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蜀汉的经济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着的反差。
由于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北方的曹魏集团不一样,因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州郡农业经济。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史书上关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记载,比比皆是。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使民心不乱”,才能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诸葛亮在发展州郡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见于记载的,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田于渭滨。史书云:“(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末,姜维率兵士屯沓中种麦,说明军屯仍然存在。除军屯外,又设有民屯,且民屯长官由同级行政官员兼领。史载:吕乂(yi,音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便是其证。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遭受如中原那样严重的破坏,没有广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规模也不如魏、吴大。尽管如此,它对减省军粮转运之烦,减少小农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诸葛亮征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为庲降都督(今云南曲靖),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屯垦,政绩颇着,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他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二郡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所用充足。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就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重视内部安定,没有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能持续稳定发展。直至蜀末,犹谓“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也未受到根本损伤。 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汉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盛状况,反过来说明了诸葛亮及其继承者治理蜀汉,的确卓有成效,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蜀汉的商业可分两类,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这是属于第一类。至于蜀汉之境内贸易,通用货币,则属于另一类。如刘备刚平定益州,在府库被将士抢光之后,为了重新筹集军资,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百大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样显示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蜀汉货币的流通,交换经济的活跃,长期胜过中原。蜀都成都,商业也相当繁荣。左思《蜀都赋》形容成都的商业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由于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种奇珍异品,均穷极于时,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经济仍是比较好的。其后,虽然由于连年北伐,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益州基础和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不是处于危机之中。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出师表》就是关于军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临行前又上表奏疏(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 。 刘备墓是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史称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
史载,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
㈡ 蜀国经济实力如何诸葛亮在刘备阵营当军师,真的是博弈论的最佳结果和最容易获取功名
当时中国人口都在北方,南方基本没什么开发,都是蛮荒之地。曹操赤壁之战时所谓的军中疫病,其实就是血吸虫病,北方人没法搞。
但是又因为两汉的发展,南方又有了点汉人。所以南方可以此借助有利的地理环境,割据一方建立政权。但总归来说,你懂得,仍然不能和北方相提并论。这就好像你拿甘肃和江苏比经济一样,完全不能比。
