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东山县2016年经济总量是多少

东山县2016年经济总量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2-06-23 21:33:07

❶ 东山县的介绍

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3°33′-23°47′,东经117°17′-117°35′。是全国第六、福建省第二大海岛县,总面积248.34平方公里。东山岛由主岛和周边67个小岛组成,状如七星拱月,形如栩栩如生蝴蝶,故称蝶岛。截至2013年,主岛面积220.18平方公里,设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经济开发区、七个镇级人民政府、61个行政村和16个居委会,总人口21.57万人。先后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优秀旅游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等称号。

❷ 2016年福建省人均gdp预计是多少

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应当有14.5万亿美元了。2018年达到18万亿美元,刚好超过米国。 再大胆预测一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23万亿美元也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估计到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就可以达到28万亿美元,人均2万美元。真正成为准发达国

❸ 漳州的经济概况

2015年漳州全市生产总值2766.6亿元,增长11.5%,增幅连续3年位居福建第一、经济总量居全省前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4.8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总收入274.75亿元,增长4.14%;2013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长11%;全市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增长16%,新增4A级景区1家。
2012年财政总收入205.48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20.93亿元,增长21.1%,其中,教育支出41.1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3.0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4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8.66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29.3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2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12.63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6.9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下同)1444.09亿元,农户投资42.82亿元。全年在建项目投资完成1189.6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9亿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3.0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64.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1.2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6.87亿元。投资超百亿元项目5个,投资10亿元以上生产性项目38个。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48公里。 现状
漳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农业、花卉生产基地,2012年漳州市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的称号。 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2012年全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558.85亿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75.75万亩,粮食产量70.26万吨。水果产量272.66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0.81万亩。林业产值16.86亿元。全年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46.95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17.7万亩。全年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13万亩(含非规划林地造林8.23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7.82万亩,防护林面积5.1万亩;完成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43.9万亩;成林抚育面积35.8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4.70万亩。牧业产值60.71亿元,肉类总产量27.9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11.08万头;生猪出栏315.88万头。禽蛋产量2.29万吨。渔业产值185.51亿元。全年水产品总量154.40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9.60万吨,淡水产品产量24.80万吨。
2012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绿标产品10个、有机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年末全市有拖拉机12692台,其中大中型234台,小型方向盘式853台。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7.31万千瓦。其中,种植业机械动力64.92万千瓦;渔业机械动力60.19万千瓦;运输机械动力36.09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15.80万千瓦。
发展历史
唐代建州之初,刺史陈元光即提出“劝农重本”的方针,招徕流亡百姓,着力推广中原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唐军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千余亩良田的军陂,推广牛耕水耨,逐步改变土着居民刀耕火种的旧习。因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一些地区实行水稻早晚两季连作,出现“嘉禾两度新”的景象。至天宝年间(742-756)已有5846户,1.794万人。唐贞元二年(786)州治移至龙溪县后,漳州地域进一步开发。
