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我国四大宗教是什么
我国四大宗教是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的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2、佛教
佛教本是外来宗教,但传入中国后,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彻底中国化了,对于国人的影响十分巨大。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但实际上印度信奉最广的是印度教,而非佛教。
3、基督教
所谓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现在基督教传播十分广泛,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信徒,是所有宗教中拥有信徒最多的。至今主要发达国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导的国家。
4、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传入的,通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后,如今中国国内的伊斯兰教和以前也大不一样了,已经拥有了很多中国的东西在里面,伊斯兰教也使得我国和阿拉伯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伊斯兰教主要传播于亚洲、非洲,以西亚、北非、西非、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最为盛行。
(1)哪些是宗教事业扩展阅读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此三种宗教之所以能成为前三大,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各自被一部分国家列为国教的宗教,如基督教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伊斯兰教在中亚、西亚和北非一些国家、佛教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上述宗教里:基督教包括三大流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其中新教与天主教信徒较多,东正教教徒相对较少;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别,其中逊尼派占多数;佛教则有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派系。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虽说是三大宗教,但三大宗教提倡和平共处,可以相互交流文化。慈悲,博爱,和平,是这三大宗教的真谛。同时这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道教
网络-佛教
网络-伊斯兰教
网络-基督教
2. 我对宗教很感兴趣,和宗教有关的事业有哪些说全一些,懂的人回答
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大,厦门大学等正规大学有“宗教学”、“宗教哲学”等类似专业 。甚至一些大学里的哲学系单独将宗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分离出来。各个大学研究的方向不同,您自己上网搜吧。
就业方向:各地方宗教局、媒体网站的宗教板块工作人员、宗教研究机构等。当然,还有寺院的慈善会,这类慈善会类似义工了,不算标准的职业和岗位,但确实可以救助贫苦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3. 史上重要的宗教事件都有哪些中国的国外的都想了解。
一、中国宗教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中国宗教,经政府认可取得合法地位的,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此外,在学术界中,认为可以体现中国宗教精神的,还包括已没有任何教团组织及活动的儒教和虽有零星会道门活动却无合法地位的民间宗教,以及不容忽视的“新兴宗教”的社会倾向。
中国宗教之现状,是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近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
数千年的传统,主要是多神信仰。中国本土的神,大致有两种来历:一是血缘神,即从祖宗崇拜而推演至公众普遍信仰的神,如黄帝、炎帝;另一是自然神,即从自然崇拜而推演至无所不在、无所不是的神,如天帝、雷公、风伯、山神、水神、树神。前者带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后者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往往一神兼二性。譬如天帝,既是大自然中天的象征,但又有名有姓有籍贯有简历,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所有这些神,中国人都曾信过。但中国终归是礼仪之邦,信归信,还是要对神做些等级的分别。所以,中国的传统神祗,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是人世间等级制度在彼岸世界的一个倒影。中国的多神崇拜,并不像望文生义所想象的那样因“多”而杂乱,那样缺乏“专一性”。这种崇拜的对象虽是许多个体,但这些个体都整合于一个整体之内,其基本精神和宗旨是一以贯之的。所以,当“辞灶”拜灶王时,其最高崇仰还在天帝那里,并不因眼前的形式而改变内在的精神。凡是游离于这个整合体之外的神鬼,都被称为“淫祠”,即没有被信仰的合法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淫祠”是个屡禁不绝的社会问题,但也无妨正统大局。
中国传统的多神信仰发生过几次巨变。第一次在西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以孔子为教主,重新整理了中国的神系。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神,始终以此为基本体系。
