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核工业公司是干什么的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现有员工约1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3.6万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8人。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主要从事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是目前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最重要的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核环保工程的专业力量和核技术应用的骨干。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新的历史阶段将传承核工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举世瞩目的“两弹一艇”和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的辉煌历程,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核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核工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
⑵ 中国经济核弹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核弹是手握的巨额美元债券,一旦中美发生不可测交恶事件或战争,我国可以通过集中抛售美元,瞬间击溃美元。
⑶ 中国核经济红利一卡通怎么回事
100%是传销
⑷ 中国核战略是什么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基本任务是遏制敌人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和发动战争,在敌人对中国发动核袭击时,遵照统帅部的命令,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的战略部队实施对敌有效的自卫反击,打击敌人的重要战略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奉行的是有限自卫反击核战略。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有限威慑、有效自卫、重点反击。有限威慑所谓有限威慑有两层含义。一是适量发展,数量有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精力物力是发展经济,不可能也无必要和超级核大国在数量上争高低。毛泽东说过:“原子弹、导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二是构成有效核威慑并不与核力量的规模大小成正比。据西方军事家经研究论证后认为,只要10~100枚百万吨当量核弹头即可构成有效核威慑;有的西方专家认为对美国只要有6~10枚,对俄罗斯只要有8~12枚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命中目标,即可实现有效核威慑。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曾说过,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俄罗斯造成不能承受的破坏。这也就是所谓“等效核均势”:不管你的核攻击力量多么强大和先进,但在承受核打击方面,你同别人一样是不能承受的。
有效自卫其一,中国核战略的本质是防御和自卫,也只有中国真正体现了这一本质。只有中国作出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只有中国郑重宣告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对任何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而其他核国家在各自的核力量使用原则上都程度不同地保留,有的甚至声称只要遭受大规模常规入侵就要使用第一次核打击,都程度不同地用核武器对无核国家和地区施加核威慑。其二,核力量必须精干有效,确实能起到威慑和有效自卫作用。这就要求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在小型化、固体化、机动化、自动化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做到远、中、近,陆、海、空配套发展;做到采取多种手段,严密防护,提高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能藏能抗能打;做到建设一支精干配套、高效合成的战略导弹部队,充分发挥人的素质优势;做到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能够用战略导弹核力量打运动战、游击战……重点反击中国核力量的使用原则是:在中国遭核攻击后立即对敌方实施后发制人的反击,并以有效的核报复手段慑止可能发生的核战争。中国领导人多次郑重指出,中国发展核力量就是要迫使超级大国不敢使用核武器,打破核垄断,最终消灭核武器。中国具有直接打击敌国纵深战略目标的能力。任何国家要想对中国进行核袭击,就必须承受中国一定规模的核反击。在打击目标上,由于是后发制人,数量有限,与超级核大国相比在质量上也处于劣势,只能选择“最怕打”而又“最好打”的面目标和软目标,只能实施重点反击,这也是法国、英国等中等核国家普遍采用的核打击战略,并非中国的发明和专利。重点反击体现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和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扬长避短、以劣胜优、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战法。战略目标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军事目标,如军事基地、导弹发射井、武器库、指挥中心、军用机场、重兵集结地等,一是潜在军事目标,如政治中心、交通枢纽、大型港口等物资供应基地、大型兵器军备生产厂、重要工业中心等。前者一般为点目标、硬目标,后者一般为面目标、软目标。中等核国家应首选后一类目标。反击这些目标军政影响大,最能“打疼”对方,而对导弹核武器的精度要求不高,又能“打准”。只有打得准才能打疼,显然对制止战争更有利。中国深信:“核武器是人制造的,人类一定能消灭核武器。”对于核武器,中国采取了远比其他核国家更负责严肃的立场。中国对核武器坚持不首先使用、不扩散、不在外国部署、不以核武器相威胁的“四不”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后销毁包括核武器在内的一切大规模杀伤武器,与世界人民一道创造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大格局。
⑸ 中国核工业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记载了中国核电之路艰辛的历程、辉煌的业绩、发展的前景,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国家的光荣,是中国核工业从“以军为主”到“军民结合”二次创业的光辉典范。
可是,秦山这个令中华民族骄傲的名字,最初的代号叫什么?从命名到首次发电又经历了漫漫多少年?这期间又有多少核电创业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演绎了多少依靠科学,锐意创新的感人故事呢?
