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经济政策有哪些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从会议传递出的信息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
动向一、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没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明年助力经济发展的“两翼合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政治局会议首先定调了明年的经济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会议提出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这意味着不管明年的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要继续做好两件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这两件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翼合力”。
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推进优化存量,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统筹推进资产债务处置、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工作;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并推动传统产业在优化升级中形成新动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另一方面,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国显着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推动开放措施。明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动向二、宏观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但“精准滴灌”力度将加大。
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明年经济基本面的平稳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
此次针对宏观调控用的几个并列词:“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意味着宏观调控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对关键问题的精准施策,“精准滴灌”的节奏与力度有望加大。
动向三、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区域经济发展将提速。
2018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首位。
在此次政治局会上则提出,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此前单提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到此次提及覆盖三大产业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范围更广,要求更全面。未来国内政策也将更加聚焦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使这些行业的供给质量与需求结构升级更好地匹配。
此外,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笔者认为,明年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迎来大提速。
从今年政策的发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已取得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今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Ⅱ 区域经济政策有哪些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国得到了什么,大国,财富流失,连续三年来,中国已占全球4%的gdp总量,拉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15%,中国的经济活力不断带动了一批国家经济的繁荣,而且通过贸易和金融,直接,魏,国外相关生产商和消费者,贡献了巨额财富或福利。
Ⅲ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政策指哪些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中,社会政策指的各个方面有政策,对于行业以及区域发展的一个指导性的作用以及倾向性的方面,在对哪一个方面进行倾斜会资源配置的更合理
Ⅳ 长江三角洲重要区域经济政策有哪些
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综合性区域经济一体化。
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正逐步形成统一协调的完整的网络化体系。自然资源、人才、环境(整治)的大联合、大合作。
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这必将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Ⅳ 经济特区都有哪些优惠政策
范围: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省。
1、特区企业减税。特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济的外国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特区银行减免税。特区内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15%征收所得税;并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3、老市区特定企业减税。在特区内的老市区,设立从事技术、知识密集项目;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回收期长的项目;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
4、老市区企业减税。在特区内的老市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征收所得税。
5、特区服务性企业减免税。特区内的服务性外商投资企业,投资500万美元、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二、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特区企业减免税。特区各类企业,从事生产性行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外商分得利润免税。特区内合资企业的外资方,从企业分得利润汇出境外时,免征所得税。
8、出口企业减税。特区内外商投资产品出品企业(出口产值占70%以上)减按10%征收所得税。(细则第75条)
9、海南特区企业减免税。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从事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电站、煤矿、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1年至5年免税,第6年至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5)区域经济政策有哪些扩展阅读:
特区发展
一、制度兼容、演进与经济绩效
正式制度的目标取向与组织中个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决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两者的兼容与否决定了组织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激励、监督费用和强化成本三方面进行。
一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时,将会大大提高组织的经济绩效。组织中的成员受到一种自我激励,这种激励通过正式制度的确立而更加明确。而当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一致时,它们将相互强化。
二、WTO规则与特区制度兼容、经济绩效
加入WTO,中国面临WTO规则与中国现存制度的兼容问题。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强整个制度的经济绩效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也不例外。
WTO规则的变迁、演进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双重性质,是两种正式制度的制度结晶体。但对加入WTO者来说,则明显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征。
尤其对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即发展中国家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加入WTO者本国原有的制度则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两者既存在着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着不相容的可能性。
三、强化经济特区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经济特区的高绩效
与WTO正式制度比较形成的各国的制度虽属“非正式制度”,但各国的制度又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
加入WTO国家的制度兼容,将面临WTO规则与本国的正式制度兼容和与本国非正式制度的兼容两方面的难题。而由于WTO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性。
决定了加入WTO国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于屈从地位,并应努力改变本国现存制度,以适应WTO制度,强化整个制度的兼容性,达到加入WTO提高经济绩效的目的。
Ⅵ 区域经济政策的两种类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分化为两种类型: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和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
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如美洲经济圈、欧盟、东盟经济圈等的有关政策。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涉及关税、货币发行、外汇管制、移民限制等多方面的政策。
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指一国各级政府为解决各区域体系之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只涉及国家内部的区域公平发展、产业合理分布和地区利益协调等,并从全国各地区的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指导性的产业、投资、科技、劳动、环保等方面的政策。
因此,科学而合理的区域政策应该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综合协调的单项政策共同组成的政策体系,是中央政府和较高级的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规划各区域的产业重点及方向、协调区际关系的政策总和。
Ⅶ 2014年我国政府实行了哪些宏观经济政策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以下。
1、深化改革:经济政策的总纲
2、稳中求进: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3、结构性色采更浓:积极财政政策的新内涵
4、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
5、区分对待、公平竞争:区域政策的特点
6、激活民间气力:扩大内需的着力点
7、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8、集约用地、保护农民利益:土地政策的主要方向
拓展资料:
一、2020年经济回顾:
1,中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中国GDP有望破百万亿 近几年,我国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2,2019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98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6.0%。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工业服务业继续回升,投资消费不断改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3,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全年经济有望保持一个较好的增长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_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稳定回升。宁吉_指出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防险能力、抗压韧性和发展活力。经济实力大幅跃升,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2%左右,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Ⅷ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
Ⅸ 中国可以采取哪些政策和措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采取了如下政策和措施: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也开始了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并利用这一发展趋势,来为我国在地区甚至世界舞台上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自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以来,我国又先后参加或发起以下几个区域性组织,如于1997年底成立的“10+3”会议和“10+1(中国-东盟)”以及2001年成立的亚洲博鳌论坛。
另外,还组建了一个地区政治组织,即上海合作组织。于1996年参与了跨地区的合作组织——“亚欧会议”。2001年与东盟成立了双边自由贸易区。在参与或组建这些区域性组织过程中,我国的地区一体化重心也在从亚太地区转向东亚地区。
经济一体化有抄广义和狭义之分。
经济一体化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即国家间通过签署条约或协定,采取具体的措施协调彼此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指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个由各国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协调下,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消除国别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壁垒,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的整体。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扩大,这是国际经济竞争的结果,也是各国经济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所在,为适应这种形式,我国与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各国(或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