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如何避免上下级关系上的混乱问题
不管是什么制的组织结构,上下级关系都不会混乱,一个领导可以对应很多下属,但一个下属只能对应一个领导,有很多公司可能会分为行政领导和技术领导,就像公安局一样,行政属于当地政府,但技术指导是上级的公安机构,很多企业也是这样,但真正的核心领导只有一个,公司必须给出定义。
㈡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结构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优点:
a 权力下放,有利于管理高层人员从日常行政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考虑重大战略问题。
b各事业部主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有助于增强其责任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营适应能力。
c 各事业部集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有很大差别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
d 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
缺点:
a 容易造成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
b 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
适用范围:规模大、业务多样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具有较强适应性的企业
㈢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势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势有以下几点,当然,有优势就也有自己的缺点。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众所周知知道许多企业都开设了事业部,其实,所谓的事业部就类似于一个小的企业,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是在公司下设立若干按产品或市场划分的事业部。不同的业务部门分别处理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每个事业部类似于一个小企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
2、事业部组织结构是有着很多的优点的,其中就可包括了,可以让高层管理人员摆脱日常行政事务,从而专注于公司的战略方针。同时事业部可根据实际情况主动适时调整产销,灵活运作,协调事业部范围内的产、销、研,从而提升公司的营业额,并且可以按照产品性质或市场划分业务单元部门,这样是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合作,和有利于培养企业的综合管理人才,有利于增强事业部领导的责任心,发挥其搞好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促使各事业部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接下来说的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了,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在各事业部职能部门相同,造成相关的机构重复、浪费了各种资源,同时这需要了更多的管理人员,增加管理的行政成本, 每个业务单元都容易出现独立或竞争,从而导致损害整个公司的利益。各事业部之间协调困难,易出现本位主义,忽视企业整体利益等。
拓展资料:
事业部企业总部控制事业部,类似于集团公司对以下子公司的控制。 但是,事业部是企业的内部组织。 与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为独立法人不同,集团公司通过股权协议、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等方式对其子公司进行控制。
㈣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和缺点(1)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是由美国的斯隆在20年代初,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时研究和设计出来的,故被称为“斯隆模型”。它是一种按照组织所经营的事业,包括按产品、按地区、按顾客(市场)等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的组织结构类型。事业部是在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拥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既是受公司控制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和管理的职能,又是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活动负有统一领导的职责。 (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主要优点: ①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的发展,也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并迅速做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②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益。 ③事业部经理虽然只负责领导一个比所属组织小得多的单位,但是,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组织,所以,他能经受组织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显然,这有利于培养全面型管理人才,为组织未来的发展储备干部。 ④事业部作为利润中心,既便于建立衡量事业部及其经理工作效率的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也便于组织高层领导的管理、易于评价每种产品对组织总利润的贡献大小,用以指导组织发展的战略决策。 ⑤按产品划分事业部,便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采用专用设备,使个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⑥各事业部之间可以有比较、有竞争,由此增强组织活力,促进组织的发展。 ⑦各事业部自主经营,责任明确,使得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能有效的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高层领导的管理幅度便可以适当得到扩大。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主要缺点: ①各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齐备的职能机构,因而用人较多,费用较高; ②各事业部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门出发,忽视组织的整体利益,影响各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③失去了职能部门内部的规模经济; ④导致了产品线之间缺乏协调,失去了深度竞争和技术专门化,产品线之间的整合和标准化变得困难。 (3)根据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事业部制结构主要适用于品种多样化、各有独立的市场,而且市场环境变化较快的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
