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1、是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财政部门拨款发工资,一般是全额财政拨款。
2、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因为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经常是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分家,很多政府部门如房管局、规划局等,有的地区是行政单位,但有的地区是事业单位,所以老百姓统称政府部门为行政事业单位,很多地方政府发文也以此为统称,如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等。
拓展资料
行政职能也称行政功能、公共行政职能或政府职能,是指狭义的政府即国家的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作用。行使行政职能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行政机关的价值观念和协调有关部们的利益关系。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是行政职责和行政功能的辩证统一。广义的政府还包括军事机关、司法机关等。
行政职能的内容涉及政府行政系统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全部活动,诸如外交、国防、公安、财政、金融、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它们构成政府行政管理的工作范围。
❷ 目前的事业单位是怎样分类的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公益类和生产经营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 是指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执法类,改革方向是将所有的行政审批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承担。行政类事业单位,按照完全、主要、部分承担行政职能分为三类,完全承担的,将单位所有职责划归主管部门机关来承担,单位撤销;主要和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则是将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机关,单位整合或者保留。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今后不会再审批成立此类事业单位。由于行政部门同样在改革,在简政放权,在压缩编制,因此,不可能连人带编,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将人和编制随职能调整到行政部门,而且行政机关也不允许同时使用行政和事业编制,混岗混编。因此,职能调整后,人员会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依然保持事业人员身份。由于队伍过于庞大,执法类事业单位依然保留事业单位属性,而且还要取消事业单位参公管理的方式,事业单位今后不再参公管理。
2、公益类事业单位: 公益类事业单位,按其承担的公益职能的比重,又被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一类是完全或者主要承担公益服务职能,公益二类是部分承担公益服务职能,同时还承担收费或者营收职能。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今后事业单位的主流方向,不管是整合还是单设,都不影响其事业单位性质。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中,除将承担的公益服务职能整合,向公益一类单位靠拢之外,还要将承担的收费、营收、中介等职能,推向 社会 和市场,实现公平自由竞争。
3、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 凡是自收自支,有生产产品和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将全面脱离事业单位序列,改制为企业,自主经营,实现管办分离、政企分开。改企之后,正式职工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合同制管理人员和自收自支人员,全部推向 社会 ,自主择业。自收自支类、自定和筹类事业编制全部取消。
二、按财政供养,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全额、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 全额和差额事业编制也是有严格的区别的,是分开统计的。随着改革,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将全部消失,而差额事业单位除乡镇卫生院外,其他都是逐渐剥离营收职能,机构会越来越少,人员编制都会被压缩。
三、按照管理方式,将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和非参公事业单位。 参公,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人员管理、工资待遇、晋升方式等,都和公务员没有区别,只是使用事业编制而已。这部分单位,主要是指承担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参公的事业单位也会取消参公性质,事业单位不会再有参公不参公的说法。事业单位一律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管理,或者正式颁布的管理办法、法律法规,不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事业单位正式的分类基本就这几类,其他还有按行业分类的,还有习惯上分类的,比较容易理解,就不一一介绍了。
其实事业单位的分类情况比较多。比如拨款方式划分,可以划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普通事业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两类。
2012年4月16日,国家《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对事业单位划分的三类,分类推进改革。
第一类是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第二类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第三类是同时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又根据制造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分为公益1、2、3类,比如义务阶段的学校、基层卫生机构都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国家会高度重视。
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能会逐步转为政府行政编制,前提是不能突破政府机构的限额和编制总额。
对于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基本原则是推进向企业转制,为了保障平稳过渡同时实施5年的过渡政策。
对于公益服务事业单位,要全面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理顺体制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在未来公益属性会进一步凸显,行政职能和生产经营职能将会剥离,事业单位将成为纯粹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单位,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事业单位(Public Institution)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 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的 社会 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是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明显特征为中心、会、所、站、大队等字词结尾,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卫生监督所、司法所、银保监会、质监站、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等,二级局也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分为参公事业单位以及普通事业单位。普通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公改革之后的事业单位在省公务员招考中招考,普通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招考中招考。
1、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 社会 服务支持系统。
2、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 社会 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 社会 职能。
3、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 科技 文化知识为 社会 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 社会 职能。
4、经费来源的国产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各项事业经费,这是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有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
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 体育 等行业部位和领域。其主体具有多元性,其规模具有宏大性。
折叠功能特征
1.服务性。这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 社会 服务支持系统。
2.公益性。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 社会 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但为了保证 社会 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 社会 公共服务机构从事 社会 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 社会 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 社会 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 社会 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 健康 发展和 社会 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3.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 科技 文化知识为 社会 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 科技 文化领域的地位,对 社会 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 社会 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 科技 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让事业单位改革真正揭开了序幕,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准确的将杂乱的事业单位按照职能划分归类,才会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打下基础。 目前来说国家将事业单位分为三大类:
行政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履行国家行政职能或受行政单位授权执法(委托执法事业单位不能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国家在行政类事业单位划分时候特别谨慎,基层好多站所履行行政职能,但是依然划到了一类事业单位。因为国家要控制行政编职数,不能让改革变成利益均沾。
公益类事业单位,里面又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公益三类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卫生,文化等 社会 公益服务单位,主要有基层卫生院,中小学,图书馆,文化馆等,这些一般都是全额财政。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从事公益服务但有一定营收能力事业单位,主要有高校和县级以上医院,这类事业单位一般是差额财政。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指有一定 社会 公益属性,但是有完全营收能力,但是不适合直接推向 社会 ,主要有科研所,勘察院等,这类一般都是自收自支。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几乎没有 社会 公益属性,适合直接推向市场,转制为企业,这类单位有自来水厂,设计院,质量检测中心等。转制为企业以后基本和财政脱节,成为独立法人。
我了解基本就这些,欢迎大家补充,讨论!
