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然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然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它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②它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这种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③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新课标教材对“小农经济”表述为:它“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由上述对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概念与特征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一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和商品经济联系加深.
科学地讲,小农经济是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中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资本主义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❷ 自然经济的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多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出售和交换,即不是为了他人而生产的。即使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他人而进行的,其劳动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让给把它作为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也不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直接的转让或索取。一种形式是通过生产单位内部的直接分配,如原始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即是如此。另一种形式是少数人通过某种超经济的强制直接占有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如奴隶主对奴隶生产的产品的占有、封建主对农奴所生产的产品的占有。个体农民家庭的生产,更是直接地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需要。总之,自然经济是没有或很少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条件下发生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落后,其劳动成果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自然分工,虽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十分有限。人们的经济活动也主要局限在自然经济单位内部,不与或很少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险恶,交通条件很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这种经济活动方式自身的封闭性决定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分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这种分散、孤立的封闭式状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交往和经济联系。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闭塞性造成了生产者的孤陋寡闻、因循守旧、易于满足和不思进取,必然阻碍和影响先进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使社会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即使是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要受到剩余劳动实物形式的限制,生产基本上是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维持的,即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也是异常缓慢地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者的劳动成果直接满足自身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其私人劳动也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而不需要经过商品交换转化成社会劳动。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劳动,还是奴隶主庄园的集体劳动,都具有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自然经济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是直接的。�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早已证明,凡是较早地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较快地发展商品经济的国家、 民族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就比较繁荣,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比较快一些。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近代的崛起,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较早地摆脱了自然经济的束缚,走上了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我国以及一些不发达国家近几百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以至于解放前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人宰割,饱受欺凌,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和剥削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局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工、轻商” 的传统极为严重,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必须尽快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❸ 自然经济的优点是什么
(1)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基本自给自足。
(2)与其他经济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由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因而具有分散性;
由于基本自给自足,很少与市场联系,所以具有封闭性;
由于其生产规模小,不可能有太多的积累,遇到天灾人祸,很容易破产,因而具有脆弱性;
由于其分工简单,规模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没有改进技术的愿望,因而具有保守性;
但是,正因为此,它也有着顽强的再生性。
发展历程
1、先秦时期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废除。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小农经济解体。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❹ 自然经济的特点和缺点
基本特点:
以家庭(其他时期也包括氏族公社、封建庄园等)为主要基本生产单位,生产规模相当小。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原料采集、生产乃至消费都是为了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并扩大再生产),只有在生产产品过剩的情况下才会将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
并且自然经济中农业生产同家庭手工业制造相结合,即农产品以及一部分手工业品都是自主生产并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男耕女织”现象。
缺点:
①排斥社会分工,经济活动限制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狭小圈子里,每一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不仅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特点。
②生产形式相对封闭、墨守陈规,排斥技术进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性,起着补充的作用。
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自然经济不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逐渐趋于瓦解,并为商品经济所取代。
(4)历史什么是自然经济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自然经济是传统社会封建经济形态下主要的经济形式,它与商品经济既相互结合又相互排斥,不能说自然经济就是没有商品交换的。
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于市场范围较小时期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然经济的层次:
1、自给自足
流水经济的概念来自古希腊。古希腊哲学认为,凡是自然的,就是合理的,应予肯定。而经济,希腊语是“家庭管理”,是为了获取自然供给的东西,因而是合理的。
所谓自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是指合乎人类和事物的本性。而分工是由于人的天赋本性不同(如男与女),所以家庭管理(即经济)肯定分工(当然是指自然分工)。
