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清朝政府和印度当时经济差别多少

清朝政府和印度当时经济差别多少

发布时间:2022-06-24 23:20:56

❶ 在清朝整个时期,当时的中国,和国外的差距。 有多大。举几个例子最好。

清朝的经济总量当时还是排世界第一的,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不敢说了,当时的政府闭关锁国,在军事上海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所以在军事上跟外国不是一个层次的,只是在人数上占优势;在外交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几乎不和西方国家来往,不过跟周边国家还是个老大哥,因为当时的中国相对他们来说太强大了。建设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当时的中国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而别人已经是火车和汽车了,工业方面用上了蒸汽机,而我们还是人多力量大。建设方面,西方国家是水泥钢筋结构,而我们还是土木石结构,在桥梁房屋方面自然落后很多了;当时我们穿的衣服是手工制作,而西方发达国家是工业制品,那生产率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日常生活的物质差别就自然相差很大了

❷ 十亿两白银对清政府和东印度公司来说是不是大数目

十亿两白银是清政府半个世纪的GDP
东印度公司需要一个世纪才能赚得到

❸ 最新的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是怎样的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从经济角度看,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历史境遇;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文化历史政治环境,塑造了大国不同的掘起之路.
“兰德”公司有一个关于人口的研究:到2020年的时候,中国将成为很严重的老龄化国家,而印度那个时候,是年龄最年青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研究,其结论就是2020年之后,印度将超越中国,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印度的劳动力年轻。印度的企业、印度的管理、印度的法律制度也都有优势……那么到底印度的主要优势是什么?是什么使世人觉得印度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并认为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成为一个经济超级大国?
1、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其一,中国发展模式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出来的。中国正式开始进入工业化是在1953年,并且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印度,更远远低于欧洲和北美的工业化国家,显示出巨大的差距。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新中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的“一五”计划,确立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主导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1957年“一五”计划目标的完成,为新中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进一步显示了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合理性与优势。中国经济自1978年起,极大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显示了以下几个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的重要影响:一是速度效应。中国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后起国家,实现了比发达国家还要快的经济增长。二是结构效应。1978年至2006年,中国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和贸易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结构变化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三是开放效应。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76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1066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一个部分开放的国家过渡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国家。四是体制效应。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显示,经济发展对市场机制的依赖得到深化和加强,包括建立和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立市场体制和实施细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其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已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了20多年,从中长期观察,中国经济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因为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城乡建设大规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后20年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市场潜力很大。

2、正确认识印度发展模式。

印度自独立以来,采取了“混合经济体制”,一直非常强调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中国的“计划经济”很相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具有印度本国国情特点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具有潜在优势的服务业为基础。特别是司法、金融体系比较健全使印度拥有一个更利于本土私营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整体的软环境好是印度最主要的优势。但是,印度模式也有其不成熟和不足的地方。

其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劳动力就业难题难以解决。印度储备银行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印度2006年-2007年GDP增长率为9.4%,主要产业的增长情况为:农业为2.7%,工业为10.9%,制造业为12.3%,服务业为11.0%。印度2006-2007年度GDP总量为804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5.1%,工业26.4%,农业18.5%。印度的产业结构使其实际就业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印度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仅为3.1%,表面看起来并不高,但是实际上印度有70%的劳动力都属于非正规就业,难以保障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印度的增长热点始终集中在信息科技领域,但是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出口行业的就业人数还不到其就业总数的1%,无法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助长了印度的两极分化。印度目前人口已超过11亿,有3.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印度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一半。

其二,印度社会矛盾复杂,内耗严重。印度除了原有的宗教冲突和民族矛盾外,印度的党争日益加剧,导致政局不稳。许多政治家把精力放在争权夺利上,无暇顾及经济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制度使政府协调难度很大,许多重大决策往往议而不决,决而难行。

其三,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使印度社会丧失了不少生机和活力。种姓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它把社会按高低顺序分成五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把种姓森然的地位差别,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看作是神圣不可逆的自然秩序的一部分。这就完全阻断了增强世俗平等的社会变革的出现。而且,种姓制度又是一种社会分工,种姓与职业固定挂钩,种姓决定职业,代代相传。种姓制度以及它所形成的对劳动分工的基本价值观是同现代社会相冲突的。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反种姓主义的立场,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低种姓人的地位的措施,虽然使这部分人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种姓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种姓观念至今仍渗透到从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到平民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影响和制约着印度社会的变迁,无法充分解放社会生产力。

