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劳动但我国经济多少

劳动但我国经济多少

发布时间:2022-07-01 10:48:17

Ⅰ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多少

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
拓展资料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
概念
含义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出产的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和服务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和服务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一般在最终消费品市场上进行销售。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是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Ⅱ 如何应对劳动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贸易前景、结构及汇率机制内容提要: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在本世纪前五年里,中国进出口一路高歌猛进,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我国能否顺利实现贸易强国的战略本文将从当前贸易现状出发,对中国贸易结构演变趋势和汇率机制调整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国在未来五至十年里头,将成为世界发展中的贸易强国的结论。关键词:贸易结构动态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品汇率机制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9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五位。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预计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将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四大贸易国,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那么下一阶段就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征程。尽快使中国有发展中的贸易大国提升到发展中贸易强国,这是中国入世以后,21世纪前十年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核心。那么,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呢?二、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一)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近20多年来中国出口以比GDP增长率平均高出一倍的速度发展,中国出口商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0.75%上升2002年的5.1%,中国在世界出口大国中的排名相应地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2002年的第5位;出口占中国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20.3%上升到2002年的26.6%。出口商品结构也有了显着改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已经从1990年的25.2∶74.8变为2002年的9∶91,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20.18%上升到34%。这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地贸易大国。(二)走向贸易强国的差距我国已发展成为一个对外经贸大国,但是还算不上一个对外经贸强国。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目标应当是从一个对外经贸大国发展成为对外经贸强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现时还有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不大,加工贸易占半壁江山,造成贸易条件不利,中国必须提高外贸竞争力,而加快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则是重要一环。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主力军是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大幅度攀升和结构的改善已经起着主导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41%上升到2002年的52.2%,同期,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70%上升到85%。外资企业对我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已经由“九五”期间的47%上升到2001年的81.7%,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47%上升到了2002年55.3%,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达88.6%,2003年上半年中国高新技术出口总额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到了89.5%。这与世界贸易强国一般贸易出口比重大于加工贸易出口的情况大相径庭,表明我国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及其增长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有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转变。而一国欲从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应使本国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在结构上,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比重偏低。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比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还处于不发达阶段。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来说,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结构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三)走向强国的主要制约因素。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保护手法更加隐蔽,主要出口市场针对我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不断加强,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不断,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将进一步限制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减少国际市场份额、市区贸易机会、退出贸易市场、损害企业信誉等不利影响,对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2001年,中国遭遇反倾销立案调查数占当年全球案件的15%,2002年则上升至17%,被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的案件为36起,列全球首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三季度,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产品提出的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超过了42宗,涉及金额超过10.7亿美元,贸易专家还预测,依此形势下去,我国贸易纠纷将随之达到高峰。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这些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市场容易进入。从而也很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最后导致供给过剩,供给过剩就必然会出现恶性竞争。无序竞争最终的结果就是遭遇反倾销起诉或保障措施。(四)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需要长期的贸易动力转换。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贸易动力的转换来自产业结构的转换,这种结构转换是由产业结构、国内需求结构与贸易结构良性互动而形成的。中国目前的贸易增长动力是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贸易结构的主导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随贸易数量增长而恶化,它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贸易增长阶段变化相应转换造成的,这说明低价劳动力优势的潜力已不足,也进一步说明比较优势面临着向高级化转换的需要。如何将现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要实现我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目标,增加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获得的动态利益。关键所在是强化中国现有外贸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实现中国贸易结构的第二次转换。三、中国贸易结构变化趋势分析一、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转换的环境因素(一)世界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我国分享全球技术进步和全球带来的效率提高提供了机遇。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将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国内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以及高科技领域外商的投资带动,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持续提高,并成为出口增长的增长点。外商投资的重点由过去的一般制造业发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近两年来外商投资于集成电路、计算机、信息产品等高技术项目明显增加,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是我国改造、培育和壮大一批支柱、优势产业,从整体上增强了我国的出口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进行结构调整,也就意味着进一步加大现有的比较优势的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可能出现一个“低度化“的调整阶段。我国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又一个更大的发展,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也可能会重新提升传统商品的比重,从长远来看,并不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如何将现有的比较由是转变为长远的竞争优势,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问题。(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了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领域继续扩大,法律法规体系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增强了外商对华投资信心,外商投资持续增加,投资贸易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中国外贸经营权的加速放开,激活了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出口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进出口自主增长的能力明显增强。二、贸易结构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两次跨越: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时期,我国外贸出口实现了500亿美元的第一个台阶。95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双重特性的机电产品出口异军突起,使我国2002年外贸出口迈上了3000亿美元的台阶,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首次超过纺织品达到677.07亿美元。