㈤ 对于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缺点在企业管理中该如何进行改进优化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主要问题一般是由于管理职能分配在直接管理之外的“参谋”位置,导致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职能经常不能有效的发挥和行使应有的管理作用。在实际管理实践中,这种“结构”性的“缺点”确实存在。但是,根本上还是来自人,来自人的主观管理意识对管理协同的影响。即人决定了这种“结构”性“缺点”的影响程度。下述解决原则供参考:
1. 从管理组织方向的解决原则是,以管理职能为根据建立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建立组织结构中孤立、分散的管理职能之间的直接管理联系,解决管理协同问题。例如:以质量管理部门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业务领导,实现对质量管理的全面管控。
2. 管理的根本在于人。对人的管理是管理永恒的基本命题。这是任何企业组织形式都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对人的管理不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培养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理解、帮助、尊重和人性关怀——共患意识。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管理关系及其影响。所以,需要在人及与人相关的管理方向上持久努力。
任何管理组织型式都有结构性的问题,所有结构性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组织中的人和人际关系。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型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任何组织形式的企业都可能因卓越的管理成为最优秀的企业。
㈥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如何控制管理
事业部制是西方在组织规模大型化、经营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总公司按产品、地区或市场设立若干事业部,作为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拥有相对独立的经营权,能够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同时,设立相应的职能部门指导事业部的经营。事业部也下设职能部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事业部制的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公司总部除了对各事业部的人事、财务管理等重要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战略性计划,协调组织总体资源,统一产品设计、集中采购、集中生产和促销。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各事业部的积极性,又提高了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㈦ 什么是事业部组织结构形式
1、事业部组织结构是指以某个产品、地区或顾客为依据,将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结合成一个相对独立单位的组织结构形式。它表现为,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业部有各自独立的产品或市场,在经营管理上有很强的自主性,实行独立核算,是一种分权式管理结构。
2、事业部制又称M型组织结构,即多单位企业、分权组织,或部门化结构。
3、事业部组织结主要特点专业化管理部门按企业的产出将业务活动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即事业部。如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都能形成各自市场的大企业,可按产品设置若干事业部,凡与该产品有关的设计、生产、技术、销售、服务等业务活动,均组织在这个产品事业部之中,由该事业部总管;在销售地区广、工厂分散的情况下,企业可按地区划分事业部;如果顾客类型和市场不同,还可按顾客(市场)成立事业部。
4、这样,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为企业贡献出一份利润。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在纵向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企业高层领导与事业部之间的关系。
5、实行事业部制之间的关系。实行事业部制,企业最高领导层要摆脱日常的行政事务,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的各种经营战略和经营方针,而把最大限度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事业部,使他们能够依据企业的经营目标、政策和制度,完全自主经营,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职能制结构组织设计企业高层和事业部内部,仍然按照职能制结构进行组织设计。从企业高层组织来说,为了实现集中控制下的分权,提高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经济性,要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些职能部门,如资金供应和管理、科研、法律咨询、公共关系、物资采购等部门。
7、从事业部来说,为了经营自己的事业,也要建立管理机构。因事业部规模小,产品单一,故一般采用职能制结构。由些可见,事业部制与职能制结构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其企业最高层领导下的格第一级部门,是按照事业部分设还是按照职能部分设。
㈧ 管理学各种组织结构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克服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分析工具,就会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境地。我们讲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也就是要达到企业内部系统功能完备、子系统功能担负分配合理、系统功能部门及岗位权责匹配、管理跨度合理四个标准。
1、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企业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厂部不另设职能机构(可设职能人员协助主管人工作),一切管理职能基本上都由行政主管自己执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比较简单,责任分明,命令统一。缺点是:它要求行政负责人通晓多种知识和技能,亲自处理各种业务。这在业务比较复杂、企业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把所有管理职能都集中到最高主管一人身上,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因此,直线制只适用于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比较简单的企业,对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比较复杂的企业并不适宜。 2、职能制 职能制组织结构,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如在厂长下面设立职能机构和人员,协助厂长从事职能管理工作。这种结构要求行政主管把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交给相关的职能机构,各职能机构就有权在自己业务范围内向下级行政单位发号施令。因此,下级行政负责人除了接受上级行政主管人指挥外,还必须接受上级各职能机构的领导。 