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育是如何为国家、企业培养人才的
1.教育是培养我们国家人才的关键,最需要解放思想,在教育战线, 由于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和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本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通过学习科学讨论,查问题、找差距_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广大教师的思想活力_能动脑筋想办法_转变观念谋发展_解放了思想,统一到扩大开放_加快发展上来。认识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_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_才能结合新的实际_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教发展任务_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新局面_为发展教育事业作出新贡献_只有认真贯彻“36”字治教方略_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_深化改革_戒骄满_找差距_才能开拓创新_促进我登封市教育大发展。
2.通过学习讨论_认识到我们教师每个人都是学校主人_个个都是发展的重要一环_树立了发展意识、明了了开放需求_确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_明确了学校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与办学特色_ 以育人统揽全局_统一思想_与时俱进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掌握了以往学习中学不到的知识点_对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了_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_更加明确了努力方向_ 明白了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以“新_细_实”三字工作要求我们自己。我们还会以三十六字治教方针中“以质量为英雄” “以表率带作风”弘扬务实作风。教育教学方法要创新。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人_始终意气风发地为振兴中华而教学,并传承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教师们_特别是小学的全体教师们_应该勇于探索_大胆创新_创新出更多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_为小学生所接受、所欢迎的教育教学方法_在工作中能够准确地回答和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问题_无愧于这个时代光荣的称号。身为教师_在要求学生的同时_也应该提高对自身的完善。从知识、思维、修养等各方面去发现缺点_进而改正。智者说_ “如果你想要抓住沙子_你抓得越紧_沙子就会从你指缝中流出_只有你的力气适当_沙子才会握住。 ”所以_我们对学生的爱如何把握住爱的“度”的问题_是十分关键的。我认为这主要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_为家庭与社会服务_以优质的教育造就更优秀的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_满足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上。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做到_
3.强化服务意识_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_为家庭服务_为社会服务_实践教育要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方针_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_教育教学改革及方法、模式的选择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_注意团结普通群众_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进步。要有奉献精神_ 当我们个人利益与党、 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_我们就应该以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_必要时能牺牲个人利益_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_维护自己的正当的权利_但不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事业心强_ 以事业为重_能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_有爱心_热爱学生_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_加强师德修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_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_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_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_甚至一言一行_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_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_我们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_通过言传身教_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_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4、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学生_还要把学生当做朋友_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教师要尊重学生_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_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更新教育观念_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_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_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社会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_他们的气质、兴趣爱好、性格、智能也各不相同_这就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创造性_必须因人、因时、因势利导_因材施教_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_而不是选择
❷ 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是什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其职业特点不仅仅是授业解惑,更是人们心灵的导师,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主要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职业崇高性的认识:
1、重要性认识:建设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2、幸福感认识: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专业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和使命感。享受幸福感是指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社会地位的提高、进而获得社会给予经济上的肯定、有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同时要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有勇气接受不可以改变的、用智慧区分二者的不同;
二、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1、具体内容:爱国守法、敬业爱岗、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榜样示范: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勤于创新、心存高远、信誉示范。
3、要求不能过高:严于律己、宽容待人。
三、职业规划:
1、制定职业规划是为了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教师确定发展目标、有助于教师适应未来的竞争和社会的需要、有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
2、如何制定职业规划:了解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充分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充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制定发展目标与行动策略。
3、优秀教师职业规划心得分享。
四、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个人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2、师德:时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良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换位思考、勇于承认错误、多表扬少批评、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2)、责任心
3)、为人师表
五、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1、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2、校本培训;3、自我提高:向学科老师学习、向不同学科老师学习、向书本、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
❸ 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去立德树人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第一,做好一名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
第二,做好一名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良好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三,做好一名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和技能。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俗话说,前人强不如后人强,家庭如此,国家、民族更是如此。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第四,做好一名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衷心祝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学生喜欢和敬佩的好老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师。
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求学者一般尊称教育者为“师父”,他的涵义是以师为父,还有一种说法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行为,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举手投足均会列入学生的求知视野,并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未来。
以上。
❹ 辩论:教育应该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培养
开篇立论
刚才对方辩友陈辞滔滔,气势逼人。可我想说的是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将个别情况片面地概述为一般情况.。以支流代替主流。
我方的观点是:教育应注重知识传授多于人格培养。(反方)
首先,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先教而后育,传授知识为主。而传授知识则包括了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素养知识,以及做人待人接物的种种知识的传授。并强调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包括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 , 也就是说,知识传授便已经包含了对于人格的培养。这不仅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活化嬗变。
其次,我们今天的论题强调突出的是“多”字,这对于教育来说无疑是知识传授。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是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还是在校期间进行对于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包括自学能力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动手能力的积累、交往能力的积累等,用来打造自己迈向社会的基石。
对方辩友口口声说教育应注重人格培养多于知识传授,但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你的人格谈何塑造,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培养?