我国外贸出口进入到机电产品拉动全国外贸出口,高新技术出口拉动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高新技术出口发展情况。随着世界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的新生力量,高新技术产业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中国入世后,以科技兴贸为战略,进一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次调整,用高新技术占领国际市场,从而带动中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额的持续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双双首次突破1/5,分别达到20.8%和22.8%。10年前1992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只有5.9%,10年提高了近1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科技兴贸计划的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商品进出口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增长乏力、高技术产业发展普遍不景气的环境下,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球关注的亮点。在连续10多年高速增长、且出口基数接近500亿美元的情况下继续增长了近5成,显示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进入鼎盛的发展时期。“十五”计划实施的头两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累计突破已1000亿美元,达到1143.17亿美元,超过了整个“九五”期间的1109.60亿美元,是“八五”期间的4倍。与1992年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翻了4番,年均递增32.7%,是同期GDP增长率的3倍多。2003年,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是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前三季度,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564.4亿美元和733.3亿美元,增长41.4%和58.2%,增量分别占全国总出口增量的61.0%和35.9%。表-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额占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外贸易额的比重(1992~2002)单位:%占商品4.75.15.26.88.48.911.012.714.917.520.8占工业制成品5.96.26.37.99.810.312.414.116.619.422.8三、贸易结构预测分析根据我国贸易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几年里,中国将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发展中贸易强国。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着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将基本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要求的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走向完善。对外经济贸易将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电子信息产品作为高新技术的一部分成为拉动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方面: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望达到1200亿美元,在全国出口总额中达到30%,初步完成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由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四、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形成机制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前景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日元升值的历史教训从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汇率将是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长期因素。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的损害。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和服务业为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严重影响出口的增加。1、汇率机制对贸易的影响。汇率政策是实现一国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达到的重要工具,汇率已成为调节国际经济竞争关系最直接、有效地的手段。一国完全可以利用汇率波动影响的分析结论,主动地选择汇率水平的偏差(即低估或高估本币)来调整国际货币关系,创造一个有利经济发展环境。我国应该地将汇率作为调节进出口的工具。一般来说,本币的低估所反映的外币实际购买力的增加,一方面导致外国产品价格相对昂贵,有损外国贸易,外国经常帐户收支状况恶化,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益于外国对外的金融和直接投资,外国投资收益增加。本币低估将使外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单位出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单位进口产品价格变动率)得到改善,这意味着外国出口一单位商品可换取的进口商品,外国的资源利用更加优化。长期来看,这将促进外国的经济增长。本币的低估使得外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对增加,这将鼓励外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进行,以资本、技术为代表的外国生产力将转移到本国,外国将遭遇一定程度的“产业空洞”,其结果是外国的就业下降、GDP下降。但同时,外国对外投资增加、投资净收益增加,从而GNP增加。此外,大量外资企业随着外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开展而在本国建立,它们的产品返销将进一步恶化外国的贸易状况。而资本货币高估一点好。而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其货币汇率水平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货币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主要起的是贸易作用还是投资作用。美国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吸引着世界的资本,投资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作用显着,美元更是“资本货币”,因此美国就支持“强势美元政策”。而日本缺乏发达的金融市场,资本输出能力不强,贸易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日元更倾向是贸易货币,因此日本就极力抵制日元升值。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对外经济联系将从的采用贸易方式向的采用投资方式转化,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发展到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转移,这就需要其币值水平从较低转向较高。2、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稳定,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缺乏基础和不现实的,应该改变外汇管理政策的主导思想,使汇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而实际浮动汇率地基础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管理的开放。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盯住美元是不可取地,他只会使人民币成为美元高度可信赖的替代品,不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国继续维持这种制度安排,不仅面临着运行成本和风险递增的约束,而且还将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断降低。毫无疑问,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事实上是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安排基本上是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汇率缺乏灵活性或弹性、汇率的调整缺乏准确依据等等。因此,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必须改革,重新选择汇率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中国汇率机制的选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可分为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但是,从近期来说,人民币汇率在消除升值压力和预期后,应扩大浮动区间,逐步取消结售汇制度,并将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向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空间不仅可以克服一次性升值的各种风险和弊端,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多变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使人民币汇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基本实现经常项目的意愿售汇,资本项目的意愿售汇还需要根据资本项目开放的进程逐步改进。在市场供求基础上,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钉住美元转为钉住一揽子货币。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采取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式,有助于淡化市场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关注程度,稳定我国对美元区、欧元区和日元区的贸易条件。当市场供求关系与货币计算出的目标汇率有差异时,甚至方向不一致时,必须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进行调整追问:什么叫做动态比较优势?回答: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外生变量,内生变量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各国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在现存资源和供求力量作用下的最优贸易模式,符合当时自由贸易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种种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非凡是它忽略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忽视比较优势转化和潜在优势培育的静态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该理论的广泛性和适用性,使其无法对当代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做出令人满足的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爱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同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等进行阐述和分析,非凡是从动态的角度或采用动态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格局变化。他们放松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多种因素和多种变量,非凡是加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因素,住更宽的理论框架和更接近现实的条件下,探讨贸易的动态利益或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问题,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沿着李嘉图的模型,仍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但从动态角度分析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另一个则是把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

