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河源市,商业中心在哪里
河源市商业中心
河源市源城区越王大道与永康路交汇处河源市商业中心JJMALL第一层L146
2. 河源哪些镇就经济比较好
1.忠信镇是河源公认的第一大镇,因为忠信镇地处灯塔盘地是其周围三县十个左右镇的商品集散地。2.老隆镇、仙塘镇是龙川县和东源县的县府驻地,老隆镇商业基底不错,仙塘镇工业不错。3元善镇、紫城镇、阳明镇是连平县、紫金县跟和平县的县府驻地同上。4临江镇、古竹镇、埔前镇临近市区,得益于市区辐射。灯塔镇(二级中心镇)、涧头镇(河源工业新秀)、上莞镇(水泥业支柱)还有隆街镇、蓝口镇等等了。
3. 河源哪里是市中心
你好
河源市源城区是河源的市中心,具体请看地图蓝色区域。
4. 河源有几个县,几个区,分别是什么
5个县1个区。截至2019年4月,河源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现设有9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
1、源城区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 以老城区为中心,东临河源市紫金县,南临惠州市区惠城区,西临惠州龙门县,北临河源市龙川县、和平县。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4月,源城区辖5个街道:上城街道、东埔街道、新江街道、源西街道、高埔岗街道;2个镇:源南镇、埔前镇。
2、和平县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地区。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总面积228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和平县辖17个镇,管理25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阳明镇解放路。
3、紫金县
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接五华县,东南与陆河县相连、与海丰县毗邻,南与惠东县相邻,西南与惠城区相接,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邻,西北与源城区相接,北与东源县交界。截至2019年4月,紫金县全县设18个镇、273个村委会26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3627平方公里。
4、龙川县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兴宁、五华,南邻河源,西接和平,北界江西定南、寻乌。全县总面积3089余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5、东源县
地处广东省中部,东邻龙川县、梅州市五华县,北接和平县、连平县,南靠河源市区和紫金县,西连惠州市龙门县、韶关市新丰县,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66.6公里,面积4070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东源县辖20个镇(仙塘镇、灯塔镇、骆湖镇、船塘镇、顺天镇、上莞镇、曾田镇、柳城镇、义合镇、蓝口镇、黄田镇、叶潭镇、黄村镇、康禾镇、锡场镇、新港镇、双江镇、涧头镇、半江镇、新回龙镇)、1个民族乡(漳溪畲族乡)。
5. 河源新市区在哪儿
属源城区,新市区指建市后政府所在区,在新丰江以北,东江以西!
6. 目前为止,河源最强镇是哪个
半江镇
也有认为是忠信镇的
半江镇位于河源市东源县西北部新丰江水库上游,东与涧头、双江相邻,南与锡场镇治溪、河洞村相连,西和新丰县石角、马头镇毗邻
忠信镇位于连平县境东南部,东连三角镇,南界东源县,西靠油溪镇,北邻高莞镇,是连平东南部6镇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与改革试点镇。
7. 河源简介
河源简介: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占乡镇总数的14.8%。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东接梅州市、汕尾市,南邻惠州市,西连韶关市、惠州市,北与江西省交界。全市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105国道、205国道、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河源市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河源市东部与广东省梅州市、汕尾市交界,南部与惠州市毗邻,西部与韶关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相连。河源市的总面积为154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332万。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河源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因此而得名。
以新丰江为界,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一老一新,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
人们说河源是一个灵秀的城市,到处繁花争艳,草木吐秀,空气清新,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水,一个城市能灵秀到哪里去呢?的确,河源“一城风景半城水”,除两江之外,市区内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工湖——鳄湖,两江一湖托出了河源“青山绿湖碧水城”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形成了一种清朗、明丽、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城市风光。
河源历史: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1993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设立东源县,县委、县政府驻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时期,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后,迁陕陇之民居粤,带来了黄河文化。此后,凡遇中原战乱,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着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河源未来:
河源市成立于1988年1月,是广东省的一个年轻城市,也是京九线上的一个新兴城市,辖源城、和平、龙川、紫金、东源、连平等6个县区,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人口322万。
河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万年至4000年,河源市域内所在的东江中上游便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就在这一带设县而治,首任县令就是后来统一岭南并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龙川县佗城镇。现有新石器遗址、唐代正相塔、宋代龟峰塔、孙中山祖居(由闽入粤第一代)。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河源,靠山近海,区位优越。河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处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历史上与惠州、东莞、深圳、汕尾曾属同一地区,市区距广州、香港均不到200公里,河源实际上是内陆与沿海的结合部。这种独特的区位,既有利于接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又有利于沟通国内外大市场。
河源,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河源是京九入粤第一市。京九铁路经过江西省进入河源境内,穿越三县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接轨,设立华南最大编组站。105和25国道纵贯全市,规划建设的河惠、河梅等高速公路正在规划建设。由此构成了河源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河源成为粤东北的交通枢纽。此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实现了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并且,还拥有一类口岸。
河源,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河源是“港深水塔”,全省最大的两个水库——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都在河源境内。滔滔不绝的东江水,不但滋润着珠江三角洲东部,而且通过东深供水工程流入香港。境内水能蕴藏量130万千瓦,仍有40万千瓦有待开发。同时净水资源和优质淡水养殖开发价值和潜力巨大,新丰江天然净水远销国内10多个城市。河源市是矿产之乡,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储量位居全省第一的就有铁矿、莹石矿和稀土。此外,铅锌矿、钨矿、石灰石、瓷土等也十分丰富,易于开采。河源是山多林茂之地,全市有山地面积18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下的缓坡地就有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72%,活立木蓄积量达3092.7万立方米。河源是生态旅游胜地,境内山清水秀,文物古迹众多。紧邻市区的大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是广东绿色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市中心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高度达169米;河源还曾是恐龙的故乡,市区已出土恐龙骨骼化石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市区碧水环绕,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全国13个大气环境质量达国家一类标准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县区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皇龙岩、和平李田仙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旅游景观。
