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后事业 > 曾国藩多少岁成就事业

曾国藩多少岁成就事业

发布时间:2022-03-31 01:25:59

A. 大器晚成的曾国藩,最后是凭借什么能力成为一代文正公的

曾国藩本是大器晚成的庸人一枚,俗话说的好:“经商要学胡雪岩,从政要学曾国藩”,曾国藩升官速度极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政绩卓然,领导参与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大力提倡兴办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先行者,保官最稳,到了老年依然宠荣不衰,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勤学苦练,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步入仕途之后,谦虚谨慎,步步高升,终成一代文正公。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资质平庸,天赋和环境都没有他人般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你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勤奋与刻苦。

如果你觉得自己身处逆境,徘徊于坚守和放弃,那么你也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坚韧与执着。

如果你天资聪颖且自命不凡,那么你更需要读懂曾国藩,了解他的自律与豁达。

年轻学子,经过十二载寒窗苦读,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死板的知识,还应该具备起码的抗压能力,高考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一个崭新起点,无论成与败,人生才刚刚起步,面对的道路正在为你徐图展开。

B. 曾国藩为什么只活到62岁

根据人口统计的史料显示,初入公元时期的人口寿命是24岁,而等到公元1800年前后,整体寿命在26岁的样子,再往后走的晚清则是33岁。

从这个角度来看,60多岁的人,虽然不如百岁,但到底超过了平均水平。曾国藩还有个特点,几乎从来都没有生过气,他和左宗棠反目成仇时,没有生气;他被调遣到北京撤权时,也没有生气。这或许是他长寿的最大秘诀。

曾国藩简介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C. 四十岁曾国藩发现哪几个暗示,才最终大器晚成的

曾国藩这一生可谓算是个传奇,就在之前他下面有个官员曾问他,要是四十岁了还没有建功立业,该怎么办呢?一生还能荣华富贵吗?于是曾国藩告诉他:事有归着是富相,谦卑含容是贵相,这句话里面饱含了哲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富起来的话,在做事的时候就得把事情都做全面了,长时间的日积月累之下,一定会成功,不过一个人有钱了,难免会失了贵气,要是在有钱之后开始狂妄起来,迟早会惹起祸端,所以只有包容他人,做人低调谦虚,才能保证长久的富贵。

所以,如果你到了四十岁,能够做到这两点,能屈能伸,宽容大度,那么早晚好运会来的。

D. 曾国藩的成就有哪些

1865年,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加太子太傅,权势极大,功高震主。清朝对其极不放心。咸丰帝曾在湘军克复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他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古人避祸方式种种,却少见有借助家书以自表心迹的先例,曾氏刊行家书,以示无隐,韬光养晦,洁身自保,而且可以减轻朝臣的猜忌,确是一招高妙的修身处世之道。此外,作为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濡染的人物,曾国藩更看重身后的名誉。而刊刻家书,流传后世,是另一种更大的表明心迹,是一种大智慧。《曾国藩家书》自刊发后便风靡不衰。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等十大类。曾国藩的家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谈到了官场、僚属、朋友、邻里之间的种种关系,还说明了为学、读书、作文等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这些信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人应当怎样修身、做人、处世。其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活泼,随想而至,挥洒自如,没有虚伪和造作,真切感人,于平淡中孕育真知良知,凝聚的人生思考,修身齐家处世的精辟见解,足以反映他高超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更足够后人鉴赏。

读曾国藩的家书,可以发现这位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已经大红大紫的钦差大臣,竟有“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计”这样的自我告诫,透露出曾氏的精明和清醒,蕴涵着他对“狡兔死,走狗烹”的警觉。他教诲子侄“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这些话也十分耐人寻味。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30年。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因此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得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子弟的学习。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曾国藩关于修身养性有很多真知灼见,包括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谦虚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始于修身,终于济世。曾国藩认为做人之道关键在于“敬恕”二字,所谓“敬”,一要做到无论在多少人面前,无论在大、小人面前都不能傲慢,这叫泰而不骄;二是衣冠整齐、态度俨然会使人望而生畏,这叫威而不猛。“恕”字要做到完美的境地,待人仁厚有礼,终身谨慎小心。如果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赞许,就应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曾国藩一生孜孜于克己之学,师从理学大师唐镜海后,更是自律甚严。曾国藩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总结了修养为八德:勤俭刚明孝信谦浑。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曾国藩还主张自修求强,不断修正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战胜自我。通过自修而完善,是君子所珍惜和追求的境界。自古以来,多少钟鸣鼎食之家相继败落,都是因为子孙骄奢淫逸所致。曾国藩出将入相,最担心的就是子孙长处于富贵乡里,习惯过一种寄生虫似的生活,渐渐蜕化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随时随地言传身教,苦口婆心地训导诸弟诸子诸侄克勤克俭,不可懒惰奢靡。