第二次巨变在东汉之初。佛教的传入,带来另一个完整的神系。从东汉到隋唐,历时800余载,中国人逐渐接受了当时的“西方”佛教神系,并将其与本土儒教神系结合起来,同时在其刺激下,完善了道教的神系。此后大约近千年的时间,中国人完善了“儒释道”的信仰体系,“三教合一”,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三教各自的高层知识精英在理论上相互吸收。折射到平民百姓那里,虽然有时能分出谁尊谁卑,但常常还是分也分不清楚,甚至达到“模糊”、“混沌”的程度。“宁可拜错,不肯放过”是不少信徒的心态。随着封建时代的结束,传统意义上的“三教合一”已经彻底完成了“合一”的历史使命。“三教合一”是以“儒”为主体而进行的,背后是封建的皇权。皇权倒了,神权也就失去靠山,从此只有分而不会有合。重合,是遥远未来的另一层面的事。
第三次巨变是鸦片战争之后实现的。西洋的神随着西洋人和西洋枪炮一齐降临到中国大地上。中国人突然发现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又多出个现实的“西方”,而这个“太西”的西方诸神从一出场就十分强悍。尽管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基督之爱”的滋味像蜜一样浸润开来,但许多中国人仍然怀疑高鼻子白皮肤的上帝会不会平等地对待矮鼻子黄皮肤的“罪人”。新旧神系的并存,在中国已是现实,但要让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农民,像看待佛那样看待上帝,不是短短苦干年所能做到的。
一、佛教
就生命力和信众及中国化程度而言,在中国最强的还是佛教。汉传、藏传、南传三系佛教,是中国一亿多信教人口中大部分人的崇仰对象。佛教改革,其要点有三:
(-)教义及经典的现代译释。如重修大藏经及择要译释,并编印普及读物。
(二)僧团成员的学历学识培养。如建立佛教大学和各级佛学院。
(三)寺院建设及管理的现代化。如对寺院经济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三点,可以概括为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经济三个方面,可以说与太虚大师提出的“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产革命”一脉相承,只不过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的情况下未能实现,1949年之后历经运动也未能实现,只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才能重弹此调。但是,比起太虚的时代,在这三方面的改革,从本质到形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第一方面,实质是建立佛学研究暨佛学思想的现代体系,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要在大量吸收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信仰,要以信仰去激活建立人间净土思想在社会中的推广应用,以出世精神成就入世事业。在保持佛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使佛学重返人间、贴近社会、服务人生。这需要一整套新的理论准备。但是,对于佛教界来说,学术化不能与信仰冲突,否则就失去了宗教精神。
在第二方面,仍要坚持佛教“戒、定、慧”的原则。在这方面,光沪兄在《论纲》中提到的“入世化(如允许僧道婚娶家居……)”是十分刺眼的。在这一点上,中国佛教决不能向日本佛教学。出家人的超越性,与其无妻无子无家有直接联系。也可以说,僧人如果婚娶家居,在“舍身奉法”这一点上,失去了令人敬仰的理由,佛教僧团也就土崩瓦解了,甚至像一部分日本僧人那样成为职业化的骨灰守护人都没有可能,因为中国人当今并没有将骨灰入寺院保存的风俗。道教之不兴旺,与群众对“正一派”道士的婚娶家居有所鄙视是不无相关的。
中国佛教是否能现代化.是否能面向社会、服务人生,关键并不在僧人可以婚娶。若僧人娶妻则佛教大兴,则不妨一僧一妇,只怕佛教不因此而兴盛反因此而衰乱。
在这方面,关键是深化教育,提高才干。目前,从北传、藏传、南传三系来看,从戒律角度讲,汉地僧人应多向南传上座部派遣学僧。出家人,他们中的领袖人物应该是政治观点鲜明、宗教立场坚定、文化修养出色、奉献精神彻底的杰出人物。出家人要具备常人所具备的学识本领、学历、学位,还要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戒行悟解、法腊法愿。在中国,若有十位海内外知名的大德,百位教化一方的高僧,千位定慧双修的僧众,佛教何愁不兴?而且洋洋13亿人口之中,出现这样一批人物又有什么不好?
与第二方面相关的,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是居士佛教。一百多年来,居士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中,处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在中国佛教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居士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就居士整体而言,其中一部分造诣颇深,堪为师表;而大部分诚信有余.知解不足,与某些僧众一样,需要教育和提高。没有居士作为僧团的基础和护持,僧团就缺乏活力和后劲;没有僧团作为居士的核心和前导,居士就容易流于空谈和狂妄。佛教之改革,居士佛教务须重视。
二是比丘尼众。比丘尼众在佛教历史上虽代有奇人,但依据佛教传统,地位不高。进入现当代以来,世俗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改变,对佛教内部有相当影响。比丘尼众自身的品性特点,也促成了她们的作用日益重要。由于某些社会因素,今后一段相当的时间里,比丘尼众的数量将会有所增加。如何教育、提高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特别的课题。
在第三方面,要改革的内容更为丰富。简单说来,基本上可以吸收基督教的某些建设特点和管理经验。譬如新建殿堂不要再一律延袭旧模式,殿内昏暗狭小,容人甚少,易出事故,有损庄严,不利大众。应以光明宽敞为主导思想,建设21世纪的新式佛殿。
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寺院经济,如何在与世间法相协调的情况下,除接受布施之外,提高自养能力和济众能力,都要有新思路。目前,传统佛教戒律所规定的僧众个人不得私储财物的戒条基本打破,而新的财务制度尚不完善,不少寺院已成为个别人聚敛财富的捷径。此弊不革,神圣遭到亵渎,清净遭到污染,僧团遭到腐蚀,祸莫大焉!