职能制的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但缺点也很明显: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不利于建立和健全各级行政负责人和职能科室的责任制,在中间管理层往往会出现有功大家抢,有过大家推的现象;另外,在上级行政领导和职能机构的指导和命令发生矛盾时,下级就无所适从,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容易造成纪律松弛,生产管理秩序混乱。由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的明显的缺陷,现代企业一般都不采用职能制。 3、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也叫生产区域制,或直线参谋制。它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目前,我们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一定的决定权和对所属下级的指挥权,并对自己部门的工作负全部责任。而职能机构和人员,则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不能对直接部门发号施令,只能进行业务指导。 直线-职能制的优点是: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负责人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职能部门的许多工作要直接向上层领导报告请示才能处理,这一方面加重了上层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造成办事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可以设立各种综合委员会,或建立各种会议制度,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起到沟通作用,帮助高层领导出谋划策。 4、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近几年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也引进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公司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成本核算,产品制造,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也有的事业部只负责指挥和组织生产,不负责采购和销售,实行生产和供销分立,但这种事业部正在被产品事业部所取代。还有的事业部则按区域来划分。 5、模拟分权制 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 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乙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6、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结构,称为矩阵组织结构。 矩阵制组织是为了改进直线职能制横向联系差,缺乏弹性的缺点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上,例如组成一个专门的产品(项目)小组去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各个不同阶段,由有关部门派人参加,力图做到条块结合,以协调有关部门的活动,保证任务的完成。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需要谁,谁就来,任务完成后就可以离开。项目小组和负责人也是临时组织和委任的。任务完成后就解散,有关人员回原单位工作。因此,这种组织结构非常适用于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矩阵结构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矩阵结构的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因为参加项目的人员都来自不同部门,隶属关系仍在原单位,只是为"会战"而来,所以项目负责人对他们管理困难,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这种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矩阵结构适用于一些重大攻关项目。企业可用来完成涉及面广的、临时性的、复杂的重大工程项目或管理改革任务。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 7、委员会 委员会是组织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执行某方面管理职能并以集体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组织形式。实际中的委员会常与上述组织结构相结合,可以起决策、咨询、合作和协调作用。 优点:①可以集思广益;②利于集体审议与判断;③防止权力过分集中;④利于沟通与协调;⑤能够代表集体利益,容易获得群众信任;⑥促进管理人员成长等。 缺点:①责任分散;②议而不决;③决策成本高;④少数人专制等。
企业组织架构设计规范方法——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 1、如何解决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专门探索解决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方法,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进行探索,也没有见诸书刊的文献。在这种情况下,对组织架构设计规范化的讨论,就仅仅变成了一种讨论者个人在组织架构上的主观偏好的陈述。 我们说规范与否,在这里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不是由自己的主观偏好来认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而是要把握所规范的对象本身的性质,用所要规范的对象自身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来定义规范。也就是说,不是从外部向要规范的对象强加一个什么,而是让要规范的对象本身按照它应有的形式和规律运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化管理这一工作达到应该有的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企业规范化管理,必须在企业价值的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改善上有充分体现。我们在探索对企业规范化管理问题时,一再强调要寻求一个科学的方法,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如何解决管理的效率和效益问题。 2、规范企业组织架构设计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白企业组织本身是什么这一问题。 前面已作过分析,企业组织是一个有机系统,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系统之中的有机系统,其内部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子系统。而企业组织作为一个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本身是具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说它的存在是服务于人的特定目的的,它是人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创建的。企业组织与自然存在物不一样,它是由人创造的,它必须服务于创造它的人的意志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它是人们为达到一种特定目的而由人自己创造的一个工具。 