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状态 > 经济学在哪里不适用

经济学在哪里不适用

发布时间:2022-06-21 00:17:55

1. 为何西方经济模型不适用于中国学了几年经济学,中国的经济为何让我看不懂,觉得自己完全白学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中国是人制的国家,少数利益集团主导的市场;西方经济模型适用的是法制的市场经济,你硬要用英文的语法来解释文言文的修辞,不白学才怪。
其实中国的经济你不用去解释,你只要从少数利益阶层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2. 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无效

西方世界从经济学创建至今的两百多年来就一直经济危机不断,通胀不断。看西方经济学自创建以来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失业、通货膨胀、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财富蒸发等等问题,西方的经济学理论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还加剧了这些问题发展和演变,种种的事实都说明西方经济理论的无效。从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西方经济理论无效是很多经济学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到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之后,西方经济理论无效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共识。经济理论无效的一个明显例证就是没有经济学名家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有着众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美国,现在反而经济发展停滞。这恰好证明西方经济理论根本敌不过中国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经济理念。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无效,要分几个面来论述。

一. 方法论问题

西方经济学理论创建路径依赖的是牛顿科学理论的机械静态分析方法和模式。在工业革命之后,欧美生产技术发展得益于物理和化学的细致化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科学研究。物理与化学研究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但是,一开始,西方经济学理论创建者们就将经济学理论视同为自然科学研究,他们假设人是同质化的理性人来创建经济学理论。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人有理性,在处理同样的事件,相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更别说不同的人之间存在不同的选择和判断。社会科学不是同质化物理和化学研究可以类比的。可是西方理论研究者却热衷于将经济学研究科学化,将不可重复和可逆的人类行为类比于同质可逆的物理研究。

我国现在的高等院校全都受到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导师们要求学生完成论文必须按照,开题设定题目,罗列研究现状,提出假设理论,从显示中找寻理论与事实吻合的证据,一旦有证据则理论成立,不符合则修改假设再行验证。(这是哲学问题从传统方法到波普理论,论述复杂,这里简略)。波普理论只适用于成熟的科学理论研究,例如对于牛顿引力理论,大家多次验证其正确,但只要有一次观察到的现象与该理论不符合,那么,牛顿的引力公式和理论就不适用了,就需要其他的理论来替代。例如爱因斯坦理论。波普的方法和模式只适用于成熟理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波普理论的正确性,其研究方法和模式成为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变异为理论不怕出错,理论就是试错。试想一下理论从来就没有正确过,哪来知道社会实践的效用?在这样研究模式指导下,经济理论哪能有效?

初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着眼于发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规律,如价值规律、劳动价值、剩余价值、交换理论、消费与生产等,还是有其可取之处。到后来随意编造,不断试错,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已乏善可陈。看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个获得者中,有两个作者的理论就是相互矛盾的,就知道西方研究者的无奈,反正都说得有道理,也许真理救灾矛盾之中,这就是西方人的奇葩想法。

举例说明西方假设验证理论方法和模式的不可行。例如青蛙博士研究跳蚤,它将跳蚤放置于玻璃瓶中。假设跳蚤的听力器官是跳蚤的脚,那么跳蚤在收到外来声音刺激之后就会有所行动,毁掉跳蚤的听力器官,那么跳蚤对于外界声音刺激则阿弥反应。实验进行正常的声音刺激可以激发跳蚤活动,而一旦跳蚤听力器官受损,那么就对于外界声音刺激无反应。从实验中就可得知跳蚤的听力器官是跳蚤的脚。结论的荒唐说明,此类研究模式荒谬。因为人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很全面,无法像观察跳蚤一样,因此假设的理论设定会有很多错漏。类似跳蚤研究的实验只可能出来错误理论,可怕的是大家还以为是正确的。

将不同的人视同为同质化进行科学研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弊病,而且将社会科学研究机械的套用自然科学研究模式来进行研究则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效的一大原因。

