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为什么边际收益=平均收益=价格求解答
无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还是垄断还是垄断竞争,企业总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多生产就有利可图,这样企业就会增大产量,知道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因为此时在增加产量就会出现收益降低。而这两者只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会等于价格。因为经济学中的成本与会计中的成本不同,它包含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理解为工资),如果一个行业有利润(经济学中的利润),那么就会有新的资金进入,从而增加供给而降低价格,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收益,而且在长期中,每个产品卖的价格是一样的,所以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是相等的,
2. 西方经济学中“收益”的定义是什么
总收益=价格×销售量。
这样应该可以理解吧。
3. 在西方经济学里收益=收入
收益=收入这是不对的,收益范围更大一些。收入一般是指经济收入,或是现金等收入,一般是有形的、现实的。而收益更广,不但有经济等收入,还有无形的收益、长远的收益。
4. 西方经济学 如果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价格上升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总收益为什么
增加了总收益。
因为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曲线相对比较陡峭。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但是减少的量相对于价格要少。所以面积增大了,也就是总收益增加了。
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惟一普遍规律就是:如果其他情况不变,他对此商品的需求会随着对其拥有量的增加而递减。这种递减也许缓慢也许迅速。如果缓慢,那么他对此商品所出的价格,就不会因为他对此商品的拥有量的大量增加而大幅度下降;而且价格的小幅度下降会使他的购买量大幅度增加。
拓展资料:
富有弹性的商品和缺乏弹性的商品的区别: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一种商品若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比如可乐),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大。因为一旦这种商品价格上涨,甚至是微小的上涨,消费者往往会舍弃这种商品,而去选购它的替代品,从而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2、商品的重要性;一种商品如果是人们生活基本必需品,即使价格上涨,人们还得照样买(比如食盐),其需求弹性就小或缺乏弹性;而一些比非必需的高档商品,像贵重首饰、高档服装等,只有当消费者购买力提高之后才买得起,其需求弹性就大。
3、商品用途的多少;一般来说,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它的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就缺乏弹性。任何商品的不同用途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会缩减其需求,把购买力用于重要的用途上,使购买数量减少,随着价格的降低,会增加其购买数量。
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越短,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小;时间越长,商品的需求弹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在较长的时间内,消费者就越有可能找到替代品,替代物品多了,它的需求弹性就必然增加。
5、需求价格弹性与总销售收入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销售者的收入有着密切联系,正是两者之间具有这种联系,才使得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更富有实践意义。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似替代品的商品需求弹性往往很大。例如黄油和人造黄油就可以很轻易的替代。而代用品越多,当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就越容易转向其他商品,所以弹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2、必需品与奢侈品。产品的性质,一般而言,生活必需的需求弹性较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3、市场的定义,任何一个市场的需求都取决于我们所划定的市场范围。市场小则容易找到替代品。
4、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如果一种商品的用途很广泛,当商品的价格提高之后消费者在各种用途上可以适当地减少需求量,从而弹性越大,反之越小。
5、商品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当一种商品在消费者预算支出中占很小的部分时,消费者并不大注意其价格的变化,如买一包口香糖,你可能不大会注意价格的变动。
6、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而言,消费者调整需求的时间越短,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相反调整时间越长,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如汽油价格上升,短期内不会影响其需求量,但长期人们可能寻找替代品,从而对需求量产生重大影响。
5. 西方经济学
降低门票的价格
这个你得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解释,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变动率与引起其变动的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反映商品价格与市场消费容量的关系,表明价格升降时需求量的增减程度,通常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数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数的比率来表示。
而针对不同的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EP会出现不同的值,例如奢侈品,其EP一般都会大于一,也就是说当奢侈品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为一时,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分大于一。即是说需求量分出现较大变化,那么针对这类商品,你应该适当降价格,这个时候,需求量会出现很大的增加,收益也将会增加。
而博物馆门票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是奢侈品,那么你应该降低价格,实现薄利多销。
我们也可以用图形来解释,对于奢侈品来说,其价格弹性EP比较大,需求曲线因此比较平坦(如图)在价格为P1的时候,总收益是矩形P1AQ1O的面积,当你将价格降低为P2时,总收益是P2BQ2的面积。很显然P2BQ2的面积要大于P1AQ1O的面积,那么适当降价会增加你的收益。
6. 西方经济学收益曲线问题!