“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1970年2月8日,这是周总理在听取了上海市请求建设核电站的汇报后说的,中国的第一座核电站因此被命名为“七二八”工程。
1974年3月31日,周总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专委会上亲自审查批准了《上海“七二八”核电工程建设方案》及《“七二八”核电站设计任务书》,指出:“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周总理进一步指出:“对这项工程来说,掌握核电技术的目的大于发电。”
1981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等五委一部《关于请示批准建设30万千瓦核电站的报告》,1982年6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核工业部正式上报《关于请示批准30万千瓦核电站厂址定在浙江省海盐县秦山的报告》。同年11月,国家经委批复同意核电厂址定在浙江海盐县秦山。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
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核电站,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秦山核电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吸取国外核电站的先进经验,加强电站日常管理和核安全文化建设,花大力气培养核电站运行和检修人员,顺利地完成了电站换料大修任务,电站一个燃料循环周期内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逐年提高,电站安全运行不断刷新纪录。
随着秦山二期、三期、广东大亚湾、广东岭澳等一座又一座核电站工程的顺利建成,经过近二十年核电建设实践的磨练和考验,如今我国已系统地掌握了核电站建造的关键技术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先进的工程管理规范和方法,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科学、有效的核工程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从而使我国核设施的建造和运行保证了核安全,为国际所公认。核工业建设战线以核电站建造为主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整体优势已基本形成。核工程、核电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不仅带动了整个核工业保持一支核科技队伍,实现寓军于民,以民养军,保持核威慑技术能力的战略目标,而且为国家调整和优化电源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⑹ 中国的经济核心是什么中国发展重地是哪里
中国的经济核心有三点,在这里我以GDP的增长来给你分析:
【一、政治与经济结合 国家投资确保GDP高增长】
投资、出口和消费,被称为拉动中国GDP的三架马车。而投资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政府。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0年,但是中国目前的经济模式只能算得上是半市场化、半计划经济。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是由当地官员谋划,各地官员的业绩考核中,GDP发展的如何是重要考量目标。
在这种机制下,各地的经济发展往往是由当地行政官员挂帅,人力、财力、物力层层响应,如各地大建工业园、大搞房地产,而这些都是带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粗放型的大投入和规模扩张,往往忽略了社会效率和利润,老百姓很难直接从中受益。
国家层面上,大搞基础建设,如投资两万亿大建高速铁路。而据专家测算,修铁路每投入一块钱,可以拉动产业链形成5.7元的GDP。而两万亿的投入,可以拉动11.4万亿的GDP。但是,从老百姓的层面讲,国家修铁路,除了增加部分就业,百姓的生活水平并未因此提高,相反要为比飞机票还要贵的高铁车票买单。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参与高铁建设的官员和商人。近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被中纪委调查,而有媒体称其涉及高铁腐败,并传其受贿10亿元。
【二、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国家资源】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另一重原因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变现存量资源。
中国的13亿人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出口商品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来自廉价劳动力。出口使得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贸易顺差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但是,通过廉价劳动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虽然使国家变富,但底层劳动者的待遇却很低,富国的同时,并未富民。
此外,中国GDP的增长还建立在大量变现存量资源。中国的矿产、物产资源丰富,而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存量资源被过度开发用于出口套现成外汇或者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以煤炭为例,中国的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但是,中国的煤炭资源储量消耗速度却是世界最快。有报道称,辽宁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开采。本来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就这样为了拉动经济的发展被严重透支。再以稀土为例,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37%的稀土储量为全球提供90%以上的稀土供应。在1996年至2009年间,中国的稀土储量减少了37%,仅剩2700万吨。即使在实行稀土出口配额紧缩的2010年,中国的稀土出口仍高达39813吨,超额31.6%。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拥有全球13%的稀土储量,俄罗斯拥有全球19%的稀土储量,而这两个国家的开采量均为零,他们所用的稀土全部依靠进口。
【三、房地产驱动GDP 透支百姓消费能力】
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是消费。而很多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被房地产提前透支。随着各级政府大搞土地财政,房价飞涨,房地产也早已成为驱动中国GDP增长的首要力量。但是,高房价透支了中国百姓的消费能力。一套房往往是榨干了小两口及双方父母共3个家庭。而房贷则使得买房人在今后长达20年的时间内要为还贷劳作。
高房价套牢了一批买房的百姓,而没有买房的百姓则要继续攒钱买房或者为教育、医疗这另外两大主要消费支出存钱。中国的富人们虽然有钱消费,但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对国外的GDP发展做贡献,全球的奢侈品中,有25%被中国的富人买走。
消费能够拉动GDP的增长,但中国政府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出口和投资这另外两架马车拉动经济。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受到到影响,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刺激经济,而台湾更注重通过消费的形式拉动内需,当地政府直接向全体百姓每人发放了3600元消费券。
中国的发展重点在:【百姓增收,富民强国】
贫富分化严重就不用再说了,要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强国和富民的双重目标,中国必须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GDP的质量。
首先,需要将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拉动GDP增长转变为通过消费拉动投资,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其次,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和方式。分配体制改革,不只是收入差距问题,而是所有制问题和特权问题。实现公平分配,自然能够带动消费结构变化,进而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第三,合理利用存量资源。中国是资源大国,但平均到13亿人民身上却是资源穷国,资源属于所有人民,国家不能为拉动GDP增长,纵容过度甚至破坏式的开发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拉动经济增长。
强国之道在于富民,不能只重视GDP的增长而忽视富民,一个人民贫穷的国家,即使国家再富也只能是大而不强。正如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所建议,"十二五"期间,中国应重点关注如何解决富民、解决分配不公等问题。
⑺ 中国核武的成功怎样影响到中国的经济
其实核武器跟经济是两码事。
如果从经济角度说,发展核武其实是烧钱的事,因为研发、保管、培训、建筑每一样都是金钱,而且核武又不可能会产生任何的经济效益,因为国际上禁止买卖核武,核武只能自家使用,顶多只能说保持国家安全稳定从侧面促进经济发展,但是作用不大,如瑞典、挪威等欧洲小国就没有核武,但是人均收入,福利等各方面有人说进入了社会主义甚至是共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