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知道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以及公益岗位的差别吗
事业编按财政供养性质区分,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
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集中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主要为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辅助和支持职责,无法由市场配置资源,即不能也不适合创收,用以解决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因此必须由财政全额拨款“买单”。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公务员)的财政供养方式一样,都是财政全额负担,工资待遇相差不大,公务员因为有车补和年终绩效,收入比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略高。
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分布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特点是有经营或收费职责,可以创收,同时又承担了较多的公益服务职能,无法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因此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支持,综合自营收入和财政拨款用以支付员工工资和福利,即差额拨款。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保留在事业单位,维持现状不变,极少数人或因单位改制转企(主要是部分效益较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收费或经营,按照规定将剥离其公益职能改企),变为企业人员。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创收给员工发工资福利,单位运转经费不列入财政预算,政府不予拨款支持。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此类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随单位改企转为企业人员。
至于公益岗位,是政府部门招录的公益服务辅助人员,没有编制,不算体制内人员。但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支付,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核定,外加部分䃼贴发放,工资总额大致为在编人员的一半不到。像政务窗口服务人员、辅警、机关保洁安保人员等,均属公益岗位。
全额和差额都属于事业编制的一种,事业编制分很多种,但是不包括公益岗。
1、先说公益岗,公益岗是政府为了解决大龄人员就业困难和部分待业青年、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等一类的人员收入问题设置的短暂就业岗位,一般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政府部门单位的需求统一公开招聘,要求本地户口,聘用后五险都有,有合同,没编制,大部分职业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类的岗位。工资方面不高,工资待遇由人社部门按照人员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和缴纳各类保险方式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一般人社部门只补助几年,之后公益岗到期后就不再有补助了,这时候实际上被聘用的人就变成公益岗到期的临时人员,如果用人单位继续使用,所有费用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有的单位会解除聘用,也有长期使用的,情况不一,但是身份已经属于临时工了(虽然公益岗也属于临时工的一种)。同时人社部门有规定,进入过公益岗的人员是不可以再次竞聘用公益岗的,以身份证号为准。
2、事业单位,事业大体分以下几类,即:参公全额拨款、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部分地方还有财政定补事业单位。
(1)参公事业编: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就是下一步改革极有可能划入公务员,最差也是和公务员标准一样,属于事业单位里最好的一类,但是这一类也是最难进入的,一般从事行政执法类的单位多属于这一类,也是待遇较好的一类。
(2)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除了待遇比公务员略低一点,没有车补,总体较好,工资属财政负担,属于有保障的铁饭碗,下一步的改革估计也是进入公益类,变化不大。 (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是财政补助一部分,工资核算与全额拨款一样,基本上工资有保障,与全额的差距不大,根据单位性质大部分改革进入公益类的可能性较多。
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定补和自收自支这两种,属于事业单位最不好的一类,因为没问,就不再在这里说了。
我了解的可能与其他各位略有不同。
为了方便说的更清楚,把事业单位合在一起说。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渠道大致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全额中有一种叫参公,这是指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个人身份仍是事业身份,工资待遇与公务员相同。改革中,如果涉及参公单位职责划入行政机关,其人员是不能直接转入的,有的即使进入机关工作,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办手续。目前看,参公到机关暂时没有明确的政策。
从工资待遇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事业单位,执行的政策都应该是一样的,差别在自收自支的单位由于经费紧张,发放比较困难,从了解的情况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这并不等于说有就发没有可以不发。
从改革的角度看,全额、差额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调整和整合,基本没有改制的风险。而自收自支单位改革也有好多方向,改制的是少数,凡是有收费的,一般会取消收费改为全额,只有纯属经营的有改企的可能,而且是国企。
公益岗位与事业单位没有什么关系。公益岗位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提供给特定群体。有的是政府限定的某些岗位定向安排特定群体。这些岗位可以是事业单位的辅助服务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非技术岗位。但这些岗位工资待遇相对会低一些。
一、全额事业编,也叫全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的事业编人员。他们的工资、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拨款予以保障。这种编制一般存在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是没有任何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单位的经费来源全部靠财政拨款。是所有事业编制中最好的(参公事业编不算纯事业编)。这类编制最多的就是中学和小学的老师,只要是公办学校(高校除外)的老师,都是全额拨款事业编。