二.经济理论数理化的谬误

经济学理论为了通俗易懂和科学化,经常的用模型和公式来说明经济理论。表面上看模型和公式好像可以替代文字性描述,但社会科学的定性分析与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有天壤之别,其中存在着很多的荒谬之处,下面仔细分析。

先看数理应用怎么泛滥化。哲学家罗素在分析语言悖论时,发现语言悖论的出现是因为主谓语判断上出现逻辑混淆,例如:某个岛上的理发师说:“我为岛上的所有居民理发”这个就是典型的悖论,所有人包括他自己,而他自己是无法为他自己理发的,这就是因为主谓称谓出现的悖论。为了解决逻辑悖论,罗素在后来引进了德国数学家弗雷德的数理逻辑模式来解决语言悖论,典型的表述是2+2=4,因为这样的成功使得人们对数理化模型的科学化出现倾向性的迷恋。再加上,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妙用,如物料分配、仓储管理,最短路径等的求解。

经济学理论研究上为了科学化,更是大量的引入数学模型和高级科学但是这样的的数学运用只是运用于单一简单的问题解决上。到了复杂模型和复杂事物上就会出现谬误。

首先数理学的成立是逻辑与概念的统一和同一,在经济理论使用数学模型替代时只注重模型是否成立,而忽视了数学概念上的统一和同一。例如一美元在价值上现在是一盎司1200美元的一美元这与二战后的一美元的价值是大不相同的,那时的一美元价值是一盎司35美元。如现在的一百元人民币只能买25斤大米,而70年代一百元人民币则可以买800斤大米。时间的不同则在价值上会出现很大的不同,这就违反了数学同一概念下运算的逻辑,因此模型和公式的运算只能是错误的,这是经济学理论数理化在逻辑上必定出现的错误。

再有,数学推理过程是可逆的,而经济学过程在实际上却是不可逆,使用数理化模型和公式就很容易误导或误推。例如:某地旅游客人的增加与垃圾和苍蝇的增加是正相关的,但我们不能够得出培殖苍蝇或增加垃圾来以此增加游客的结论,因为经济上的结果和结论都是不可逆的。这与数理化模型的可逆式推导是有很大不同的。

还有数理公式和模型的推论之中由于定义的不同会出现明显悖论,如3等于3的平方再开方等于正负三,这样就会出现3=-3的结论,如果不明白开方的定义就会出现错误的结论。而经济理论的演绎上所谓的假设大都难以正确,例如,理性人的设定,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专家证明理性人最大化的利己选择是错误的假定。因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无法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选择,而且人们很多都是在不理性的情况下做决策。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菲利普曲线,以前大家都以为此曲线表明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政府可以通过推高通胀来增加就业。可是卢卡斯证明了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并且说明政府无法用通胀扩张来持续增加就业。而通胀增加就业的错误结论却一直影响着各国政府。这就是经济理论过分数理化的危害。

还有经济理论的数理化基础就是统计数据和会计数据,而明白统计和会计的人们就知道,统计和会计由于定义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论,统计数据和会计报表也是不可靠的。统计上的平均数有中位平均数和众数平均数还有总体平均数,一个平均数就会有不同的数值。而且统计数据会存在误差,和可以的忽略,因此难以精确。而会计猫腻则更多,因为会计报表上的科目定义和理解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报表,高明的会计师可以将亏损的报表调整成为亏损少或者没亏损。例如大家知道2007年我国实行的会计的公允值方法。所谓的公允值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例如:某上市公司向银行贷款十亿人民币,亏空了。企业无法偿还银行账务,这对于银行来讲是坏账,对于企业来讲是债务。可是实行了公寓之计算之后,银行通过免除企业的债务获得企业的股权,也就是将债务转为投资,这样企业就一时见获得了投资又免除的债务,在资产负债表上就马上出现了大的盈利,这就是2007年的所有上市公司业绩飙红的奥秘。也造就了2007年雷曼事件西方世界股市大跌而中国股市大涨的局面。

所以会计和统计由于定义和管理的不同,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含义。那么依据统计与会计的经济学理论的数理化又有什么可靠呢?

