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其中,实证分析部分的主要研究手段有: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认为各种变量在某一状态下会达到一种均衡,例如供给需求理论,认为存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一定的数量和价格下,两者会达到均衡(Equilibrium)。自从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图形引入了经济学论证,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 2、静态、动态分析。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引入了时间维度,比如流行的时间序列分析。静态分析则主要是横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运用在金融领域尤其广泛,其中的数学依据主要是计量和统计;而定性分析目前而言还缺乏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应用于宏观经济的分析。 在经济学中,一方面,实证分析中的各类分析方法常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例如用计量的方法进行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另一方面,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也难以割裂,规范分析常常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作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遍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方法论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具体地,则可参看黑格尔的《小逻辑》,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特别地,在《资本论》的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他的研究方法是:“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同时,他还指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此外,他还强调经济学的研究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我对马克思的理论理解有限,只谈到此为止。
B. 怎样推导直线型生产可能性曲线
推导直线型生产可能性曲线方法是:
1、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2、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
3、生产技术。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
4、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2)生产可能性曲线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运用: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稀缺性。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存在正说明了稀缺性的存在。换言之,如果没有稀缺性,能生产的产品就没有限制,也就不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了。所以,生产可能性边界实际上是把稀缺性具体化了。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选择。稀缺性迫使人们作出选择。从生产可能性边界来看,选择就是决定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哪一点来进行生产,即生产的两种产品的组合是哪一种。
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偏这也就是取决于对每种产品的偏好程度,以消费满足程度最大化为目的的人会作出理性选择,即能实现这种最大化的选择,因此,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就可以使选择具体化。
3、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选择的具体化,解决这三个问题也就是解决选择问题,这就是说,选择按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哪一点进行生产,也就是决定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
4、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效率,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就是效率的实现,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各点则没有实现效率。
5、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右下方倾斜说明选择的代价就是机会成本,即在资源与技术既定时,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就要少生产某些单位另一种产品。当作出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的选择时必然要付出这种机会成本,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更好地解释机会成本的含义。
C. 经济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D. 经济学 关于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要素:(1)产品组合,即生产哪些产品;(2)生产各种产品的比例。此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发挥最大效能的情况下生产的产品。其中自然也涉及到如何生产的问题。所以A、B、D都是的。
而为谁生产涉及到分配问题,这不是生产可能性曲线解决的问题。
E. 经济学问题:什么是生产可能性曲线proction possibility curve啊
1、生产可能性曲线(proction possibility curve),它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能够最大限度地生产的产品的各种组合。它可以用Y=AF(L,K)表达。
2、它有两个特征:1、远离远点,这表明一国拥有的资源越多,技术越好,那么生产可能性曲线越远离原点,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越多;2、凹向原点,这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资源与技术既定时,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就要少生产某些单位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为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放弃的某些单位另一种产品就是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是越来越大的,这意味着曲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大,最终趋于无穷。
3、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F. 什么是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坐标轴上表示出的图形,也可称为转换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组合都表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曲线上任给一点e,等于给定一对最优产出组合。以该产出组合可构成一个消费的埃奇沃思框图并从而得到一条交换的契约曲线。曲线上任意一点均代表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曲线上还存在一点如e,在该点上两条相切的无差异曲线的共同斜率恰好等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e点的斜率,从而e还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生产可能性边界,英文是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简称PPF(或是proction-possibility boundary)。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通常为两种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比较。
G. 经济学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实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法、个量与总量分析法等。
一、实证分析法: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法来自于哲学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实证分析是一种根据事实加以验证的陈述,而这种实证性的陈述则可以简化为某种能 根据经验数据加以证明的形式。在运用实证分析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事实的理论,并以此为根据作出预测。这也就是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
二、边际分析法:
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所谓边际,就是额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个单位或最后一个单位。在经济学分析中,简单地说,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严格地说,边际是指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时,因变量的变动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来是物理学概念。引入经济学后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在变动的状态。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对与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各个市场、各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时间因素和经济变动过程,在假定各种条件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的形成及其条件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法
是对个别经济现象的一次变动的前后,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均衡位置进行比较而撇开转变期间和变动过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法
是考虑到时间因素,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过程,对从原有的均衡过度到新的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
H. 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哪些经济学原理 求赐教啊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在第一象限且向下倾斜的曲线。它的形状和位置表明了两个经济学原理。
1、向下倾斜,斜率为负说明了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递减规律,即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这种产品要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是逐渐增加。边际转换递减规律的出现原因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
2、生产可能型曲线的边界由一国拥有的资源和技术决定的,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一国的生产函数,即Y=AF(K,L)(索罗模型)。当然生产函数还有其他形式,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I. 生产可能性曲线体现了哪些经济学观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生产可能性曲线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
而生产可能性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
只有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的点,才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点。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
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表示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表示社会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即存在闲置资源,其原因是存在失业或经济缺少效率;
社会生产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上的点,必然以今后的生产萎缩为代价。
J. 作图: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2.宏观经济学在台湾翻译成“总体经济学”,是以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总量变量的考察来认识经济状况,并提出改善运行方法的科学。3.一般来说,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宏观经济政策会作用于微观经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