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个关于经济学的小问题
你好,这是一道考试题,选项应为前者(第一个)。
如果是一道开放题,两者都可以,看你从哪个角度去回答。
考试题要抓住题目给出的条件,比如该题中的界定条件“对价格比较敏感,消费行为具有弹性”符合这两个特征的才更像经济学家。那么第一个 直接抛出价格,算是对价格的敏感,其次100元能够买到几盒或者买到几种不同档次的香烟,消费更具弹性。因此,该题选择第一个。
抱歉刚看到信息,回答较晚。
② 经济学的小问题
实证经济学是指对现实经济情况作出实证分析的研究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描述现实经济情况“是什么”的研究;规范经济学是指对经济状况作出规范分析的研究,具体来说阐述的是经济情况“应该是什么”的研究。
因此,“人们的收入是的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它讨论的是“应该提高收入水平还是降低收入水平”。
③ 有关经济学的小问题
呵呵,你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
第一个,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劳动价值是相同的,所以售价相同。
第二个,这算是销售手段吧,如果非要把牛奶装在瓶子里,也是可以的啊^_^
第三个,同样也是促销手段,花生米价格相对高等酒而言是相当便宜的,免费提供花生米无非是为了使顾客更多的消费。
④ 微观经济学小问题
蛛网理论是说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猪价格,今年价格高,明年农民以今年价格为基础判断而多生产,造成生猪太多价格又会下降,后年农民认为以明年价格为基础判断少生产,生猪又变少价格又上升,形成一种循环。主要用在农产品的生产上
⑤ 有趣的经济学小知识
经济学十大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人们如何相互交易5. 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乍一看,这个来源似乎有点奇特。但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作为回报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谁做晚饭?谁洗衣服?谁在晚餐时多得到一块甜点?谁有权选择看什么电视节目?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和家庭一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和谁做这些工作。社会需要一些人种粮食,另一些人做衣服,还有一些人设计电脑软件。一旦社会分配人们(以及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去做各种工作,它还应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社会必须决定谁将吃鱼子酱而谁将吃薯仔,谁将开法拉利( F e r r a r i)跑车而谁将坐公共汽车。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一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时,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她都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打工赚点零花钱的时间。我们还可以考虑父母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家庭收入。他们可以购买食物、衣物,或全家度假。他们也可以为退休或孩子的大学教育储蓄一部分收入。当他们选择把额外的1美元用于上述用途中的一种时,他们在某种其他用途上就要少花1美元。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我们把更多的钱用于国防,以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国入侵(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高,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结果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给予我们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e f f i c i e n c y)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 q u i t 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心理学的学习。社会不应该仅仅由于环境控制降低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不再保护环境,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利益是使知识丰富和一生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包括的某些东西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东西。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大学的成本。实际上,大学的住宿费与伙食费可能还低于你自己生活时所支付的房租与食物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住宿费与伙食费的节省是上大学的收益。这种成本计算的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的工资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涉及到灰色阴影。当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快餐或猪排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勺薯仔泥。当考试临近时,你的决策不是在放弃考试或一天学习2 4个小时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多花一小时复习功课而不看电视。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另一个例子,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有2 0 0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1 0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1 0万美元/ 2 0 0,即5 0 0美元。马上就会有人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5 0 0美元。但实际上,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设想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1 0个空位,而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3 0 0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5 0 0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免费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软饮料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正如这些例子所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园主决定雇佣更多工人并多摘些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正如你将看到的,价格对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市场—买者与卖者行为的影响对了解市场如何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公共决策者决不应该忘记激励,因为许多政策改变了人们面临的成本或利益,从而改变了行为。例如,对汽油征税,鼓励人们开小型、节油型汽车。它还鼓励人们坐公共汽车,而不是自己开车,并鼓励人们在离自己住的近的地方工作。如果税收足够大,人们就会开始驾驶电动汽车。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他们的政策如何影响激励时,他们就会以他们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束。例如,考虑一下有关汽车安全的公共政策。今天所有的汽车都有安全带,但5 0年前并不是这样。2 0世纪6 0年代后期,拉尔夫?纳德尔( Ralph Nader )的着作《任何速度都不安全》引起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国会的反应是通过立法要求汽车公司生产包括安全带在内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带成为所有新汽车的标准设备。
安全带的法律如何影响汽车安全呢?直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一个人系上安全带时,重大车祸发生时存活的概率提高了。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因为这项法律还通过改变激励而影响了行为。相关的行为是司机开车时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缓慢而谨慎地开车是有代价的,因为这要耗费司机的时间和精力。当决定谨慎开车的程度时,理性人要比较谨慎开车的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当提高安全程度的利益高时,他们就会更慢、更谨慎地开车。例如,人们在道路有冰时会比道路干净时更缓慢而谨慎地开车,这并不奇怪。考虑安全带法律如何改变一个司机的成本-利益计算。安全带降低了司机的车祸代价,因为它们减少了伤亡的概率。换言之,安全带减少了缓慢而谨慎地开车的利益。人们对安全带的反应和对道路状况改善的反应一样—更快更放肆地开车。这样,安全带法律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车祸次数。安全开车程度的下降对行人显然有不利的影响,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遇上了车祸,但(与司机不同)没有得到增加的保护的利益。乍一看,这种关于激励与安全带的讨论似乎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但是,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在1 9 7 5年的一项研究中说明了汽车安全法实际上有许多这类影响。根据佩兹曼的证据,这些法律减少了每次车祸的死亡人数,但却增加了车祸的次数。净结果是司机死亡人数变动很小,而行人死亡人数增加了。
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原理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家研究的许多激励要比汽车安全法的激励更为直接。没有人对汽油税高的欧洲比汽油税低的美国开车的人少感到惊讶。然而,正如安全带的例子所说明的,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⑥ 经济学问题,自己一直思考的小问题
你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实存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对销售国是没多大影响的
分析如下:
首先结算的币种不一定是购买国的币种,比如非洲某国从美国买东西,那基本是美元结算,你买的是美元,跟你国内的货币比值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所以销售国不存在血亏;
其次,关于汇率高低的问题,每个国家或者地区其实都有相关的体系,基本上每天的汇率都是变动的,当销售国的汇率大跌的时候事实购买力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说你赚的是理论数字实际上那事实购买力没有改变;
最后,滥发货币的结果是国内货币体系崩溃,损人不利己所以你的理论不成立
综上所述,货币体制是严格的,非洲或南美部分小国的纸币面额太大,购买力低并不能影响美元的相关效果,出口国不傻,进口国也没有强大到为所欲为
⑦ 经济学原理的几个小问题 (最好是专业认识的回答。当然,能回答好就行!)