河源,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良。为吸引外商投资,市政府先后制订子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地价、水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只收税不收费,规定凡是在市区范围内举办生产性项目的外来投资企业,只按规定收税,不收任何行政事业性规费。为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对外引进办公室,实行“一个窗口”审批项目,“一条龙”受理投诉,“一个口子”收取规费的“三个一”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制订了对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承诺制度。为了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市政府专门为外商发放了“绿卡”。
建市14年来,河源市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百万亩水果基地”建设为突破口的“三高”农业蓬勃发展;贯穿市区的“工业走廊”开发已初具规模,对外经济空前活跃,投资不断升温,规模逐步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河源市将突出特色经济、借外发展、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创造体制创新、对外开放、资源转化三大优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将进一步利用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河源建成京九线上的农业强市和珠江三角洲的“菜篮子”基地;利用沿海与内陆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不断优化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河源建设成接纳沿海产业转移的一块投资兴业宝地;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河源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利用矿产,水资源和农副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加工型工业。
河源市虽然是广东省的次发展地区,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谒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一、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时延1500年的记载。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三次大迁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部。
第四次大迁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五次大迁徙是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理智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
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纯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来历可追逆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着族人杂居的中原人。但是,作为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河源地区的时间,却要推到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这一时期,即公元1127——1644年间。
河源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承传着客家民系优秀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广东梅县的山歌文化独树一帜。河源的东江客家菜则比较有特色。
二、客家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崇拜、礼节等。
(一)、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二)、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但余文与张丽是自由恋爱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三)、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8. 河源市有几个县和区
河源市有5个县、1个区。截至2021年4月,河源市管辖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
1、源城区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的最南端。以老城区为中心,东临河源市紫金县,南临惠州市区惠城区,西临惠州龙门县,北临河源市龙川县、和平县。源城区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与贫困山区的结合部,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源城区辖5个街道:上城街道、东埔街道、新江街道、源西街道、高埔岗街道;2个镇:源南镇、埔前镇。
2、和平县
地处东经114°41′~115°16′,北纬24°5′~24°42′,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地区。东连龙川县,南邻东源县,西毗连平县,北与江西省定南县、龙南县接壤。和平总面积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叶形”,东西横距53.5公里,南北纵距61公里。
截至2012年末,和平县辖阳明镇、彭寨镇、东水镇、林寨镇、热水镇、大坝镇、上陵镇、下车镇、长塘镇、贝墩镇、古寨镇、礼士镇、公白镇、合水镇、青州镇、浰源镇、优胜镇等17个镇,管理25个居民委员会,2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60个居民小组、3804个村民小组。
3、龙川县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地跨北纬23°5′57″——24°47′03″,东经115°03′13″——115°35′18″之间。东连兴宁、五华,南邻河源,西接和平,北界江西定南、寻乌。全县总面积3089余平方公里,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县治设于老隆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回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
4、连平县
地处广东省北部,位于北纬24°06'至24°36',东经114°14'至114°56'之间。县境东西长72.4公里,南北宽55.6公里。东与和平县接壤,南与河源市郊区、新丰县相连,西与翁源县毗邻,北与江西省的龙南、全南两县交界。全县总面积2365平方公里。
截至2012年7月5日,连平县辖13个镇:元善镇、上坪镇、内莞镇、陂头镇、溪山镇、隆街镇、田源镇、油溪镇、忠信镇、高莞镇、大湖镇、三角镇、绣缎镇。共有159个村委会、16个居委会。
5、东源县
地处广东省中部,东江中上游。东邻龙川县、梅州市五华县,北接和平县、连平县,南靠河源市区和紫金县,西连惠州市龙门县、韶关市新丰县,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66.6公里,面积4070平方公里。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东源县辖20个镇(仙塘镇、灯塔镇、骆湖镇、船塘镇、顺天镇、上莞镇、曾田镇、柳城镇、义合镇、蓝口镇、黄田镇、叶潭镇、黄村镇、康禾镇、锡场镇、新港镇、双江镇、涧头镇、半江镇、新回龙镇)、1个民族乡(漳溪畲族乡)。
(8)河源的经济中心在哪里扩展阅读
1988年1月7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1993年11月8日,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改设东源县。
从1996年起该地发掘恐龙蛋化石1万余枚、8具恐龙骨骼化石和168个恐龙脚印化石。2005年4月10日,正式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研究中心授予“中华恐龙之乡”称号。
2020年中国南方水灾期间,6月8日11时,河源临江镇联新村内涝,消防车到场发现路面积水最深处已达1.2米,水流湍急,村庄道路和农田被水淹没,一片汪洋。