目前事业单位是怎样分类的?关于这个问题小航宝来帮你解答了,目前事业单位主要分为:A、B、C、D、E五类
A类:综合管理类
主要适用于以 行政性、事务性和业务管理 为主的岗位
B类: 社会 科学专技类
主要适用 于人文社科类 专业技术岗位
C类:自然科学专技类
主要适用于 自然科学类 专业技术岗位
D类:中小学教师类
主要适用于 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 的教师岗位
E类:医疗卫生类卫生
主要适用于 医疗卫生机构 的专业技术岗位
A类称为行政岗,BC类称为技术岗,DE类称为专业岗
ABC类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
DE类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综合应用能力》《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目前分行政执法类、生产经营者类和公益类三种。按照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方向,下一步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参公或行政机构:承担生产经营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企业;承担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公益类事业单位,逐步弱化体制编制印象,更加凸显公益服务功能。
从改革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总体影响不大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行政类和公益一类,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全额事业单位已经转为公务员或参公,剩余的下一步也会陆续转性。而像中小学、图书馆、博物馆、 科技 馆、 体育 中心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一步改革会有调整,但在整体架构和人员性质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无须担心会脱离体制,变为企业身份。
真正受冲击大的还是带有生产经营性质的差额拨款或自收自支类的事业单位 ,像国有出版社、宾馆、食堂、招待所、影剧院,包括各类国有 旅游 公司、景点、公园等,此前还没有改制的,下一步无论是整体一次改,还是逐步分次推,个人认为,都会转为企业。
目前事业单位分为两类,参公事业单位和普通事业单位,其中普通事业单位又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有叫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和公益三类)。
参公事业单位,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参公事业单位主要为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还有一类为某行政机关的二级机构。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等等。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指有一定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但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医院和部分景点。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是所在单位依据政府或物价部门的批准自己收取各项行政性收费,然后按当地财政核定的比例留成部分资金用于本单位日常开支及工资的发放。这类单位主要有设计院、检测中心、博物馆、出版社等等。
新一轮机构改革,参公事业单位将会转为行政机构和公益类事业单位,以后将没有参公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会保留,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或改制为企业,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大部分会改制为企业。
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类
人社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工作人员为你解答。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主要是编办承担的职能工作。
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可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类事业单位。其中,全额拨款类事业单位是主体。比较特殊的是乡镇卫生院这一单位,理论上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单位应当由财政全部兜底,但是目前,因乡镇卫生院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当地政府为减轻财政眼里,多将卫生院经费来源设定为差额拨款。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今天,这直接导致不少卫生院经营困难,基本的职工待遇都无法保全。
根据所承担的职能来看,可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公益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主体。公益类事业单位又可分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市场无法配置和提供的服务,应当完全由财政兜底的,多为公益一类。诸如提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等事业单位。市场可部分配置的,多为公益二类。诸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环境卫生处理服务等。
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已完成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审批工作,参公审批即将全面停止。不光如此,因参公审批工作职能由人社部门划转至组织部门,有可能会开展新一轮回头看,以前批准的参公单位有可能被取消。目前,江苏已有先例。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这是趋势,是绝对要完成的改革。所以这部分人员要有心理准备。转企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有人说,转企之后,薪酬制度更加灵活,待遇会普遍提高。但是,同样面临的保障值会降低。另外,转企是转民企还是国企,差别也巨大。转民企,收购商短期内可能会获得巨大利益,但是长远看,私企的管理制度和思维对改制职工可能不利。
分类改革完成后,留下来的单位即将更加稳固。
2020事业单位改革的五大变化
1.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是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因此事业单位改革最主要的目标是政事分开,事业单位机制体制改革属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2. 事业单位改革基本方式: 分类改革
3.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党管人才
4. 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最大阻力: 对利益的调整
5.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 科学设岗
6.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脱钩 :逐渐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不再按照行政级别确定事业单位人员待遇
分类 :根据 社会 职能、经费来源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和不同岗位特点的人事制度,实行分类管理。
放权 :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
搞活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搞活工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7. 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属于聘用合同关系,不属于劳动合同关系。
改革后的变化1.编制。 事业单位改革后,原来的编制就慢慢变成了合同制。也就意味着,岗位不是一劳永逸,不是永久的“铁饭碗”。当然,这些工作的稳定性还是有保证的。除此之外,没有编制的束缚,对于一些拥有专业技能的医生或者是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情。
2.薪资。 薪资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事业单位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会定期上调,对于教师群体,更是提出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
3.职称。 职称评定能够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这部分主要针对教师群体,改革之后,职称也不是平均工资的唯一标准,未来会更加倾向能力,让更加优秀的人员有更多的机会。
4.管理。 要知道随着改革的深入,少数“编制内清闲,编制外忙碌”的现象会减少,以往体系中实行身份管理将会更加公平。
5.双薪。 这个’双薪“不是指单位给你发双份工资,而是指你自己可以赚“双薪”,将鼓励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离岗创业。相当于你拿着“双薪”,总的收入反而会有所增加。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其编制为事业编制,但普遍成为参照公务员管理;
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仍然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人员分流安排1、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安置:“事”指职能,“编”是编制,“人”是人员,意思是连人带编一起随职能整合,职能整合到哪里,人员编制一起调整到哪里。
2、招聘的合同制管理人员自主择业:(1)人员编制精简在20%左右;(2)清理其他合同制人员;(3)全面清理辞退临时工
