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芝加哥经济学派-----在美国还是主流吗
如何阻止拉美国家的工业强国梦呢?战争不是好的选择,因为之前已经打过了,而且代价太大。如果能够将拉美的经济发展诱骗上一条精心布设过陷阱的发展道路,使其继续为美国打工,那一定是种“投资少、收益高”的“好办法”。但是,没有人是傻瓜,要想欺骗对美国极不信任的拉美各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过努力,美国人终于还是找到了方法,因为他们发现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又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该学派捍卫的核心价值是相信市场机制跟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跟凯恩斯主义,因其主要成员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师生而得名。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其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法兰克奈特,但是由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芝加哥学派一直不被人注意。但由于芝加哥学派鼓吹自由、放任,为美国打开拉美各国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于是就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量的(政府和各种基金的)资金被投向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资助其开展研究、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杂志和招收留学生。例如,威廉沃尔克基金会就挽救了好几家濒临破产的新自由主义者的杂志,并为芝加哥大学出版新自由主义着作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1947年4月,弗里德曼等人参加哈耶克领导的“朝圣山学会”的首次会议,旅差费也是由威廉沃尔克基金会提供的,而且这个基金会为米瑟斯支付了长达24年的薪水!
在这种背景下,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在1974年和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该学派的舒尔茨和斯蒂格勒又分别于1979年和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仅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就一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小流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会显学,新自由主义也就从被个别国家接受发展到被很多国家所接受。
美国所做的准备并不仅限于理论上的造势,他们还需要把这些理论输出到拉美的合适人选。50年代中期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一批教授参与了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输出到智利的一个项目。在该项目中,这些教授选派了一批经济学家到智利的一个大学去进行经济学教育,同时从他们在智利培养的学生中选取了一批学生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这批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人在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了智利,并在皮诺切特军事政变之后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美国还把该项目扩展到了其他拉美国家。例如,在阿根廷,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设立了库依欧项目,让库依欧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和智利天主教会大学代表作培养经济学家,仅1962-1967年就选送了27名阿根廷学生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学。这样,美国就成功地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输出到了拉美各国。
美国利用芝加哥学派对拉美国家进行的“新自由主义”输出,和早期的欧洲殖民者派出传教士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洗脑如出一辙。更加可怕的是,这些有机会到美国留学并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几乎全部来自于拉美国家上层社会的精英份子,他们留学回国后会直接将“新自由主义”应用于国内经济政策。墨西哥当时的总统萨里纳斯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其内阁成员中59%的部长或副部长拥有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智利财政部长A.福克莱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其继任者E.阿尼纳特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智利艾尔文当政时,23位部长中有18人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4人在西欧获得研究生学位。阿根廷财政部长多明哥卡瓦略也是留美的新自由主义信奉者。
⑵ 世界经济学家排名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着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就他个人而言,他的极其伟大的着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这是“精髓”,后来人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研究。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Kirkcaldy)。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学院(The Oxford Academy)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着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上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支持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有趣的是,弗里德曼是另一位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法律经济学奠基人亚伦·戴雷科特的妹夫。其着作《资本主义与自由》于1962年出版,提倡将政府的角色最小化以让自由市场运作,以此维持政治和社会自由。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并且对1980年代开始美国的里根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有极大影响。
凯恩斯
⑶ 目前主流经济学学派都有哪些
综述:目前主流经济学学派有以下这些。
宏观有凯恩斯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货币主义学派产业有哈弗学派 芝加哥学派微观有奥地利学派 新制度学派发展经济学大体分结构主义和新古典 。结构主义和新古典互相打脸精彩至极。林毅夫搞了个新结构主义统合新古典和结构主义区域经济学有地缘学派区位论(区位论还分) 经济地理学派政治经济学和金融不是很了解了解历史的话推荐熊彼特的经济分析史。
古典自由派含第一次革命的亚当斯密和第二次革命后产生的新古典自由派凯恩斯主义含第三次革命的凯恩斯本人和后凯恩斯主义的新古典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含第四次革命的货币学派、理性预期和供给学派、弗莱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
⑷ 哪个国家的经济学好
德国,没说的
⑸ 5个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着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着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有其侧重点,但小编觉得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是前人智慧结晶,在理解他们的内涵时,应该采用辩证统一的方式去分析,在差异中寻求共性。
⑹ 经济学上有什么理论上不可行却发展得很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轨经济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目前,我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我国也成功避开了数次金融危机,没有爆发过大的系统性风险。应该说,我国的转轨转型和改革发展总体上非常成功。
但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前行中也不免遇到了种种问题。“中等收入陷阱”近在眼前,需要我们“奋力一跃”;在崛起中,势必与既有发达经济体产生一些摩擦;伴随高速发展,环境、房价等问题暴露出来,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经济要想真正转轨成功,迈进高质量与高收入阶段,需要直面这些现实问题,攻坚克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提供的精神养分,尤其是能更准确解释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
不少发达经济体的腾飞都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采用了合乎实际的经济学理论。比方说,助推美国经济复兴的“罗斯福新政”,其不少内涵与后来的凯恩斯主义暗合;“里根经济学”与“撒切尔主义”实际上信奉的是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直接促进了当时英美经济的繁荣;新加坡的腾飞,与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
