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湾靠什么把经济发展起来的
台湾省是依靠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为集成电路出口和电脑零件出口。
大力鼓励厂商投资集成电路、电脑等高新技术产业,耗能少、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成为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
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1)台湾以什么为主的经济扩展阅读:
国民党政府迁台初期采取适度干涉的计划经济制度,加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得以重建面临困局的台湾经济。农业方面支持小农生产与资本农业双轨并置,实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农业生产。工业方面于19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扶植以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
1950年代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当局为吸引外资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带动生产,使台湾成为美、日的加工基地,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缔造了举世瞩目的台湾经济奇迹。1970年代在蒋经国推动“十大建设”下石化业与重工业打下良好基础。
1980年代后陆续放宽进出口与投资限制。目前当局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医疗照护、生物科技、绿色能源、文化创意、精致农业六大新兴产业和十大服务业。
Ⅱ 台湾的工业主要以什么为主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
Ⅲ 台湾的经济特点是()A.以农业为主的经济B.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经济C.“进口-加工一出口”型
(7)台湾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故口选项不正确.
&nb如p;&nb如p;&nb如p; (2)台湾工业中重工业在e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比重较大,但现在比重大大减少.D选项不正确.
故选:C
Ⅳ 台湾支柱产业是什么
台湾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制造,光学高科技产业。
Ⅳ 台湾的经济类型以什么和什么为主
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分析:台湾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域中,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中部偏南,处于热带和亚热带;工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湾的地势东高西低,河流多发源于东部山地,自东向西注入台湾海峡.解答:日本以加工贸易经济为主,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了以“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模式,故台湾的经济类型类似于日本,是“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台湾的相关知识点,知识点简单,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Ⅵ 台湾的经济如何
台湾的经济结构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农业(包括农、牧、渔、林)
农业生产总值近 3,909 亿元,其中农产占 43.6% ,畜产占 33.2% ,渔产占 23% ,林产占 0.2% ( “中华民国农业统计年报”, 2000 年 ) 。主要农产为稻米、甘蔗、槟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产为猪、鸡、鸡蛋、牛乳、鸭、鹅等,畜牧方式以栏牧为主。渔业可分为远洋、近海、沿岸渔业及养殖渔业四种,每年冬季的乌鱼汛,为典型的近海渔业,高雄前镇渔港则为远洋渔业的基地,主要渔产为鲔鱼、鲣鱼等,养殖渔业主要鱼类为虾、虱目鱼、吴郭鱼及石斑鱼等。主要针业林产为扁柏、红桧、肖楠等,主要阔叶林林产为乌心石、榉木、黄连木、泡桐等。
矿业
台湾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分布极不规则,矿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然依面积比例而言,矿产可谓不少。但因各种产业发达,大部分矿产远不敷经建所需,仰赖输入。主要矿产为天然气、煤、大理石、蛇纹石和硫矿等,天然气分布于苗栗一带,煤田分布于北部,大理石分布于东部,蛇纹石分布于花莲一带,硫矿则产于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业
民国 88 年台湾出口金额达 1,216 亿美元,其中 98.4% 为工业产品,工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力。民国 40-50 年代偏重于轻工业,鼓励国外投资及拓展国外市场,利用台湾低廉工资之竞争优势,设立加工出口区。民国六十年代以来偏重于重化工业。民国 60 年代中期,大炼钢厂、大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及能源发电厂等四项重大建设完工后,已使台湾的工业发展,由轻工业进入重工业的阶段。民国 70 年代开始,政府积极推动发展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业,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工业。至民国 79 年,策略性工业 ( 以电子信息及机械工业为主 ) 及高科技工业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之比重已增为 40.2% 。以高科技电子工业而言,是半导体的国际代工重镇,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位于新竹科学园区,是世界“集成电路”主要生产国。
贸易
台湾属于海岛型经济,资源较贫乏,端赖国际贸易有无,早期靠农产品(茶、糖、樟脑及米、糖)外销,民国 55 年以后,工业产品的输出已占首位,工业产品由轻工业到重工业、高科技产品,台湾科技产业扬名国际,赚取大量外汇。台湾的对外贸易在民国 60 年以后转为出超,以民国 88 年台湾国际贸易为例,出口额为 121,591 百万美元,进口额 110,690 百万美元,出超 10,901 百万美元。台湾国际贸易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香港 ( 包括两岸的转口贸易 ) 、日本。主要进口地区为日本、美国、中国大陆 (2002) 年,进口总额以农工原料、资本设备及消费品为主。
4、文化艺术
台湾的文化艺术
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同时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在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Ⅶ 台湾经济靠什么支撑的
台湾经济靠电子信息产业支撑的。
全球大部分计算机电子元件都是在台湾生产的。高科技的产业已经取代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从1952年的35%下降到2%,服务业和高科技的产业的总比重超过一半。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台湾的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这也造成了产业的空心化。台湾在大陆投资了1500多亿美元,在大陆有8万多家企业,在大陆有100多万台商人及其家人。
经济情况
台湾地区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等机构认定为发达经济体,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高收入经济体,是亚洲四小龙之一。2020年,台湾地区完成的名义GDP约为19.76万亿新台币,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增长2.98%。按全年新台币与美元、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折算为6648亿美元,约为45855.24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七名。
Ⅷ 台湾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支柱产业: 台湾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半导体、IT、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全球领先。
台湾经济于19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现今当局逐步减少对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干预,一些大型“国有银行”和“国营企业”陆续被私有化。国际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第一地区,其次为美国和日本。
不同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台湾经济以中小型企业而非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举足轻重,全球大多数电脑电子零组件都在台湾生产。高新技术产业已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业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35%降至2%,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合计比例过半。
为降低生产成本,台湾许多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也造成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台湾已投资大陆超过1500亿美元,在大陆有8万多家台资企业,常住大陆的台商及眷属已超过100万人。
参考资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
Ⅸ 台湾经济发展分哪几个阶段,各段的特点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主要有4个时期:
(1)1949年到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2)1952年至1960年以农养工发展时期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3)1960年至1986年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经过发展,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4)1986年至今经济转型时期。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