Ⅲ 现在中国是劳动力过剩呢还是劳动力紧缺

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第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第二: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3.劳动力的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的供给大于需求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劳动力个人三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现阶段,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第三: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但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双重效果,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转变提前完成,其结果已经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面表现出来。第四:失业率有下降趋势,新增就业人数增加改革以来,城镇就业总量连年增长。这正是由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国有单位和城市集体单位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其他城镇新兴单位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等单位的就业则从无到有,逐渐上升,就业结构形成了多样化的局面。因此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第五:就业的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约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应地带出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国情并未改变,没有迹象显示这种现象会扩展成为全国性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从中长期看,这种状况会导致缺工地区企业工资水平被迫上涨,从而迫使一些工资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退出该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第六: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会更加凸显。一方面,城镇劳动力需求强劲,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但部分地区技能型工人的供给不足。

Ⅳ 劳动结构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消费结构面临转变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二)科技创新遭遇浅滩
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从科技方面来讲,目前提倡的创新型社会,中青年的创新能力较老年人要强,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正是劳动力人口中中青年比例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三)劳动力比例下降
人口老龄化发展会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劳动年龄人口决定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又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缩减意味着可就业人口的减少,在一定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条件下,劳动力资源不足就可能导致部分生产资料和设备的闲置,影响社会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转,从而影响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这从欧洲发达国家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正成为制约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原因就是由于出生率下降而形成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所造成的。

(四)养老、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在退休人员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正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基本没有养老保险。据统计,1980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到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l亿人,届时抚养比例将达到2.5:1。老年人群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对象。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可是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为突出。

Ⅳ 现在我国月平均收入大约是多少

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很多人因收入而焦虑,而作为广大劳动群众来说,收入主要由工资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构成,而绝大部分人以工资性收入来作为经济生活的支撑,也就是说要好好工作才能获得更多的工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2017年私营单位及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个人对比数据后感觉,今年这个夏季就不用空调了,凉飕飕的气息铺面而来,以下是对2017年广大劳动群众平均工资的分析。

工资有没有拖后腿,有比较才有发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与2016年的67569元相比,增加了6749元。(城镇地区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商投资经济等单位,全国共调查约167.5万家,就业人员1.76亿人)。
这么一算,城镇非私营单位的月平均工资大约有6200元,折合美元1000美元左右,在国内这一收入算是妥妥滴中等收入群体了吧?(目前国内对于中等收入群体并没有统一标准,文末给出一个有意思的感性分析中等收入划分)。

从区域上来看平均工资收入,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84809元、68323元、61193元和59514元,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最强,但东北经济发展近年来确实让人“揪心”。
如果对比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后表示“伤不起后”,那比较一下城镇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毕竟前者就业的门槛有点高。2017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与2016年的42833元相比,增加了2928元。这么一算,大约每月平均工资3800元。从国内区域上来看,依然是东部高,东北地区低。
分行业看,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0415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58102元,金融业(主要是各种保险代理、典当行和投资咨询公司)52289元,从数据上来看,带有技术及研究的行业工资收入是比较高的,并且,增速最快的几个行业其也在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中,农、林、牧、渔业34272元是最低的,看来回农村养个鱼、种点树来发展致富的路子是相对较窄的。
点击
无论是跨过国内平均工资收入,还是低于平均工资,对于很多人来讲依然存在焦虑,因为在国内经济环境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刚性支出(房贷,教育、医疗),这也就意味着手里的“余粮”或许很少。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相信能够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发展福利。最后说一下文中提到的感性中等收入群体划分:
第一, 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
第二, 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
第三, 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这三个问题中你只要有一个回答“是”,那么你就不算是中等收入群体。何以解忧,唯有暴富?不不不,是唯有奋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Ⅵ 我国劳动力总体经济状况是怎么样的简答题

我国劳动力总体的经济状况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还是以人工劳动为主,所以说是一些低成本的劳动力。

Ⅶ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百分之多少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30%左右,但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占比一般低于5%,换言之,未来中国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制造业还有巨大空间。此外,林毅夫指出,中国制造业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转到资本密集型,再进一步转到技术密集型,这个过程产生的附加值会不断提高,同样会产生红利。