先说明没看过你说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不打算给你推荐什么书。
解释如下:经济学其实就是研究经济现象和规律的书。我国将其统一称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相对”
差别:政治经济学是从马克思资本论来的,他研究的是也是经济,但是角度是价值的来源和为什么会有价值的不合理份额,从而得出,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
西方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的,和阶级与价值创造没有关系。
目前“微观经济学”因为可以用数学理论分析,所以几乎所有“微观经济学”书籍,大同小异,基本一致。
但是宏观经济学,因为变量太多无法方程化,从而产生很多流派。你说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也就是“曼昆”的研究结果,应该其理论集中在宏观方面。
至于你说的“工程经济学”什么的,都是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具体领域,的结果,不是原理研究。
最后,没有书推荐给你,你可以找任何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和任何一本大学的西经对比看,会让你对经济和经济学有体会。
如果你说考研,西经不是重点,各专业有各专业的课程,西经只是基础而已。最重要的“国内出版”西经的书,几乎都一样。都是抄外国人的。各学校考试用书,都不一样。因为,指定书都是本校自己老师抄的。 清华用什么,不知道,打电话问他们研究生院吧。
最后说一句,经济学是从实践出来的。说穿了,就是利益的争夺,所以个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根源分析的。西经还是肤浅。 现在新闻里那些,什么专家,都是胡扯,都是代表着利益来的,这个你从西经什么也学不来,只能从政经里领悟
⑧ 经济学问题
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需求弹性跟这个商品是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奢侈品弹性大,必须品弹性小)以及是否有很好的替代品等有关(有很好的替代品的弹性大)。
供给弹性跟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以及生产周期相关(越难调整产量,以及生产周期越长,越没有弹性)。
在谈论需求与供给模型的时候,已经分析了需求与供给曲线,还有均衡以及均衡的移动。而在实际讨论的时候,我们还想要去更多的了解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随着价格的变动,相应数量的变化是怎么样的。这里就需要引入弹性的概念。弹性所衡量的就是需求者和供给者对市场条件的反应程度。这样需求曲线的移动就是讨论影响的方向,而弹性就是讨论影响的大小。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所反映的是需求者对于价格的反应程度的大小。如果需求者对于价格的变动比较剧烈,也就是随着价格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比较明显。这样需求曲线的斜率就比较的大,这样这种商品就是弹性比较的大,是富有弹性的。如果某个商品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比较小,那这样这种需求就是缺乏弹性的。
这样需求弹性所反映的就是需求者对于这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富有弹性的商品,也就是需求者对于这种商品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可以比较容易的不需要它,或者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商品。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也就是需求者对于它的需求比较强烈,可以称之为必需品。
而影响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其他相似替代品比较多的话,那么商品就越富有弹性,如果需求者没有那么必须这个商品的话,比如那些奢侈品,商品也就富有弹性。而那些生活必须品也就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弹性
供给弹性衡量的就是供给者的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于价格变动反应较大,那这种供给就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于价格的反应很小,就说这种供给是缺乏弹性的。
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供给者对于商品供给的灵活性,比如土地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比如有的生长是比较难调整共供给量的,不过长期来讲供给的弹性也是大于短期的供给弹性的。
其实在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绘制过程中,曲线本身就反应了弹性的大小,曲线的倾斜程度更高的,那么其弹性也就更大,说明数量的变化对于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而曲线的倾斜程度更低,那么弹性的变化也就更小,说明这种数量的变化对于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⑨ 经济学小问题
555~
1.你这里的增加货币供给,是可以影响供给移动。但书上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是在价格保持原有,而你说成本增加,就不对吧?
2.正常的总供给曲线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总供给曲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相比,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里只能作简要的说明。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
供参考。你说的把我弄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