二、道教
道教能否像佛教那样复兴?我执怀疑观点。关键在于道教思想的两极化:一极是极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神,令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无法接受。另一极是极不神,即实实在在的各种各样的养生术,接受倒容易,但与世俗又何别呢?
因此,依我孤陋之见。道教从教义上要强调神的象征意义,神而不神,使现代人能接受;从实践上要强调养生的超越意识,不神而神。
我附带要说的是关于神秘主义。我认为只要人类还有未知晓的领域,神秘主义就不会消失。没有一种宗教是没有奇迹的,没有一种宗教不保留着一个神秘的端点。因此,宗教有一点神秘色彩,不足为怪,应属正常。当然,神秘失去了控制,招摇撞骗,则另当别论。
三、伊斯兰教
作为宗教的具体改革,文化、教育、经济即教理、教团、教产三个方面都是不可少的,对于伊斯兰教,我想补充一些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堪称久远,且与许多少数民族结合密切。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严格规定,如“认主独一”和“厚养薄葬”等,与汉族习俗有诸多不同,所以虽然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了一千多年,汉族人皈依伊斯兰教的并不多。因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仍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兴衰对汉族地区的社会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举足轻重。伊斯兰教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领土完整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果说伊斯兰教也要改革的话,除了上文提到的五个前提之外,还可以在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维护祖国统一完整方面多发挥自身引导教徒的优势。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怀西方之学问,习东土之儒书”的“回儒”,他们以宣扬伊斯兰教为己任,“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为中国宗教做出过杰出贡献,也推动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这个优良的传统在当今的改革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使中国伊斯兰教成为更具中国特色的,与中国当代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以爱国为“伊玛尼”(信仰)的现代宗教,为带动少数民族与汉族一道迈向现代化做出贡献。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我把天主教与基督教放在一起谈,仅仅因为它们都来自西方。作为“洋教”,它们比其它宗教更容易具备现代色彩,但据我所知,与当今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比,中国的两教却保存了相当浓厚的传统特色。要实现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两教仍需努力。两教的教徒近年来有所发展,于是也就出现提高教徒素质的问题,针对两教而言,这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我的专业是研究佛教,所以对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改革,我只能讲这么几句朦朦胧胧的话,如果有关专家能提出更实际的见解,我愿洗耳恭听。
在这里,我还要谈到不在改革之列的三种宗教。
一是儒教。首先要设定它算是一种宗教。是不是可以复兴呢?我看不可能了。但我认为其中不少因素很有价值,值得再思。
首先应论祭祖。从散布于世界的华人传统社会来看,这是维系民族信念和情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不能没有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八个字,语重心长,引伸开来,有一点宗教的意味,起码是庄严肃穆。所以,黄帝陵要祭,每家的祖宗也不能忘记,民风、民德的培育,还要从这里做起。儒教还有许多可取之处,这里不多讲了。
二是民间宗教。民间宗教并不都是邪教,但荒诞不经者居多,且容易吸引信众。对它也谈不到改革,但光靠行政命令取缔也不行。因此,首先要提高信众的文化水平,扩大其知识面;其次是扶正斥邪,鼓励正统的宗教吸收分化这些民间宗教的信众,改迷信为正信。
三是新兴宗教。新兴宗教是将传统与现代杂揉成一片的能手,最擅长臆造新理论,也最具危险性。必须对其防范于未然。“宗教改革”,搞得不好,恰恰会滑向新兴宗教,这是务必加以清醒关注的。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我也是个读书人,尽管有一些社会调查和实践,毕竟有限,上述文字,仅仅是数年来个人的一点想法而已。我之所以很想讲出来,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与光沪兄具有同样的紧迫感。我们既然来研究宗教,就有责任讲几句切实的感受。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及慈运理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一般认为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结束于1648年的威斯特法伦和约。