入宋,漳州由于地处东南一隅,战祸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人口增至2.4万多;熙宁六年(1073)增至10万多;淳祐间又增至16万多。300年间,人口增加近6倍,正是“民生日繁,鸟兽避迹”。人口迅速发展,耕地扩大势在必然。宋哲宗时,沿海平原地区兴起围垦辟荒之风,时龙溪县都官谢伯宜在八、九都围海成田,后陈太保(名香)引九十九坑水灌溉,使斥卤之区成为良田。此后,开渠筑陂接二连三,内地山区也大力营造梯田。水稻种植开始讲究精耕细作,并引进耐贫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山区继续营造梯田,时人称之“地无旷土,人无遗力”。当时沿海围垦、兴修水利受到当局重视。漳州多任知府多有建树,其中姜谅任内就筑、修水利工程186处。由于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水稻两熟制普遍推广,洋田水稻年亩产可达七八百斤。同时还引进安南水稻良种,吕宋的甘薯和烟草也于此时传入漳州。
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入漳,郑成功军与之展开拉锯战,漳州成为主战场。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迁海”政策,沿海三五十里内尽成弃土,以致漳州经济衰落。至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人民着力垦复和水利工程建设,并利用烟草梗埋在稻根下防治水稻病虫害,开科学治虫之先河。稻种有粳、秫、尖、香稻、白柳等。传统经济作物种类品系也有所增加,同时还引进檨仔(芒果)、波罗蜜、王梨(菠萝)、番木瓜、莉茇(番石榴)等。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大办农业,大力兴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东等灌溉万亩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后逐步展开引水、蓄水、防汛、排涝等配套工程建设;90年代兴修大型蓄水工程峰头水库和一些跨县的大型引水工程,从而保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87%。与此同时,又大搞农田建设和品种改良。50年代抓低产田改造,推广良种南特号、陆财号;60年代抓土地平整,辟荒围垦和实施品种矮化;80年代兴起吨粮田建设,推广杂交水稻,粮食呈现高产、稳产态势。1956年龙溪、海澄两县首先实现亩产千斤稻县,1989年龙海县又率先实现亩产吨粮县。80年代全省建立13个商品粮基地县,漳州占有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围海造田19万多亩,相当于海岸正面宽度向海推进1公里,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经济建设和其他用地,至1990年人均耕地紧缩为0.62亩。为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须大力发展高优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实施“向山海进军、发展‘两水’(水果、水产)”,农业由传统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发展,由分散、零星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过渡。特别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漳州为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之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形成了漳州芦柑、天宝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以及漳州水仙花等名牌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间,漳州以占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滩涂,产出占全省15%的粮食、47%的甘蔗、22%的油料、41%的水果和17%的水产品。
80年代,针对国际市场需求,东山、漳浦大面积种植芦笋,各县也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培植错开登场季节的新品种水果。同时大力种植蘑菇、金针菇、凤尾菇等食用菌,其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四分之一。水产养殖也日趋多样化,漳 浦县于1980年底成为全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此外,还引进、驯养华贵栉孔扇贝、鲍鱼、西施舌(海蚌)等。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57.2亿元,粮食总产150万吨,水果总产135万吨,海、淡水养殖57万亩,水产品总产96.2万吨,种植蔬菜96万亩,造林12.7万亩。漳州水果、水产品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蘑菇、芦笋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大防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全市有9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小康县验收,贫困人口脱贫率达85%以上,造福工程完成80%以上。特别是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进展顺利,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经国家三部委批准已挂牌运作。 现状
漳州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 、国家级台商投资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2012年全年漳州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7亿元,其中,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750.21亿元。规模工业产品销售率98.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8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42.64亿元。资质等级以上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47.88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4.2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42.54亿元,实现竣工产值156.75亿元。
1、主要开发区
漳州市区及龙海:漳州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区 、漳州龙文工业开发区、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 、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漳 浦县: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大南坂工业园区、赤湖工业区、绥安工业区、旧镇工业园区、金浦工业园区
云霄县:云霄云陵开发区 、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东山县: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诏安县:闽粤边界贸易加工区、金都工业集中区、诏安工业园区