未来应通过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让劳动力跨地区、跨部门的流动更自由,改善劳动力的就业结构,让劳动力向增加值更高的产业流动,如此可以使人口要素更好推动经济增长。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然与人口老龄化相伴而行。虽然传统人口红利衰减,但可以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其关键就是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改善各个年龄段人口特别是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本,并依托这个庞大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Ⅷ 我国突出劳动经济问题,展开说明一下~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越来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化配置过程表现为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劳动力的长期大规模流动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短期冲击和长期的持久影响为了把握劳动力流动的规律,判断其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阶段,满足社会生活需要,非常需要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探讨决定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次原因。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和高效使用的学科,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所以,从经济学视角重新界定了劳动力流动。
所谓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根据这一定义,首先考察了具有一般性质的发达国家劳动力流动的四种形式,接着具体分析中国了的劳动力流动形式。
中国的劳动力从不能流动到逐步流动,再到大范围、大规模流动,经历了一个转轨的过程。当前中国劳动力流动形式主要有五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国有单位流向非国有单位,从低收入行业流向高收入行业。
在这五种流动转移形式中,最突出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跨地区劳动力流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劳动力从低工资率的行业流向高工资率的行业。那么,工资率与劳动力流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市场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劳动力市场细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各子市场之间不能实现一般均衡,因而各子市场的均衡工资率定律中,不同劳动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以追逐高工资率为目标,为了获取更高的工资率,劳动力便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间流动所以,工资率的差异是决定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力量这个结论具有强大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论证了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决定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理论表明,地区间劳动力流动和工作间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分别是地区收入差距和工作间收入差距。产业理论也表明,产业间收入差距诱发了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尽管中国劳动力流动形式有多种,但最引人注意的是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和跨地区流动。
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种劳动力流动的诱发因素是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总之,已有研究都将收入差距作为劳动力流动的终极因素。但是,工资率差距是决定劳动力流动的直接力量,技术进步差异才是决定劳动力流动的终极因素。工资率差距与工资率持久变动决定于技术进步差异,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决定其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存在产业、部门和地区差异。
所以,各个细分市场之间因技术进步的差异难以达到一般均衡,单一部门技术进步模型说明,在单一部门情况下,技术进步提高了工资率,使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由此引起劳动力在就业状态之间流动。
两部门技术进步模型说明,在两个部门技术进步速度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市场工资率存在差异,因此,劳动力从技术进步率较低的部门流向技术进步率较高的部门。
技术进步不仅诱导产业结构变迁,而且依托于一定产业,技术进步的产业差异性引起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持久流动,产业布局必须依托一定空间,因此,农村、城市和各个地区就成为产业依存的空间,城乡差距和地区间差距都是产业部门空间差异的反映。
所以,城乡间和地区间劳动力流动都是产业间劳动力流动的空间依托形式。
考察三次产业间、地区间和所有制企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率的变动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表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能够很好地解释工资率的变动。这说明,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是技术进步。 总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把决定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从收入层面推进到技术进步层面,最后归纳出前文分析的基本结论,并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企业为了应对劳动力的流动,就必须坚持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以此来赢得高技术人才雇员的加盟。

Ⅸ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几

转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贸发会议)12日公布了2000年全球百名最大经济体实力排行榜。在排名表中,美国、日本和德国位居前三名,中国内地排在第6位,中国台湾排名第16位,中国香港排名第26位。
这份综合排行榜是对2000年全球国家和地区以及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所作的排名,其中国家和地区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而公司则是以增值价值为基础进行排名的。有29家跨国公司名列其中,比1990年的24家增加了5家,这意味着跨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上榜的29家跨国公司主要是石油和汽车企业,以石油产品为主体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以63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排在第45位,其他如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壳牌等着名公司也都榜上有名。贸发会议当天发表新闻公报指出,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国企业近些年来的发展速度超过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经济体。
2006全球综合国力 TOP15 排行:
数据资料截止2005年12月31日
排 名 国 名 经济力 科技力 军事力 资源力 社会发展 政府调控 外交力 年增长率 综合国力
1 美国 3251 1718 2249 547 559 185 131 0.43% 8639
2 日本 2158 1111 806 226 416 169 100 0.26% 4986
3 法国 1588 994 814 201 419 184 119 0.31% 4319
4 英国 1602 856 830 217 400 171 112 0.75% 4188
5 德国 1762 854 623 191 419 184 107 0.48% 4139
6 中国 1321 312 508 483 245 133 116 2.98% 3119
7 俄罗斯 598 504 863 521 332 157 118 2.20% 3092
8 加拿大 836 227 176 532 423 174 99 1.92% 2467
9 意大利 743 252 227 228 397 161 97 1.97% 2106
10 澳大利亚 554 147 130 375 410 148 89 2.56% 1852
11 巴西 551 211 169 382 253 110 85 2.21% 1762
12 西班牙 621 157 114 209 364 124 85 2.08% 1674
13 印度 588 176 170 334 189 104 87 1.79% 1650
14 韩国 531 117 96 177 360 115 87 2.05% 1483
15 墨西哥 444 97 100 299 182 100 90 2.74% 1312
综合国力分析:一、各大国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 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实测结果 → 三、中国的综合国力 → 四、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展望 → 附:国力测算的过程简介 (来源: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

综合国力分析:

一、各大国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基本格局

为了全面了解全球力量格局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这里选择了世界主要经济、国土面积和人口大国进行综合国力比较。挑选的主要大国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印度、中国和韩国。

表1 2004年各大国GDP及基本国情

国家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中国
加拿大
韩国
印度
俄罗斯

GDP

(十亿美元)
11733.5
4667.8
2704.3
2120.9
2019
1649.4
994.1
679.9
631
588.7

人口

(百万)
297.29
127.68
82.66
59.63
60.06
1299.88
31.91
48.2
1091
144.2

国土面积

(千平方公里)
9809
378
357
245
557
9600
9976
100
3166
1707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http://devdate.worldbank.org/dataonline/。
注:GDP以当年汇率折算为美元。