此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失业问题、教育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都是制约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

❹ 清朝的经济对比

经济发展对比需要客观的数据支撑,仅从政府财政收入入手,根据《中国古代经济》统计,宋朝的财政收入折合白银约为1500-1600万两,而清朝的财政收入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仍是达到了8000万两白银。

简而言之,在清朝看来,对外贸易不是国之根本,而是敛财的方式。《广东新语》中“海禁甚严,人民不得通澳;而藩王左右阴与为市,利尽归之”更是说明了十三行制度的混乱。被藩王当做敛财工具的十三行,如何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抗衡,因此很快东南亚的商业海港便大部分落入英国人手中,而十三行则不复往日荣光,成为清朝自欺欺人的“粉饰太平”,或者说清朝统治者从未“尊重”过商业。

很快,清朝就为自己的自大与保守付出了惨遭的代价。英国人不满在与清朝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于是英国运用鸦片来腐蚀清朝,随后又发动鸦片战争。自此之后,清朝便被动打开了国门,虽然清朝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借此获得了发展,但说到底,清朝仍是沦为了列强的附庸。昔日的清朝的辉煌,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逐渐日薄西山,最终走向落幕,而这正是清朝经济发展的写照。

❺ 都说清朝自认为是天朝上国,那个时候我们和世界顶尖的国家差距有多大呢

清朝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将其他国家称之为蛮夷之地。清朝时期,我们是世界最顶尖的国家,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都是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❻ 甲午海战时 清政府经济世界排名

这个问题只要分析当时的强国就行了,因为当时清政府勉强还是个强国,排名最后的强国,想印度,老窝,日本,这些小国直接无视啦,根据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发生的,世界强国(已经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有英国,美国,法国,俄国(粗略估计),基本就是这些国家了,由于不清楚其他欧洲国家是否完成资革(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直接无视,因为那时他们比清政府还弱小..........)所以,综上所述,排名在5到15之间吧,(怎么还是世界领先水平?求高人解答)

