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下哪些市场

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下哪些市场

发布时间:2022-06-24 03:50:56

⑴ 宏观经济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着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着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1)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下哪些市场扩展阅读

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学科。最开始经济学家们假设市场是竞争的,无摩擦的;马歇尔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同质的。

萨缪尔森在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写道:均衡体系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同质性,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和确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假设。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提出“垄断竞争”,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逐渐放开了经济学的假设,让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冯·诺依曼和O·摩根斯坦在1944年发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后来阿罗和德布鲁提出经济学的不确定性,打破了经典的微观个体面临着确定性的环境假设,让经济学假设更进一步贴近现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打破了经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设,从阿尔洛夫的旧车市场,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到霍姆斯特罗姆,哈特的契约合同经济学。经济学假设逐渐的贴近现实。

⑵ 宏观经济研究的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各个总量和相互关系
一一一一、、、、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即在一定时期内究竟创造了多少新的物质财富。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所谓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即在本国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包括了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式,三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生产法 是从生产方面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一种方式,也称部门法和增加值法。其计算公式为: 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价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 是根据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应收到的收入份额来计算增加值,然后加总各部门增加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其计算公式为: 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 又称最终使用法。即GDP构成人们的收入后,是如何支出的。其计算公式为: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三种计算GDP的方法都有各自的用途。生产法,其生产阶段形成的总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国民经济部门构成及其变化情况。收入法,其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在分配阶段表现的总量,可以反映和研究国民经济的分配构成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原始收入构成状况。支出法,可以研究最终产品使用的构成及其规模状况,研究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三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符,即所谓“三面等值”,但是,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实际上往往存在三值差异,这种差异属于统计误差。 2、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 GN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外从本国获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 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国国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从国内生产还是从国外生产中获得的。 3、国民可分配总收入(GDI) 国民可分配总收入是指本国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础上,经过与国外的转移支付收支后可最终用于消费和投资的收入。 GDI=国民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 4、价格指数 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物价水平及其变化的一种指标。价格指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定义,价格指数是从该年价格水平与基年价格水平(设定为100)的比率乘以100计算而得。 我国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价格指数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根据国际通行做法,从2001年起,我国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二二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关键概念,也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总供给平衡既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又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凯恩斯把复杂的宏观经济进行抽象,得出总供求平衡方程式: 消费+储蓄+财政收入+进口=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 宏观经济要想正常运行,总供给一定要等于总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互作用产生的种种失衡结果,成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对象与动因。 2、政府与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外在性,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等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政府具有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条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职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言之,市场失灵的部分由政府出面解决,市场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要出面干预。 3、财政赤字与国债 所谓财政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而出现的收支失衡表现,简言之,是当政府钱不够花时就会产生财政赤字。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于税收收入、债务收入、企业收入和其他收入四块,其中税收占我国财政收入的90﹪以上。政府的支出分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向银行透支,二是财政借债,前者会造成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后者要考虑偿还能力和适度的规模。 4、货币与银行 货币不仅是人们用来交换物品和劳动力的纸币和硬币,而是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为交换媒介、价值储藏、计算单位与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由于货币的职能和信用卡的出现,产生了银行,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货币和信用卡的广泛应用,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大多数资金通过金融中介流动。银行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使获得资金的成本最小,使监督债务人的成本最小,分摊风险,创造流通性的作用。 5、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当今世界通行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具有与商业银行完全不同的职能,它负责制定一国的货币政策,是货币发行的银行,管理银行的银行,中央政府的银行,是了解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 6、货币政策 一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二是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以此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工具有三: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7、国际贸易 一国宏观经济的平衡离不开国际贸易。国与国的竞争,正是通过比较优势下的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各国对国际贸易的种种限制,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对一国的经济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8、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各国政府短期宏观调节的目标之一。国际收支与收支的顺差、逆差,汇率与汇率的升值、贬值,是世界各国都关心的重要经济信息与指标。 9、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调控任务有三大政策工具: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对外经济政策。当一国经济过热时,宏观政策会采取不同程度的紧缩措施;当经济过冷时,宏观经济政策会采取不同程度的扩张策略

⑶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市场类型的划分

凯恩斯革命是指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了革命性的批判,创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从稀缺资源的配置转移到怎样克服资源闲置问题上来。(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常处在小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中。(3)政府应采取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促使充分就业的实现。

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制度条件下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和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是整体的、全局的。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的消费行为;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和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

1)稀缺性(Scarcity):西方经济学是从人类欲望无限性和经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入手说明经济学的。人类的欲望(Desire)是多样的。但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的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也是有限的。

2)资源配置(Allocation of Resources):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资源利用:社会资源是充分利用了还是被浪费了,货币的购买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社会生产产品的能力是增长了还是下降。

4)经济体制: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资源利用问题。

(4)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下哪些市场扩展阅读

西方经济学指产生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学范式,狭义指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式,广义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是不同的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范式概念,而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流行中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属于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即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即目前所称的“主流经济学”,因特别注重对市场机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米尔顿·弗里德曼、萨谬尔森、卢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经济学大师辈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林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带来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以致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上有“经济学帝国”之称。

⑸ 宏观经济学的产品市场是所有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市场对吗

是的。
宏观经济学(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的。
宏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范式,由于把宏观经济领域与微观经济领域割裂开来研究,与科学的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既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所以无法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规律,只能对宏观层面的经济现象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从科学学的角度而言,由于不能研究一般经济规律与宏观经济领域的特殊经济规律,宏观经济学不能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

⑹ 宏观经济学 两大市场是什么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当两个市场都达到均衡时,所决定的利率与收入才是均衡的利率与国民收入