经济力、军事力和外交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最显着体现。从经济力上看,美国遥遥领先,2004年,美国GDP为11.73万亿美元,占到全球GDP的29.6%,其次是日本,其 GDP达 4.67万亿美元,继后是德国、英国和法国,中国处于世界经济总量的第六位,GDP为16494亿美元,俄罗斯处于这些大国中的最后一位,其GDP只有58.87亿美元。从GDP人均占有量上看,美国仍然处于第一位,2004年,人均GDP达到近4万美元,其次是日本,人均GDP为3.7万美元,继后是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人均GDP都在 3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GDP为 1.4万美元,俄罗斯为4082.52 美元,而中国只有1268.89美元,排在倒数第二,仅高于印度(578.37美元)。

衡量一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困难,这里只是从军费投入、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几方面力量入手进行综合考虑。从各大国军费投入上看,根据瑞典国际和平研究院(SIPRI)数据(见表2),2004年,美国军费投入高达4555亿美元,占全球军费投入的40%以上,其次是英国、法国和日本,军费支出均超过400亿美元,中国、俄罗斯和韩国军费投入数相对较少,印度和加拿大的军费支出排最后。从核力量上看,俄罗斯和美国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俄罗斯装配的核弹头数目为7360枚,其中,战略性的核弹头有3980枚,非战略性的有3380枚;美国装配的核弹头数有4896枚,其中,战略性的有4216枚,非战略性的有680枚,两国的核力量在全球都具有毁灭性的能量。中国、法国和英国核力量也很强大,印度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从常规武力上看,美、俄总体实力都很强大,法国、英国力量也很全面,日本的海军力量非常强大,中国陆军力量非常强大,德国的军工非常发达。从武器出口看,俄罗斯、美国都是武器出口大国,各占全球武器出口的32%和31%,法、德、英也有相当的武器出口。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可以认为,美国和俄罗斯属于全球军力的第一阵营,英国、法国和中国属于第二阵营,德国和日本属于第三阵营,印度、韩国和加拿大处于后面的位置。

表2-1 2004年各国军费支出 单位:十亿美元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德国
中国
俄罗斯
韩国
印度
加拿大

军费支出
455.3
47.4
46.2
42.4
33.9
35.6
19.7
15.5
15.1
10.6

占 GDP 比
3.88
2.23
2.29
0.91
1.25
2.16
3.35
2.28
2.39
1.07

资料来源: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YEARBOOK 2005 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2005,SIPRI。其中,中国、俄罗斯数据为SIPRI估计。

表2-2 世界前五大武器出口国 单位:%

国家
俄罗斯
美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占全球比重
0.32
0.31
0.08
0.06
0.05

资料来源:同表2-1。
表2-3 世界核力量:装配核弹头数 单位:枚

国家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中国
印度
巴基斯坦
以色列

装配核弹头数
4896
7360
185
348
400
30~40
30~50
200

资料来源:同表2-1。
说明:美国战略性的核弹头有4216枚,非战略性的680枚;俄罗斯战略性的核弹头有3980枚,非战略性的3380枚;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估计为部分装配。

在外交力上,美国的强大表现在几乎所有的外交领域,美国有一定的全球外交倡导力,表现在核不扩散、裁军、反恐等事关全球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中的倡议力,美国在联合国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可以左右联合国的一些决定,当联合国的决定对其国家利益无益时,它甚至有不听的能力。美国也有自己的许多盟国,是北约成员和八国集团成员。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强劲,美国对外经济与军事援助力都很强。尽管发动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如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一年多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几个关于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基本体现了美国的意图,联合国也不得不承认它的占领国地位。
联合国安理会其他几个常任理事国处于全球外交力的第二阵营。中国在外交倡议力上的力量目前正在提升,如对“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起倡导作用。中国虽然没有盟国,但与许多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如中俄、中德、中英、中法、中印、中国和东盟、中国和加拿大、中国和墨西哥等等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在安理会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由于中国整体国力的限制,对外援助力量较差。法国的外交特点是独立性强,有一定的外交倡议力,是北约成员国和八国集团成员,拥有非洲法语区外交依托体系,经济与军事外援力量都较大。俄罗斯能够提出一些外交倡议,有能力和美国在核控制裁军问题上进行谈判,其战略导弹可以和美国进行对抗,它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外交预见性和整体性较好,但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对外援助力差。俄罗斯资源非常丰富,使欧盟在能源上依赖俄罗斯,自然资源成为俄罗斯一块重要的外交牌。英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倡议力,是北约和八国集团成员,拥有英联邦国家传统势力范围,但外交上追随美国,独立性不强,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外援实力。
德国也是外交大国,由于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赢得了各国的理解和赞扬,名声很好。作为战败国不能有核武器,军事力比英国和法国弱,军事援助力差。德国是北约和八国集团成员,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历史上也没有自己的殖民地,所以外交上整体差于英法。但是,德国是欧盟的倡议国,是欧盟的火车头,也具有一定的外交倡议力。与德国相比,日本经济实力强,对外援助力强,在联合国会费交的也多,使非洲国家对他有一定的期望,但其外交倡导力差,外交方针得不到周边国家的理解,名声不好。在处理历史问题上,与中国和韩国等亚洲国家有冲突,周边国家警惕它。在边境问题上,在收复北方领土问题上与俄罗斯产生矛盾,与中国也有冲突。日本外交政策追随美国,外交独立性较差,并因为跟随美国失去了许多朋友,所以总的来说,日本外交力排在德国后面。加拿大外交倡议不多,在国际舞台上一般是与世无争的态度,与它国摩擦少,介入国际事务也不深,虽然是北约成员和八国集团成员,但在其中只是跟随的地位,虽然加拿大与美国关系密切,但外交独立性还是较强,不追随美国太紧,对外援助力不大,历史上没有自己殖民地,属于典型的“小康”国家。
亚洲新工业化国家韩国,总体上说国际影响力较小,外交倡议能力差,与美国是盟国的关系,人口少,经济总量只有日本的15%,经济、军事援助力都有限。但韩国在亚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在东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典型表现在朝核谈判上,在“六方会谈”中,韩国态度对美国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韩国是亚洲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的先锋,在日本高官参拜“靖国神社”和篡改历史的“教科书”问题上,都率先奋起抗议,所以韩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印度的外交力已经没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锐气,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不如中国。在周边关系上,印度由于缺少真诚合作的外交政策,在南亚次大陆摆出大国架势,与巴基斯坦长期对抗,使周边国家惧之,与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也有冲突,所以印度整体外交力较差。