基督教历史(九):天主教的改革
天主教究竟是不是“异端”?这问题有两极的看法:有人认为天主教不但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更是启示录17章所提到大淫妇,就是敌基督。有人认为天主教不是异端。在过去的历史中,都是天主教来定别人是异端,现在居然是别人要定他们为异端。也有人年轻时把天主教看为异端,但后来改变立场,他说:“年纪可以改变对宗派的看法,也许当我们对宗派的知识增加的时候,就可以澄清过去的误会。”所以,不能用中世纪天主教最腐败的情况,来认定天主教是异端,毕竟每一个宗教团体都不断的在改变中,从错误中记取教训,持续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反省。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天主教萎缩,反而更加发展,影响整个世界。
一. 罗马天主教的反省
改教运动对罗马天主教领导阶层来说,是个很大的震撼,他们痛定思痛,深感教会需要改革。教皇保禄三世于1534年委任数字红衣主教,深入了解教会内部的问题并推动更新运动。经过深入调查、反省,在1538年完成一份报告,对教会各种的流弊作出详尽的分析及检讨,更提出更新教会的建议,便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他们在罗马组成“神爱会”,立志改革教会。以祷告、读经、敬拜来操练敬虔,然后透过他们生命的影响,引发教会的属灵更新。这些人日后很多成为天主教的领导人物。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分别清理门户,提高属灵的素质。
1. 恢复中古时代的敬虔:中古时代向往与神契合的情操渐渐扩散,产生新的神秘主义,很多圣职人员及平信徒都追求与神契合的经历。同时,中古时代的修士常视贫穷、服事贫病无助的人为属灵操练的必经历程。这一种生命的理想及情操沉寂多时,现又再成为一股属灵的动力。另一方面,因中古时代对教会的传统极度尊敬,恢复中古的敬虔亦即恢复对传统的尊敬。于是一股完全与改教派反对传统的不同潮流,在天主教中兴起,他们比中古信徒更尊崇教会的传统。亦因为这缘故,天主教中的更新运动也被称为“复古运动”。
2. 检讨传统的神学体系:他们当中虽有不少人赞同路德提倡因信称义的道理,但另一些人固执于中世纪的神学架构。这两派人相互影响,使天主教在神学方面出现新的发展。大致上他们的神学依然是固守中古的架构,但中古神学的斤斤计较逻辑思辩,及钻牛角尖的倾向被修正过来。他们开始注重圣经的教导,传统的阐释及生活的实践。虽然经院学派的气味依然很浓厚,阿奎纳的神学依然是天主教神学的主导,但新兴的经院学派对于时代的需要更适切,不再像过往的经院神学远离人群。同时,对阿奎纳的神学也作出新的诠释,经过重新注释,使阿奎那的系统神学更切合时代与本土的需要。
3. 与基督教人文主义合作:他们与基督教人文主义携手,合力发展文化,企图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融和,就像中古时代一样,基督教信仰成为文化建立的基础。现在中古文化崩溃了,他们扶助人文主义的发展,以便在文化的各层面取得领导的地位,产生文化更新的动力。在文化重建这方面,天主教比改教派更有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像路德一样摒弃基督教人文主义,反而与他们结合,于是很多重要的科学家,思想家成为天主教很大的助力。
4. 鼓励并发扬宣教的热忱:一股宣教的热忱在天主教内兴起,成为教会扩展的基础。宣教的热忱最初是针对那些改教派的范围,这些修士们想把改教的人回归天主教的信仰。后来他们扩大了工作的目标及范围,以至十七世纪时,天主教向外宣教活动便快速展开了。反而这时的改教派因为内部纷争,使得向外宣教停滞不前。因此,改教派宣教运动的开展比天主教迟了几乎两个世纪。。天主教虽在欧洲失利,但在其他地方的宣教得到非常大的成果。
二. 天特会议
天特会议是保禄三世为在急变时代中,重新确定教会的身份及方向而召开的。天特会议断断续续的在1545至1563年之间召开三次会议。前后共召开过25场讨论,用了近18年的时间。共有3位教宗、25位大主教、129位主教、7位修道院院长、7位天主教特别团体领袖,10位检察官与欧洲一些天主教国家的大使联合起来,共同签署这个大会所通过的繁多谕令。庇护四世当时卧病在床,他回应这个大会的结论时说:“这一切都是神的灵所感动出来的成果。”一位主教曾这样描述:“在教会史上,没有任何大会决定过这麼多问题,确立过这麼多教义,或者制定过这麼多法规。”天特会议讨论教会中的流弊及改革的步骤,一方面把教会中一些败坏、流弊清理过来,另一方面却在信仰上使天主教教会变得更保守,更封闭。天特会议是近代天主教神学的一个前身与模式,在这个会议中,有一些重大的决定。
1. 圣经:仍以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为最高的权威经典,另外还承认次经的传统权威,传统与圣经同有灵感、同有权威。当两者有冲突时,则诉诸至高无上教皇的决定。
2. 教皇: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3. 圣礼:他们认为合法的圣礼有七个。除了洗礼跟圣餐礼以外,又加了坚信礼、婚礼、受职礼、告解礼、还有临终抹油礼。那么基督教只接受圣餐礼跟洗礼。
4. 圣餐:是在圣餐上主张化质说,认为饼和杯在神父祝祷后,就变化成为耶稣的身体和血,这个很靠近信义会马丁路德的立场。
5. 炼狱:他们仍然坚持有炼狱。肯定为炼狱中被困的灵魂祷告是有效的;也肯定赎罪券的功效,但对于赎罪券所引致的种种弊端亦加以指责。或许更重要的是,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教皇的权威,认为只有他才可以解释教会传统的信条及谕令。
6. 禁书:他们编了一套禁书的目录,凡是马丁路德的作品,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领袖的书籍,都成为禁书,不但禁止阅读,而且要焚烧掉。他们把马丁路德定为异端。