经济理论数理化的荒谬性还有很多,如效用序列化不精确与精确数据的不对等,模型设定、假设条件的不科学等等谬误这里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毛病就是过分依赖数学。看近期获得诺贝尔多数的经济学家,大都是通过数学模型或曲线来分析经济的。数学是一门科学没错,但数学的推导有其限制性,如要同质的项才能累加和类比。而经济学研究的人虽然在生物学上讲是同质的。但在经济行为上确是不同质,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购买欲望。2=2可以等于4,但两个梨加两个苹果就不能够等于四个苹果。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同质化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通病。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没有普适性。因此经济学研究中定性要比定量重要。

下面举例说明。如美元的汇率,如果大家以近期的波动变化为依据,也就是通过曲线来分析就难以把握美元的趋势。因为上下波动的曲线是看不出来美元购买力的变化趋势的。而定性分析就很容易看出美元的购买力变化。二战后35美元可购买一盎司黄金,而现在需要一千一百美元才能购买一盎司的黄金,因此美元的长期发展趋势就很明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元的长期趋势是贬值的!这并不需要什么模型和曲线来说明,也不需要什么就业数据、非农就业数据、什么CPI\PPI、什么季度生产增长率来说明。用定性分析就很容易明白。所有的数据和模型是美国佬用来糊弄人的。

经济原理不明白,而滥用数学分析就很容易受到欺骗,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如美国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分为优质抵押债券和次级抵押债券。次级和优质的区分是以违约率来确定的。具体的是以工资收入的高低和还款能力的高低来确定违约率的高低。违约率是一种数学概率的运用,那就是在一千个案例中有多少个类似的违约,通过统计得出来的。而统计的数据是全社会或全行业的发生案例,其发生的案例也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统计得出。其中具有很大的不可比性。如过去的优质抵押违约率5%,而经过金融危机后优质抵押就有大量的违约,违约率已大大上升。而衍生品的设计也是根据违约率来设定保险金额的。保险的原理是根据违约率来确定保险金收取费用,是用大概率事件低费用来覆盖小概率事件的高费用,保险公司赚取其中的“水钱”。但是统计得出的违约率或者损耗率是根据整个社会或行业来进行的,而保险公司则是松散的,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发生的案例。也就是说社会上存在多家的保险公司,所有的保单不会再同一的保险公司里购买,因此就会出现个别保险公司的物理赔付,也就可能发生保险公司的破产。保险公司的破产就会出现金融企业的保单无法承兑的现象,就就会引发赎回导致金融企业的资金断链。究其原因,就是经济分析上过分依赖数学,将不同质和不同时期的案例进行叠加,并加以分析。所犯的毛病就是将不同的类项相加的简单数学错误。数学是苛刻的,只有在相同条件和相同时间里同质的项才可以进行叠加推演。而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世界中,又有多少同质同期同量的经济人案例可以进行数学推导?,因此出现谬误就在所难免。

3. 经济学在什么时候不起作用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问题,理论上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以解释各种经济环境和问题的,但是这样的话经济学家为什么还会允许经济危机的现象发生呢,很简单,和每一门科学一样,经济学也不是绝对完善的,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到新古典,经济学从无到有现在也是一直发展着的,不可能对所有现实都有准确解释。

4.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政治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不适用

西方经济学在我国也适用啊。。大学里面经济学都是要开西方经济学这么课的。
西方经济学主要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提出的关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对其批判的理论。根据我国国情,都是需要学习的~

5. 经济学的规律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么能否举一个在生活中经济学不起作用的例子,并说明不起作用的原

经济学起作用的前提是理性人假设,只要不满足这个假说,那么经济学就不起作用。比如一个人为了他人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学规律,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放弃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成本显然远高于救人所能获得的收益,因此,它不符合经济学规律。

6.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究竟适用吗

基本原理肯定适用,但理论和实践肯定有差距。

7. 经济学上有什么理论上不可行却发展得很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轨经济体,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目前,我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在经济高速增长中,我国也成功避开了数次金融危机,没有爆发过大的系统性风险。应该说,我国的转轨转型和改革发展总体上非常成功。