到了三国时期又比较特别一点。因为董卓西凉兵在关中混战,曹操在徐州各郡县反复屠城,导致中原人大量向南逃难。于是本来环境就还错的荆州、益州等地一下成了香饽饽。这也就是刘备后期为什么开始反攻曹操的关键原因:曹刘争夺汉中时,曹操因为关中残破得不到补给,要远到山西来提供军队补给。。。
但随着刘备在战略上接连失误,最后形成了对峙态势。北方经济恢复,双方差距开始拉大。等到诸葛亮死后,曹魏已经开始对蜀汉形成了碾压之势。
===================================
然后接下来说下诸葛亮。
诸葛亮自幼丧父丧母,曹操在徐州屠杀期间,诸葛兄弟向南逃难,后来和大哥诸葛瑾在江东走失。诸葛亮叔叔和刘表有一定交情,诸葛亮因此得以投靠刘表,之后种地为生。
总之,和博弈、功名什么的都没关系,他就是个逃难的吊丝。
古代人平均寿命不到40岁,诸葛亮27岁还在种地,如果没有刘备带他走,他这辈子基本完了。三国演义小说里的大多数文臣谋士都是20岁左右就出名了,庞统是荆州名士庞德公的侄子,20岁时就被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人之冠冕,比诸葛亮出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除了两位近友,根本没人吊他。
之后刘使君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动不已,穷尽一生鞠躬尽瘁以报知遇之恩。这都是人之常情,并没什么特别的。
㈢ 蜀国如此弱小,为何还能发动十几次北伐,经济没有崩溃
诸葛亮是从公元228年开始北伐,到公元234年去世,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的敌人并非只有蜀汉一家,曹魏的南边和东南是孙权的东吴政权,曹魏与东吴有着上千公里的国界线,东吴孙权才是曹魏最大的敌人,曹魏也将最多的军队放在与东吴交界的国界线上,这条防线消耗了曹魏超过50%的实力。
曹魏的北边是公孙氏盘踞的辽东,当时的领导人是公孙康,公孙康强大时,一度攻破了朝鲜半岛上的政权高句丽的国都,虽然公孙康在曹操时代就斩杀了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向曹操请降,但公孙氏对于曹魏是时降时叛,一度是曹魏北方一股不稳定的势力,谁也不知道,公孙氏会不会在诸葛亮北伐时,骚扰曹魏的北部边境,因此曹魏需要将15%的实力放在北方,以防备辽东公孙氏。
曹魏的西边及西北边是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尤其是鲜卑和乌桓,表面上臣服曹魏,实际上同样是时叛时降,比如曹操在世时,乌桓无臣氐就起兵反对曹魏,而鲜卑首领轲比能率领几万鲜卑兵就在边上看热闹,如果不是被曹操的儿子曹彰平定,那么指不定乌桓与鲜卑会联手攻入中原,所以曹魏还要将15%的实力放在西北防备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
蜀锦
再说粮食,蜀汉的地盘上有一个成都平原,这是整个益州的鱼米之乡和产粮区,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秦国的后方粮仓,并在李冰父子手中修建了都江堰水利枢纽,成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秦国能统一天下,益州的成都平原功不可没,到了三国时期,这里就成为蜀汉的粮仓。
除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也是一块粮仓,适合种地,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大力发展屯田,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蜀军还曾经就地屯田,作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即使是蜀汉灭亡的前夕,大将军姜维不也是在沓中屯田吗?军队的大量屯田也解决了粮食问题。
钱和粮的问题都解决了,就解决了战争经济问题,蜀汉就能维持进行战争的资源,经济也就绝对不可能崩溃,即使到了灭亡的前夕,也没见蜀汉经济崩溃啊。
㈣ 蜀国到底强不强
蜀(汉)国是三国中最弱的,这点不用怀疑。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其实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毕竟蜀(汉)国立国的目标就是恢复汉朝,蜀国就是以此来积聚人气的。若是不伐魏,蜀国作为一个政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诸葛亮也明白当时的形势,可是不能不勉力坚持下去啊。我认为刘关张他们之所以能让后人这么关注和怀念,就在于他们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是毕生努力过了。中国历史的创造和传承,正是时时受这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鼓励
㈤ 蜀汉为何在发动了十几次北伐后经济还没有崩溃
蜀汉的建立是在公元224年,原因是在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公元223年曹丕篡汉称帝。当时刘备非常的生气,要准备动兵攻打曹魏,要为汉帝报仇。不过却是孔明:劝他现在并不是与曹魏决战的时候,主公应当也称帝与曹魏分庭抗礼。刘备起初是拒绝的,不过后面众将想方设法的让刘备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在假意推脱其实他是非常想要当皇帝的
㈥ 蜀国在哪些方面处于弱势,没成功是因为这些因素吗
诸葛亮的《出师表》磅礴大气,慷慨誓师北伐曹魏,然而六次北伐的过程中,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有着巨大的反差。以至后人一直评价,诸葛亮真的不适合打仗,那么到底是诸葛亮战术的失误,还是战争背后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隐秘呢。
首先小编要说的是,诸葛亮的所有战术,都没有问题,只是蜀汉的地理条件限制了战术的执行。
诸葛亮进攻祁山的时候,当时曹魏政权的三个镇南安、天水、安定,几乎大军一到,就直接背叛曹魏,投靠了蜀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军队,在初期是占据很大的优势。