7. 异端裁判:继续异端裁判所。这个恶名昭彰的异端裁判所,有点类似国际秘密员警,很多严酷的刑罚都在这裏进行,所以常常成为教皇压制异己、排除异己的工具,以前十六世纪的科学家伽利略,或者是哥白尼都曾经被异端裁判所定为异端。
8. 称义神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称义的神学。称义与行为合作,这是天特会议最艰难的任务,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学立场,一方面也是回应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 强调人在道德上的预备,人要存心归向上帝,来接受上帝的感动。
b. 信主不代表得救,信主以后仍然要恐惧战兢,作成得救的功夫,所以没有得救的确据。对于改革宗一向秉持为教义的永远救赎神学观念,天特会议颁布:“若有人说,一但称义便不会失去救恩,因此,跌倒犯罪的人从来就没有称义过!这人是可咒诅的。”
c. 天特信经,拒绝归算的称义,他们拒绝宣告式的称义。我们都知道宣告式的称义,是马丁路德独特的发现,但天主教拒绝宣告式的称义,而说称义不仅是罪得赦免,也是内心的成圣与更新;他们区分理智的信心,以及使人生发爱心的信,而唯独后者才有功效,才可以满足称义的要求。所以信主以后,行为要与信心合作使义更加添。
9. 总论:天特会议显出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权柄。同时纠正许多教会弊端,为圣职人员预备更好的教育。对神职人员有些规定:在大城市教会中,规定要向会众讲解圣经及得救之道;教士要驻在任职,不得兼任数职等。总而言之,天特会议给罗马天主教在往后的四个世纪有一个明确的信仰立场,巩固了中央领导中心,对即将展开的布道宣教工作,属灵追求,及宗教战争都起了最高指导原则。
三. 罗耀拉与耶稣会
对天主教内部的更新运动有莫大贡献的另一因素,就是“耶稣会”的成立及扩展。耶稣会在教导平信徒、办学及宣教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也是近几百年来天主教中,发展最快的修会。着名的宣教士沙勿略,和来华宣教士利玛窦,就是属耶稣会的修士。
1. 早年生涯:1491年,罗耀拉生于西班牙富有的家庭,年轻时向往军旅生涯,满怀着军事野心。30岁时在一场战役中腿部受到重伤,使他变成残废,不能再从军。在极度痛苦中,他读了“圣徒传记”,使他的灵性得着复兴,就决志要作基督的战士。他得着一个定论,若要完全奉献与神,首先要学习的便是绝对的服从,这对出身军旅的他是没有什么困难。而服从神,最具体的表达,便是服从神在地上的代表,就是教皇。
2. 属灵经历:1522年 效法过去的圣徒过着苦修的生活,那年秋天,当他坐在河边祷告默想,突然间,灵眼悟性被神开启,神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和亮光,他按着所领受的亮光,写成“灵性操练”一书,这是一本具体的灵修指南,也像操练士兵的教战手册。
3. 学院装备:1532年他去耶路撒冷传道,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于是决心在服事前要好好装备,便从基础课程读起,直读到巴黎大学的神学硕士。在校认识六位元同伴,同有负担传福音。1534年他们在巴黎成立耶稣会,立誓守贫、独身,到普世传福音。1537年他到罗马,途中看见一个异象,见耶稣背着十字架,旁边是圣父。圣父对主耶稣说:“我要你带这个人做你的仆人。”耶稣对罗耀拉说:“我要你事奉我们。”他就开始以基督为中心的事奉。
4. 耶稣会:1540年,耶稣会得着教皇保禄三世的批准成立,他们要扩张神的国,这国度在罗马教会内,以教皇为代表,凡偏离罗马教会的都是异端。他们是天主教的宣教团队中最有创意及活力的一群,在十八世纪时人数最多曾高达二万二千多人。教育也是成果丰硕,到1749年,他们建了800所学校,培养出许多社会菁英。他们激进的宣教策略很有果效,但被其他修会嫉妒,导致1773年一度被教皇勒令解散,造成宣教事工的顿挫。但后来又被准许复会,至今在宣教和教育上,仍有极大的影响力。耶稣会的使命有四项:
四. 航海探险与宣教
1. 大探险时代:十五世纪,由天主教国家葡萄牙与西班牙所掀起的大探险时代,因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而白热化。为避免两天主教国家爆发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由教皇介入,给予两国保教权,双方都誓言要在各自新发现的土地上宣扬基督教教义。遂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别签署托得西拉Tordesillas和查拉钩查Zaragoza两个条约,确认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为亚洲、东印度群岛、巴西和非洲;西班牙则为美洲、太平洋诸岛,和菲律宾等地。两国有义务提供传教经费和交通支持,教皇在任命主教或成立新教区时,须经当事国同意。
2. 各修会的竞争:1585年,成立不久的耶稣会显出异常壮盛的企图心,私下向教皇将中、日两国划为其传教特区,将其他传教会排除在外。葡萄牙王得知,大表不满,认为侵害了他的保教权,于是允许其他修会进入日本。在各方修会的努力下,在1606年时,全日本共有约75万教徒,除耶稣会之外,还有方济会、道明会,和奥斯定会。到中国的传教士以葡萄牙的耶稣会士居多,另外方济会、道明会、奥斯定会也陆续抵达中国。
3. 传信部的成立:各传教会之间因对解释教义的松紧,以及传教方法的运用常有不同,以致屡有一些摩擦。再加上其与各天主教国家间错综复杂的政教关系、彼此对传教势力范围所抱持的本位主义以及保教权所引发的权益冲突,均令天主教在亚洲的传教努力出现严重的内耗。为求直接掌控所有的传教工作,免得受国家与地区政府的干预,教廷于1622年时,成立了传信部(Sacred Congregation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Faith)。该机构有权力处理世界各地与传教相关的事宜。到17世纪末叶时,在亚洲地区的传教士,除耶稣会、道明会、方济会、奥斯定会会士之外,都是由传信部直接派来的。
