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蜀汉经济来源哪个产业好

蜀汉经济来源哪个产业好

发布时间:2022-06-21 05:31:49

A. 蜀汉地狭人稀,诸葛亮是怎么开发蜀汉经济的

蜀地在汉朝时候并不算什么太过富裕的地方,但是由于蜀地的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因此只要加以开发利用,蜀地它就能成为一个富裕的地方。所以诸葛亮在和刘备到了蜀地之后,便是针对蜀地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也正因为诸葛亮的政策,蜀汉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良,也有更多的人口愿意来到蜀汉,这也是使汉中重新开始发展,百姓也可以安居乐业。而诸葛亮当年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至今也仍然在汉中地区被人们所使用。历朝历代的官员也是在诸葛亮当时的水利工程上面进行修修补补,最终使汉中成为了一片富裕之地。

B. 诸葛亮为了发展蜀国的经济实力,重点扶持了哪个支柱产业

农业!诸葛亮重点扶持了农业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
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C. 蜀汉什么业发达

1.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

2.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3.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汉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

三国区域

D. 蜀汉是如何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有从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在魏晋之前,北方的经济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到了南北朝,南北方的经济大体上平衡了。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吴蜀、东晋、南朝这些偏安王朝的开发。其中蜀汉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

一,农业开发
巴蜀之地,号称“沃野千里”,是长江流域难得的粮食基地。自从秦代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巴蜀就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汉书・地理志》称呼巴蜀“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硫食果实之饶”。在东汉末年,巴蜀遭遇的战乱较少,因而封域之内,仍是“栋宇相望,桑梓接连”。

但是,益州相对于北方来说,人口依然是地广人稀。在东汉时期,益州的人口从470万增加到了720万。经过东汉末战乱的影响,益州的人口只有400多万。400万的人口数量不仅无法和曹魏匹敌,还无法抗衡东吴。因此,蜀汉要开发南中,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增加人口。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三国志》记载的人口,并不准确

增加人口的一个办法就是向外掠夺。当时三国鼎立,天下基本稳定,各地的流民都走向安居,所以无法通过招揽流民来增加人口。于是蜀汉通过对外战争来增加人口。从诸葛亮到姜维,蜀汉多次发动了北伐战争,每次战争之后,蜀汉都会将当地的百姓迁徙到巴蜀。另外一个政策就用税收政策来促进人们早婚早育。由于三国时期,社会稳定,蜀汉的人口也不断增加,鼎盛时期突破了500多万。当然,由于时间简短,无法恢复到东汉的峰值。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执政时期,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才国内休养生息,务立其本,鼓励开发山林水泽之地。他十分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对都江堰的维护,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要务农殖谷,令军民“衣食足而后用之”。诸葛亮对农业的重视,是蜀汉能够和魏晋抗衡几十年的重要原因。

蜀汉在外交上坚持“以攻为守”,这又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由于长期发动北伐战争,使得百姓的负担加重,“民有菜色”,自然就减缓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限制了益州的开发速度。

二,工商业政策
巴蜀地区虽然面积有限,但是资源却比较丰富,《史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巴蜀产铁铁和井盐,自古以来冶炼业和盐业发达。蜀汉建立后,就将这些资源国有化,实行“盐铁官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三国志》载:“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迁盐府校尉,校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巴蜀地区的纺织业也十分发达。当时巴蜀生产的蜀锦十分有名气。诸葛亮于是将蜀锦的生产国有化。他在成都建立了官营的蜀锦生产基地,因此成都有了“锦城”的称呼。蜀汉的蜀锦远销江东等地,成为了蜀汉重要的财政来源。诸葛亮也曾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蜀汉对益州的经济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蜀汉对外贸易的另外一大项目就是马市贸易。蜀汉西部地区接近青藏高原,是着名的产马之地。而东吴没有马,于是需要从蜀汉购买马匹。另外,三国时期,饮茶之风开始兴起,蜀汉开始向中原和江南输入茶叶。可以说,中国早期的“茶马贸易”就此出现了。

蜀汉以盐、铁、铜、锦、马、茶等输入外地,使得巴蜀成为三国时代的产品输出地。同时,巴蜀也成为沟通中南半岛和中原、江南的贸易通道。左思的《蜀都赋》夸张地写到“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蜀国人口较少,限制了本国市场的发展。

三,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开发
南中地区,也就是云贵高原一带,在汉代被称为“西南夷”。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之后,就将这里的四个郡拆分为了七个郡,并启用当地的大族为官,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

诸葛亮之所以要平定南中,一方面是想稳定后方,避免巴蜀陷入四战之地,另一方面就是想获得南中的资源以及兵源。平定南中,诸葛亮“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南中的大族又“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给军国之用”。根据王瑰的《铸币业和铜业视域下的蜀汉经济特征》一文分析,东汉末期,巴蜀的铜矿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而南中的铜矿相对充足。蜀汉得到南中,也有利于开发当地的铜矿资源。