但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在前行中也不免遇到了种种问题。“中等收入陷阱”近在眼前,需要我们“奋力一跃”;在崛起中,势必与既有发达经济体产生一些摩擦;伴随高速发展,环境、房价等问题暴露出来,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发展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存在矛盾……中国经济要想真正转轨成功,迈进高质量与高收入阶段,需要直面这些现实问题,攻坚克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提供的精神养分,尤其是能更准确解释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

不少发达经济体的腾飞都得益于在不同阶段采用了合乎实际的经济学理论。比方说,助推美国经济复兴的“罗斯福新政”,其不少内涵与后来的凯恩斯主义暗合;“里根经济学”与“撒切尔主义”实际上信奉的是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的理论,直接促进了当时英美经济的繁荣;新加坡的腾飞,与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分不开的。

上述例子表明,各国有其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因而需要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但中国的情况似乎更复杂,因为目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源于西方,没有哪个单一理论能完全准确地解释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增长,并为接下来更艰难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方向性指引。对此,我国不少经济学家都进行过反思。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作为当下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交易能够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但这一结论依赖于很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在中国的现实中几乎无一成立。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市场会失灵,只有通过政府干预,才能恢复市场的有效性,但矛盾的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也是建立在给定的假设与理由中的,而这些理由与假设也有许多无法成立。据此,张维迎认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是目前为止对市场经济理解最透彻、最正确的经济学说。经济学家夏斌持有与张维迎较为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建立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应当博采众长,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理论有许多优点,应当是重要的学习对象。

有趣的是,张维迎的“老对手”林毅夫也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但他给出的方案与张维迎不同。他认为,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造世界上苍白无力,因为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把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外生的给定的最优结构,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扭曲的内生性,直接把转型的目标作为转型的手段,这使主流经济学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碰了壁。因而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这一理论更能解释中国。

学界的百家争鸣与学术交锋,更说明主流经济学理论确实在中国的运用方面出了问题。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想成功,必须推行市场化、私有化、宏观稳定化改革,而且这三化的改革必须同时到位才会有效果。但我国的转轨并未遵循这一范式,而是采取了双轨制渐进式改革,同样取得了较大成功,这说明新古典主义未能很好解释中国的改革转型。新古典主义也在解释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上存在缺陷,因此自我演进出了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涉及人力资源投入和知识储量的自我积累,认为这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长的根源,因而提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并且是全要素生产率越大越好。该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的增长原因,但它同样不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林毅夫认为,内生增长理论很难讨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促进经济的机制和条件有什么不同,很容易让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去追求和发达国家同样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在物质资本有限的条件下,单方面追求人力资本的提高。

因此,我们亟须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创新,因为经济学理论需要先解释好中国,才能更好地助推中国经济。夏斌认为,中国学者要想在较宽意义上的普适性方面真正创造“中国学派”“中国经济学”,绝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形成独特的、系统的思想体系,需要学习马克思、马歇尔、熊彼特等学术大家,善于从前人积累的知识宝库中汲取养分。

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确要秉承开放的心态,取各流派之所长,挣脱数学工具的束缚,并且不迷信权威与主流,不流于简单的总结堆砌,而要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比方说,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均衡;市场是企业家不断创造和利用新信息,发现和获得盈利的协调过程;证明市场的有效性根本不需要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而市场真正的破坏力量是政府对市场没有约束的干预。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对于我们反思政府过度干预、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地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指引意义。再比方说,熊彼特对于企业家的定义、对于“破坏性创新”的思索、对于企业家精神的推崇,都能够为我们坚持以企业为市场创新的核心、弘扬企业家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在要市场自由还是要政府干预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实践与经验教训相当之多,从制度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中可以汲取很多养分,没有单独哪一学派能给我们提供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思想和理念决定了我们的前途命运。既然主流经济思想和分析框架存在弊端,不适用于中国实情,我们就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改造甚至重建,取各派精华,创建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学理论。