平和县;平和工业园区
南靖县:金山开发区、靖城工业区、三卞开发区、丰田开发区、大房开发区
华安县:华安经济开发区
长泰县:长泰经济开发区
2、发展历史
宋朝时,由于大量种植绿皮荚蔗,制糖业迅速发展,时漳州号称“八州糖王”。纺织业发展也很快,陈洪进割据漳、泉时,年贡葛布2万匹。此外漳州还能制造泛海大船和单一色彩的上釉瓷器。从景泰至万历间(1450-1619),海外航线发展到47个国家和地区。由此促进了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丝则取诸浙西”,“苎则取之江右,棉则取之上海”,加工成漳绒、漳纱、漳绢和土潞绸,以漳州名牌销往海外。制糖业发明了榨车,提高榨蔗效率,并生产出白砂糖、冰糖、角糖等新产品。时糖以及瓷器、茶、果品、铁器、药材、纸等都是走俏商品,除远销东南亚外,内销也很旺盛,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之繁荣景象。生产方式也突破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工场,呈现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复界之后,经济才逐渐复苏。纺织业恢复较快,相继创办了许多染坊,染色丰富多彩。“神州妙药”片仔癀和“品重珍珠”的八宝印泥也相继问世,并与水仙花一道成为漳州名产,畅销海内外。
1949年漳州地区工业产值2.55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起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橡胶等产业,但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未能重点投资,故产业档次不高。改革开放后,竞争日趋激烈,工业生产此起彼伏,呈波浪式涌进现象。进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振兴漳州经济”,实行倾斜政策,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出现“二位数三同步”增长。产销两旺的产品有农用运输车、关节轴承、内燃机等21种产品。工业内部结构由以往以全民所有制为主转向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三种类型企业的联动发展。至1994年,“三资”、国有和集体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4%、29%和27%。保持长盛不衰的除传统产品片仔癀、八宝印泥外,新产品有万利达家电、科华不间断电源、市轴承厂的关节轴承及一些乡镇企业的食用产品。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9%,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步伐也日益加快。双菱集团股票上市,龙溪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厂为核心的福建糖业集团挂牌运作,龙溪机器厂等一批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实施。同时,抓紧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市设立12个重点开发区,开发35.72平方公里,引进项目900多个,合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到资13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漳州市利用外资的载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企业在90年代发展最快,成效最大,实现了从“草根工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跃。全市乡镇企业总值1991年35.36亿元,1994年为216.39亿元,1997年达630.96亿元。至1997年,全市企业总数达141372家,职工总人数为711771人。其中集体企业8515家、私有企业19380家、个体户113477家。外向型乡镇企业也取得突破性进展。80年代全市几乎没有一家乡镇“三资”企业。1995年,全市已拥有乡镇“三资”企业713家,合同外资额12.57亿美元,实际到资5.1亿美元,其中已投产411家,年创产值55亿元。1997年,全市乡镇三资企业产值达101.46亿元。
2012年,漳州第三产业增加值729.64亿元,增长10.0%。漳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06亿元。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11.00亿元,限额以下零售额410.06亿元;城镇零售额560.57亿元,乡村零售额60.49亿元。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98.31亿美元,其中出口69.91亿美元,进口28.40亿美元。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29个,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0个(包括增资12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注册合同外资1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下同)8.90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主要来自台湾和香港,其中,台资项目72个(包括第三地),验资到资3.83亿美元,香港项目34个,验资到资3.3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86个,验资到资7.3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869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67万美元,对外派出劳务人员999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21.59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61.2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9.58万标箱。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23亿元。其中,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量4.22亿元,电信业务总量48.01亿元。全市邮政业(包含速递)业务总收入4.73亿元。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8.49万户,移动电话477.08万户,宽带网用户72.31万户。2012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380.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3.15亿元,其中国内游客1347.5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70亿元,入境游客33.0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9亿美元。摄制《市长带你游》,积极参加全省旅游促销活动,引进北京首旅集团开发建设南靖土楼景区,灵通山获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桥上书屋”入选全球八大环保建筑。
(图册资料来源于政府官网 )