E. 蜀汉的经济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着的反差。
由于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北方的曹魏集团不一样,因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州郡农业经济。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史书上关于他“务农殖谷,闭关息民”;“闭境劝农,育养民物”,“休士劝农”等记载,比比皆是。他反对“妨害农事”。认为“使民心不乱”,才能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据《水经注·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护一个水利工程,可谓前无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对农业生产的命脉——水利设施的重视。由于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理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现一片繁荣景象。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今德阳)、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亩产三十斛以上的记录。
诸葛亮在发展州郡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见于记载的,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屯田于渭滨。史书云:“(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末,姜维率兵士屯沓中种麦,说明军屯仍然存在。除军屯外,又设有民屯,且民屯长官由同级行政官员兼领。史载:吕乂(yi,音义)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便是其证。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遭受如中原那样严重的破坏,没有广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规模也不如魏、吴大。尽管如此,它对减省军粮转运之烦,减少小农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诸葛亮征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为庲降都督(今云南曲靖),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屯垦,政绩颇着,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他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二郡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所用充足。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就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重视内部安定,没有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能持续稳定发展。直至蜀末,犹谓“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也未受到根本损伤。 在蜀汉农业发展的同时,工商业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刘备刚定益州,立即实行盐铁专卖,把这两个“利入甚多”的部门抓到政府手里。为此,设置盐府(或曰司盐)校尉,下设盐府典曹都尉,掌管盐业。蜀中素来富有井盐、铁矿资源。史载,蜀地“家有盐泉之井”,临邛的井盐,“一斛水得五斗盐”,产量不低。至于临邛的铁冶历史,更可追溯到汉代。蜀汉政权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武器制造。盐铁官营,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盐、铁之外,蜀汉的丝织业,特别是织锦业,上经两汉,至汉末三国达到发达时期。刘焉、刘璋父子治蜀期间,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了。否则,刘备据有益州之初,就用现成的蜀锦赏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象了。到诸葛亮治蜀时,设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晋左思《蜀都赋》形容其繁盛状况是:“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黄润比筒,籯金所过”。织锦业的规模和产量提高了。
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终蜀之世,锦和其他丝织品的产量一直较高。以至蜀亡之时,库存锦、绮、彩、绢尚“各二十万匹”。锦、绮都是名贵而技术要求极高的丝织品,能生产如此之多,充分显示出蜀汉手工业生产的昌盛和发达。据专家考证:“蜀锦之盛,当在蜀汉之世”;“蜀中工业之盛,较之中原各地,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
农业生产是手工业生产的基础。蜀汉手工业的繁盛状况,反过来说明了诸葛亮及其继承者治理蜀汉,的确卓有成效,农业及整个社会经济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蜀汉的商业可分两类,一类以交聘、互市的形态存在。如诸葛亮曾以川马、蜀锦作为和吴交聘的礼物,而魏国所得之蜀锦,则“市于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于各国币制及币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这是属于第一类。至于蜀汉之境内贸易,通用货币,则属于另一类。如刘备刚平定益州,在府库被将士抢光之后,为了重新筹集军资,曾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百大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数月之间,“府库充实”。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样显示了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蜀汉货币的流通,交换经济的活跃,长期胜过中原。蜀都成都,商业也相当繁荣。左思《蜀都赋》形容成都的商业时说:“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由于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各种奇珍异品,均穷极于时,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
总之,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益州地区社会经济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刘备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经济仍是比较好的。其后,虽然由于连年北伐,经济发展受到一些影响,但由于益州基础和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不是处于危机之中。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入蜀后,巴蜀地区财政混乱,刘巴提出铸直百钱,平衡物价,解决问题。当中五铢钱与直百钱并用,钱面有铸字“直百五铢”、背有“好右有为”,为犍为郡所铸,从中知道蜀铸钱不只在一地。
而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时所写的一种文体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其中的代表。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今陕西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出师前向刘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刘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出师表》就是关于军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临行前又上表奏疏(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 。 刘备墓是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史称惠陵。在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内之正殿西侧。
史载,公元223年(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白帝城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五月梓宫还成都,八月葬惠陵。后主从诸葛亮之意,先后将甘、吴两位夫人合葬于此。 墓拔地而起,呈圆堆形,高12米,周长180米,占地3亩,形若小丘。茔上树木参差,墓边古柏森森。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照壁长10米,高5米,正中镶嵌菱形石雕 。

F. 曹魏和东吴有赚钱的方法,那蜀汉是靠什么赚钱

前言:


常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热武器时代,也同样是冷兵器时代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个朝代,只要打仗,便没有不花钱的。正因如此,要论古代最烧钱的东西,那一定非战争莫属。战争一旦打起来,消耗的不仅是金钱,也同样会消耗大批人力与物力资源。



吴蜀地缘政治有明显局限性

显然,这种入不敷出的经济模式,很容易便走向崩溃。与曹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比,吴蜀两国最终难免走上发行大面额货币剥削百姓的经济手段。地缘政治带来的局限性,在所难免。

