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多年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内控规范可操作性强、以解决管理问题为导向、可信息化落地实施的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可以快速、便捷、高效的帮助各类行政事业单位量身定做符合单位实际属于单位独有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如图4。
图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内容
1.单位经济活动事项清单。
帮助单位梳理建立包括单位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和建设项目在内的各类经济活动事项清单,明确单位各类经济活动事项的主要业务环节和工作流程,如图5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事项清单。
图5:行政事业经济活动事项清单
2.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帮助单位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制度梳理、评估、优化三个步骤开展,以外部政策法规为依据,结合单位内部管理需求,对现有制度文件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优化完善内控制度内容结构,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框架,如图6: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梳理框架。
如图6: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梳理框架。
3.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业优化方案。
帮助单位梳理并优化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的管理组织、业务流程以及优化实施方案等,具体按照现状梳理、诊断评估和管理优化三个步骤开展,单位经济活动优化方案如图7:单位经济活动业务优化方案。
图7:单位经费支出业务优化方案
4.单位经济活动信息化落地实施方案。
帮助单位建立经济活动运行的信息化系统,以使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资产业务、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过程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业务流转,单位经济活动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8: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图8: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管理信息系统
5.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单位经济活动清单,健全单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优化完善单位经济活动业务过程、信息化落地实施单位经济活动过程,并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手册(如图9:单位内部控制手册结构),以建立单位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并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图9:单位内部控制手册
旨在设计简单、便捷、高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解决方案,帮助行政事业单位真正实施好《内控规范》,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保障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
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三个要素是什么
三要素:
内部环境、目标设定
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控制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
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5.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成本小于效益,是任何理性的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2)怎么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扩展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一、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
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一般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我国的公立学校就是最典型的行政事业单位。
③ 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应加强立法及法律责任的研究,注重政府对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
从西方国家内部控制发展的历史看,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自身因素外,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关键因素。财政部于2001年6月份,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这些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走向规范内部控制的开端,必将有力的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发展。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的建设
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行政管理或经营的需要,应该设置的内部控制都已设置;另一方面是指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自始自终的控制。完整性是内部控制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也是其他一般标准的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规范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和程序方法,并对处理各项业务的全过程或重要环节都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分工负责;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内部规定管钱、管物、管帐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明确规定保证会计凭证、会计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和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操作。
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审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构成要素。控制环境是指一个单位对内部控制的一种氛围,即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扩大了控制范围,尤其是把管理当局对控制的态度和认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首要内容,更加突出了人的因素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活因素,一方面,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视对管理人员的选用,制定良好的用人政策,让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自觉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内部控制实施与否的更为关键的因素。还有,确定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也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三、建立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内部会计控制因制度本身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存在固有的局限,行政事业单位能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切实予以实施,还必须依赖于外部的监督。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监督构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其中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部门监督就属对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加大社会监督的鉴证、服务功能。注册会计师审计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信誉高低的标志,这就督促会计主体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出发,自觉实施内部控制。会计事务所也要积极开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咨询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严格执法机制。政府部门监督在会计监督中具有权威性,而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应依法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与实施。一方面,要正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依靠政府监督的权威性,综合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大惩治力度,对因内部控制失控导致的各种问题,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协调审计、税务、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监督检查,共同营造一个促进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良好环境。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依靠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营造一个内部控制氛围,一方面由政府或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另一方面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安排,从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着手,切实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④ 事业单位内控怎么做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一般都是根据这个制定。
⑤ 如何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增强内控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负责人要经常参加各类财务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学习,从思想上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带动整个单位的内控意识。
2增强会计基础工作, 强化会计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控制作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 要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和后续教育,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保证会计工作控制的有效实施。
3强化预算控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要进一步扩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编制的范围,将各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预算,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未经批准,不得超年初预算。要将年初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严格按照财政下达的年初预算控制数,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切实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认真编制内部的责任预算体系, 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对支出预算严重超标的,应相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预算的严肃性。
4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制度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来支持和保证。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 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单位要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在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正缺宽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各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等方面相对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5强化监督检查,发挥财政、审计部门和核算中心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能作用
财政和审计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外部监督者,要创新工作思路,细化管理方式,开辟财政和审计部门与单位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多种渠道,把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题审计项目进行,将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作为审计对象进行单独审计,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财务部门应认真履行核算监督职责,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并着重反馈和控制预算的执行信息,要对年初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扮迹用款。同时要定期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尤其对跨年度的应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时回收陈欠款项和个人借款,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杜绝由于单位的不合规收支举亮行为而引起的往来款挂账。免费论文参考网。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⑥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需要遵守:全面行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哗珐糕貉蕹股革瘫宫凯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6)怎么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扩展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是内部控制报告的责任主体。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行政事业单位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报告应当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能够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重点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围绕重点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内部控制报告应当立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真实、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
(四)规范性原则。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统一报告格式及信息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报告,不得自行修改或删减报告及附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