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几点思考及做法
1、强化学习,深刻领会改革精神,是贯彻改革的前提。事业单位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社会关注度高,改革涉及全旗8600多事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大多数人对改革的实际内容不了解,认为“改革就意味人员精简”,就是“断奶脱钩”,就是降低福利,丢掉饭碗,会出现对改革的猜测、担心、疑虑和误解。这会大大降低职工的改革意愿,削弱改革的积极动力,而变成一种基于利益保护的阻力。莫旗编办全体人员将学习中央、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作为必修课,深刻领会改革的精神实质,做到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工作中能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要求和政策,为下一步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搞好政策解读,深化广大干部职工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理解,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准备。
2、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支撑。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绝对支持是分类推进改革的关键。在教育、文化、卫生等普惠行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己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政府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改革对象,出现“主客同体”的改革局面。政府的特定利益,事业单位的独立利益,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的要求以及改革的个人得失,很容易使改革的动力在各类利益维护之间互相抵消,无法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顶力支持,改革是不会彻底的。我旗已建立了以政府旗长为组长、编办、人社、财政、监察、审计、文化等12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做好各类改革的准备工作,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清理规范,夯实机构编制业务,是适时进行改革的基础。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梳理现有的政策文件和准确把握中央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实质基础上,对各系统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职责任务、法律法规依据、人员编制结构、经费渠道、收入情况、社会保障、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事业单位的完整数据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通过职能界定、机构规范、编制清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结构布局,理顺职责关系。为此,莫旗结合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开展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调研工作,进一步对职能弱化或消失的单位进行再清理、再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改革措施、适时进行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4、准确定位,科学进行模拟分类,是有序开展改革的保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减机构、减人员、甩包袱,更不是要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而是通过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要准确把握改革的基础条件,依法依规将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作为标准,将现有事业单位科学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公益服务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三大类”, 而不是依据经费渠道和是否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再将分类进一步具体化、细化,把原则转化为标准,把标准转化为中类、小类的目录。通过明晰不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事业单位范围,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莫旗编办根据全旗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和清理规范的具体情况,对全旗277个事业单位进行了模拟分类,模拟分出行政管理类104个,社会公益类172个,生产经营类1个。下一步,将结合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开展再次模拟分类,重点梳理分析事业单位的职能职责,找准法规政策依据,加强分类中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
5、强化协调,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是有效取得成果的关键。事业单位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涉及人事、财政、分配、社保、国有资产、转企改制等多方面的改革政策,是综合配套推进的过程。只有站在促进事业单位创造更多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把它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中谋划和把握,积极制定和完善各项改革配套政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才能平稳、有序推进。为此,莫旗编办充分发挥协调沟通职能,建立起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互相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在着力发展公益类事业单位,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研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被改革人员的福利待遇,开发事业单位扩权改革的潜在动力,理顺政事关系,凝聚事业单位内部共识和向心力,以消除阻力,使改革取得成效。
B. 做事业单位改制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很多人一直都在关注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信息,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来自高层的判断认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日前,中央已经确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从2011-2015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昨日在北京召开。一度雾里看花的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终于勾勒出了清晰脉络。
根据近日下发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指导意见》,中央已经确定了一张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时间表:用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超过3000万,900万名离退休人员。1995年,我国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如今这项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那么,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哪些方面?改革进展如何?改革后事业单位职工又将何去何从?
分类改革市场公益各归其位
所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让事业单位真正回归到公益属性,使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回归到本来属性。具体看,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把其职能划归至行政机构或将其转变为行政机构;对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其转变为企业,推向市场。
现在,这项改革正稳步推进,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一大批经营性科研院所已经在几年前完成转制,变身为企业,部分科研院所还成为上市公司;去年,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招聘改革明年公开招聘全覆盖
近几年,事业单位招聘中信息不公开、程序不透明、暗箱操作的事件时有发生,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实施公开招聘制度。为此,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期专门下发文件,明确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严格履行招聘方案核准备案职责。
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今后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将于2012年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
用人制度今年全部实现聘用制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10年,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的比例达到90%。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今年我国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出台,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励、申诉、竞聘上岗等单项规定。今年,我国将完业单位聘用制推行工作。
职称改革按类别逐步实施
我国现有专业技术人才4500多万人,职称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构建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2009年,吉林、山东、陕西的部分地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这项改革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
改革后,这些地方建立起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其中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分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
今年,我国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启动工程系列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研究提出会计、技校、中专等其他职称系列的改革意见。
工资改革绩效工资推开
我国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始于2006年,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工作人员的收入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构成。
人社部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2009年基本兑现到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抓紧实施,部分省份基本兑现,其他事业单位正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同时,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稳步推进。
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也在同步推进。2009年,我国出台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方案,目前正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开展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