二、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实测结果

经济力、军事力与外交力是一国综合国力最显着的体现,获得或维持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国力资源,具体包括:科技力、人力资本、资本力、信息力和自然资源等。一国的政府调控力非常重要,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国力资源成长的环境,包括制度、激励机制和法律环境等,综合国力是所有这些力量的有机组合。本研究在具体测度各国的经济力、外交力、军事力和国力资源、政府调控力的基础上,考虑了各类力量分配协调性,对主要大国进行了综合国力实测。结果显示:美国(91分)以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综合国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排在综合国力第二阵营的有:英国(65分)、俄罗斯(63分)、法国(62分)、德国(62分)、中国(59分)、日本(58)和加拿大(57);韩国(53分)排在综合国力较弱的地位,印度(50分)在十个大国中的综合国力最弱。

(一) 国力超强国:美国

美国以几乎所有项目的绝对优势排在综合国力的首位。从国力资源上看,无论是先天性的自然资源,还是在后天通过努力获得的资源,美国都拥有绝对的优势,总体排在第一的位置。美国科技力世界第一,从科技投入上看,美国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的水平都很高,2003年,美国研究和开发投入(R&D支出)高达2845.84亿美元见附表2至附表5,以下未注明资料出处的皆出自附表2至附表5。,为排在第二的日本的2.3倍,占了全球R&D支出的40%,人均R&D支出为977.8美元,也领先于所有其他国家,美国R&D支出其占GDP比重为2.59%,在发达国家中仅低于日本(3.12%),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以科学论文、专利代表的科学技术产出更是规模庞大,世界一流,2001年,美国的原创性的科学论文为20多万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是排在第二的日本的3.49倍。美国高技术产业出口量世界第一,2004年为160亿美元,排在第一位,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的31%。目前,美国在信息科学、原材料工业、航天业等许多行业都具有世界最一流的技术,不断创新的科技给其经济持续增长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力资源是美国国力称雄世界的最重要基础,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美国不仅有高素质人才,也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2004年,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为6.2%,在大国中仅低于加拿大(8.1%),美国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40%(2002年数)。美国重视人力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正规教育上,也体现在继续教育上,在瑞士国际管理和发展研究院(IMD)2005年关于人力资本的专家调查中,美国在“员工培训是否充分”项目上得6.59分,排在十大国中的第一位。美国的劳动力质量较高,在IMD的“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调查上,美国得分为5.74 ,仅低于加拿大(7.1分);在“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和 “有技能的劳动力获得情况”调查上,美国分别得为7.56分和7.34分,均排在第一的位置。

资本资源是经济发展的资金基础,美国在内资、外资和资本市场上都表现良好。由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特点是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所以股票市场非常有活力,2004年,美国的股票市场筹资额为142663亿美元,比这里其他所有参评国的总和(103708亿美元)还多,占美国当年GDP的比重为129.65%,融资率仅低于英国(134.07%),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扩大了投资规模,尤其有利于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小企业的投资,对于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外资规模也很大,2003年,在美国的外资存量达24355.4亿美元,遥遥领先第二位的法国(7485.8亿美元)。美国经济实力世界第一,得益于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美国国内资金也很雄厚,2004年,美国国内总储蓄水平为16978亿美元,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

美国依靠其对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领先成为当今的超级大国。无论从公路、铁路密度和航空载客量这些基础信息能力上看,还是从电话、计算机和因特网等信息基础设施上看,美国的信息化水平都很高。2004年,美国的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6.3%,因特网普及率达到63.2%,在用计算机占到全球的27%。我们的测度仅从信息设施的绝对占有率上考虑,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WEF,2004.鉴于信息力对经济创新的关键作用,在每年发布的《全球信息力报告》中,以网络整备度指数排名(Networked Readiness Index Ranking,NRI)NRI是从三方面进行评估国家信息实力,一是国家ICT建设环境,二是个人、企业和政府获得ICT服务的情况,三是ICT服务的实际使用情况。评估国家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业对经济创新发挥的相对作用。2003~2004年度,美国NRI排在全球第一位,2004~2005年度排在全球第五位,排在新加坡和北欧的小国之后,是这里十个大国中得分最高的,这反映美国ITC业对创新经济相对支持程度之高。