9. 河源哪里最繁华
河源源城区最繁华。
源城区,广东省河源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南部,东江中上游与新丰江的汇合处,与广州、深圳、香港相距约200公里。
源城区西北接东源县,东接江东新区,南与惠州博罗县交界,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 。截至2020年,源城区下辖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委会,28个村委会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源城区常住人口703607人 。
源城区是河源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市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水陆交通发达,是粤东北的交通枢纽 。
河源源城区
源城区历史悠久,境内是原河源县的一部分。原河源县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建县至1988年有15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原河源县分设源城区和东源县。
2019年,源城区地区生产总值429亿元,市区口径为189.20亿元(未含河源国家高新区),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8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6.06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0.27亿元,增长2.6% 。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源城区
10. 河源市的资料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由龙川县(公元前214建县,首任县令为“南越王”赵佗)析地设置河源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源曾分别隶属韶关和惠阳,曾与深圳、惠州、东莞同属一个地区。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河源地级市,辖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等1区5县。全市共有97个镇、1个民族乡(东源漳溪畲族乡)、 4个街道办事处、1248个村民委员会、153个居委会。全市区域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户籍人口341.26万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市”。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经江西定南县进入河源境内,穿越和平、龙川、东源和市区,并在龙川县城与广梅汕铁路交汇,设立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105国道和205国道纵贯全市。惠河、河梅和粤赣高速公路全面贯通,河源融入了珠三角城市“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实现了城乡通信传输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善。
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电力充足,广东省最大的两座水电站——新丰江水电站和枫树坝水电站均在河源境内,投资53亿元的河源电厂将于近期正式开工建设,还拥有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众多小水电站。境内的万绿湖(新丰江水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常年平均进库水量达60多亿立方米,库容139亿立方米,水质长期保持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是粤港地区重要饮用水源地,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唯一认证为“中国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河源被誉为“粤东宝库”,矿产资源点多面广,储量大、品位高,现已探明的矿产有40余种,其中铁矿、稀土矿、萤石矿等矿产储量均居广东省首位。广东大顶铁矿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露天铁矿。此外,铅锌矿、铜矿、钨矿、瓷土矿的储量也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巨大。全市有山地1800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68.2%(新标准),继续保持全省前列,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林基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珍稀植物有银杏、水杉、香樟等,珍稀动物有水鹿、苏门羚等。土特产丰富,着名品种有猕猴桃、春甜桔、板栗、香菇、火蒜、桂花鱼、三黄鸡等。
生态环境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河源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森林、一流空气,被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全市常年气候温和宜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被列为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市区有桂山风景区,是北回归线上现存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区,成为广东生态旅游品牌;有亚洲第一高喷泉,喷射最高程达169米;有世界上唯一的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目前已发现了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龙脚印遗址、出土恐龙蛋化石1万余枚、恐龙骨骼化石8具,被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国恐龙之乡”,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浓郁客家风情的苏家围、南园第一村;有体现“世界浴”文化为主题的高埔岗龙源温泉山庄和充满“巴厘岛”风情的紫金九和御临门温泉山庄;有“小桂林”之称的连平陂头山水,有“地下龙宫”之称的东源漳溪黄龙岩、连平圣迹苍岩,有“粤东丹霞”之称的龙川霍山,有和平热水漂流及温泉旅游,以及“南越王”赵佗故居、龙川学宫、越王井、越王山、正相塔、龟峰塔、孙中山第一代入粤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
服务体系完善,投资环境优越。制订了“只收税不收行政规费”和奖励纳税大户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积极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一流投资环境。分别在市、县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为投资者办理立项、审批、发证、登记和年审等手续;精心打造“一区六园”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五县一区产业转移园,构筑引资平台。2006年,“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税收入库,同比分别增长75.2%、67.9%和51.9%。特别是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格局,认真抓好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营造“洼地”效应,大力发展手机产业,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投资者落户河源。
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进步。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263.99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7.3%;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43.6亿元,工业增加值108.81亿元,分别增长57.8%和56.7%;农业总产值70.2亿元,增长5%;旅游总收入22.31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9亿元,增长1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42亿元,增长57.6%;外贸出口总额5.58亿美元,增长88.4%;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增长31.2%;国地税收合计23.7亿元,增长3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54亿元,增长47.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58元,增长7.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073元,增长8.2 %。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全省的生态屏障地位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