然法则,而以这些法则为基底,从中找出关系式,就可以形成铁的演绎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运动过程;(问题:有可能无法兼顾主体方面的研究,难以全面揭示经济活动的全部内涵。)
所以,东方经济学的逻辑展开路径分为两条:
(1)经济要素→经济元系统(结构、功能、状态、环境、演化等)→更高层次或更大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国民经济体系;
(2)经济元输入输出→经济元输入输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物质不灭、能量守衡等)和经济法则(输入输出中的价值变化等)→经济元输入输出所产生的相互联系(如供应链等);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之所以长命百岁[⑤],之所以继续占据经济学舞台而对台下日益觉醒的观众的倒彩充耳不闻,并不是它有多强的理论生命力,而是因为,还没有新的演员上场。
现在,东方经济学登场了。
❻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算是初级还是中级
判断经济学教材难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书中数学模型的难度。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有不少数学模型都达到了中级难度,有极少数甚至是高级难度。但是,高鸿业那本教材对于中、高级的数学模型大多没有数学过程推导,只有结论的介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算是一本处于初级和中级之间的教材。国内的经济学教学跟国外有差别。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通常只学习一次,而在国外需要在大一和大三分两次学习。大一使用的是入门教材(初级),大三使用中级教材,到研究生以后再使用高级教材。(后有教材列表)( c& D. z& ?; d) r* P' y
至于”谁抄谁的“这个问题实际是不存在的。教材毕竟不是专着。这就象无论谁来编写微积分教材,最后的结果必定都大同小异。 $ @6 B& p" e: M$ t
以下的教材我都翻过一遍,也是以前学习是老师推荐过的。有一个感觉是:国外的教材才是真的罗嗦。( t" b, m" ]+ `% k/ A2 X
一、入门教材
. x) @6 k8 X/ p5 X# T4 T# F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适合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阅读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和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2、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市面上的第16版是与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读完该书,可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
3、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
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里茨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二、中级微观教材
4、《管理经济学》,有版本数种,特点各不相同。此类教材多为MBA系列教材,是针对生产过程决策而设,目前数种版本中,以人大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难度最低。 ! y/ ^4 s+ | a V" A9 Z$ q, N/ P( ^
9 O# p; Q% G; ^, d% e
5、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人大版,此书是标准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材。在美国多个大学供MBA采用,国内英文版有清华版,中文版有人大版。此书内容适中,主题广泛,均是各部分理论之要点,不旁及其他分支内容。图形清晰,语言流畅。所采用数学工具甚浅,有函数但不涉及微分。# j& |! }+ [# @$ p0 U @! @
6、《国外经济学教材库》系列之《应用微观经济学》,32开,经济科学出版社。此书有大量案例及微观经济原理之运用,所用数学甚少,读此书可补充平狄克教材案例的不足。
7、《微观经济学: 现代观点》,瓦里安着,费方域翻译。此书是极规范的经济学专业的中级微观教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本科指定教材,易懂而深刻。5 v1 k3 E0 [/ o+ I4 h% l; o/ q
三、中级宏观教材 S+ B+ V( p! T5 }) r
若无意进一步学习高级微观经济学,则可同时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的特点是精深,宏观则是驳杂。因为宏观流派很多,观点各不相同。
8、曼昆的《宏观经济学》,人大版。此书秉承曼昆《经济学原理》的优点,以简单浅显为特点。虽只有很少量的数学,但对原理及内容均提炼得甚为简洁。此书前半部分写得相当清晰,可读完萨缪尔森《经济学》并略懂一点微观经济学后直接学习。; b) J8 {% t d U# N
9、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中文版有人大版,东北财大出版社有影印英文版。此书是标准的中级宏观教材,属正统教材,体系清楚,描述准确,通行于美国各大学多年,对各个流派评价及描述相当公平。3 S" d9 V; ] f( [& |, f0 [
四、中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3 H1 b4 K+ n) @$ `* n8 Q0 m
10、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此书微积分运用、数学运算简洁明晰,全书难度、体系一致,排版清楚,内容重点突出。此书除北大、复旦等处书店有少量可见外,其他大学及城市似甚少见。
11、蒋殿春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此书主题基础部分已达高级水平,难度甚大。至博弈论以后部分,则难度甚浅。对传统的价格理论的数学描述相当清楚。数学证明部分也十分清晰。) Q8 {& F; I. o4 A+ T
12、范里安的《高级微观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这是范里安在《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的基础上编写的标准高级教材。此书每一章均相当简短精要,阅读时需要对中级教材有比较深入的学习。但翻译质量不佳。建议直接读英文版。# L! @; \- l8 C$ \4 l
13、《微观经济学》由安德鲁、格林等着,中文版为北大翻译,必读性较强。
五、高级宏观经济学教材5 P6 d/ r2 a+ R
14、《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作者:美国奥利维尔.琼.布兰乍得,斯坦利.费希尔。
❼ 如何区分东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就是在西方发生的,像我们国家,基本上借鉴的都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之所以还弄了个西方经济学,只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区别开才加了个西方。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自成体系的经济学研究。也许一些古代书里面有一些经济学原理,但是都没有成体系的提出来。而且没有东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