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后事业 > 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有哪些

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1-14 00:55:34

⑴ 中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成就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2006-1-6 14:48:32 来源: 马克思主义网络要览

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
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
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全国
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
20%左右。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
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
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
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在中等以上
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
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
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
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
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在这个时期,教育
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
困难时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
整。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
研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
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
况。“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
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
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
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
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
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
校共毕业1705.66万人。1949—198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
的毕业生数比1928—194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数
增加了35.6倍。1949—1989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
比1931—1946年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数增加了8.3
倍。普通高等学校从1949年的205所增加到1989年的
1075所,本、专科在校学生从10.65万人上升到208.21
万人,分别增加了5.24倍和16.87倍。中等专业学校从
1949年的1171所增加到1989年的3984所,在校学生数
从22.88万人上升到217.75万人,分别增加了2.4倍和
8.52倍。研究生1989年在校学生数比1949年增加了
160.11倍,达10.13万人。
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发
展迅速,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普通中学4045所,在校学生数
103.90万人,1989年上升到8.96万所和4554.02万人,
分别增加了21.14倍和42.83倍。1949年小学34.68万
所,在校学生数2439.1万人,1989年小学达77.72万所,
在校学生数为12373.1万人,分别增加了1.24倍和4.07
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解放前的20%左右增到
97.44%。幼儿教育也发展得很快,1989年幼儿园达17.26
万所,在园幼儿1847.66万人。
职业教育发展也很迅速。1989年技工学校达
所,在校学生为126.7万人,而1949年技工学校才3所,
在校学生仅2700人左右。1989年农业、职业中学达9173
所,在校学生为282.27万人,比1980年分别增加了1.77
倍和5.22倍。许多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1949—1989年,中国的成人教育也得到普遍发展。
1989年全国各类成人学校达27.2万所,在校学生达
3661.32万人。其中,成人高等学校达1333所,在校学生
为174.11万人;成人中等学校达5.63万所,在校学生为
1541.11万人;成人初等学校达21.43万所,在校学生为
1946.1万人。1989年,全国农村有395.55万人参加识字
学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高等
学校也是全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为国家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1957年高等学校有6项自然科研成果获得国
家科学奖金。1982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评选的自
然科学研究122项重要成果中,高等学校(包括与其他系
统合作的项目)获奖56项,其中一等奖4项。高等学校的
科研成果大部分被推广和运用到国防、工农业生产等各
个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在高等学校的文科科学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很大的成就,保证了教学的需要。同时,各级各类学校
的办学条件,如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也有了极大的
改善。1977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示,逐年增
加了教育经费。在1979—1981年间,教育经费在国家事业
经费中的比重由9.95%提高到13.5%;教育基本建设投
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从1%提高到3%。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泛地开展了外事国际交流,派遣
和接受了大量留学生。在50年代,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
主要是在苏联和东欧等国之间进行。据统计,先后派往苏
联的留学生和进修生9106人,派往其他国家的较少。1978
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
放的政策,教育国际交流日益增多。1978—1989年间共派
遣留学生3.38万人,其中毕业回国的留学生1.65万人。
同期,外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达1.29万人。此外,中国教
育系统还广泛参加各种交流活动,各级各类学校都不同
程度地同外国学校建立了不同的校际联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为社会主义
教育服务的教职工队伍。1989年全国各级普通学校的教
职工数达1326.84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1.97倍。1989
年各级成人学校的教职工数达77.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
39.42万人。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质量也在
不断提高。

⑵ 十五期间,我国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一、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着,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重点发展农村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巩固,2004年“两基”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3.6%和94.1%,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4%左右,成人识字率位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机会。特殊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高等教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知识贡献

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2000多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33万人、在学研究生82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4倍和2.7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以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000余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认真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等一系列工程计划,在高校中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仅2004年就获专利授权6400件,科技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文化的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高水平大学取得进展,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3.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着扩大

紧密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重点实施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工程项目。扭转了中等职业教育连续滑坡的局面,2004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66万人,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998年530万人),在校生达到1409万人。普通高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校生达到2220万人,是2000年的1.9倍,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着扩大,2004年在校生达到3649万人,是2000年的1.5倍,毛入学率达到48.1%。

4.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得到进一步发展

2004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和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当年毕(结)业的学生分别达到318万人和6957万人,均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2004年上半年,全国接受再就业培训的人数就达到254万人次,162万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再就业。社区教育也进一步得到发展。

5.国民素质显着提高

教育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初步实现了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目标,2004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3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毕业生达到7000万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由小学毕业提高到初中毕业。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

1.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教育和培训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由2000年的96.9%、87.1%、68.4%和59%提高到2004年的98.3%、93.8%、79.6%和71%,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校内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工作法制化建设明显加强。以县为主的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形成。教师队伍的活力逐步增强,教师待遇得到改善。

2.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显着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设速度加快,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不断减少,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仪器设备值2004年为6500元,比2000年增加了350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办学效益显着提高。2004年,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分别达到285人、1023人、1387人和7704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0人、44人、564人和2415人。