❹ 2016年全国各城市gdp排名 中 哪些城市不出名

2017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44127亿元,同比增长6.7%,城市GDP方面:截至1月20日,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去年经济运行数据已经公布,根据信息汇总,2016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如下:
四大经济强省方面:广东21个省辖市中,9个进入全国百强;江苏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是唯一所有省辖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山东17个省辖市中,15个进入全国百强,数量居全国各省首位;浙江11个省辖市中,8个进入全国百强。
详细排名:
1.上海26688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415万)
2.北京24541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2171万)
3.广州(广东1)20004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667万)
4.深圳(广东2)193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077万)
5.天津1780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547万)
6.重庆17010亿元,同比增长10.7%(人口:3372万)
7.苏州(江苏1)1540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1060万)
8.武汉(湖北1)11756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1061万)
9.成都(四川1)11721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万1573)
10.杭州(浙江1)117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889万)
区间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作为前沿阵地的广东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前几年发展迅猛的成都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杭州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完成经济转型升级,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在全国的排名有望继续前移。
11.南京(江苏2)1045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24万)
12.青岛(山东1)101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
13.长沙(湖南1)9309亿元,同比增长9.4%(人口:743万)
14.无锡(江苏3)9157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1万)
15.佛山(广东3)86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735万)
16.宁波(浙江2)8560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83万)
17.大连(辽宁1)815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669万)
18.郑州(河南1)792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957万)
19.沈阳(辽宁2)7644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829万)
20.烟台(山东2)7003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702万)
区间分析:
南京、青岛前几年受举办国际盛会利好而发展迅速,但随着盛会结束,经济增速也随之放缓,进入相对平稳期;大连、沈阳受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1.济南(山东3)680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06万)
22.东莞(广东4)6770亿元,同比增长8.1%(人口:832万)
23.泉州(福建1)661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51万)
24.南通(江苏4)6607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0万)
25.唐山(河北1)6474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780万)
26.西安(陕西1)648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71万)
27.哈尔滨(黑龙江1)62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01万)
28.合肥(安徽1)6200亿元,同比增长10%(人口:779万)
29.福州(福建2)605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734万)
30.长春(吉林1)586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767万)
区间分析:
济南最大发展障碍是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但一直没下定决心根治。号称第二条经十路的刘长山路二期工程一再推诿,如同“血栓于脑、偏瘫在身”,成为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泉州、福州受“一带一路”政策带动,短期内还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31.石家庄(河北2)582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1049万)
32.潍坊(山东4)5746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927万)
33.徐州(江苏5)57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67万)
34.常州(江苏6)570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470万)
35.温州(浙江3)5110亿元,同比增长8%(919万)
36.绍兴(浙江4)4800亿元,同比增长5%(501万)
37.鄂尔多斯(内蒙古1)4678亿元,同比增长7.3%(人口:201万)
38.济宁(山东5)462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08万)
39.淄博(山东6)440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464万)
40.大庆(黑龙江2)4350亿元,同比增长1.5%(人口:281万)
区间分析:
合肥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同时,汇集安徽全省优质资源,提升了经济增速,未来几年仍有望保持;潍坊曾经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放缓;大庆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发展趋缓,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1.盐城(江苏7)438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21万)
42.扬州(江苏8)437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461万)
43.昆明(云南1)4370亿元,同比增长6.4%(人口:726万)
44.南昌(江西1)436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30万)
45.临沂(山东7)4305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1124万)
46.东营(山东8)401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209万)