4. 来华宣教的修会:耶稣会士沙勿略虽积极尝试入华宣教,但未能如愿。1552年,病逝于广东外海的上川岛,他的去世引发天主教对入华宣教的重视。在此后的30年间,耶稣会、方济会、奥斯定会和道明会相继派出会士,但却无法进到中国。直到1583年,耶稣会士罗明坚与利玛窦首度成功地在广东肇庆建立教堂。此后,许多会士陆续入华传教,发展成明末清初在华影响力最大的天主教团体,至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该会为止,共有472位耶稣会士先后抵华传教。半世纪后,道明会、方济会和奥斯定会才接踵派人至中国传教。
五. 天主教的奥秘派
天特会议时代,天主教产生许多的灵修运动,这时期产生大量的灵修着作,除了罗耀拉之外,还有以大德兰与十架约翰为中心的加尔默罗修会改革运动,他们运用灵修神学的方式、生命内在的体悟,来表达传统的神学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基督信仰的内涵。
1. 加尔默罗修会(Carmelites):又称为迦密山会或圣衣会。创立于1206年,属托钵修会,1521年。圣衣会出现不少奥秘派属灵圣徒如十架约翰、大德兰、小德兰,和劳伦斯弟兄。
2. 大德兰:大德兰是西班牙的光荣,是加尔默罗修会的改革者,1558年,她决心革新修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回复到起初以默观为基础的修院,着重祈祷、行善、甘愿贫穷等,单纯的生活方式。她对神的爱感染了许多人渴慕爱主,也吸引许多人愿意学习她的教导。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德兰关于祈祷的观念和方法不但席卷了西班牙,更影响了整个欧洲。她写的灵修书籍在天主教中有极大的权威,四世纪来,许多人因她的着作,灵性得着帮助。
3. 十架约翰:十架约翰与大德兰合作推行修会改革,成效非凡。十架约翰所流露的是西班牙神秘特性的灵修,不仅是一位精深的默观者,更是一位洞悉人心灵的灵魂导师;他的生命不仅标记出“十字架”的真义,更为世人留下信心经过试炼后,心灵得着超越的典范。
4. 我国正常宗教有哪些
中国政府正式认可的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新教,并批准了五个爱国宗教组织(PRA)管理这五大宗教教徒的活动。有些地区公民信仰俄罗斯东正教。
据2005年4月政府白皮书统计,中国有宗教信仰的人逾一亿,宗教信仰和活动种类多样。据报道,宗教活动场所有10万多处,神职人员达30万人,宗教团体超过3000个。2007年2月,上海研究人员曾做调查,并将所作调查及结果在中国媒体上公布。调查显示,中国16岁及以上的公民中有31.4%(3亿人口)有宗教信仰,大约是政府2005年4月公布的官方数据的三倍。2007年2月的民意调查显示,约4000万公民认为自己信仰基督教,两亿公民信仰佛教、道教或崇拜“神话人物”。
根据中国政府1997年关于《宗教自由》的报告和2005年宗教问题白皮书,有关部门的宗教报告:
中国佛教徒超过一亿。由于佛教徒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也常常不参加公共仪式,因此很难确切计算他们的人数。据中国政府估测,全国共有佛教寺庙和僧院16000座,僧侣和尼姑共20万人,“转世喇嘛”1700名,佛教学校32所。佛教徒大部分是汉族人,他们基本上都信奉大乘佛教;藏族和蒙古族大都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由大乘佛教的一种变体);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信仰的是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在附近东南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宗教传统。
根据政府批准的道教协会数据,全国共有道士和道姑25000名,道观1500座,和两所道教学校。还有上亿人信奉传统的民间宗教(如崇拜地方神仙、英雄人物和祖先等),这些宗教通常与道教、佛教或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有关。
据政府数字显示,全国有2000万穆斯林,40000多处伊斯兰礼拜场所(大部分在新疆),4.5万名阿訇和10所伊斯兰学校。中国有十个少数民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其中最大的是回族,据估计人口将近一千万。回族人集中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但是全国各地都有重要的回族聚居区,包括甘肃省、河南省、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穆斯林主要生活在新疆,相比之下,回族人口略高。据2005年一份官方报告显示,至2004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2.39万座清真寺,传教人员达2.7万名,但有观察家注意到,只有不到一半的清真寺能在星期五举行祷告会以及在节日期间举行宗教仪式。另外,中国有哈萨克族穆斯林100万人,几千名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保安和鞑靼族穆斯林。
有530万人向官方天主教爱国会登记,预计罗马教廷下属的未登记天主教教徒也有530万,甚至更多。根据官方消息称,经政府批准的天主教爱国会有主教70多位,牧师和修女约3000人,教堂和会所6000处,另外有神学院12所。约有多名主教从事“地下”活动。据一名罗马教廷代表估计,中国约有800万至1800万天主教徒。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TSPM/CCC)系政府批准的新教组织。其官员估计,至少有2000万市民在官方教堂做礼拜。政府官员称,已登记的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教堂有5万多座,另有18所神学院。
