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示了就算入编了吗
公示了还此唤咐不算入编了,公示期满,政审合格,依法办理录用手续后才算入编了。
在公示结束后,还需要等组织和人事管理部门下发正式的录用批复文件,考生凭着这个录用批复文件去办理正式的上编手续,当个人信息录入了编制实名系统后,入编就算完成了。在入编结束后,还要去办理工资社保公积金等一系列手续,就可以算正式入职。
事业单位公示是在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或政府信息门户网站进行,公示的内容包括拟录用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历、毕业学校、专业、总成绩、岗位招聘条件等相关事项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检举。事业单位公示期举报都是要实名的,由调查组对举报问题进行调查并写报告,组织部长办公会开会研链高究后作出结论。
事业单位入职入编办理有关手续:
1、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如聘用人员为农业户口的,先办理农转非。外县市户籍的,请先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公安局窗口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2、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就业报到证原件(有工作单位的提供解除或终止聘用合同证明);
4、某市事业单位新增人森纯员审核表一式3份,请先将档案转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后再办理有关手续。有关转档事宜可联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
法律依据: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九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⑵ 事业单位招聘公示是什么意思
一般来说招聘的公示就一个姓名,我也不知道这些对社会公开展示的名单有什么作用。就一个名字,普通大众能了解什么做仿呢,不就还是走个形式么,我还真没见过能通过公示引发一些质疑的。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应该算是第一次,在公示名单上直接表明这个人员的家庭背景,接受社会的检验,这才是公示的意义。我们所有人的愿望都是希望举贤不避亲,但是这个被举荐的亲人他有没有真材实料,是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被录取的,才是所有人关心的重点。暗箱操作还用得着把家庭关系写在公示上头?领导带着自己家孩子和所属部门领导吃个饭,这不就完事了么,这个私底下传达一下指示肯定是稳妥招进来,除了相关人员,不会有外人知道的。它既然公示出来,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凭借自己本事进来的,即便家里有打过招呼,但是他的实力和文凭肯定是过硬的,不然发出来给自己和家人找事是吧?而且从公司招人层面来说,两个合适的人选,能力学历都差不多的前提下,哪一方的资源更大,哪一方的优势就会更大,这本来就是招聘人员合理的筛选标准。如果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本身携带资源多的求职者一定是所有公司的优先选择,他们会比其余求职者更能为公司带来利益,对于他们个人和公司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从选择上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领导往公司里使劲塞人,各种领导塞各种人,导致某些部门一大半都是没有实力的关系户。为了给领导一个面子,结果进了很多吃白饭的闲人,他们只能通过自己家的关系进来干一点很简单的活,却拿着不相符的偏高的工资,那对于任何公司而言都不是划算的买卖。所以早几年前就有了招聘之后面向社会层面的公示,就是为了让社会监督,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的频率。但是这绝不代表说,领导的孩子,或者有关系的孩子,不能进入和家里长辈有关联的公司。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入的职,那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谁都可以。对于公示的过分敏感和把私相授受当做常态,都不是什么好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应该是任何东西都能够拿出来公开讨论的,这个目标现在可能还达不到,但总是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我想能够主动公示出来和领导的血缘关系,那这家公司的招聘流程应该是过硬的。抓着领导女儿四个字不放的人,才应该好好想一想,那些交易有什么必要用白纸黑字写出来呢,消唤一个电话、见个面、吃个饭就能敲定的事,就那么几个知情人,想要压下去毫无困难。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件很进步的事,也是很有勇气的。将公司招聘标准放在合适的人选上,以此为目标筛选人才,寒门也好、领导之女也好,只要符合公司需要,就不用在乎外界的指指点点。能让所有求职者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里竞争,能创造这样的环境,就足够说明这家公司是行得正走得直,比那些暗地里做交易的公司高明不知道多少!当前,各地节后正抓紧复工复产,各高校春季招聘活动陆续启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工作,全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正成为各地抓好就业工作的主攻方向。这其中,国企以其薪酬待遇好、工作稳定的优势吸引着不少应聘者。国企具有公共属性,国企招聘的程序正义,以及其接受舆论监督是否便利不仅是对国企自身的监督,也是维护就业市场秩序,保护应聘者平等纯桥纤就业权的必要之举。因此,对其招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瑕疵,需要舆论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敏感,也需要国企自身具有健全的内控机制和推动相关制度落地落实的举措,唯有如此,才经得起公众视野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