3.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初步形成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有90%的高校、3.8万多所中小学、近6000所中职学校基本建成校园网,农村中小学共建成近8万个教学光盘播放点、近5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7000多个计算机教室。初步建成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

三、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

1.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深化

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已基本确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民办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1769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和普通高校试办的独立学院在校生达到134.5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由1.3%提高到了10%以上,初步形成了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2.实施素质教育取得进展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面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学校稳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积极进行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扩大专业覆盖面。积极推进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素质教育实施取得进展,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高等学校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的新机制建设高校后勤设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9年至2004年全国新建大学生公寓约7200万平方米,新建学生食堂1200万平方米,是此前建国后50年总和的2至3倍,有力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

4.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建立,普通高校积极利用金融、信贷筹措经费,民间投入逐年增加,以政府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和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2004年全国预算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了4200多亿元,是2000年的1.7倍,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增加,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5.教育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法制建设成效显着,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着手推进《义务教育法》等一批重要法律的修订和立法前期调研工作,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落实《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取消了一批教育行政许可项目。

四、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数明显增加,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按期回归率达97%以上。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达800多个。汉语国际推广有新突破,至2004年年底,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在3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汉语桥”工程开始实施,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涉外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初步形成。

五、认真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1.不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权利

积极推进高校按新机制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基本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确保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中央安排专项资金为中西部地区240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同时加快“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助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教育救助工作,为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2.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

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流入地政府要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要求各地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将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有关费用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情况得到显着改善。

3.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了社会稳定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2004年达到280万人,是2000年的3倍,加之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紧张,就业难度逐年加大。经过多方共同努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保持在70%以上,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促进了社会稳定。

4.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和查处招生违纪行为,维护教育公平

200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普遍实行了“一费制”,规范了教育收费,切实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继续实施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严格规范高校收费行为。2005年实施了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⑶ 中国教育状成就

一、学前教育变革
新中国成立70年间,我国学前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再进入到快速扩张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的投资。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对3~6周岁或7周岁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它包含儿童心理、营养保健、儿童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以来,幼儿园数从1950年的1799所增加到2018年的26.7万所,增长147倍;在园幼儿数从14万人增长到4656万人,增长331倍;2018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73.1%,“入园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0.4%提高到10.6%,再到2018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81.7%。
(1)学前教育学校数量
学前教育相较于小学、初中等教育发展较慢,经查询,1949年全国并未有学前教育相关数据,到1950年才统计得出全国共有1799所学前教育学校。而近年来,在经济水平提升、适龄幼儿人数不断增加以及对幼儿教育越发重视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越来越快,到2018年全国学前教育学校数量已经达到26.67万所,比上年增长4.6%。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

⑷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有:

一、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起,经过十多年奋斗,到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85%, 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99%。

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也很迅速。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 ;初中入学率达到98%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 ;学前教育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

国家采取转移支付、专项和政策倾斜等方式加大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2007 年,对农村义务教育1.5亿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780万贫困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⑸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至少蕴含下列三点启示。第一,恢复高考不仅拉开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也明确了教育机会分配的一条核心原则,即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结果、而不是以家庭成份或社会资本作为分配的原则,凸显了教育机会分配中的公平性。迄今,我国高考的改革仍在路上,我认为,新的高考改革仍然应当坚持上述原则,同时增强教育机会分配原则中的科学有效性。第二,20世纪80-90年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为代表的一批立法行动开启了教育法制建设的新时代,为高等教育依法治教奠定了规制基础。考虑到立法只是依法治教的一个方面,未来的教育法治建设还应该加大执法建设的力度。另外,由于规制结构只是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未来的教育制度建设还应该加大规范结构和文化认知结构的建设,凸出制度的多元主体性及其参与性。第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简政放权、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的改革,此后,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与政府的问责权形成互为促进和制约的权责关系,释放了高校的办学活力,改变了高校与政府关系的特点。

⑹ 我国近几年来在教育事业上有什么成就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

(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 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比2005年提高5.5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从2007年起,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五)成人教育与培训蓬勃发展,终身学习蔚然成风

2010年,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3.7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108.7万人次,增长70.2%;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 5291.9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1万人次,增长0.2%。2010年,全国资格证书培训注册学生493.6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4.5万人次;全国岗位证书培训注册学生561.4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5.0万人次。中、高等教育培训的发展为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对促进人的终身学习、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六)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为满足全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超过 11.8万所(不含教育机构),比2005年增加近4.2万所;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在校生为3393万人,比2005年增长67.6%。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占同级教育比例继续提高。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总数达到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466.5万人,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0.9%,比2005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民办学校为5622所,民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537.1万人,比2005年增加156.1万人,占全国高中阶段[1]在校生的12.7%,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有民办幼儿园10.2万所,民办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为1399.5万人,比2005年增加731.4万人,增长1.1倍,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0%,比2005年提高16.3个百分点。

二、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一)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16502.7亿元,比2005年几近翻番。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12231.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3.59%,同比提高0.80个百分点。

2.各级教育投入水平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09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分别为3358元、4332元、3758元、4263元、8542元,分别是2005年的2.5倍、2.9倍、1.9倍、1.9倍和1.6倍。