2、为消费生产
在阶级社会,流水经济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范畴,不能从单个家庭来解释,必须包括剥削者和劳动者两个方面。即劳动者为自己和为剥削者的直接消费而生产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劳动者是直接生产者,他们的劳动也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或自然形式的社会劳动(即不需通过交换即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为剥削者而生产的部分,或者是劳动的自然形式,即劳身地租;或者是产品的自然经济为前提的。
3、经济单位
西欧的封建领地,确是典型的自然流水经济。它除了农田外,还都有大量的公用牧场、草地、森林以至渔场。
牧畜业比较发达,木材自给,有的领地甚至向农奴征收盐或铁。农民的代役租,除布、家具、蜂蜜、酒、禽蛋、蔬果外,还有农具、工具、建筑材料等。领地内部的劳动交换和协作也比较发达。
在中国地主制经济中,应当是大体相当于过去采邑的一个乡里或邑县,包括这一地区的地主、农民、各种工匠、手艺人,还有小商人。
否则很难做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的基本自给。他们是靠在地方小市场上进行品种调剂、余缺调剂,互相取得原料或成品完成再生产的。
这是和西欧庄园经济不同之处。这种调剂往往也经过商人,但它是使用价值的交换,乃至劳动的直接交换,应当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4、生产和交换
流水经济,本来是与商品风水经济相对立而言。因此,广义地说,凡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或者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交换(交换双方都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的交换),也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自然经济
❺ 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
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整个封建社会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经济上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实行自然经济 期间虽有资本主义萌芽 但从明朝中后期从江南开始出现 到封建社会结束 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发展壮大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经济制度 尤其是从1840年西方入侵以后 中国的资本主义独立发展道路便被截断 呈现一种畸形发展状态 具体如下:\x0d中国封建经济形态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领主制经济阶段,约从西周至春秋末期;第二个阶段是地主制经济阶段,自战国时期至清代.地主制经济阶段以唐代中叶为界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贵族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带有较多的农奴制残余,后期才是比较典型的成熟形态的地主制经济.我们所说的中国区别于欧洲等地封建国家,主要是指这第二阶段,即中国地主制经济同欧洲中世纪领主制经济比较,主要特征是土地买卖、农民经营和实物地租三个方面.与中国比较典型的成熟形态的地主制经济比较,一般封建国家或者是没有经历过这一发展阶段(如德国和俄国),或者是这一阶段与资本主义关系同时(也可能略有先后)产生于领主制经济的崩溃时期,因而未有充分发展即逐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排斥和取代(英国、法国可算作这类国家的典型),经历最长的也不过三百年左右.只有中国这一阶段延续了两千多年,由于没有新的生产方式的排斥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了典型的独立的形态.我们将着重分析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x0d在封建经济形态下,农业是社会主要生产部门,这样土地制度当然就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即地主制经济下的土地制度是比较复杂的,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x0d(一)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并存,土地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小块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这一阶段前后期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具体而言前期的情况是,贵族地主所有制、庶族地主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并存,贵族地主所有制占有相对优势,作为地主所有制补充形式的国家所有制和自耕农所有制也还有一定的规模;而后期则是地主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自耕农所有制并立,但国有土地相对减少,自耕农大批转化为佃农,地主所有制占有绝对优势.\x0d(二)由于土地制度的多样性,地权的分散和流动具备了条件,在相当范围内土地可以自由买卖[4].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严格的等级结构[5],社会各阶级和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经济身份可以变动不居[6],以土地作为社会财富和阶级身份的主要标志,这就出现了工商业者、高利贷经营者乃至官僚贵族对土地投资的偏好.上述两点使得地租、利润、利息结合在一起,形成地主、商人、高利贷三位一体的经济纽带,加剧土地兼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不断破产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x0d(三)国家和地主一般不直接经营农业,而是将土地租予佃农分散经营.这种情况在我国地主制经济的中后期尤其明显.中国佃农较领主制下的农奴具有相对的自由(当然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对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而且愈在前期这种依附关系愈严重),但佃农与土地的结合不稳定,经济上缺乏保障,处于竞争之中,这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土地剩余生产物的地租化与赋税化强化了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统治,使得小农经济地位日益恶化,分散经营的小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简单再生产的结构.但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有部分佃农则有上升为自耕农的可能,[7]甚至有个别的佃农通过长期努力会进入到中小地主的行列,而这对于广大佃农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x0d土地制度多样性和土地经营分散性以及土地流动普遍性的必然结果就是,中国封建地主所有制不可能形成领主经济制下那种完整的庄园经济体系,一家一户进行个体生产的小农不仅生产自己所需的农产品,而且也生产日常所需的一部分工业品,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细胞组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自然经济的特殊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中国小农经济农工结合的基本特征是“耕织结合” (或称之为“男耕女织”、“晴耕雨织”),自给范围主要限于吃穿,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如生产工具等)和生活资料(如食盐、建筑材料等)的供给要依赖交换和市场,而封建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极少工业品和农产品制品,其消费更要依赖市场,如果再考虑到纺织品原料及区域性、季节性产品生产的空间和时间条件限制,那么这种自然经济的不完整性就更为明显了.因此,作为封建地主制自然经济必要补充的城乡小商品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不但存在且获得高度发展.与此同时,以分散狭小但基数极大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生产为基础的商业、特别是转运贸易也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自然经济失去纯粹形态以后的特有现象.当然,这种与地主阶级伴生的商品经济是寄生在自然经济的躯壳内发展的,它的独立性很有限度,始终保持着对于自然经济的依附和从属地位.不过,商品经济的发展终究是社会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分工扩大和交换扩大的产物.较领主经济制代表着更高劳动生产力的地主经济制使典型的自然经济形态发生变异,需要小商品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作为它的补充,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互为依存,二者相辅相成,扩大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国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❻ 在历史概念里如何认识理解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又叫小农经济,概括起来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是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但肯定不能和封建的经济形态等同。二者各有特点,自然经济不仅仅封建时代存在;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也不仅仅只有自然经济。
❼ 关于高中历史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特征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