我们都知道传授和培养都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都需要知识来支撑,但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你的人格谈何培养,又以什么为基础来培养?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能造人格",知识是造人格的基础。我们知道,知识是人类一切优秀思想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一个人的人格素养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的,丰富的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从而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没有丰富的知识.要想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岂不成了无米之炊了吗?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就已包含着对人格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撷百家之长,陶冶情操,方有人格之正果形成。正如古人云:知书而达理"书读百卷而是非。
我方并不否认人格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看清楚,知识的传授是教育的首要目的。而人格的培养只是知识传授的一部分。
我方不能保证有了知识就一定能塑造良好的人格,但是没有知识是肯定培养不出良好人格的。就向“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一样。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人格才能更加完善。
因此,我方一致认为教育应注重知识传授多于人格培养。
❺ 怎么才能培养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事业心
让他感知到自己的责任
❻ 浅谈如何做一名好教师
1、关心每一位学生
做一名好教师、特别是一名好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学生。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
2、做一名好老师,关心学生,不能只表现在语言上,要落实到行动上。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使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学生生病,轻轻关心几句,为他送上一杯暖暖的开水,学生是不会忘记你的。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了真情,有了爱,就具有了凝聚力的。
3、尊重每一位学生
做一名好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始终坚持对学生持尊重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礼貌地对待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学生进步的外因,学生自尊自强是他们进步的内因。
4、了解每一位学生
二十几年的教育经验使我懂得,教师爱学生,不是一个纯粹主观的过程,如果学生从来不向他们的老师敞开心扉,学生的心灵之门打不开,那么教育就无法进行。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任何教育都是无效的。
5、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深知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与爱护。而喜欢得到这种师爱的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孩子,而是所教的全部学生。但教师只有一个,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就必须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关心使学生感到温暖,相互影响、帮助、扩大和深化师爱的作用。
❼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社会学家分析,21世纪第一层次的职业当属于高智力集团。因此,近几年,国内企业不惜以年薪50万、100万招聘高级知识人才,组成企业高智力集团。新的职业结构对高级人才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未来的高级知识人才 既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也不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时
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但是,“高级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力:优于“知识”
企业要求的人才不是应试人才,而是做事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系于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近几年,发达国家大企业不惜以年薪10万、20万美元物色一名高级知识人才。他们有远见和新意,同时又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懂得扬长避短,他们的能力应当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
——技术与业务能力。入世后社会将更加需要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产品营销、管道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没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或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淘汰。
——组织与规划能力。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少数领导人士才具备的组织能力在入世后会成为选择职员的重点。比如说设置工作流程、制定市场营销方针、统一调拨财力物力,协调分配任务等都需要高标准的组织规划能力。人的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局限于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
——说服与交流能力。即语言能力,懂得如何表达信息和思想,并能够听取信息与思想的人。公司间的交往要求职员能应付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并具有越来越高的游说能力。同时,在本来节奏快的工作环境中,内部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尽管惜时如金,但没有交流就缺乏动力和发展的源泉。
——数字与计算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是理工科才必备的,入世后绝大多数人才都应当具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公司运作的衔接通畅都离不开数字与计算。
——想象能力。它是白领职工都需要的技能。富于想象力,有利于收集并获得广泛、大量的信息与知识;想象力还可以开拓思维方法及观察的视野,换一句话说,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文理贯通能力。文理贯通要求职员学会利用个人天赋提高工作经验,各种知识的融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文科积累的教育经验与理科的专业技能的结合将是明天的白领人士们最有参考价值的学习方向。
成就:超越“潜力”
年薪:取代“学历”?
美国《财富》杂志是这样评价金领的:他们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经营策划能力、专业技能和一定社会关系资源,年薪在15万美元到40 万美元之间。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市对9956户城市高收入家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金领”高收入阶层的月薪大都在1万元以上,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市场价格在80万元左右,有一辆进口车或至少有一辆奥迪、桑塔纳等档次的国产轿车;饮食不超过家庭总支出的1/4。
有些专家认为,年薪在10万元~20万元的属于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的年薪在20万元以上。高分低能的高学历者大有人在,况且目前假学历泛滥成灾,用学历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已是老皇历了。如果一个博士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那么就很难说他是高级人才;反过来,能带来巨大市场效益的大都是高素质人才;另外,一个具有学历和职称,即使他不是高学历者,也没有职称,但他在不断地学习、充实知识来适应社会,这样的人显然就是中高级人才。用年薪来作为所谓中高级人才的标准肯定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在拿不出更好标准的前提下,年薪作为人力资本的一种衡量方式也是可行的。
“英雄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真正的人才不再被学历、出身(国籍)、工作经历而捆绑死。寒家白屋、市井村夫,甚至是“看守城门的门童”都可能是奇人异士。高学历的光环将逐渐被淡化,真正检验人才的是市场,是投入产出比。企业对高级人才的评判最有发言权,因为它是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择人才。因为“赛马”是公开的竞争,在统一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用不着伯乐来“相马”,是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且能够避免伯乐自身的偏颇之处。通过“赛马”机制“赛”出的是高级人才,企业自然会给予高额年薪,因而用年薪来衡量是否属高级人才不无道理。
“大人才”观:挑战“小人才观”
什么样的人是人才?是不是特指那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一种“大人才”观念正在上海逐步建立——据上海市人事局透露,自从该市停办蓝印户口、推出居住证制度两个月以来,有1100多名境内人才获得了上海市居住证,其中20%的获证者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这些本科以下学历的获证者中,既有高中学历的美工,也有中专学历的演员,更不乏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他们在做完一份特殊的问卷并达到“及格线”之后,分别拿到了时效为一年、三年和五年的上海市居住证。