企业作为由人创建的一个工具性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和目标是显然的,其内部架构必须服务于这特定的目的和目标,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这种目的性和功能性特征,为我们寻找到对它进行规范的科学方法提供了线索。这方法就是与它的目标功能特性直接对应的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 所谓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也就是通过对分析对象本身所存在的目标功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以分析确定分析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运行的规律。 由人所创造的存在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具有目标和功能这样一种多层次的结构。山水草木本身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性,在它的内部也就无法对它区别出目标和功能这样的层次结构来。草木本身没有意志,当它被人选做达成某一特定目的的特殊工具时,也就是人赋予了它特定的目的性。能够实现这一目的的作用也就成了它的功能。当这种自然存在物被选为人的特定工具的时候,它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被注入了人的意志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这里的目标,实际上是人的目标,其功能是它相对于这种目标的作用和性质。 而目标和功能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相对于功能作用,目标才成其为目标。功能作用只有相对于一定目标,它才成其为功能。呼吸是肺的功能作用,但它只有相对于需要呼吸的动物才有这种功能作用。需要就是一种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并且目标和功能本身的定义也是相对的,在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中,目标和功能是在多重层次上存在的。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功能;为保证一定功能的正常发挥,又必须有一系列细小的功能。上一层次的功能相对于下一层次的功能,也就成了目标。 通过这种目标功能树分析,可很方便有效地理清系统内部的层次结构。就企业组织这一特定系统而言,通过运用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对它进行分析,就可准确地为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提供一个框架性工具。这种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确定企业不同时段上要达成的目标,而且有助于我们一层一层地选择确定为达成企业目标而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 就企业系统进行分析,企业的目标就是要赚钱。企业通过什么途径赚钱?如何才能赚钱?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企业系统,是由信息(信息流)、组织(人流)、营销(物流)、财务(资金流)四大系统构成的。这是就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功能作用进行的分析。如果要进一步地细分,进入第三和第四个层次的目标功能作用关系的分析,就可得到61个小的子系统。下面就企业的“四流”形成的系统分别进行分析,以明确其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层次上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
前面已经分析了组织架构的标准以及要规范组织架构必须运用的方法——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但究竟如何实施组织架构的规范化,在此略做分析。 第一步,选择确定组织架构的基础模式。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选择确定一个典型的组织模式,作为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基础模式。在当代企业的实践中,选择直线职能式和矩阵式结构的较普遍,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增加弹性模式的相应特征予以补充其基本模式的局限。 第二步,分析确定担负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工作量。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目标功能树系统分析模型,分析确定自己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担负工作量。要考虑的变数有二:一是企业的规模;二是企业的行业性质。 第三步,确定职能部门。这一步工作要求根据自己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量大小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企业职能管理部门。即把关联关系和独立关系,并且工作量不大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合并起来,由一个职能管理部门作为主承担单位,负责所合并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工作的协调和汇总。把制衡关系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分别交由不同单位、部门或岗位角色承担。 第四步,平衡工作量。这一步工作要求对所拟定的各个单位、部门的工作量进行大体的平衡。因为工作量过大的单位、部门往往会造成管理跨度过大,工作量过小的单位、部门,往往会造成管理跨度过小。所以,需要通过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量平衡来使管理跨度实现合理化。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存在制衡关系的子系统,要避免将其目标功能作用划归为同一单位承担,即要优先保证制衡关系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的分开承担。 第五步,确立下级对口单位、部门或岗位的设置。如果企业下属的子公司、独立公司、分公司规模仍然比较大,上级职能管理部门无法完全承担其相应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工作协调和汇总,就有必要在这个层次上设置对口的职能部门或者专员岗位。 第六步,绘制组织架构图。这一步工作要求直观地构画出整个企业的单位、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关系,及所承担的子系统目标功能作用的相应工作。 第七步,拟定企业系统分析文件。这一步工作也就是为企业组织架构确立规范。企业系统分析文件是具体描绘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目标功能作用,该由哪些单位、部门或者岗位来具体承担,以及所承担的内容,并对职责和权力进行界定。 第八步,根据企业系统分析文件撰写组织说明书。这一步工作就是在组织构图的基础上,分析界定各个单位、部门组织和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所享有的权力、信息传递路线、资源流转路线等。 第九步,拟定单位、部门和岗位工作标准。明确界定各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 第十步,根据企业系统分析文件、组织说明书及单位、部门和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分析,并撰写工作说明书。除了界定前述内容外,还要明确界定任职的条件和资格。 第十一步,就上述文件进行汇总讨论,通过后正式颁布,组织架构调整改造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