尤其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只能采取长久战的形式,缺少粮食已经成为制约军队的主要因素。相反在看曹魏的情况,早在38年前,就已经推行屯田政策,双方在军事经济力量上,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而曹操于诸葛亮对抗的方法,直击要害,完全在经济上与之周旋。
196年,曹操就开始实行屯田制度,专心农业,积极备战,保住了军事经济的优势。与此同时,曹魏也不主动征伐,一直积蓄粮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早已经是兵强将广。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诸葛亮北伐一直比较“谨慎”的军事活动,是蜀汉经济脆弱,根本没有能力冒险的反映。也就是说,蜀汉的情况,根本支撑不住诸葛亮的宏图大略。
㈦ 蜀汉政权经济方面是怎样的景象
蜀汉政权的社会经济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蜀汉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继续维护都江堰等水利设施,水旱由人,使成都平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高产的记录。
此外,盐、铁、织锦业也很发达。特别是织锦业,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由于蜀汉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有发展势头。
㈧ 为何说蜀国的实力是最差劲的,到底差在哪里
首先,面积上就比吴魏要弱得多。当时天下九州,魏国最强,分到了其中的6个。吴国第二,分到了其中的2个。而蜀国分成尴尬,只分到了其中的一个。
第二,人口数量也要少得多。因为地方小,那马人口数量自然也少。蜀国唯一还算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荆州了。荆州这个地方地大物博,人口也多。
所以,诸葛亮在刘备离世之后依然坚持北伐,就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局面。他深知即便现在不出手,等到吴国和魏国的实力渐渐强大起来,蜀国也将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所以,诸葛亮不愿意坐以待毙,明知道北伐的事业很难,他还是一再地坚持。
㈨ 蜀国的经济、农业发展的怎么样
蜀汉丢失荆州后,只有益州一个州的地方,他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西一国之安危,诸葛亮励精图治,使蜀汉政权雄据西陲达40余年之久,还进行了多次北伐。 益州辖境,当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之地。益州北部为巴蜀,当今四川省;南部为南中,当今云南、贵州两省。南海总地区至两汉末,尚未充分开发。 巴蜀地处长江上游,早在战国时期,就以富饶着称于世。物产有桑麻、五谷、瓜果、盐茶、泽渔、竹木、园囿、金银、铜铁、丹砂,应有尽有,历来称天府之国。秦惠王时,司马错代蜀,增强秦国国力而称诸侯。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蓝图,以益州为王业之本。诸葛亮治蜀,开发益州经济,是其核心内容。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务农殖谷。诸葛亮“躬耕陇亩”,深知富国安家的根本就是务农殖谷,足食足兵。他受遗照辅政,针对现实,提出“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方针,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具体措施,一方面实行轻徭薄赋,保护小农;另一方面威之以法,抑制豪强。 汉中地区,诸葛亮命李严移民2万实汉中,终于使荒芜的汉中重新得到开发,出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繁荣景象。诸葛亮平定南中,将居住山林的少数民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诸葛亮在自己家里,种了15顷桑树,身体力行以劝农。 第二,水利丝织。为了发展农业,诸葛亮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在成都平原上,秦李冰所修的都江堰,是当时中国最大的人工灌溉工程,诸葛亮以此堰为农本,视国力所资,设置了专职堰官管理,又征了1200人专职维护。成都府城西北隅,地势低下,诸葛亮修了一条9里长堤,以防冲蚀。今齿(今云南保山)南面的诸葛堰、小诸葛堰和漓水渠等,都是诸葛亮兴修或续修的。诸葛亮派杨仪到汉中“筹度粮谷”,他重新整修了汉初萧何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发展蜀汉农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此外,诸葛亮还注意发展丝织业。成都一地就有工官户76000人,主要从事织造,可见生产之丰。蜀锦是蜀汉对外与魏吴两国通商的主要商品,驰名全国,质量精美,超过了曹魏。 第三,发展商贸。诸葛亮还注重发展商业,制造“蜀钱”加强流通,平抑物价,稳定货币。为便利交通,诸葛亮大修道路。着名的有石头桥30里,又修复剑门道以通行路可,开辟凉山北境的小相公岭,自麓至顶,凡15里,商旅往来称便。南中望城坡,两山陡立,中间一奚谷,是诸葛亮运粮时所开凿。大修漓江水渠以行舟。水陆交通的开辟与修复,为发展商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开源积蓄。诸葛亮理财,极为重视开源节流,提倡去奢尚俭。他说:“老百姓应该爱好的,是躬耕辛苦,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节制用财,合于礼节,丰年不浪费,凶年有储备,这也是治国的道理。”蜀地原来奢侈之风很盛,诸葛亮提倡节俭纠正风气。在诸葛亮的打动下,举国上下,人人自爱,节俭成风。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们都布衣素食,他本人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大司马董和死时,家无担石之财。 节流是末,开源是本。为了广开财源,诸葛亮提倡副业生产,他中蔓菁菜于嶲州山野,播白荨菜种于棉竹武都山坡。广都县的杨林是诸葛亮所中,祁山南的“丰茂宿草”也是诸葛亮所植。为充实北伐军粮,诸葛亮在汉中屯田,此外,诸葛亮还贷赋于民,类似集资与公债。早在荆州之时,诸葛亮和刘备就多次向富民借金筹款。既开源,又节流,是以国用足,民财阜,帮诸葛亮能以一州之众,抗伐中原。