根据非政府组织报告,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报告中称,到2006年底,中国基督徒人数已达1.3亿,其中天主教徒有2000万。
5. 宗教活动有哪些
信仰宗教的公民按照宗教教义、教规和习惯、拜佛、诵经、经忏、斋醮、受戒、礼拜、斋戒、弥撒、讲经、布道、祷告、受洗、终傅、追思、过宗教节日等。另外大型宗教活动需要向宗教事务部门提前申请,以确保活动顺利,人员安全。
6. 什么是宗教什么是信仰宗教信仰是指同一样的事物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迷信泛指对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活动的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召魂、圆梦等大多产生或流行于封建社会,习惯上称为封建迷信。宗教信仰与迷信从认识论上的确有共同之处,它们都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但是迷信不属于宗教范畴,其区别在于: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的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没有既定的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的活动场所。迷信的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迷信一般是指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以巫术所进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签、拆字、圆梦、降仙、看风水等活动,群众去看相只是为了预卜前途命运,并不是把它作为自己的世界观;迷信职业者不过是利用这些活动骗人钱财,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
第三、宗教有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的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的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的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场所。
有些人认为,不是宗教徒无法研究宗教。但是人又不可能同时信仰多个宗教。因此他们以为,处在宗教里是无法研究宗教的。但实际上有很多宗教徒都在潜心研究其他的宗教派别。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神只有一个,虽然会有不同的称呼、形象,乃至于“分身”,这一点多少类似于希腊-罗马世界的宗教观。 中国文化认为:有一个创始人、有崇拜对象为“宗”;有一群追随者,有一定的祭祀仪式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从拉丁词“re”和“legere”演变来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为了一个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发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为了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文中,宗教这个词,与英文的religous beliefs的含义本来并不对等。本来在中文中的宗教,是佛教的术语,并不是现在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历史上,中国的道教,即不用这个名词来称呼。宗教这个词用来泛指所有宗教信仰乃是由翻译造成的词义变化。宗教这个词作为佛教专门术语的含义,即自证为宗、化他名教反而被忘却了。 早在原始社会宗教就已经存在,它产生的根源和基础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以及原始人对自然斗争力量的软弱。那时,宗教规范往往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
在最原始时代,在阶级分化发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点在许多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知道。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特别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比自然界其它生物都要复杂;而且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为什么人的思想活动,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界种种现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动会变成宗教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呢?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来看,在管理人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国家机器,还没有产生,科学和教育还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属性,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动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由部落首领或者由所谓可以和神灵交流的祭师主持。