47.包头(内蒙古2)3969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276万)
48.台州(浙江5)3930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603万)
49.泰州(江苏9)3924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508万)
50.嘉兴(浙江6)3836亿元,同比增长6.8%(人口:455万)
区间分析:
扬州近年来的经济增速一直位居江苏省前列,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其在省内的城市地位逐步提升。南昌、临沂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经济增速持续高位运行。
51.洛阳(河南2)3795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662万)
52.厦门(福建3)3737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67万)
53.镇江(江苏10)3706亿元,同比增长9.1%(人口:311万)
54.金华(浙江7)3662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36万)
55.泰安(山东9)3630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556万)
56.南宁(广西1)3629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666万)
57.沧州(河北3)3620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680万)
58.襄阳(湖北2)3600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550万)
59.宜昌(湖北3)3591亿元,同比增长8.8%(人口:405万)
60.邯郸(河北4)3500亿元,同比增长6.5%(人口:917万)
区间分析:
厦门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速有所放缓,但发展质量显着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已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泰安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随着“中外着名旅游目的地”品牌和旅游大项目建设,其经济增速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有望高位运行。
61.榆林(陕西2)3412亿元,同比增长5%(人口:375万)
62.惠州(广东5)3390亿元,同比增长7.8%(人口:476万)
63.呼和浩特(内蒙古3)3319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00万)
64.威海(山东10)325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280万)
65.中山(广东6)3213亿元,同比增长7.1%(人口:312万)
66.保定(河北5)3150亿元,同比增长6.7%(人口:1017万)
67.漳州(福建4)3111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96万)
68.贵阳(贵州1)3077亿元,同比增长11%(人口:468万)
69.吉林(吉林2)3001亿元,同比增长6%(人口:441万)
70.德州(山东11)2990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650万)
区间分析:
威海作为世界宜居之都和中国首个国家卫生城市,其环保至上的发展思路带给今天的中国以深刻启示,其绝佳的城市环境未来将更好地推动实体经济增长。鞍山是老牌工业强市,在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带动下,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有望提速。
71.鞍山(辽宁3)2988亿元,同比增长3%(人口:364万)
72.太原(山西1)2985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429万)
73.聊城(山东12)2905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591万)
74.乌鲁木齐(新疆1)2824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口:353万)
75.衡阳(湖南4)2820亿元,同比增长9%(人口:734万)
76.常德(湖南3)2819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607万)
77.岳阳(湖南2)2735亿元,同比增长7.9%(人口:559万)
78.南阳(河南3)2720亿元,同比增长8.3%(人口:1009万)
79.淮安(江苏11)2717亿元,同比增长8.9%(人口:564万)
80.茂名(广东7)2679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1万)
区间分析:
乌鲁木齐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利好,近年来经济增速不断走高,并且还将长期保持这一势头。贵阳自从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其经济增速就不断提升,这给很多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81.滨州(山东13)258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80万)
82.芜湖(安徽2)2571亿元,同比增长9.5%(人口:365万)
83.湛江(广东8)25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716万)
84.菏泽(山东14)2550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843万)
85.江门(广东9)2406亿元,同比增长7.4%(人口:448万)
86.柳州(广西2)2401亿元,同比增长7.2%(人口:375万).
87.株洲(湖南5)2395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395万).
88.许昌(河南4)2385亿元,同比增长7.5%(人口:431万).
89.咸阳(陕西3)2362亿元,同比增长7.6%(人口:527万)
90.枣庄(山东15)2357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394万)
区间分析:
芜湖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相对滞后,随着其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步伐,未来几年还会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咸阳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但并未像西安那样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仍有跨越式提升的潜力。
90.廊坊(河北5)2312亿元,同比增长8.6%(人口:450万)
91宿迁(江苏12)2306亿元,同比增长9.3%(人口:485万)
92.周口(河南5)2299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880万)
93.连云港(江苏13)2297亿元,同比增长8.5%(人口:507万)
94.湖州(浙江8)2238亿元,同比增长7.7%(人口:262万)
96.兰州(甘肃1)2220亿元,同比增长8.2%(人口:401万)
97.郴州(湖南6)2170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469万)
98.新乡(河南6)2133亿元,同比增长7%(人口:600万)
99.通辽(内蒙古4)2112亿元,同比增长8%(人口:313万)
100.遵义(贵州2)2100亿元,同比增长12%(人口:800万)
区间分析:
连云港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华东沿海地区垫底水平,因此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遵义随着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总量的提升;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维持在全国100名左右。