G. 人少地小的蜀汉,为什么能够支撑五十年

对于一些熟读演义的三国迷来说,谈起蜀汉政权,给大家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大义凛然且勇将辈出。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三国武功前六名占了四位的蜀国,想来也是国力强盛吧。然而这些都是评书和演义给大众带来的想当然,事实上西晋统一中国时,蜀只有28万户,94万人口,同期的东吴则有52.4万户,230万人口,魏则有103万户,443.28万人口。可见蜀国最为弱小,而“反面人物”曹操开创的魏国则比蜀吴加起来还要强大。

益州自古物产丰饶,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东汉末年中原战乱频仍,蜀地为刘焉刘璋父子占据,依仗山川险阻,远离战火,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但刘备入川之时,与刘璋进行了历时三年的战争,益州百姓一度“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使原本比较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致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这与演义中描写的仁德之君刘玄德的形象,可说是大相径庭了)。此外,蜀吴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大大损耗了蜀汉的财力军力;而诸葛亮时代的南征北战,同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资。由此看来,仅有一州之地的蜀国,实力在三国中居于末位,也不足为奇了。那么,是什么能够让贫瘠的蜀汉政权连年发动战争,支撑了近五十年的光景呢?

锦作为中国传统的高级多彩提花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锦以精练染色的桑蚕丝为经纬原料,多使用各种金银线,其织造方法不可胜数。在中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先秦时期生产工艺已然成熟,而其他三大名锦的兴起尚要等到宋朝。西汉时,蜀锦已自成特色,但数量稀少,并不出名。到了东汉明帝时期,蜀锦品种和花色极大丰富起来,不仅行销全国,而且通过西北丝绸之路远销西域乃至欧洲各国,成为了西方贵族眼中难得的上品。

蜀锦美轮美奂,蜀刀削金断玉,有这两项技术支撑蜀汉的商业,才能令孔明及其后继者屡次征伐而仍能留有余力。这些技艺是我们祖先极尽聪明才智,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后世在评书演义中为那些枭雄猛将们的事迹击节赞叹时,不妨看一看这些真实的历史,看看那些隐藏在幕后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们。

H. 蜀汉政权经济方面是怎样的景象

蜀汉政权的社会经济有持续稳定的发展。蜀汉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继续维护都江堰等水利设施,水旱由人,使成都平原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蜀地本来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饶,加上诸葛亮的精心治理,农业产量很高。处于都江堰灌区的绵竹、广汉一带的水田,保持着高产的记录。

此外,盐、铁、织锦业也很发达。特别是织锦业,蜀锦的产量就相当可观,驰名全国,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由于蜀汉自然条件好,加上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的悉心经营,直至亡国,社会经济也有发展势头。

I. 蜀锦在三国有多重要呢

蜀锦,顾名思义,就是专指蜀地所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

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历史最为悠久。蜀锦对我国乃至亚洲、全世界的丝织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蜀锦发于上古,兴于春秋,盛于秦汉,锦官城、锦江等名号皆是因蜀锦而来。

很明显,曹丕说这句话的目的不是要表明他自己织的锦有多好,主要目的是贬低蜀锦。当时蜀锦风靡全国,魏国上至高官贵戚,下到地主富贾,都成了蜀锦的忠实粉丝。

要知道蜀锦价格十分高昂,人们追求蜀锦就意味着魏国的金银钱财会源源不断流向蜀国,继而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能逼得一个皇帝自己纺织,关键还能引来他的一番“诋毁”,可见蜀锦的影响力确实霸道。

后语:

蜀地作为中国丝绸文化发祥地之一,它所造就的蜀锦在大汉江山中霸道的穿行了四百余年,在悠悠历史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蜀锦之所以霸道,主要得益于先民过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工艺。一条条交错的丝线,饱含着先民对工艺的严苛要求,对匠人品质的孜孜追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J. 请问三国时期曹魏,孙吴,蜀汉都以什么为经济来源,经济区都在哪里

三国时期的曹魏,孙吴和蜀汉都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来源,其中还有一些手工业,曹魏的经济区主要在黄河流域,孙吴的经济区主要在长江流域,蜀汉的经济区主要在四川盆地

阅读全文

与蜀汉经济来源哪个产业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经济学家计算存钱多少可以不上班 浏览:40
他的家庭非常幸福用英文怎么说 浏览:572
最幸福的猪岛在哪里 浏览:343
山东打加强针健康码变什么颜色 浏览:351
为什么美女下场都不好 浏览:295
乡镇事业编往市里调入哪个单位好 浏览:513
女人如何成为婚姻赢家 浏览:403
没有爱情之前要做什么 浏览:20
爱情受伤的心怎么复原 浏览:842
告别了昨日的爱情叫什么名 浏览:138
如何客观的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浏览:396
社会事业领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浏览:120
村集体经济应该怎么发现 浏览:571
婚姻家庭到底给女人带来什么 浏览:639
38度中国故事酒多少钱 浏览:937
机关事业单位丧葬费怎么领取 浏览:5
经济法哪个版本比较好 浏览:188
我很幸福具体说的什么 浏览:686
78年配90年婚姻怎么样 浏览:446
怎么做真皮和健康 浏览: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