㈩ 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实力与战争实力
魏国
东汉末年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和军阀连年的的混战,严重破坏的了北方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再加上不断的自然灾害的危害,人民生活困苦已极,千千万万的农民流亡,社会一片凄惨景象。曹操集团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积蓄统一全国的力量,在经济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主要有:1.推行屯田制度。这种制度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当时社会流民众多,土地荒芜,加之曹操又从黄巾军手中掠夺的许多农具,劳力、畜力、土地一应具全。因而,屯田制度一推行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年即向全国推广。曹魏政权在中央设大司农、在州郡设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在县设典农都尉,专门负责屯田事宜。2.安定流民稳定自耕农。这使大批流民回归故里,定居下来,重新恢复了农业生产。曹魏政权为了提高农业的产量,还大修水利,扶植养畜,种树,蚕桑以及发展手工业等。3.建立士家制,即发士家制的形成固定相当数量的兵源,把士卒之家列入特别户籍,世代为兵。而且严苛地规定,士卒死后,其妻子改嫁、但客观上却起了一定的稳定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作用。
曹魏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它的经济逐步得到发展,府库充实,经济和战争实力大为增强。魏国虽然当时总人口只有443万多人,但经常可以保持20多万常备大军。民兵比例高达20:1。这在经济很不发达的古代,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是很难维持的。
蜀国
蜀国地处巴蜀汉中,地域偏辟狭小,社会的发展远较中原地区缓慢,因而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就远远不如委、吴两方。刘备集团入蜀之后,便按照诸葛亮的建议,采取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稳定其统治区的社会秩序,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各种措施。
诸葛亮本人因饱受迁徙游离之苦,既体察了一些民间的疾苦生活,也看到农民起义的愤怒力量。因而他出于开明地主阶级的本能,注意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为此蜀国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1.发展农业生产。诸葛亮为保护都安大堰(即四川都江堰),专门派驻1200人维护这一伟大工程,有效地挥了它的灌溉效益。当时成都平原地区有的地区亩产稻谷可达斛。据一些史书描述,当时蜀地沟渠纵横,遍地稻黍金黄,一派“天府之国”的景象。2.发展制盐业和手工业。当时的成都“家有盐泉之井”。蜀地的织锦远销全国各地。《中国志·王连传》记述:“较铁之利,利人甚多,有裨国用”,这无疑对蜀魏战争起了重要作用。3.移民蜀地,开发南中(今云南、贵州和缅甸的一部分)。蜀汉打破了南中地区长期封闭的状态,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建成了蜀国安定的后方之后,诸葛亮又将青关羌1万多户迁至蜀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并将其中青壮组成军队,成了勇敢善战的锋锐之师。
蜀国的上述措施,大大加强了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尽管蜀国人口最高时才达到94万,不足曹魏集团的四分之一,但却能维持一支10多万人的常备军,民军比例高到位9:1还多,而且诸葛亮六次北征伐魏,足见其有多么可观的经济与战争实力。
吴国
吴国由于地处江南江东,自汉未以来,相比之下所受战乱较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也较轻。孙权集团建国之后,为了雄据江东,争霸全国,也采取了一些富国强兵的措施,主要的有:1.采取屯田制度。孙权集团也和魏国一样,以军屯和民屯两种方式屯田积谷,发展农业生产,它设典农校尉和典农都尉专管民屯生产,在毗陵一地(今江苏武进一带),从事民屯的人数曾高达数万口。2.发展冶炼、织锦、制盐和各种手工业。当时的冶铁治铜业,以今湖北武昌最为发达,吴国曾在一年的时间里于武昌锻造宝剑1000口、刀一万口。吴国的织锦和盐业也为其积累和大量的财富。3.开发南方和东南方的广大地区。当时这些地方居住着众多的越人和蛮夷人,东吴屡次派兵征伐这些地区,强迫他们迁移,与汉人杂居。东吴每征服一个部落,便使“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这对发展农业经济,增强军事力量都大有裨益。
吴国上述措施,使本来就比较富裕的江南、江东地区更加。当时吴国人口只有230多万,仅及魏国的一半,但也拥有甲兵20万之众,具有相当强大的经济和战争实力。这使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一直不敢与孙权集团作最后的决战。
以上全部手打!参考资料:《中国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