❺ 漳州的云霄县和东山县哪个人口更多经济更好

用说吗?肯定云霄赢了
云霄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45万左右,GDP,120亿。东山面积250平方公里,人口22万左右,GDP.92亿左右!

❻ 2016年中国gdp总量多少美元

公布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等重磅数据。
根据官方预测,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会突破70万亿元大关
预计GDP全年增速在6.7%左右
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❼ 漳州市东山县经济如何

据报道,经济概况
2007年
实现生产总值44.2亿元,增长14.7%;财政总收入24669万元,增长31.8%,地方级财政收入16673万元,增长38%;工业总产值48.2亿元,增长22.1%;规模工业产值40.26亿元,增长24.6%;农业总产值28.3亿元,增长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26元,分别增长12.8%和10.9%。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的税性比重分别为84.4%和76.9%。

❽ 福建漳州东山县怎么样

福建漳州东山县很不错,交通方便,但是工资不是很高。但是消费水平水平也不是很高。

东山县,福建省漳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介于厦门与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南濒南海靠近广东省潮汕地区,西隔诏安县,东北与漳浦县为邻,总面积248.34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东山县共辖7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东山县常住人口为219511人。

经济发展:

2019年,东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68 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3 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32.30 亿元,增长8.9%。

第三产业增加值87.35 亿元,增长6.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4372元,同比增长5.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1.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9%。

2019年,东山县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5.6 亿元,比2018年下降9.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44 亿元,下降5.7%;税收收入完成11.95亿元,下降14.0%。

上划中央收入5.16亿元,下降14.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89 亿元,与2018年基本持平,财政民生支出占比76%。其中,教育支出3.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7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5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6亿元,住房保障支出0.4亿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东山县

❾ 揭阳有多少个区多少个县

截止2017年,揭阳市现辖2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2个区:榕城区、揭东区

2个县:惠来县、揭西县

1个县级市:普宁市

(9)东山县2016年经济总量是多少扩展阅读:

揭阳,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5°36ˊ至116°37ˊ39",北纬22°53ˊ至23°46ˊ27"。东邻汕头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北靠梅州市,南濒南海。内陆江河主要有榕江、龙江和练江三大水系,是潮汕地区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享有地方立法权。

揭阳是海西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032.61亿元,总量居粤东第二。

揭阳素有“海滨邹鲁”、“国画之乡”、“小戏之乡”、“龙舟之乡”、“华侨之乡”之美称,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着名侨乡,有华侨320多万人,遍居世界各地,还有归侨、侨眷180万人。