二、差额事业编,也叫差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个公用经费由财政和单位按比例负担,比例不一,有五五开、三七开、四六开等。他们的工资福利、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负担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单位用自身收入来弥补。这种事业编存在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有一定的收入,但收入不足以满足本单位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开支。这种编制要看单位效益如何,效益好的比全额拨款事业编的收入要高,效益差的可能就只能发出财政负担的那部分工资,差额部分发不出来。典型的流泗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都是差额拨款事业编。
三、公益性岗位,不属于事业编制,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而设立的。这种岗位是合同制的,工资比较低(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楼主所在县为例,大多数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是2000元/月,缴纳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纳)。这种最常见的就是环卫工人。
很多体制外的人并不知道我国的编制也是五花八门的。
体制内最好的编制是行政编制 ,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公务员,这是我国目前最稳定的一个职业,在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被辞退的可能。而且工资待遇稳定,有车补、通讯误餐补贴等福利 , 社会 认可度高 ,升迁发展机会也是最大的。
稍逊一筹的就是事业编制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 。
全额拨款单位大多自身无法创造收入 ,因此人员和行政编制差不多,工资福利等都是由财政统一拨款,单位的经费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但是没有办法享受车补,并且提拔较为困难。
差额拨款单位 人员的部分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而 自收自支单位 人员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自身创造的收入。这两种单位如果效益好的话,收入很可观,但如果效益不好,可能连正常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这两类单位大多数是要转为企业的,因此 从稳定性上是不如全额拨款单位的。
至于公益岗位人员,并不算是体制内的。
公益岗位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开辟的为了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公共管理和 社会 公益性服务的岗位,比如清洁工、保安等。这类岗位的工资水平一般就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且 原则上工作是不能超过3年的,因此只是一份过渡性的工作。
在卫生系统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系统内由于单位众多,包括各种编制类型,根据不同的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简单介绍供参考。
卫健委——卫生系统的最高权力机关,机关单位,人员为公务员编制。人员工资为公务员工资算法,有年终绩效工资和车补,晋升途径可以职级并行。
卫生监督中心——原来的卫生监督所,疫情以后各地逐渐改名为卫生监督中心,具有代卫健委执法职能,参公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参公事业编,人员工资算法、绩效工资、职级并行、车补等完全参照公务员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编制。岗位类型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人员工资算法按照事业单位工资算法,部分城市有年终绩效工资,没有车补,事业管理岗没有职级并行。
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全额拨款差额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编制。因为该单位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所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是该单位同时具有孕产妇保健、新生儿保健、孕检、儿童入园体检等收费服务项目,所以有营业收入,单位运转比较灵活。
医院——以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负担在编人员的基础工资,大部分工资要靠医院及科室的收入二次分配。所以不同医院同级别的医生,或者不同科室同级别的医生,收入情况是不一样的。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以后,取消了医务人员事业编制。
公益岗位——说白了就是临时工,签署劳动合同,没有编制。
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自收自支三种。从供养角度,公益一类主要对应全额事业编,公益二类主要对应差额事业编,自收自支顾名思义就是财政不予供养。公益岗位属于编外,主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辅助工作,如值班值守、会务服务等,工资由财政负担,加上加班费什么的,大致相当于在编人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End--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全额事业编制,比如,卫生事业单位有医院、社区卫生指导中心;教育事业单位有中小学校、教研室等,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差额事业编制,所需人员经费由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行解决,一般差额事业单位都有收费许可证,可以收取规定的一些费用。
公益岗位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是和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劳动合同,派遣到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一些协助附属性质工作。
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属于事业编制四种类型之中的两个类型。
公益岗,属于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部门管理的过渡性的临时就业职位;公益岗是属于就业安置的权宜之计,是临时工性质,虽然没有编制,但是由地方财政供养。
一、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 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的 社会 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
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按照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其中的二个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 社会 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中,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多数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2、这个类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