美国政府调控力排在第二的水平,仅次于加拿大。美国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较高,2003年,美国公共健康支出占GDP的14.6%,是十大国中最高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6.2%,也属较高的水平。美国政府在提供创新经济增长的环境上表现出色,美国的各项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都是私人资本投资,政府不直接干预,只是通过制度、法规或机制等进行扶植或调控,美国高技术产业的成就直接体现了美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成绩,所以美国在IMD关于“制度”、“企业立法”等专项调查中都得分很高。美国在IMD包含收入分配、社会歧视、男女差异、社会治安、社会凝聚力和公正性等方面内容的社会体系调查中,美国得分也较高。相对来说,在保证宏观经济良好运营的财政政策方面只是稍优,而在公共金融方面绩效只是中等。在美国的整个国力系统中,各方面力量都很强大,结构非常均衡。

表3 综合国力的各类指标及总体得分
技术力
人力资本
资本力
信息力
自然资源
军事力
GDP
外交力
政府调控力
综合国力

美国
97.42
73.38
99.59
87.06
79.34
91.85
100.00
98.64
76.11
90.69

英国
73.75
71.77
65.63
79.29
60.36
54.26
56.87
78.52
63.61
65.04

俄罗斯
56.33
67.05
52.44
56.77
89.84
84.79
50.00
87.46
52.14
63.03

法国
73.50
68.12
62.33
74.81
56.39
56.29
56.42
82.12
58.61
62.00

德国
77.35
66.46
59.71
80.02
53.66
54.03
59.49
72.25
59.93
61.93

中国
61.42
76.36
59.29
56.20
73.62
54.69
54.76
78.24
63.40
59.10

日本
86.31
71.93
66.13
81.15
50.78
52.34
68.30
66.57
54.79
57.84

加拿大
65.51
71.15
59.58
76.66
83.84
50.00
51.82
61.14
96.90
57.09

韩国
69.19
65.06
52.80
80.88
50.02
50.72
50.41
54.35
57.18
53.20

印度
50.00
65.09
50.59
51.40
61.80
51.13
50.19
50.42
53.59
50.43

资料来源:附表2、附表3、附表4、附表5。外交力得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沈骥如教授评论获得。

(二)国力次强国: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

英国综合国力排在第二。国力系统中,国力资源排在第三位,该国在资本力、信息力、人力资本和技术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自然资源上水平一般。英国有较完善的资本市场,2003年,股市融资额达2412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4.07%,排在第一位;2004年,英国吸引外资总额为550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2.59%,是参评国中引进外资速度第二高的国家;英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达,2003年,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0.07公里,是这里密度最高的国家,每千人的移动电话用户为911.7,排在第一的水平。2004年,其计算机普及率为59.5%,因特网普及率达到54.92 %。虽然英国劳动力数量资源有限,但受教育水平较高,人力资本总体排在第四位,英国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高达22年(2002年数),排在第一的水平。在自然资源方面英国在国土资源和人均可耕地面积上都很小,但能源供给有一定的优势,其能源生产占其需要量比率为113.8%,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英国政府调控力排在第三位,在公共产品提供能力上不及加拿大、美国、法国和德国,在提供经济增长环境的政府绩效上,英国政府在总体上较好,企业立法健全,社会系统和谐,得分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制度框架的质量仅次于加拿大、美国和德国,而公共金融和财政政策的表现只是平平。英国经济力、外交力、军事力都比较强大,国力系统中各个方面的力量比较均衡。

俄罗斯综合国力排在第三,但各种力量极不均衡。国力资源排在倒数第二位,仅好于印度。国力资源中只有自然资源处于一定的优势,而在技术力、人力资本、资本资源和信息力上都处于相当的劣势。俄罗斯的技术投入水平很低,2004年,其R&D支出只有57.6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28%,都只高于印度。俄罗斯科技产出较低,劳动生产率为人均8098美元。在人力资源上,俄罗斯劳动力的质量应该水总体水平还是比较高的,文盲率只有1%,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年(2002年数),高等教育入学率达29%,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较低。在劳动力数量上,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和美国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整体排名只处于第七位。俄罗斯资本能力仅高于印度,股市融资能力差,2004年,其股市融资额只有2308亿美元,占GDP比重只有15.16%,引进外资总量和国内储蓄规模与其他国家相比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俄罗斯的信息力只高于印度和中国,在公路、铁路和航空这些基本基础设施上排在各大国的最低水平。在信息基础设施上,俄罗斯仅高于中国和印度,2004年,其计算机普及率为13.2%,因特网普及率为14.73%。但是,俄罗斯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都很大,能源产量高,其能源生产占其需要量比率为167.4%,处于第一的水平,现在石油已成为俄罗重要的战略资源,一张重要的外交牌。俄罗斯政府调控力排在最末水平,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水平上排在中等,其公共卫生和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6%和6.2%,而在提供经济增长环境的政府绩效上,俄罗斯排在最差的位置,主要由于俄罗斯在给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中提供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基础都非常差,但俄罗斯近期在公共金融上的管理非常有成效,积极财政政策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在俄罗斯整个国力系统中,军事力和外交力非常强大,政府调控力、经济力和国力资源都非常弱小,国力结构非常不均衡。

