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加强什么对经济的干预

加强什么对经济的干预

发布时间:2022-06-25 09:52:49

❶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如何干预经济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大多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所谓“东亚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较深。比如,战后的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就是在政府的强力指导下走上高速发展之路的。但是,东亚一些国家的政府在将本国经济成功地推上“快车道”以后,特别是当本国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阶段时,大都没有能够及时主动地从一些已经可以由市场进行调节的领域中退出,从而压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使日渐失衡的经济结构未能得到及时调整。同时,政府的过度干预还容易带来决策失误,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进而使经济微观主体丧失活力和主动性。就金融领域而言,政府过度干预的结果更是弊端丛生,主要会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后果:(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其一,由于政府对银行经营干预太多,造成贷款质量低下,不良资产严重。以韩国为例,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指出:“没有一个国家像韩国那样如此严重的干预银行业务,把银行视为政策工具之一。命令银行必须贷款给某些信用不佳的大财团和企业”。在韩国由于企业相对容易从银行获取贷款,致使一些大企业投资缺乏谨慎态度,滥用资金,盲目扩张,畸形发展,结果成了效益低下的“泥足巨人” 。韩国大财团在199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之所以纷纷倒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钱过多,同时钱又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企业借钱无力归还,致使银行背上了解脱不掉的呆账、坏账包袱。(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日本虽属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其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度却很低,行政干预也很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日本金融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这种金融体制的特点突出表现为“银行超贷”、“企业超借”等。这种作法是与正常的金融市场运行规则相违背的。所谓“银行超贷”,是指在政府的主导下,银行“能贷则贷”、“不能贷的尽量想办法贷”,结果造成不良资产膨胀。
其二,政府行政干预过度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官商勾结,腐败严重。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在官员和企业领导人之间形成不正常的关系。它不仅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调节作用,而且还导致权钱交易、人情贷款泛滥、部分官员腐败。近年来,日本、韩国等国政府主管金融部门的官员丑闻迭出。在日本,由于从利率水平到金融商品开发均需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认可,连大藏省内小小的课级官员对金融机构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各个金融机构莫不讨好和迎合大藏省等政府主管部门。韩国官员也直接参与贷款活动,金融机构通常按照官员的“明言”和“暗示”,贷款给企业,企业再把巨额的利益输送给这些政府官员。韩国政府的一些重要成员也往往涉及这种所谓利益输送案。
从东亚国家的情况看,政府对企业(包括银行)干预过多会造成上述恶果。那么,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东亚一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东亚发展模式”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曾风靡一时。受到许多人的赞赏和推崇。然而,正当人们为“东亚发展模式”大唱赞歌之时,却爆发了始自东南亚自家的金融危机。于是,国际上又有一些人对“东亚发展模式”产生了怀疑,不少人尤其是一些西方学者和传媒群起而贬之。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如何看待“东亚发展模式”成了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认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说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度有弊端,并不等于不要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能走另一个极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注重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宏观干预,关键要看政府是怎样进行干预,即如何发挥作用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策和法规,根据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引导企业按“游戏规则”在竞争中发展,而不能去插手应当由企业(包括银行)自行处理的具体经营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靠边站”,实际上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也不拒绝宏观调控。市场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必须通过国家(政府)对市场活动的正确引导和有效调控,加以弥补和克服。
早在19世纪后期,马克思在《资本沦》第三卷中就曾经指出:“股份公司的发展,在一定部门中造成垄断,因而要求国家的干预”。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西方国家的政府更明显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并形成了一套以总需求管理为核心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战后至7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了主流学派的位置。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凯恩斯所倡导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为西方国家所普遍采用,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经济领域里,尽管曾刮起一阵自由主义的风,向保守主义管理型式转变成为时尚,这种思潮崇尚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反对国有制和国家干预。但是,进入90年代后,西方国家经济风向有变,主要西方工业国家又重新开始刮起“国家干预经济”的风了。国家干预现已在西方国家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当今西方国家已不复存在那种没有政府调控和干预的自由主义。现代西方国家是两手抓,即是依靠“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一宏观调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
事实证明,某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国家,在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在其“经济腾飞”的一定阶段,政府引导和干预经济是必要的,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个“度”,应当注意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程度。政府要重视规范自身的行为,与企业保持二定的“距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放手让企业(包括银行)自主经营。东亚发展模式中政府干预过度的经验教训,值得引以为戒。

