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医药事业如何发展 这些方面值得期待
循证医学
中西医结合
聚焦癌症、糖尿病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疾病预防
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保健 养生
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亮点提要
○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
○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
○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未来目标
○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成就卓着,但也面临基础薄弱、传承不足等问题。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财富,为维护百姓 健康 发挥更大作用?
10月2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把脉”“开方”,更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方向。
发挥优势
发挥独特优势
守护百姓全生命周期 健康
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因其“简便验廉”,中医药成为人们喜爱的治病和 养生 保健手段。
如何让疗效显着的中医技术与方法、优质的中医 养生 保健服务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意见提出了不少实打实的举措:
(1)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优势,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 社会 发布。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2年形成并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结合实施 健康 中国行动,促进中医“治未病” 健康 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 养生 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 养生 保健方法。
(3)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
中药提质
加强监管
推动中药质量提升
如何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中医药业发展,必须强化行业监管。意见指出:
(1)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
(2)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3)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人才建设
培养中医“专才”
让“岐黄之术”代代相传
传承数千年的“岐黄之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这笔财富在新时代“增值”,人才是关键。
但专家认为,院校教育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中医的传承困境。
意见提出,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包括: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
(2)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按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
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 健康 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
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3)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
经典传承
挖掘“宝库”精髓
让“好方子”治愈更多患者
龙角散、救心丸、命之母……日本汉方药,常被赴日中国游客列入购物清单。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汉方药源自我国古代经典名方,原料大部分来自中国。
“经典名方作为中医理论的载体、中医临床治病的主要方法,事关中医的理法方药体系、临床应用、产业振兴发展,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青山说。如何把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名方,转化为品质高、疗效好的中药,造福百姓 健康 ?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
意见提出,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
“正是几千年来从政府到民间不断收集、总结中医药宝贵经验,成就了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中医药融合,整理、提升临床经验更趋快捷高效,国人有条件也有责任让“宝库”更加充实。
瑰宝创新
加强创新突破
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但同时,我国中医药科研受到中药材资源保障、中药质量控制等瓶颈制约,亟须加强创新突破。
意见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包括:
(1)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 科技 研发专项,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
支持鼓励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
(2)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意见还提出,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 据新华社
‘贰’ 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是什么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着成就。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坚持中西医并重基本原则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叁’ 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扶持政策
法律分析:中医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十分丰富。近些年,我国出台了诸多中医药相关行业扶持、科研、教育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随着国家的重视,中医药在我国医疗体系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八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肆’ 节目中讲到中医药一直追求的是什么
中医药一直追求的是整体观念与平衡和谐。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深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和易经的影响尤为显着。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看待人体和疾病的方式。它不仅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些症状与人体整体环境的关系。
整体观念是中医药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医药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经络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药不仅仅针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还考虑到疾病对人体整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其他部分对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在治疗感冒时,中医药不仅会采用草药来缓解症状,还会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等方式来增强患者的整体免疫力,从而帮助身体自行恢复。
平衡和谐则是中医药追求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中医药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等力量需要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当这些力量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中医药的治疗目标之一就是调整这些力量的平衡,使人体恢复到和谐的状态。例如,在治疗失眠时,中医药不仅会采用安神的药物来帮助患者入睡,还会通过针灸、按摩等方式来调整患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总之,中医药一直追求的是整体观念与平衡和谐。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中,也贯穿于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通过整体观念和平衡和谐的思想,中医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伍’ 国家对中医的扶持政策现在有哪些
法律分析:1.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健康北京建设、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2.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支持中西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创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十五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经过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这也就意味着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后即可直接获得医师资格,无需再参加考试。而根据《执业医师法》
第十一条 上述人员只是获得了参加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资格,而不至于因缺乏相应学历、学位证书而无法报名参加考试。此外,上述人员“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进行个体行医,而无需满足《执业医师法》
第十九条 “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五年”的前置条件。平心而论,普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相当严苛,院校学生需本科毕业再经一年工作后方可报考,且考试科目众多,内容繁杂,通过率不到30%,专科学历者只能先报考执业助理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