⑺ 几大经济活动主体、几类市场和整个宏观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什么关系

分析如下: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把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只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这三大部门,是因为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家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因此不考虑个体经济的差异。如果不考虑个体经济差异,那么所有个体经济活动主体都不外乎属于家庭、企业和政府这三大部门。
所有在工厂、商店、农场、学校、金融机构等单位工作的工作人员,都是一个个家庭的成员,而所有这些机构或者单位则都是一个个企业或者类似企业,军队、法院以及所有政府机构都属于政府部门,但政府部门中所有工作人员又都是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家庭消费和投资行为时,就把所有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部门,而不管各个家庭有何差异或特点;在研究企业行为时,不去考虑它是经营什么业务的企业,是生产什么产品的企业,而把所有企业都当作一个生产经营的经济部门;同样在分析政府行为时,也不去管它是什么地方的政府,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政府。
宏观经济学也涉及国外的家庭、企业和政府,但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国外部门来对待。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市场是多种多样的,但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研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 因为社会经济中所有的交易不外乎这三大类:所有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产品)的交易形成产品市场;所有的金融资产(银行存贷款、证券、保险、信托等)的交易形成货币金融市场;所有劳动力的交易形成劳动市场。
供参考。

⑻ 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微观决策,宏观经济学研究也为决策提供依据,只不过这个决策主体变成了政府,而不是理性经济人个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都认为依靠“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个人行为就可以客观地达到良好的宏观经济目标,而且强调“人们在公平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客观地为社会做了贡献”。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自由主义经济观敲响了警钟,经济似乎无法实现自我均衡。供过于求和失业困扰着政府和人民,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二战后,美国政府担负稳定经济的责任,1946年制定《就业法》明确了政府在促进生产、就业和维持价格稳定方面的作用。此后数十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直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直到最新一轮技术革命开始后,主张减少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新古典经济学地位开始上升。宏观经济学是除微观经济学外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单个经济主体(如单个消费者、厂商)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上是单个市场和一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行为,涉及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总产量、就业水平和其他经济总量的决定。也可以本质的概括为:微观经济学就是价格决定理论,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它的理论发展总是跟国家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紧密结合。从一国经济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把“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这个核心问题分解成以下问题: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什么决定的?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短期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一国的经济运行情况吗?简单地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始终要保持一种整体和总量的思维,以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个体和个量思想。宏观经济学从总量视角研究经济增长与波动,从而研究如何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微观经济学从个量视角研究利益最大化问题。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把整个市场分为三块: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以及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所有的金融资产、政府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和资产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货币市场;产品和服务市场简称产品市场,它是所有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交易的场所;要素市场则是企业和家庭之间进行生产要素交易的场所,我们着重分析劳动力市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不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很小的、很“窄”的。只是经济学宏大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明许多问题,而只能说明经济生活中特定的一类或一组问题;更严格地说,它只是对复杂的、立体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从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析。不要把一些围观经济学的问题“宏观化”。例如企业效率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等本来都属于微观领域的问题,但在我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事、结构的事都由中央政府管,因此似乎是“宏观”的事。但从理论分工的角度看,并非如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虽然也从家庭、企业等微观主体的行为入手分析宏观现象,但它实际上研究的是个体所面对的一类特定问题,如消费和储蓄行为、投资行为、就业行为等动态效率问题,而不是“成本量最小化”的企业自身问题,或“结构瓶颈”之类的产业结构问题。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短期理论”,它研究的是“短期波动”问题,而不是“长期增长”问题。不要把一些制度经济学的问题与宏观经济学混淆了。我们知道,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最基础的地位,它决定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决定着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但是长期以来,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在内的研究,一般都把“制度”假定为既定的。制度经济学则不同,它是把“制度”因素本身作为研究对象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他专门研究经济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如科斯的产权理论)以及制度本身发展变迁的规律。当前研究的“经济改革”问题,很显然属于制度经济学的范围,但常常被当作宏观经济学问题来谈论。把体制转轨、制度变迁之类的“长期的、动态的”问题当作只能解决“短期的波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问题,显然超出了宏观经济学之所能。总之,宏观经济学是在给定的经济制度条件下,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某一较短时期内的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所决定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缩小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是很窄的,不过是研究如何解释经济波动和如何通过宏观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的“窄”问题。

⑼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别都研究什么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单个的消费者、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因为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作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并不分开,“宏观”就是在“微观”的基本思维基础上发展的。但“宏观”又区别于“微观”。“微观”研究的是某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上怎么样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有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整个的经济社会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让经济社会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

阅读全文

与宏观经济学研究以下哪些市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健康二维码怎么下载安装 浏览:592
经济师在哪个网上查 浏览:930
你喜欢听哪些童话故事 浏览:383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浏览:838
到乌镇景区玩到哪里住经济实惠 浏览:487
穿泳服的美女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880
考上事业单位后还有哪些流程 浏览:19
经济降低房价是什么意思 浏览:642
太原市哪里有美女 浏览:920
婚姻如何由坏变好 浏览:531
社会在转型什么样的人生活会幸福 浏览:28
看美女跳舞的软件有哪些 浏览:306
1974属虎女2021年婚姻运势如何 浏览:596
为什么会出现婚姻变成坟墓 浏览:404
陷入爱情感觉怎么样 浏览:503
美女被猪拱了怎么办 浏览:58
相爱就是幸福怎么说 浏览:866
美女怎么没有去上班呢 浏览:567
经济收入要怎么写 浏览:375
在哪里打开健康码vivo 浏览: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