所以,祭拜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可能后者才是祭拜活动的真正目的。至于,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级作用只是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在社会活动中普及以后带来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为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宗教祭拜也越来越抽象,死人、鬼魅、幽灵等进入祭拜对象,宗教祭拜仪式越来越恐怖,甚至要用人来做祭拜奉物。这些行为如果说是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释为压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强人的社会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别宗教的强调服从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历代都有统治者特别热中于宗教仪式,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来推行他们看中的某个宗教,甚至于一些统治者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与国家法令一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宗教的基础是信仰,也有人认为是蒙昧主义。宗教只要求人们相信,不要求人们问为什么。 宗教并不是迷信,也不带有封建色彩, 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信仰。
有些观点认为,某个民族只信仰某个宗教。而从考古学的发现上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变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宗教的影响力量,宗教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国家没有宗教。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很复杂,宗教信仰会影响法律。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来作为反抗压迫的工具。
现代在许多国家, 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中世纪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观点认为,当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宗教将会消失。
不过鉴于前者社会结构理想乡化,宗教应该会陪伴人类历史走下去。
7. 什么是宗教事务
官方说法:宗教事务是指宗教与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存在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
涉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我国所有宗教事务都要合法合规,符合《宗教事务管理办法》。在各个省市都有具体章程,需要的话可以自寻。
8. 宗教事务条例有啥内容
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今天(2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采取多项措施,遏制宗教商业化倾向,进一步规范宗教界财务管理。
条例规定,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是非营利性组织,其财产和收入应当用于与其宗旨相符的活动以及公益慈善事业,不得用于分配。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捐资修建宗教活动场所,不享有该宗教活动场所的所有权、使用权,不得从该宗教活动场所获得经济收益,禁止投资、承包经营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大型露天宗教造像,禁止以宗教名义进行商业宣传。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宗性:新条例的实施对我们下一步宗教团体的建设、宗教院校的建设、人才培养的工作都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
9. 宗教工作有包括哪些
1、政府相关工作:统战部、民委及佛、道、伊斯兰等协会工作人员;
2、民间组织: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的工作管理人员;
3、民间相关的宗教慈善组织和团体。
10. 我国有哪些宗教政策
一、我国宗教政策: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
(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
(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弘扬科学精神
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