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哪里
1368年正月,在其军队北上进攻大都胜利在望之时,朱元璋于应天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都。
应天在长江以南,这是第一次一个全国性的王朝以江南的应天作为其首都。其原因是朱元璋起兵于淮河中游,在其与群雄争立时就以应天为基地。这里不仅地理区位优越,附近的财富与人力雄厚,而且朱曾经从此派兵北上,逐走蒙古族的元朝。而北方经过战火,经济衰落,难以支持首都的军需民用。所以已在南方打下基础的朱元璋不可能离开其基地,北上以燕京为都城。
元的势力离开了燕京的大都,但是其基本力量仍然存在,而且仍盘踞在其上都,离长城一线不远,随时都有大举南侵的可能。加上在明朝以前统一的王朝首都都在北方,只有偏安的南方政权才以应天为都。另外,朱元璋在1368年派徐达领兵北上之际曾到汴梁(今开封),当时他看到北上大都的军队、西进陕甘的武装,都需要在汴粱组织军需供应。所以,为了加强明王朝对北方的影响,他遂将汴梁定为北京,应天定为南京。1369年,朱元璋又以位于汴梁与应天之间的家乡——风阳为中都。
在徐达领兵北上,把元朝赶出大都后,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为了彻底击溃元在上都的势力,保障北方的安全,朱元璋多次派兵出长城远征。但是,朱元璋对于大军远征总是感到鞭长莫及,此时,他一方面将几个儿子分封北边,各统劲兵,以为藩屏,让儿子为父守边;另一方面派太子朱标出巡西北,作迁都的探索。
可是,太子返回后不久就病逝,朱元璋也就打消了迁都之念。这样,为防止蒙古力量再起,不得不在北平派驻大量军队,遂形成军事中心在北方,而政治中心却在南方的应天,两个中心相互分离的局面。
②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中国以农业为主,北方土地广阔肥沃民族多样化,有的丰富资源,北方同样也是文明发祥地,富河文化等等多种文明都在今黑蒙古、黑龙江一带。由于天灾、战乱使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提供给你资料《中国北方经济史》查阅。
③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
我国古代三次经济重心南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
2.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
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东汉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3.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6.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7.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④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是指如今的哪一个流域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是指如今的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①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②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⑤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它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
1、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自此后,因蜀汉和东吴的开发,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2、经济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经济重心快速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拓展资料: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①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②政治因素:这表现为: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③经济因素: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⑥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什么时候开始南移的,既然南移了,为什么明清的时候经济重心还在北方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到两宋完成。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属局部开发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但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超过其它地区,不能仅看其发展速度。现实经验证明,由于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往往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起步阶段经济发展速度会大大超过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我们不能说此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而只能说南方此时正处于经济开发阶段,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
隋唐统一,南北经济得到盛大发展,但唐朝“安史之乱”前,经济重心还是一直在华北平原,北方经济总的来说在整体上仍占一定优势。直到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从五代起,南方经济才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⑦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怎样由北方转移到南方的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着名的捍海石塘等。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⑧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是怎样从北向南移的呢
就地理的角度来说,秦岭到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大致把我们辽阔的国土分成南北两半。从现代来看,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高于北方。尤其是江浙、广东的“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经济更为发达。
但是,
在我国古代,南方的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曾经远远落后于北方。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种种机遇,南方经济,不但赶上而且大大超过了北方。这是为什么?我们不妨翻开历史,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作进一步了解,答案就不难找到。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 示意图
由上述可知 ,我国至秦汉以来,由于晋朝时期的“永嘉之乱”,南北朝时的“五胡乱中华”,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宋朝南迁等事件的发生,造成了四次北方向南方的人口大迁徙。
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不仅给南方增加了劳动人员,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由于南方充分利用了这个机遇,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稳步增长,并逐渐超过了北方。这就是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的根本原因。
⑨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