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事业单位合同制员工是正式工吗
事业单位合同制员工不是正式工。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员工,包括人事代理、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人事代理由人事局代管档案,除了不使用编制,其他都和正式职工差不多。劳务派遣工又和其他三类人员不同,劳务派遣工是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派遣到用人单位工作,和用人单位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其工资和社保费用,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而人事代理、合同工等是直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给付工资、缴纳五险一金。今后,事业单位临时用工,多以劳务派遣工,或者是人事部门统一雇佣工人、财政部门供养为主,除医院等外,不再由事业单位各自雇佣,自行承担费用,分散管理。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是建立的劳动关系,这些单位的劳动者均是合同制职工,没有合同工与正式工的区分。
合同工是相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的正式编制职工而言的。
② 新考到的事业单位都是合同制吗
越来会越来越发现身边的很多事业单位很少有编制,大部分进去的人都是签合同,成为合同工?那么究竟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先一起看看什么编制?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编制通常分为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
2012年开始我国大力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即对事业单位分成三个类别进行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那么差异化在哪里呢?简单的可以归纳为:就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单位,全额的就是国家财政负担所有支出,差额的就是国家财政补贴一部分,再有单位自己根据收益进行支出,而自收自支的就完全是自己负担自己的财政支出了,这次分类改革中,对自收自支这部分事业单位改革力度应该说是最大的:
经济效益较好的,2017年前转企改制;经济效益一般的,2018年前转企改制;人员、资产规模较小或资不抵债、债权债务不清晰,基本不具备转企条件的,妥善做好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2020年年底前退出事业单位序列。也就是说,到2020年,这一部分事业单位将彻底转变为企业,不再占有事业单位编制。
而这三类改制单位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人员,将逐步过渡为公务员身份,承担公益属性事业单位人员保留事业编制,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将去除编制,成为企业职工!
从《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我们可以得知,公立医院和高校教师改革后属于公益二类单位,全国高校和公立医院将进保留高校和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属性,但是取消其编制。改为合同制。这样很多单位就没有编制体系,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看到 的一系列场景,很多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没有了编制,只能签订合同!
虽然公立医院和高校教师编制改革,但并不意味着原有从业人员全部变成企业员工身份。原有从业人员一般情况下会分类处理,总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的力度主要是根据改革阻力大小决定的,并无一定之规。也就是说,有可能改革方法跟国企一样,在公立医院和高校,原有的编制人员将不动,新进人员全签订劳动合同。以后,高校和公立医院的编制人员将越来越少,直到基本没有。
网页链接
③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合同工吗
不是,事业编制聘用制不是合同工。事业单位聘用制指的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人事关系,有编制的职工和事业单位之间是聘用关系,职工可以通过与单位签订聘用制合同,签订聘约,或者是颁发聘书,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方式与单位建立人事关系,这种人事关系就是事业编制,和合同工是不一样的。
合同工指的是员工与事业单位之间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建立劳动关系,是一种短期的合同关系,通过与事业单位签订劳工合同而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员工不能算作是事业单位的正式工,和编制人员是不一样的,很多合同工只是临时工,是事业单位因为职工数量不够而招收的一批短期员工。对于员工来说,合同制的员工并不是很稳定的,一旦合同到期,事业单位是有权不在继续任用的,所以很多人都想考事业编,就是因为事业编比较稳定,一般不会随意被辞退。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合同工吗
④ 事业单位精简,6种事业编被核销,“铁饭碗”变成合同工,你知道吗
在事业单位精简中,可以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有的事业编人员直接转为公务员,但也有一部分事业编人员,事业编已经被核销,从“铁饭碗”变成合同工。相关地区的事业单位调整显示,以下这6种事业编制,已经被核销。
提到农场员工,你会想到什么?没错,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农民这一职业。农民当然不是事业编制人员,也没有社保。但是,很多人都想不到,作为农场的员工,曾经是事业编制人员,身份和人民教师一样,都是事业编制。
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和农民并无二样。凭什么农场员工就有工资可以领,而农民起早贪黑,却赚不了几个辛苦钱呢?因此,在事业单位调整的过程中,农场员工的事业编制,会被率先核销,身份转为合同工。
康复疗养机构居然也是事业单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在各种服务都没有走向市场化的年代,政府部门中的一部分康复疗养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其实是具备合理性的。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发展越来越好,康复疗养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环境,已经消失了,康复疗养机构员工,同样也会核销事业编,改签聘任合同。
⑤ 事业单位全民合同制是什么意思,是正式事业编制财政全供吗,身份的话是干部身份还是工人身份
事业单位的全民合同制,你了解多少?
当提及事业单位的全新工作形态,全民合同制无疑是一大热点话题。它标志着经济改革后,事业单位和企业拥有了更多自主权,实行了合同制(聘任制),接纳的员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编制,而是引入了更为灵活的招聘模式。
与事业编制的差异,你必须知道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全民合同工与事业编制在稳定性上的显着区别。正式编制的员工,如同一块稳固的基石,他们的职位是确定且稳定的;而合同工更像是漂浮在水面的叶子,虽然参与事业单位的工作,但没有固定编制,身份更像是一份临时的雇佣关系。
在待遇方面,过去的事业单位,员工享有“干部”和“正式工”的待遇,有国家财政的全额或部分补贴。然而,全民合同制员工的薪酬则由合同约定决定,与财政补贴的关联性并不像正式编制员工那样紧密。
晋升之路,谁的路更宽广
在职业发展上,事业编制的岗位通常包含着管理层次,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晋升空间。相比之下,合同制员工则主要集中在基层,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相对有限,晋升空间显得更为狭窄。
最后,福利待遇的差异也显而易见。事业编制员工享有完整的单位福利,包括医保在内的各种福利。而合同制员工的福利待遇主要依赖于合同中的约定,可能没有额外的福利保障。
总之,全民合同制在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中引入了新的工作模式,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自身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