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事业单位进行年终结算的项目主要包括哪些
事业单位在年度终结之前,应根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要求,对各项收支账目、往来账项、货币资金和其他各种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结算。
所谓清理是指清楚了解账目的记录是否真实、是否完整,通过清查确定各项财产
物资的实际结存数量,并与账面的记录相互核对、消除差异、以求账存与实存保持一致。这种对账面和实存进行清查核对的方法称为清理。
所谓结算是指因经济往来而引起货币资金的收付行为。年终结算则是指在年终结账之前,清理各种往来账项,并结清各种债权债务关系,而产生的货币收付行为。通过上述的清理和结算工作,使账面记录和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全部财产,为年终编制决算报告做好准备工作。
年终清理和结算的主要事项包括:
1.清理并核对年度预算资金的收支和各项缴拨款项的真实性。
事业单位在年度终结之前,对财政部门、上级单位和所属单位之间的全部预算数(包括追加、追减和上、下划拨数)以及应上缴、拨补的款项等,都应该按规定逐笔进行清理和结算,保证上、下级之间的年度预算数,领拨经费数和上缴、下拨数保持一致。真实、准确地反映预算资金实际情况碰亩,为编制年度决算报告作准备。
为了准确反映各项收支数额,凡属本年度的应拨、应缴款项,应在12月31日之前汇达对方。实行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事业单位,对所属二级单位的拨款,应截止到12月25日,逾期者一般不再下拨。
2.确定年度收支范围。
在年终结账之前,凡属本年度的各项收入均应及时入账,以便正确计算年终结余。本年度的各项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按有关规定,在年终之前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凡属本年度的各项支出,应按规定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如实列账,确定各项支出的实际数额,以便正确计算年终结余。事业单位的年终决算,一律以截止到12月31日的实际收支为准。
3.清理并结算往来账项。
为了真实、准确、合理地反映事业单位财产的实有数,在年终结账之前,应清理各种往来账项,并结清各种往来账项。应收的款项要如数收回并入账,应付的款项要如数偿付并入账,按规定应该转作各项收入的账项或应该转作各项支出的账项,及时转入有关账户,其目的就是将这些收支编入本年决算之中。总之,对各种债权、债务关系,要及时清理并进行款项的结算。
如果有清理不完的往来账项,应分析具体原因,在决算报告中予以说明。
4.核对银行存款和现金。
现金是一项重要流动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核对,做到日清月结。每天业务结束之时,都应当盘点当日的库存现金数额,并与账面结余数相核对。如有不一致,应及时作出会计处理,编制“现金盘点报告表”,由出纳人员和盘点人员签字盖章,作为调整账面记录的原始凭证,并进一步查找不一致的原因,作出进一步的纠正处理。
对银行存款的清查,是通过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进行的。每月末开户银行均应向教育单位开列“对账单”,而事业单位则应将“对账单”的记录与本单位“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记录进行逐笔核对,检查双方的存款余额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未达账项”,对存在的未达账项,通过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调节,经过调节后,如若双方的存款余额一致,则说明双方会计记录是正确的让咐。如果不一致,则说明双方的会计记录有错误,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对未达账项,也应查明原因,及时作出有关会计处理,及时入账。
5.进行财产清查。
事业单位在年终结账之前,应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清查。在进行清查时,应当有专人负责,保管人员实际参与。对清查的结果,可编制“账存实存对比表”,笑滑森以求出各种财产物资的实有数,并与账面记录数相核对。如发现有盘盈、盘亏的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作出会计处理,并及时调整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使年终决算报告能反映该单位财产物资的真实情况。
⑵ 一般事业单位的帐薄和凭证要保存几年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长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10年、30年两类。
(1)永久保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2)保存30年: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及其他复杂性账簿)、会计档案移交清册
(3)保存10年:月度、季度、半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
(4)其他:固定资产卡片账于固定资产报废清理后保管5年
会计凭证是记录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每个企业都必须按一定的程序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并在会计凭证审核无误后进行账簿登记。
会计凭证按其编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又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最初发生之时即行填制的原始书面证明。记账凭证又称记账凭单,是以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照经济业务的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所填制的会计凭证。记账凭证是登入账簿的直接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