法国的综合国力排在第四。其国力资源排在第六位,科技力和人力资本一般,资本力、信息力较强,而自然资源相对比较落后。法国在技术上整体处于发达国家中较落后的水平,劳动生产率为人均67777美元,是发达国家中水平最低的。尽管是欧洲大国,但在2004年,法国的劳动力数量只有2.72千万人,比德国和英国都少,在大国中仅高于加拿大和韩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欧洲也只是一般,高等教育水平入学率达36%,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5年(2001年数)。法国资本力排在第四位,2003年引进外资存量总量是欧洲国家中最高的,达7485.8亿美元,整体排在第二,仅低于美国。法国信息力水平一般,基本基础设施很完备,法国的公路网、铁路网都较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62公里和0.05公里,属于世界较高的水平,但在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排位较低,法国仅高于俄罗斯、中国和印度。2004年,法国计算机普及率为48.7 %,因特网普及率为43.14%,比其他发达国家水平都低。法国自然资源相对落后,其能源生产占其需要量比率为50.6 %。在政府调控力上,法国排在第六。法国政府政府公共产品提供能力很强,2003年,其全部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3.4%,是所有大国中最高的,但法国的政府绩效排在倒数第二位,仅好于俄罗斯,相对其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国的制度和法律系统都较落后,财政政策不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公共金融不发达。法国的整体国力中,军事力、外交力相对其经济力较强,经济力相对其政府调控力和国力资源较强,国力结构不甚均衡。

德国的综合国力排在第五位。国力系统中,国力资源排在第五位,其中,技术力和信息力较强,人力资本和资本力一般,自然资源上相对较差。德国技术水平整体较高,排在美日之后,处于第三。2003年,德国R&D支出为602940亿美元,人均R&D支出为547.3美元,仅低于美国和日本,2000~2002年,德国居民在国外获得的专利数目平均为115223项,高于日本,是美国的71%。德国有优秀的知识保护环境,在IMD2005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系统”调查中,德国得了8分,排在第一。德国在人力资本数量上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还算丰富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年16年(2002年数),整体上属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德国的资本市场很不发达,2003年,股市融资达10790亿美元,只占到GDP的44.87%,是大国中水平最低的。在资本资源由于引进外资的水平较高和较高的国内储蓄水平整体上排在中等偏上的水平。德国信息力排在第四位,2004年,德国的计算机普及率为56.2%,因特网普及率达到50.8%。德国自然资源排在倒数第三位,国土资源、人均可耕地面积上都较小,其能源生产占其需要量的比重只有38.9%。德国的政府调控力排在第五位,政府公共产品支出水平较高,政府绩效排在第六位,在支持经济创新的环境在社会体系上排名很高,其他方面都是中等的水平。德国经济力全球第三,外交、军事和政府调控力都较强,国力结构非常均衡。

日本的综合国力排在第六位。日本国力资源很强,仅次于美国,除自然资源外在所有项目上都排在较高的位置。日本科技力排在第二,2004年,日本R&D支出为1241.1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R&D支出占GDP比重为3.12%,排在第一位。日本的原创性科学论文在数量上虽只次于美国,但比英国和德国没有压倒性优势,但日本在专利占有水平上,甚至与美国不相上下,2002年,授予国内居民专利数目为110053,是美国的1.27倍,本国居民获得的国外专利数为106184,为美国的65%。2004年,日本高技术产业出口总额为世界第三,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全部制造业出口的24%。日本劳动力数量比美国外的所有发达国家都高,受教育水平良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0%,全部人力资本排?/ca>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9579405.html?fr=qrl3

阅读全文

与劳动但我国经济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解释505小故事 浏览:560
配偶星怎么看婚姻 浏览:410
健康保险可以买多少年 浏览:224
绘本故事洞穴里面有什么 浏览:484
现代人的幸福感来自于什么 浏览:301
属狗7月25日生婚姻如何 浏览:617
为什么总是想偷瞄美女 浏览:498
婚姻官司律师怎么起诉律所再审 浏览:47
进上海要下载什么健康码 浏览:72
幸福银行是什么 浏览:926
红色故事宣讲会现场氛围怎么写 浏览:5
如何评价侯勇婚姻 浏览:582
优服健康的医生怎么样 浏览:870
如何把幸福弄丢 浏览:460
什么画美女好看 浏览:615
新时代幸福观是什么 浏览:154
经济管理学有哪些方面 浏览:212
韩国几大美女有哪些 浏览:431
乌克兰美女哪里去了 浏览:399
新时代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浏览: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