作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曾国藩的官位不可谓不高,权势不可谓不重。他位列三公,封侯拜相,是晚清时期一位炙手可热的人物;他掌握着一支训练有素的湘军,一时权倾朝野,威震大江南北。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没有踌躇满志、趾高气扬、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而是居高思危,谨小慎微;在飞黄腾达之时,官运亨通之际,时时想着退路,处处考虑到罢官。这就是他的处世哲学之一。在“朕即国家”、尔虞我诈的封建时代,他深知权高震主将会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所以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之后,立即向朝廷提出了解除自己职务的请求,表现了不居大位、不享大名的思想,认识到享名太盛必多缺憾。但是他得知满族御史参劾他力求解职是恃功骄惰时,就马上乖乖赴任,表现出灵活圆滑的处世态度。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他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对待家人,曾国藩则提出了一般平民所应遵循的处世原则,要求他们严格奉行,谨慎恪守,不能有丝毫懈怠。不以势利对待亲友,不以盛衰对待故旧,也不因恩怨疏远他们,是曾国藩在处理亲友关系上提出的处世之道。即使对一些他不满意的人,和一些已经产生了嫌隙隔阂的人,也不因一个人而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关系。对待一般人,曾国藩提出了平等待人的主张,居乡要全守乡间旧样子,不能掺半点官宦习气;对待长辈要力尽孝心、恭谨钦敬;做晚辈要有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在家书中大力倡导;对待儿孙辈他强调不要太娇惯,认为“爱之反以害之”。

在“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封建时代,曾国藩步步高升,得以善终,完全凭仗他高明的处世之道。曾国藩一世都生活在官场中、军旅里,他的处世之道当然是一个封建官僚,尤其是一个高级官员在复杂的世事中总结出来的。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E. 曾国藩的成就源于四十岁以后的一次总结,那他究竟总结了什么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是我国着名的政治家,他曾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主张发起洋务运动。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但这样一位历史风雨人物,其真正的成就大多都在四十多岁以后才开始达成,据说这都是源于他在四十多岁以后的一次总结,到底是总结了什么才使得曾国藩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呢?

“自命清高”,处世之道有待提升

曾国藩在真正步入仕途以前其实还有过数次会试经验,遗憾的是每次均以落榜结果告终,直到1838年他才成功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刚刚进入官场之时,曾国藩虽然官位和权利都不高,但是对待自己的工作还是很认真的。


2、真诚做人,笃实做事

其实在同期许多名臣当中,曾国藩的资质和个人能力都不算非常出众,前面说到他光是会试就参加过好几次,一直到27岁的时候才中进士步入官场。但是他自觉自己曾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品质——为人真诚。这个品质其实就他在战败后意图投江也可以窥见一二,只是在多年的官场生涯中,这份真诚也逐渐被消磨,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这样说:


近日忧居猛醒,一味向平实处用心,将自家笃实的本质还我面目、复我固有。


同时,他还教导弟弟:

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曾国藩明白,真诚待人、笃实做事才是成功之道,投机取巧反而容易弄巧成拙,他第二次上书咸丰帝要求守制结果真的被批准可不就算是弄巧成拙了嘛。

守孝一年多以后,曾国藩重回官场,经过一番总结和规划,他调整好了自己,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巅峰之路。

真要说起来,曾国藩只是同期名臣当中非常平庸的一个,他处理事情不够运筹帷幄,为人处世不够机警变通,做决定时也不够凌厉果断,甚至在许多人眼中,他可以称得上“愚笨”,但就是这样的他最后却位极人臣。历史上每个成功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他们成功的过程绝对值得后人借鉴。

F. 曾国藩多少岁中秀才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味小考七次始售。”曾国藩自十四岁(道光四年)开始童子试,至二十三岁(道光十三年)才中秀才,这九年间他参加了7次童子试。

G. 曾国藩活了多少岁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当时是属于清朝的官吏,从1811年11月26日到1872年3月12日,总共活了大概71岁左右,是湘军的头脑,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算是一个大人物吧。

H. 曾国藩的主要成就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来维系军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绝对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好影响了几代人,且不说其同时代的湘、淮将领以曾国藩为楷模,就是其后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对曾国藩治军方略也推崇备至,张之洞、袁世凯等在甲午战后采用西法编练新军时,还采纳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他的《国防论》中赞赏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个军事天才家”,还说凡领军者都应该效法曾国藩。蒋介石则明确表示要师承曾国藩,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胡”。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很注意这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泽东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容易理解,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在曾国藩家书里,一般都以为他给孩子写的信最多,事实上他写给弟弟的信才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曾国藩有段着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藩说的这些,他自己就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才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
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早年修身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I. 曾国藩的成就

文学成就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着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着有《为学之道》、《五箴》等着作。

军事功劳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咸丰四年(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吃败战,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湖南。咸丰八年(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死仗”闻名。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戎装之曾国藩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方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坡,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曾国藩入南京后,搞三光政策,“……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其实十余万人大多是老百姓,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杀,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李圭:《思痛记》),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曾国荃杀人如麻,纵兵焚城,“雪帅”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曾国荃于南京抢得大量财物,曾国藩对朝廷奏称“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曾国藩处死李秀成,是为杀人灭口。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故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着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着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着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用人识人之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阅读全文

与曾国藩多少岁成就事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经济学视角如何看待火车票问题 浏览:750
美女怎么表达自己的生日 浏览:615
古诗候一位美女叫什么文君 浏览:778
怎么玩粉丝经济 浏览:49
如何对待爱情观的影响 浏览:697
婚姻中麻木是什么原因 浏览:56
经济学家如何评价 浏览:945
吃饭不谈事业为什么 浏览:643
怎么拥有幸福快乐 浏览:167
哪个男明星的喜欢列表都是美女 浏览:884
男生说我野生美女怎么回复 浏览:631
经济和法学哪个好考研 浏览:969
我们认为的爱情是什么 浏览:177
哪些经济类的专业对创业有好处 浏览:882
平度幸福村在哪里 浏览:640
工地健康证怎么收 浏览:400
红旗渠讲的是什么故事 浏览:846
爱情怎么做到有始有终 浏览:604
三亚湾住哪里经济划算 浏览:862
幸福里家具城怎么样 浏览: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