揭阳音乐喷泉是目前中国国内最高、最长的江上音乐喷泉。揭阳阳美玉都是中国最大最集中的翡翠玉器加工基地,有“亚洲玉都”和“中国五金基地市”之称。

参考资料:网络-揭阳

❿ 东山县的经济

民国时期,东山县耕地仍属私有,各阶层占有量很不平均,少数地主富农人均占有量多,而广大农民群众人均占有量很少。当时,农业生产属分散个体经营。除地主、富农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或雇工耕种外,其他耕地占有者一般自备农具、耕牛、种苗,以户为单位进行劳动生产,也有雇工的;产品除交纳田赋税收、支付雇工工资外,归己所有。
农民遇到天灾病祸,就要向富户借高利贷,受其盘剥。1950年8月,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1951年1月起,县内分三批开展土地改革。在土地改革中,各乡镇组织农会,发动农民群众控诉地主的压迫剥削,与抗拒土地改革的不法地主展开斗争,没收地主的土地等财产,把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农民。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自筹资金、自置农具,在分得的耕地上生产经营,不再受剥削,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生产。1951年,全县粮食产量1501.13万公斤,比1950年增产9.5%。
1951年11月,农民成立县内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常年)。随后,互助组组织迅速发展,1952年全县有218个组,参加者有1570户。至1954年有432个组,参加者有4512户(由互助组组成初级社的除外)。
互助组的建立促进生产。互助组建立的头一年(1952),粮食比上年增产三成多。
1953年1月,互助组合并,成立县内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设社长、副社长、会计等职。初级社实行耕地入股评产分红。耕地分红占其评定产量的比重分别为:上等耕地40%,中等耕地30%,下等耕地20%。实收产量扣除耕地分红后,按社员劳动工分(及投入肥料折工分)分配。初级社推行农活定额管理,评工记分,统一安排农作物种植,并有多种经营。
1956年起,初级社先后合并转办高级社。高级社由社员代表(生产队社员大会选出)大会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设社长、副社长、会计等职,设立生产技术组、劳动管理组、肥料管理组、财务管理组等。社里分设若干生产队,由社员大会选举队长、副队长和财务助理员。
高级社实行耕地集体所有。耕地不再分红,各农户的耕牛、大农具皆折价归社,其价款抵交入社股份基金后,余者分期付还。16~60周岁的男社员、16~55周岁的女社员(除在校学生或残废者),都定为劳动力。按体力强弱评定每个劳力的底分,摊交股份基金(固定资产公有化股金和生产费用股金)。
1957年,全县高级社年终收益分配决算数据如下:总收入463.64万元(比上年增75.08万元),成本费用134.84万元(比上年增40.78万元),占总收入的29.09%;税金37.48万元(比上年增8.49万元),占总收入的8.08%;公积金与公益金34.9万元(比上年增25.44万元),占总收入的7.52%;分给社员256.42万元(比上年增0.38万元),占总收入55.31%;每10工分值0.52元(与上年平);人均分得40.21元(比上年减5.32元),口粮219公斤(比上年减46公斤)。结算超支6623户、欠款14.02万元,余款2003户19.46万元。
1958年9月16日,成立东山县人民公社委员会,选举樊生林为东山县人民公社社长。随后,成立城关、西埔、康美、杏陈和陈城人民公社,东山县人民公社改称联合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一体。高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
1958~1960年,强调“一大二公“,改变高级社的经营管理办法,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大兵团作战“。按生产大队核算,贫富拉平;劳动不评工记分;办起全民大食堂,全队男女老少一起用膳,实行“吃饭不要钱“和“包理发、包学费、包医药费、包零用钱“等。严重违背按劳取酬原则,造成铺张浪费,生产效益下降。
1960年,全县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决算为:总收入477.96万元,比1957年仅增3%;成本费用166.32万元,占总收入的34.8%;税收42.42万元,占总收入的8.87%;公积金和公益金29.78万元,占总收入的6.23%;分给社员239.43万元,占总收入的50.1%;每10个工分值0.34元(比1957年减0.18元);人均分得39.57元(比1957年少0.64元),口粮150多公斤,造成生活困难。
1961年4月,全县各公社开展算帐整风,解决资金、劳力、财物的平调问题,层层搞退赔,解散全民大食堂。1962年,将生产大队调整为57个;生产队规模缩小,队数增到546个(每队平均23户),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分配大包干(包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恢复出勤定额、投肥定额、农活定额计酬等管理制度,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准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这样,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左“的错误,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62年全县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决算数据是:总收入642.63万元,比上年增加11.66%;成本费用196.19万元,税金27.74万元,公积金与公益金36.73万元;社员劳动报酬381.97万元(比上年增16.94%),占总收入59.44%,每10个工分值0.5元,人均分得59.19元(比上年增6.87元)、口粮181公斤(比上年增16.5公斤)。超支户4378户、款14.78万元,比上年减少564户、3.37万元;余款9978户、款58.08万元,社员余款逐步得到兑现。
1964年冬,开展“农业学大寨“,主要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强调学大寨“突出政治“,搞“政治评分“,批判“三包一奖“、“定额计酬“;片面实行“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割“资本主义尾巴“,严格限制社员经营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提倡大队统一核算,重犯平均主义错误,再次挫伤广大农民劳动积极性。十年间,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加迅速,农民生活难以改善。
1975年农村人民公社年终分配决算为:总收入933.04万元,从1966年起平均年增3.29%;成本费用257.07万元,税金39.72万元,公积金与公益金88.64万元;社员分配547.61万元,占总收入的58.7%;每10个工分值0.36元,比1966年仅增加2分钱,社员分配人均54.29元(比1966年仅增加3.87元),口粮237.5公斤。超支8704户144.84万元,比1966年增加79.15万元;余款9200户95.95万元,无法及时给予兑现。