3.教育经费投入结构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十一五”期间,我国义务教育被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预算内拨款2009年达6357.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51.4%,占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7.7%,同比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4.关注弱势群体,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各级教育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已经形成,每年300多亿元的资助资金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500万名大学生。

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2010年秋季学期起,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安排资金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教师队伍层次结构不断优化,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基础教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国家法定标准

“十一五”期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一直保在98%以上,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2010年,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94.8%,基本达到《教师法》规定的标准。

2.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实现较快增长

2010年,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3.3%,比2005年提高了12.2个百分点。全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为21.4%,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2010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57.1%,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为67.8%,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32.3%,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均大大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合格标准。

4.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3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6.25%和40.74%。

2010年,全国高校有中科院院士310人、工程院院士278人,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72%和37.02%;高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357人,占全国总数的67%。

截至2010年,面向海内外遴选支持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804人,培育支持高水平创新团队391个,培养支持5643名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了十余万名青年骨干教师。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着,带动了教育现代化发展

“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纯IPv6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运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的远程教育网络,着力缩小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数字鸿沟。

各级各类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77%的高中、46%初中均已建网,普通高校每4.6名、中等职业学校每7.6名、普通高中每9名、普通初中每16名、普通小学每24名学生就拥有1台教学用计算机。

三、人才培养和科研成绩突出,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高

(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十一五”期间,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累计输送了5486万名毕业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者队伍的素质结构。其中研究生累计毕业 166.7万人,年均增长15.1%;普通本专科累计毕业2443.7万人,年均增长13.4%;中等职业教育累计毕业生2875.6万人,年均增长 9.5%。

(二)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

2009年,我国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数达到983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4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高中三年级以上水平。

(三)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1.加强高校创新基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目前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占总数的6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583个;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02个,占总数的30.5%;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共有27个,占总数的29.7%。

2.强化竞争前培育,加强高水平海外合作

“十一五”期间我部共资助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1877项,投入经费超过2亿元。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资助课题数由6000多项增加到11011项。2006年-2008年期间分批共设立了126个创新引智基地,17个培育基地,累计投入经费11.8亿元。

3.高校科技竞争力稳步增强,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

“十一五”期间,高校承担了30%左右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2010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232 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05%,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6.88%。

“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一)留学生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生人数迅猛增长。2010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8.5万人,比2005年增长140.2%;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5万人,比 2005年增长285.4%。截至2010年底,以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外的人员有127.32万人。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为26.5万人,比 2005年增加12.4万人,其中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占40.5%,同比提高了8.7个百分点。

(二)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增加

目前,我国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设立了18个双边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构建了若干双边及区域性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签署并尚在执行的教育合作协议达154个,正在实施的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共有77项。与3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大量的项目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与高等学校境外办学稳步发展。目前,国内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200多个。截至2010年12月,全国23所高等学校举办境外办学项目达到56个。

(三)汉语国际推广取得新突破,教育对外援助成效显着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在96个国家(地区)设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汉语桥”大学生比赛已举办九届,中学生比赛已举办三届,为弘扬中华语言文化,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我国建立了10个教育援外基地,在10所高校成立非洲研究中心,实施了“非洲高等教育国别研究工程”并开始选派涉非专业研究生赴非留学深造。

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1、经济方面。经济建设成就斐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鼓励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发展,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发展东部的同时,进行西部大开发,改变了西部的落后面貌。并适时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制造业第二大国。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初的一穷二白,进步显而易见,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了400多倍,制造业从占世界份额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时,中国在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民主政治进步明显。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教育方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中国教育不断的进行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稳步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当下的大势所趋。
4、文化方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制度和体制藩篱,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文化产业逐年增加。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学习中文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热潮。
5、科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几十万项,其中获国家奖励的过万项,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代表作有神州系列飞船、北斗定位系统、嫦娥飞船、蛟龙号、手机通信等,最突出的是互联网高速发展,已深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科技逐步走向世界的开始。网络流传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微信和共享单车,这些既是对中国科技的认可,更体现了中国有领先世界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我国教育事业成就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换算是什么意思 浏览:248
舒茶哪个区的美女 浏览:357
咏叹调你可知道什么叫爱情 浏览:550
半途婚姻适合做什么 浏览:606
食神重叠婚姻如何 浏览:84
什么是白月光的故事 浏览:331
美女什么味道 浏览:993
95猪双鱼男的事业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908
什么烟健康适合长期口粮 浏览:327
怎么区分同事间的关心和爱情 浏览:620
82年男狗和84女年鼠相配婚姻如何 浏览:207
夭生一对幸福家指什么肖 浏览:194
搜集民间故事是什么意思 浏览:616
退出婚姻怎么写为什么老公叫我写 浏览:838
火山讲故事怎么赚钱 浏览:259
父母爱情姑姑锁门是多少集 浏览:10
什么叫事业改为企业 浏览:107
什么是实体经济推广 浏览:391
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怎么发展 浏览:310
如何看事业编制改革 浏览: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