上述例子表明,各国有其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因而需要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中国的情况似乎更复杂,因为目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源于西方,没有哪个单一理论能完全准确地解释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并为接下来更艰难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方向性指引。对此,我国不少经济学家都进行过反思。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作为当下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交易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但这一结论依赖于很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在中国的现实中几乎无一成立。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市场会失灵,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市场的有效性,但矛盾的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也是建立在给定的假设与理由中的,而这些理由与假设也有许多无法成立。据此,张维迎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是目前为止对市场经济理解最透彻、最正确的经济学说。经济学家夏斌持有与张维迎较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建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应当博采众长,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有许多优点,应当是重要的学习对象。
有趣的是,张维迎的“老对手”林毅夫也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但他给出的方案与张维迎不同。他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造世界上苍白无力,因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把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外生的给定的最优结构,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扭曲的内生性,直接把转型的目标作为转型的手段,这使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碰了壁。因而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这一理论更能解释中国。
学界的百家争鸣与学术交锋,更说明主流经济学理论确实在中国的运用方面出了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想成功,必须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宏观稳定化改革,而且这三化的改革必须同时到位才会有效果。但我国的转轨并未遵循这一范式,而是采取了双轨制渐进式改革,同样取得了较大成功,这说明新古典主义未能很好解释中国的改革转型。新古典主义也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上存在缺陷,因此自我演进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涉及人力资源投入和知识储量的自我积累,认为这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长的根源,因而提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并且是全要素生产率越大越好。该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增长原因,但它同样不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林毅夫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很难讨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促进经济的机制和条件有什么不同,很容易让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去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在物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单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提高。
因此,我们亟须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因为经济学理论需要先解释好中国,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夏斌认为,中国学者要想在较宽意义上的普适性方面真正创造“中国学派”“中国经济学”,绝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形成独特的、系统的思想体系,需要学习马克思、马歇尔、熊彼特等学术大家,善于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宝库中汲取养分。
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确要秉承开放的心态,取各流派之所长,挣脱数学工具的束缚,并且不迷信权威与主流,不流于简单的总结堆砌,而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比方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均衡;市场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和利用新信息,发现和获得盈利的协调过程;证明市场的有效性根本不需要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而市场真正的破坏力量是政府对市场没有约束的干预。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反思政府过度干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引意义。再比方说,熊彼特对于企业家的定义、对于“破坏性创新”的思索、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推崇,都能够为我们坚持以企业为市场创新的核心、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要市场自由还是要政府干预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实践与经验教训相当之多,从制度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中可以汲取很多养分,没有单独哪一学派能给我们提供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思想和理念决定了我们的前途命运。既然主流经济思想和分析框架存在弊端,不适用于中国实情,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改造甚至重建,取各派精华,创建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
⑺ 经济学有哪些学派
1、重商主义
主要观点是重视金银货币的积累,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形式,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过出口才能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但是重商主义的研究只限于流通过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2、古典经济
主要观点是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农业来概括经济,用租地农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学家称重农学派为“现代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3、自由主义
主要观点是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经济全球化并不排除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更不等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新自由主义鼓吹经济全球化,而是着力强调要推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化。
(7)经济学哪个国家学派好扩展阅读:
经济学学派中自由主义的发展概况:
New
Liberalism: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危机严重,为适应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要求,T.H.格林首先提出了既坚持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又实施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国家作用的新理论。
90年代以后,英国自由党内外很多自称集体主义者的激进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平等、合作的新社会,要求国家在减少日益严重的失业和贫困现象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们从格林的着作中寻找行动的理论依据。“新自由主义”成为他们所推崇的理论的代名词。
此时的新自由主义事实上是New
Liberalism,因为新自由主义对“自由”解释与古典自由主义相比有了显着的不同,提出自由应该是制度框架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学派
11
⑻ 现在世界有三大经济学流派吗!!!!
你这么说是可以的。因为马克思属于政治经济学,而凯恩斯和新自由主义分别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干预阵营和自由经济阵营。十大理论?这个没有这个公认吧。少听些学究乱归纳。你是指十大学派还是十大原理?
⑼ 经济类要想留学,哪个国家比较好呢
法国、德国都是免学费的。不过德国学制太长,要毕业不容易。
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
1、熟练掌握1门外语,具备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第一外语非英语的,如开设第二外语,应尽量开设英语。
2、具有比较完善的数学知识和良好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数学方法理解和分析经济问题。
3、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数据处理、模型设计、研究分析和论文写作。
(2)专业知识。
1、牢固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技能;掌握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
2、理解经济学理论的内涵、发展演进、学派差异及争论重点。
3、熟悉经济学理论运用的市场环境、政策依据和政策效果。
4、了解经济学理论发展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
⑽ 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是近代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