❼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比较

GDP :2003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 GDP,20043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4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 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 印度已经落后中国一大圈 时间:2005/03/11出处: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3月5日一期发表文章对比中印两国的发展,正标题为《巨大的差距》,副标题为《如果这是一场赛跑,那么印度已经落后一圈》。文章摘要如下: 城市面貌差距明显 相隔几年重访北京或上海,你会对眼前的变化感到目不暇接。走出新机场,新的高速公路就把你带进市区。路边不时出现一些新的高楼大厦,以前熟悉的建筑物似乎在水泥丛林中消失了。中国部分地区也许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建筑高峰期。 而回到德里或孟买,却一切依旧,令人有点沮丧。机场惟一的变化是拥挤的移民大厅里的排队系统有所改善。通往市区的道路即使在夜里也严重堵车,卡车上印着“请鸣笛”的标志。在交通堵塞的路段,残疾人和怀抱婴儿的年轻母亲隔着车窗乞讨。也有一些新的建筑物或新的公路,在德里,还出现了一条崭新的地铁。但是,正当邻国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时候,印度从外表看几乎仍然是老样子。 要衡量这种差别是困难的。印度人说,中国的统计数字是那些想给上司留下好印象的地方官员编造出来的,这些统计数字不可靠。可是,从广义上讲,这些统计数字所显示的趋向以及它们所说明的问题————中国超过印度————是合乎情理的,而且也符合眼见的事实。反对用统计数字作依据只是印度人否认中国超过印度的一种做法。 许多印度人很不耐烦,认为外国人只看到机场和乞丐等落后的一面,却看不到印度取得的许多成就———包括印度最近高速发展的经济。连一些外国人也忍无可忍,不知道那些外国人为什么要透过这种低效率和贫穷现象来看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不知道他们的东道主如何能长期在这种低效率和贫穷的背景下谋求发展。中国的变化给他们提供了敲打印度的棍子。 中国GDP十年来增长更快 可是,在中国也有乞丐,数据方面的差距也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用人均购买力来衡量,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超过印度。自那以后,两国经济都有了飞速的增长。印度的GDP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6%,从1991年至2003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5.8%。中国的增长是可以比较的,但起点高得多,在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3%,从1991年至2003年期间平均每年增长9.7%。 由于印度人口增长率高得多,人均GDP差距变得更大了。在1990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人均GDP平均每年增长8.5%,而印度只有4%。因此,200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按目前的美元汇率折算————是1100美元,而印度只有530美元。鉴于两国不久前还大体相当,这种差距是令人吃惊的。考虑购买力因素进行调整后,中国的富裕程度比印度超出70%。 从“千年角度”研究两国情况的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认为,两个世纪前,中国略富于印度,但自那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比印度穷。按199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从1820年的533美元增长到1913年的673美元,而中国却从600美元跌到552美元。到1950年,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619美元,而中国只有439美元,尽管从绝对数字看,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仍然排在印度之前。自那以后的每个十年中,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都超过印度。 这一发展的一个结果是,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印度的人口和GDP在世界总人口和总GDP中所占的百分比基本保持不变。而中国的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1/4降到1/5。在20世纪里,中国经历好几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在1958年至1961年又经历历史上最严重的人为的饥荒。自1980年起,严格控制生育的政策遏制了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总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考虑购买力因素进行调整后————已经从1913年的8.9%增长到2000年的11%,去年又增长到13%。 国际贸易差距很大 用国际贸易来衡量,两国之间的差距就更大。在1990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1.9%,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1.6%。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去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增长70%以上。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接近那个数字。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印度的贸易也增长很快,去年增长16%。即使如此,印度去年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左右,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占份额不到1%。连续三年,中国贸易增长的部分都超过印度的外贸总额。这意味着两国在全球贸易系统中的分量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改变了相互间的看法。印度出口商在两年前担心中国的竞争可能是他们的末日,现在却担心中国实现硬着陆可能会破坏正在发展中的一个大市场。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印度的将近五倍,在2004年增长2070亿美元,到年底达到6100亿美元。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已经成为富国经济论坛中的一个重要伙伴。根据它自己提供的数字,中国去年在全球商品贸易增长中占12%。 印度贫穷人数比中国多 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担心正在出现的贫富差距,但是,经济迅速增长已使生活在贫困状态的人口比例大大下降。据世界银行说,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的人数(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在1981年到2001年期间减少了大约4亿人。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戴维·多拉尔说:“贫穷已经基本上消灭了,对此我们很有信心。”但印度还没有消灭贫穷。据印度政府提供的数字,印度贫穷人数在1977年至2000年期间减少6900万人,但仍有2.6亿人仍然生活在贫穷中。世界银行估计,35%的印度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而只有17%的中国人靠每天不到1美元生活。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国营养不良的人数在1990—1992年期间有1.94亿人,十年后已经减少到1.42亿人。在印度,相应的数字是2.21亿人和2.16亿人,说明其营养不良的人数仍占世界营养不良人数的1/4。印度大约47%五岁以下的儿童体重过轻,而中国只有10%。印度的婴儿死亡率是65‰,而中国只有30‰。印度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是63岁,而中国人是71岁。印度的成人识字率是57%,而中国是91%。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中,中国得分0.745(满分为1),在177个国家中名列第94位,而印度得分0.595,名列第127位。然而,值得引人注意的是,用这些基本生活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起点比印度高得多。 当然,如果说人们可以从一大堆混乱的数据中找出最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来说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差距的话,那么,这个统计数字很可能就是妇女文盲率。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中国87%的成年妇女识字,而印度只有45%。许多东西都是随女孩接受教育而来的:全家更高的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更长的寿命;更有生产力的工人;以及对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推动

阅读全文

与清朝政府和印度当时经济差别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你喜欢听哪些童话故事 浏览:380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浏览:836
到乌镇景区玩到哪里住经济实惠 浏览:485
穿泳服的美女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878
考上事业单位后还有哪些流程 浏览:17
经济降低房价是什么意思 浏览:640
太原市哪里有美女 浏览:918
婚姻如何由坏变好 浏览:529
社会在转型什么样的人生活会幸福 浏览:28
看美女跳舞的软件有哪些 浏览:306
1974属虎女2021年婚姻运势如何 浏览:596
为什么会出现婚姻变成坟墓 浏览:404
陷入爱情感觉怎么样 浏览:503
美女被猪拱了怎么办 浏览:58
相爱就是幸福怎么说 浏览:866
美女怎么没有去上班呢 浏览:565
经济收入要怎么写 浏览:373
在哪里打开健康码vivo 浏览:844
事业单位刚来工作是什么职位 浏览:46
如何把幸福传递他人 浏览: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