这份特殊的问卷名字叫“评价计分体系”。以往在人才引进条例中频频出现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在该体系中被14项要素所代替。“评价计分体系”虽然考虑了申请者的职称和学历,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取得职业资格、拥有发明专利及取得经认定的专业培训证书都能得分;行业协会对特殊人才的评价和推荐也在计分之列。同时,上海市人事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针对传统工艺、工艺美术、文化体育等各项专门技能分别制定计分标准。
应该说,以职称和学历为标准判定是否人才,是合理的、易于操作的一种办法。毕竟职称和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一种资质,它一目了然地提供了“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水平。
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标准不能绝对化。首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职称和学历的评定和认定,往往掺杂着一些复杂的因素,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全部的和真正的水平。其次,人才是有针对性的,即他在自己所从事的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内才有用武之地。在这种背景下,以职称和学历划线就显得过于宽泛,有可能使人才难以择良木而栖,而用人单位也难以惟才是用;而这种画线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又显得过于狭窄,它使得没有职称和学历的人才空怀一身武艺,使得用人单位尽管虚位以待却只能望才兴叹。这可以说是资源的双重浪费。最后,在人才的认定上,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这种简单化一是指仅以职称和学历这种只能反映人的局部能力的内容分界,二是指它对人才的认定是粗线条的而非细线条的,三是指它是以人事部门为主导而不是以实际需要为主导。这种倾向等于将人才一勺烩,对用人单位来讲,就有可能造成引来的虽是人才、却对不上胃口的尴尬。
因此,上海正在建立的这种“大人才”观,就有了现实针对性。它不但从方向上放宽了人才的定位,而且从技术上完善了人才的认定过程。这种改变对人才更公平,无疑也会更契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的人才市场更加活跃,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注入更多的新鲜力量。
❽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激发个人潜能与开发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才能的黄金时代,如果青少年时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发展,那么,牢固的保守的观念就会形成。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只能借助创造意识和欲望才能释放出来,而保守观念会把创造潜能磨光、扼杀掉。因此,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驰骋想象,埋下创造的种子
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只有打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满足其喜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做某件事情而培养起对这件事的兴趣的,而语文教学法却相反,大多数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语文而逐渐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语文课总是那样的无趣和乏味,走进语文课堂常常听到有学生说:不知怎么学习语文,不知学什么,不知学了干什么等,这就要求教师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启发诱导,语言幽默风趣,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教师要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思考,还要勇于创新。如果学生没有想象力,他们的思维是一个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样的,那是很悲惨的事。因为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人,社会的发展就无法想象”。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2 激发学生的情感,组织课堂争论,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侯,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❾ 怎么培养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培养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生存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思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兼顾课堂课外。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与成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
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才竞争的日
趋激烈,人们对知识与能力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多数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对他们的学习都较关心,但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家长们关心得最多的还只是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他们往往以分数高低论英雄。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是家长、老师“要我学”的意识,他们对学习只是完成老师、家长的任务,而不是一种自我需要。一句话,他们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是善学的基础,我们要以“乐学”促“会学”,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课题,在教学中,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当好向导、演员, 深入浅出,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学语言尽量通俗易懂、生动别致、幽默有趣、有鼓动性,使学生有“学海无涯趣作舟”之感!
如,在教义务教材语文第八册“14 麻雀”时,有老师是这样引入课题的:麻雀,一种弱小的小鸟,面对当要吃掉它那更弱小、更无奈的幼儿的庞然大物——猎狗时,它不顾一切的准备着一场毫无胜算的走向死亡的搏斗,从而使高大、凶猛、可怕的猎狗也从内心感到害怕而
“慢慢地向后退”,甚至连文中的人——“我”也深受感动而“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请问小机灵们,麻雀是以什么强大的力量做到了这不可想象的一切?请带着这个问题用心学习课文,帮助老师解决心中的疑团!
长此以往,老师精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由家长、老师的“要我学”变为“我想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
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学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位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三、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桥梁。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四、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
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
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高层次的积累语言。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可以写出事能感人、情能动人、理能服人的优秀作品来,都是经过无数次
的“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正确的尝试不断保留,错误的不停的放弃才
能得到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勤奋、不断地练习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如许
特立同志有一句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勤
动笔,多加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而语言材料积累的过
程,既是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
五、注重课内外结合。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让学生阅读《水浒传》等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其次,重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此外,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径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综合 能力的提高,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从多方面培 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能开发智力,不断造就创造型的人才。
这篇文章是我从网上帮楼主你搜来的,望采纳,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