唉,我先说两者的关系。边际收益是指最后一个单位的收益,而正是这个收益的变动影响了平均收益。比如,第一个单位的收益是10,那么此时的平均收益是10/1=10,边际收益也是10,第二个单位的收益是100,那么此时的平均收益是(10+100)/2=55,边际收益就是第二个的100,第三个位的收益是-50,此时的平均收益是(10+100-50)/3=20,边际收益是第三个的-50.看到了吧,两者的关系----边际收益影响了平均收益。因为两者的初始计算都要从第一个单位开始,所以两者的起点相同。
为什么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那是因为你假设了边际收益递减,比如,第一单位收益是10,第二单位是9,第三单位是8.。。。诸如此类,如果此时边际收益不变,那么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如果边际收益递增,则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我觉得你在此的前提有问题,但是还按你说的分析)在价格变动曲线中,由于经验的结果,人们发现在价格变动的收益曲线中边际收益递减。所以在此平均收益曲线总是大于边际收益曲线。
不知道说清楚了么?
7. 西方经济学中收益的定义是什么
收益的含义
1、总收益(TR):厂商销售一定量商品的全部收入。
2、平均收益(AR):厂商销售每1单位商品的平均收入。
3、边际收益(MR):厂商每增加销售1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收入。
TR=AR·Q
AR=TR/Q
MR=△TR/△Q=dTR/dQ
社会收益是指社会从某项生产和消费活动得到的全部收益。
社会收益 = 私人收益 + 外在收益
8. 西方经济学衡量收益与成本问题
当你选择度假时,代表你的衣食无忧,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你所用的美圆在其他投资上是收效甚少 的,而用于你所选择的度假,虽然付出了路途的成本,但心理上的满足感却很有效果,所以你付出的机会成本并不大.即收益大于成本/
这是我的理解...
9. 求助:西方经济学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由STC=(0.1Q)^3-(2Q)^2+15Q+10,得MC=0.3Q(2)-4Q+15,
且P=55,MC=P=55,得(Q-20)(3Q+20)=0
解得Q=20,利润=STR-STC=790。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边际收益在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之处与边际成本相等,即边际收益曲线(MR)在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平均成本曲线(AC)的地方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MR与MC相交于E点,E点确定了均衡产量Q。此时,平均收益为QE,总收益为OQEP;平均成本为QF,总成本为OQFG。总收益大于总成本,厂商不仅可以获得正常利润,而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即超过正常利润的经济利润,相当于FGPE部分。这种短期均衡情况,很快会被改变,因为追求超额利润会促使新厂商加入或促使原有厂商扩大其生产规模,直至超额利润消失。
拓展资料:
1、均衡产量是指当供求均衡时,我们将一个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量叫做均衡产量,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也就是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应注意这样三点:第一,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就是由于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行变动的状态。第二,决定均衡价格的是需求与供给。第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的背后进行的。
2、短期均衡,是指由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的均衡价格。在固定成本即生产规模不变的时期内,厂商不能对生产规模作出调整,只能通过增加或减少其可变投入的使用量来改变产量,以求利润最大或损失最小。当每个厂商都达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状态时,就都实现了短期均衡,从而整个行业也达到均衡状态。MR与MC相交于W点,决定了产量Q,但MR与AVC也相交于W点,这就是厂商的停止生产点。
10. 西方经济学问题
您好,西方经济学分为宏观和微观;微观考量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是资源利用;总的说有西方经济学三个基本问题;
1. 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2、怎样生产
3、为谁生产。
第一个问题;由于资源具有稀缺性,用于生产一种产品的资源越多,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资源就越少。人们必须选择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多少资源,以及生产其他产品需要多少资源。
第二个问题;在决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以及如何生产手段来生产产品和服务。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可以相互替代。同一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劳动密集型方法、资源密集型方法和技术密集型方法)。
第三个问题;指的是我向谁分发产品。这对于需要它们的消费者来说是很自然的。在经济学中,用于生产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应该通过上述决策来实现。
资料拓展: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西方经济学是运用西方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经济学范式,属于片面反映经济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以一般均衡理论、配置经济学、价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GDP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线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