3、临近退休人员可提前交由社保部门接管
❸ 事业单位的分类都分哪几类
事业单位划分三大类别,分别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
1、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是指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比如城管监察、环境监测、土地监察等。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是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资源配置、不承担公益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要逐步转为企业或撤销。比如研究所,出版社等。
3、而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是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将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比如教育局,医疗机构等。
(3)怎么界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扩展阅读:
事业单位的特征
五大特征
1、提供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是事业单位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事业单位,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事业单位所从事的事业多是政府职能所派生出来的具体事务,但它却不属于公共行政权力机关,不具有公共行政权力。
同类事业单位之间也不能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对于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部门或个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职能,它只能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向社会提供诸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专业性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3、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社会职能。
4、经费来源的国产化:我国的事业单位基本上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各项事业经费,这是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日趋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但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在事业单位的经费中仍然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主要包括财政补助和非财政补助两类。
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事业单位的范围涉及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部位和领域。其主体具有多元性,其规模具有宏大性。
功能特征
1.服务性。这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公益性。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
但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
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3.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
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❹ 什么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一、什么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为:行政机关依法通过行政受权或行政委托将自己的一部分职能授权给事业单位,被授权的事业单位,称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也叫行政职能,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管理的执法机关,在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应。
二、主要作用是什么
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中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
①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
②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
③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
④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
2、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
①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
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③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行政职能又称为政府职能,一般是国家政府机关具有这项权利。行政职能是我国职能制度的风向标,很多时候各级市政府县政府以及乡镇的各个部门都会以国家行政部门的职能以及制度作为自己的行事标准,因此行政部门的进一步完善是急需改进的问题。
❺ 事业单位是指什么单位
01❻ 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主要包括: 1、授权性行政主体。如动物防疫监督所、植物检疫所、公路管理局等。 2、职权性行政主体。主要有城建规肢春划局、房地产管理局、旅游局等。 3、非行政主体。如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卫生监督所等。 4、无法律法规授权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劳动监察大队、城市监察大队、水土保持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历埋耐十六条
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液颂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❼ 事业单位改革中,哪些单位属于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
事业单位改革中,属于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
1、公路管理局、塌滚码流域管理局、航道局等:授权性行政主体,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行使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
2、房地产管理局、旅游局、水利局、科技局等:职权性行政主体,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应当作为行政机构,其上级机构或同类机构也是行政机构,因受行政机构和编制数额限制列为事业单位的机构;
3、劳动监察大队团哪、城市监察大队、水政监察大队等:无法律法规授权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4、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气象局、地震局等:拥有独立的行政主体地位,直接代表政府独立承担某领域内行政职能,不向政府部门负责,而是直接向行政首长负责。
(7)怎么界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扩展阅读:
政府职能也叫行政职能,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管理的执法机关,在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应。
1、政府职能依据
公共利益和需求直接相关的公共产品是指公共享有的消费品,如国防、大型基础设施等。
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消费者对一种公共产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和使用;非排他性是指公众的任何一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对该公共产品的消费之外,都可以享受这种产品。
2、政府职能属性
(1)公共性。政府职能涉及到国家大量日常公共事务的处理,根本目的是为所有社会群体和阶层提供普遍的、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2)法定性。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指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一国政府职能的边界,使备森公共行政有法可循。
(3)执行性。政府作为贯彻和执行国家意志的机关,其职能具有明显的执行性。
(4)强制性。政府职能的强制性是指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行政相对人不得阻碍政府职能的正常行使。
(5)动态性。政府职能始终是变化的,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动态性、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力量对比以及政府与自然界的关系演变。
(6)扩张性。政府职能的扩张性是指随着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公共问题日益增多且日益复杂,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并逐渐扩展至社会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