8. 请举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里面,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做慈善,经济学规律是不起作用的。
经济学三大规律分别是:马克思发现的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和刘德发现的财富规律。
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价值规律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揭示了商品经济变化和发展的奥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价值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出自《资本论》,作者:马克思。
2.剩余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剩余价值实质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工人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的意义和作用:剩余价值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揭露了任何雇佣劳动生产制的本质,揭示了雇佣社会的财富不断增长的源泉。
财富规律
1、财富规律出自《财富论》,作者:刘德。
2.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是存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3.财富规律的意义和作用:财富规律的研究成功,揭示了贫富差距产生的本质根源,丰富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彻底地改变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看法,证明了先前任何人类社会发展学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不是在光明中摸索。
在价值规律中蕴藏着财富规律,价值规律的发展——财富规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实质就是能力的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能力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商品传递给另一个商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1)、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一辆汽车要比一辆自行车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汽车的价值量要比自行车大。饲养一头大象要比一只母鸡耗费的劳动量多,那么作为商品,大象的价值量要比母鸡大。因此,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人类劳动多,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耗费的人类劳动少,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小。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2)、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如果一把斧子交换15千克大米是等价交换,那么10把斧子就可以交换150千克大米。如果一担米交换十尺布是等价交换,那么10担米就可以交换100尺布。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大,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大;商品的价值量小,那么交换的价值量就小。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3)、根据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一件衣服标价50元,一张桌子标价100元,一公斤蔬菜标价3元,那么,十件同样的衣服就标价500元,十张同样的桌子就标价1000元,十公斤同类蔬菜就标价30元。因此,商品本身的价值大,那么价格就高;商品本身的价值小,那么价格就低。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4)、同理,如果50元能购买到一件衣服,100元能购买到一张桌子,3元能购买到一公斤蔬菜,那么,500元就能购买到十件同样的衣服,1000元就能购买到十张同样的桌子,30元就能购买到十公斤同类蔬菜。因此,货币量大,购买的能力就大;货币量小,购买的能力就小。这就是价值不均衡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可见,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价值规律中,马克思对价值的质、量、表现形式的转换和传递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为财富规律的创立提供了坚实依据。
(5)、财富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在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过程中,能力大,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大;能力小,体现出来的能力就小。只要存在着能力的转化和传递,财富规律必然起作用。

9. 经济学原理真的在现实面前失效吗

经济学原理,是高度总结出来的一种结论,不能拿它就某个狭窄的经济问题来讨论,说这个原理怎么怎么不适用,有些经济学原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它的价值,也不是说这个原理放置四海皆准,狭窄的、短期的经济现象,都不能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那样就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也失去了这个原理的价值,你说的和现实不符,那是短期和狭隘的研究层次决定的。

10. 西方经济学理论为什么不适用于中国

西方经济学理论,本身有“理性人”假设前提,而且其研究的基础建立在完全市场之上,是不能完全适用于我国的。

阅读全文

与经济学在哪里不适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乡镇事业编往市里调入哪个单位好 浏览:513
女人如何成为婚姻赢家 浏览:403
没有爱情之前要做什么 浏览:20
爱情受伤的心怎么复原 浏览:842
告别了昨日的爱情叫什么名 浏览:138
如何客观的看待中国经济放缓 浏览:395
社会事业领域主要是哪些工作 浏览:119
村集体经济应该怎么发现 浏览:571
婚姻家庭到底给女人带来什么 浏览:639
38度中国故事酒多少钱 浏览:937
机关事业单位丧葬费怎么领取 浏览:5
经济法哪个版本比较好 浏览:188
我很幸福具体说的什么 浏览:684
78年配90年婚姻怎么样 浏览:444
怎么做真皮和健康 浏览:355
如何让人轻松获得幸福 浏览:685
徐文长是从哪个民间故事出现的 浏览:516
幸福温暖的歌曲有哪些 浏览:440
四川省富顺县经济如何 浏览:815
如何正确教导孩子的生理健康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