❷ 罗斯福新政的哪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

政府干预国家经济。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最大特点)
1.经济政策指导: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
2.政策内容:国家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全面干预;
3.目的方面:开始以克服经济危机为目标,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4.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节制了法西斯势力;
5.经济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❸ 为什么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要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经济才能达到全社会的资源最优配置,任何政府干预的行为是对市场自动调控能力(所谓看不见的手)的破坏。因此主张对于国民经济实行放任自流的态度。
但是自美国大萧条开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受到了各国的重视。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市场有失灵的时候。政府必须对市场加以监管以及时纠正市场失灵的情况的发生。大萧条就是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从现实的角度印证了凯恩斯的理论。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干预的思想就广泛的存在于各国政府之中。尽管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滞涨的问题,但是人们也意识到,对市场放任自流是不行的。

❹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如何干预经济

宏观调控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问题,即经济中的总量问题(宏观经济学在有的地方也叫总体经济学)。一个产品市场上的供给、需求、价格,属于微观的范围,而社会的总供给、总需求、价格水平则属宏观范畴,国民收入、总产值等等,当然也都是宏观的概念。因此,所谓宏观调控,是指对这些经济总量及总量之间的关系的调节和管理,其基本工具是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所以也不是任何一级政府都具有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对微观活动的一些干预是必要的、合理的。所谓微观干预,是针对市场由于种种原因而缺乏效率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是因此而在不同程度上用政府的干预或管制来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商品的价格本来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了异常的变动,以至引起了被认为是不合意的或不能接受的收入分配结果,这时,作为一种特殊安排,政府限制价格在一定时期可能是必要的,这可以是实行最高限价,也可以是规定最低限价(如最低工资),这都是限制或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其它如特许权、项目审批等规定也是如此。
实际上政府干预是在市场调节不能正常运营时政府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进行调整。
由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经济的运行。即由供求变化引起价格涨落,调节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的分配,调节生产和流通。符合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促进竞争。但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一面,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必要加强宏观调控。
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变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当商品的生产超过需要时,市场上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当价格跌到价值以下时,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商品生产者就会缩减生产,使市场上供给减少,求大于供,价格又会回升。

❺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加强什么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❻ 王安石变法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全):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目的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❼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B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选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将集中起来的社会财富,向社会底层人员分散。从而使经济逐渐恢复平衡,促进经济恢复。

❽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政府开支,其实就是肯定了 在经济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毕竟政府开支主要还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就业问题,这样百姓有钱就能消费了

❾ 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什么样的

那就是国家资本主义,因为通过对市场的干预,影响资源的配置了嘛。你可以参考下19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些当时政府的政策,它影响了美国在二战之时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❿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各国政府因为它的问世而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亦即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做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的国家,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凌驾于个别的、私人的垄断资本之上,同时也必然承担个别垄断资本无法承担的,但作为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必须承担的任务,在社会范围内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进行协调,以此为垄断资本的总利益服务。当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时期,社会对这种宏观控制需求不强,国家也没有掌握足够强大的资本实现这种控制,而当它进入国家垄断之后,这种要求和这种可能都具备了。
凯恩斯主义之后,还出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用来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许多资产阶级着名政治家,也都是国家干预的着名人物,如法国总统戴高乐、美国总统罗斯福、法国总统密特朗等,都有相应的理论和政策。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国家干预的思潮,这种思潮方兴未艾。当前在美国,被称之为“克林顿经济学”的经济政策方法就是坚决用“行动主义”代替“放任自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克林顿在其总统经济报告中说:“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为此,克林顿的“行动主义”,使政府部门介入经济生活,如首次在白宫成立了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并行的国家经济委员会,统筹和协调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在克林顿所制订的国内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都贯穿着政府干预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对凯恩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应予正确和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这种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看到它们还有对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有它科学认识的一面。当他们在幻想用国家干预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时,他们的主张是庸俗的和幼稚的,而它们的国家干预的思想和某些具体手段和措施,还有其真理性和科学性,较之放任自由的思想,是对于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新的和深入的认识,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阅读全文

与加强什么对经济的干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看美女跳舞的软件有哪些 浏览:303
1974属虎女2021年婚姻运势如何 浏览:594
为什么会出现婚姻变成坟墓 浏览:401
陷入爱情感觉怎么样 浏览:501
美女被猪拱了怎么办 浏览:55
相爱就是幸福怎么说 浏览:861
美女怎么没有去上班呢 浏览:561
经济收入要怎么写 浏览:372
在哪里打开健康码vivo 浏览:843
事业单位刚来工作是什么职位 浏览:44
如何把幸福传递他人 浏览:377
婚姻法契约是什么 浏览:46
怎么合成走路美女 浏览:188
重庆美女早餐吃什么 浏览:458
回到幸福的时候你选择哪个瞬间 浏览:696
僵尸模式是怎么变成僵尸的故事 浏览:95
美女电脑怎么开机搭讪 浏览:906
经济仲裁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25
印度什么族美女好看 浏览:304
爱情脆弱的人怎么挽回 浏览: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