1979年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始进行农业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1981年春,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81%生产队包产到户,有的则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三定“到组联产计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等形式,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当年,农村收益分配决算数据如下:总收入2103.12万元,比1978年增91.75%;成本费用579.43万元,税金45.64万元,公积金与公益金79.75万元;农民纯收入1398.29万元,占总收入66.49%;人均纯收入144.37元,比1978年增1.65倍。
生产责任制不断完善,加之妥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8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051.11万元,比1981年增7.58倍,比1978年增15.47倍。
2007年新增良种蔬菜面积5000多亩;造林5500亩,完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年度任务,积极开展“建绿色家园,创富裕新村“活动,为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附注6)提供降香黄檀、山桂花等珍贵树种2万株。
2008年共发放渔船抵押贷款138笔5823万元,新增钢质渔船165艘,累计达到456艘;试验推广美国红鲍、大西洋牙鲆等水产养殖新品种,水产品总产量28万吨,增长2.7%。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海魁集团获得“福建省品牌农业金牌企业“称号;推广芦笋标准化栽培8000亩,全县芦笋产量2.5万吨,增产66.7%;“订单农业“形成规模,白萝卜、大葱等蔬菜种植面积6000亩,增长20%,增收100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9.8亿元,增长5.8%。
2011年农业生产虽受台风的严重影响,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农业总产值24.73亿元,增长4.6%。芦笋价格创历史新高,平均笋价增长1倍以上;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万吨,增长3.7%,渔业总产值22.4亿元,增长4.7%。 南宋建炎元年(1127),东山有姓孟者在磁窑村建8个瓷窑,雇用100多个工人,烧制加釉的碗、盘、钵和茶具等瓷器。其产品质量优良,销售量大,曾用18艘木船运销外地。明代,铁、竹、木、雕刻等手工业作坊开始生产。清代,有酿酒店10多家,榨油坊25间,糖寮45间,砖瓦窑3座,金银饰品、刺绣等个体工艺手工业也发展起来。民国15年,以织网为主和造船、雕画、印染、纺织、皮鞋、五金修配、纸扎、制秤、弹棉花等手工业人员计7000多人,占全县人口的8%。民国16年,苎麻纺加工业首次接受厦门德美、元茂商家订货,产品行销菲律宾、马来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民国36~38年,法币严重贬值,手工业商品流通困难,民国39年初东山岛与大陆交通断绝,手工业厂坊纷纷倒闭。
1950年底,全县个体手工业439家,从业人员759人。其后大部分个体手工业组成手工业社、组,1958年下半年,个体手工业全部并入集体或国营工业。1965年,在清理城镇闲散劳力中,个体手工业者被动员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全县没有个体手工业。
1956年6月,县地方财政与华侨联办东山华侨面粉厂和火力发电厂。同时龙溪县石码镇私营碾米加工厂迁入宅山,与县财政科合营,皆属公私合营。同年,民生、东和、长兴3家生产鱼露、酱油、咸菜等。个体作坊和县商业局联办为公私合营酱膎厂。上述电厂、酱膎厂于1957年转为地方国营工业;碾米厂、面粉厂分别于1969年、1972年转为地方国营工业。至此,无公私合营工业。
1979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国营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多行业多门类工业体系的综合体系。
2008年工业总产值56.5亿元,增长17.2%;规模工业产值48亿元,增长19.2%。新增规模工业15家,累计117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净增5家。产业聚集不断加快,水产加工规模企业完成产值26.9亿元,增长62%,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56%。全年工业税收1.01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增长30.4%。实施品牌战略,企业品牌意识增强,新福水产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年新增3个“着名商标“、4个“福建名牌产品“。
2011年规模工业净增19家,达到105家。全部工业总产值40.3亿元,增长30.2%;规模工业总产值32.38亿元,增长38.6%,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个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年上亿元产值企业8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7家。

阅读全文

与东山县2016年经济总量是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潮汕故事节目有哪些 浏览:456
农村经济体改革最先在哪里进行 浏览:253
俄罗斯人的美女有哪些 浏览:987
讲不出的故事有多少字 浏览:979
沅江事业单位面试完什么时候体检 浏览:457
爱情山在哪里原唱 浏览:507
事业单位无职务的人员怎么称呼 浏览:543
健康二维码怎么下载安装 浏览:594
经济师在哪个网上查 浏览:931
你喜欢听哪些童话故事 浏览:384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浏览:839
到乌镇景区玩到哪里住经济实惠 浏览:488
穿泳服的美女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880
考上事业单位后还有哪些流程 浏览:19
经济降低房价是什么意思 浏览:642
太原市哪里有美女 浏览:920
婚姻如何由坏变好 浏览:531
社会在转型什么样的人生活会幸福 浏览:30
看美女跳舞的软件有哪些 浏览:308
1974属虎女2021年婚姻运势如何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