具有行政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不再保留,或转为行政机关,或将职能划转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改变分部门分系统多头执法,整合为综合执法。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
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 社会 保险规定;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单位可能高于国家规定,但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单位将转制为企业。
三、公益岗
公益岗位是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一般是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主要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
公益岗,是政府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大龄人员就业困难和部分待业青年、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等一类的人员收入问题设置的短暂、过渡性质的就业岗位。
公益岗,由当地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根据当地政府的需求统一公开招聘,要求具有本地户口,聘用后统交五险,签订劳动合同,大部分职位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类的岗位。
工资待遇由人社部门按照人员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和缴纳各类保险方式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是有期限的,人社部门补助固定期限,到期后就不再有补助;期满后被聘用的人就变成公益岗的临时人员;如果用人单位继续使用,所有费用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有的单位会解除聘用,也有长期使用的,情况不一,但是身份已经属于临时工(虽然公益岗也属于临时工的一种)。
同时人社部门有规定,进入过公益岗的人员是不可以再次竞聘用公益岗的,以身份证号为准。
Ⅱ 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怎么办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事业单位性质不同,主要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三大类。
行政类事业单位将其职能划转到相应的政府机构,这一类型的事业单位逐渐撤销。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直接改制为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按照其职能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承担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基本医疗、科研服务、义务教育等基本公益类的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由政府保障其运行;高等教育、非盈利性公共医疗等划分为公益二类,这类事业单位同样也会逐渐改制,由社会购买服务代替事业单位职能,今后会慢慢消失。
改革后,编制怎么办?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改为行政机关或参公;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将逐步转为企业;承担公益服务功能的,将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突出公益服务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属性。所有改革将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后,其人员编制将分成三种类型:
1、过渡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后,其原来行使行政职能的在编人员,将统一通过过渡考试的方式,整体转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其余人员将被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或保留到现单位(已剥离行政职能)继续从事公益服务职能。
2、继续保持事业编制。公益一类和大部分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将保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编制。
3、取消编制转为企业人员。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将逐步取消事业编制脱离体制,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余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以自收自支的为主,将全部转为企业,人员编制除部分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将全部取消编制,推向市场。
;Ⅲ 事业单位改革了,参公的怎么办
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改为行政机关或参公;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将逐步转为企业;承担公益服务功能的,将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突出公益服务职能,弱化事业单位属性。所有改革将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完成。改革后,其人员编制将分成三种类型:
1、过渡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关或参公单位后,其原来行使行政职能的在编人员,将统一通过过渡考试的方式,整体转为公务员或参公身份。其余人员将被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或保留到现单位(已剥离行政职能)继续从事公益服务职能。
2、继续保持事业编制。公益一类和大部分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将保持现状,继续保留事业编制。
3、取消编制转为企业人员。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高校,将逐步取消事业编制脱离体制,实行合同化管理。其余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事业单位,主要以自收自支的为主,将全部转为企业,人员编制除耐弯部分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将全部取消编制,推向市场。
(3)哪些事业编将保留扩展阅读:
参公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与行政机关和一般事业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来说,二者编并亩扰制管理不同,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原则上,我国公共部门根据不同的编制类型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然而,参公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例外,也就是说,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然而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第6条规定,实行参照管理的单位,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对人员进行登记、确定职务与级别、套改工资,并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规定,对单位内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参照管理的单位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另外,虽然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都实行公务员制度,但是一般来说,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而参公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参公人员”。
原人事部部长赵东宛在其题为《机构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提到人员安排的途径时指出,“从机构改革试点城市的情况看,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一部分人员随着改革转移到经济综合监督等需要加强的部门;一部分人转移到投资公司、行业协会和信息、咨询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其中有大多数被分流到事业单位。
Ⅳ 事业单位改革中在行政机关的事业编制人员怎么改革啊
1、如果是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被取消行政职能收归机关或整合到其它行政机构,不再参公。其人员除极少部分随职能划转过渡为公务员外,其余人员将保留参公待遇,分流到事业单位安置,直至退休。本轮机构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和编制实行限额管理,没有多余的编制用于置换事业人员,因此大部分事业编制人员(包括参公身份)都将保持编制现状不变,无法置换行政编制转公务员。这是大环境,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
2、如果是执法类机构,保持现状。本轮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已经非常明确,除执法机构外,其它事业单位都不在参公。执法机构的改革,具体要等中央出台文件,在按照政策执行。目前现状,执法类机构如果没有转行政的,基本上保持参公现状不变,其人员参照执行。
3、如果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一类保持现状,二类视情况而定:效益不好的,剥离收费或经营职能,改为公益一类;效益一般,可以维持自负盈亏,不需要财政加大投入的,维持现状;效益好的,主体职能是经营或收费的,直接改企。其人员除少部分随职能划转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外,其余人员全部取消编制,改为企业人员。
(4)哪些事业编将保留扩展阅读:
行政机关要求编制和岗位相互对应。混岗混编是违规行为,行政机关使用的是行政编制,和极少部分供工勤人员使用的工勤编制。
由于行政编制少,大部分行政机关编制不够用,尤其是县区一级。为了弥补工作力量的不足,部分机关使用下属事业单位的编制和人员代替,或者是超编使用工作人员,这些虽然合情,但不全理,是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行为。
解决的原则:首先是严禁超编调人,调整人员的时候,先要在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控编卡”,如果有空缺编制,才能采用招考、遴选、调任等方式,为单位调整加强工作力量。
其次,不能混编混岗。行政机关只能使用行政编制或者工勤编制,不管是下属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还是在机构改革中整合进来的事业编制,都不能供机关人员使用。调整使用的下属事业单位的编制和人员,要严格按照个人工作安排文件和信函,在相应的机构使用相应的编制,即使因工作借调,也不能超过6个月。
Ⅳ 2023事业单位改革要取消哪些哪些编制将会被保留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占财政人员的80%,已经让政府负担很重,事业单位人员或许会成为国企工人之后第二批被抛弃的体制内人员。但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顾名思义就是按类别区分实际进行改革,而不是一刀历中切,把所有事业单位都取消了,这不符合现实。Ⅵ 取消事业单位编制有哪些单位
1 取消编制的单位
在事业单位中将会有40多个岗位被取消,主要包括待所、宾馆、咨询服务、工程建设、维修、农场、养殖场、经营性林场、电影制片厂、国有宾馆、印刷厂、文艺剧团、影剧院等等,这些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工程类、种植类、技术开发类、中介类等。职工的事业编制将会被取消,而事业单位的属性会被保留下来。而本次事业单位的改革无疑是给了大家一种信号,事业编制也不再是铁饭碗,可能不会变得那么稳定。
2 取消编制员工的出路
对于取消编制的员工该何去何从呢?其实很多岗位是编制取消了,但是岗位还是保留的,这部分的原编制的员工,可以转为合同制的员工。但是合同工和正式编制会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福利待遇没有正式编制好,因为是合同制,工作也不稳定,很有可能就会有一天岗位就会被取消,面临失业的情况。如果员工的岗位已经被取消了的话,那就只有自己寻找出路了,原来的事业单位会根据员工参加工作的时间长短来给一定的补贴。如果有部分的员工年龄比较大的话,就无法再继续找工作,就业的能力比较弱。如果在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可以提前退休。其实就是内部退养,原事业单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每个月发放基本的生活费,到退休年龄后单位为该职工办理退休。
3 事业单位的待遇
现在事业单位的待遇也在逐渐向公务员靠拢,除了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工资以外还可以享受到各项补贴,比如说取暖补贴、住房补贴、降温补贴、车补等等,之前事业单位是没有车补的,有很多小伙伴还比较羡慕公务员能够有车补,现在也有了,如果需要外出办事,可以享受到,部分地区已经落实了。根据岗位和职称的不同,车补的金额分别在不等,而职称越高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获得的车补也就越多。
事业单位异地调动难吗
Ⅶ 以后事业编制都取消吗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不消失,毫无疑问事业编会一直存在。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事业编制也会呈现出一些变化:
一是编制越来越紧俏,含金量越来越大。公务员和事业编现在实行的是限额管理,机构改革后编制减少,将变得更加紧俏,报考难度预料也会增加。
二是编制越来越统一。随着行政执法嘞、生产经营类的消失,以及公益二类的逐步改革转性,未来事业单位将只保留一种单位,那就是公益类。事业编制也将进行整合,不再以全额、差额、自收自支区分,而全部改为全额,由财政兜底,提供公益服务。这是大方向,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
换而言之,事业编制不会消失,但会进一步整合,未来不再区分供养性质,只保留一种编制,即事业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