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斯大林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原姓朱加什维利,(1879—1953),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主要领导人。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的哥里,格鲁吉亚人,原姓朱加什维利。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
【生平】
1894年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899年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从此,他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他从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领导了《真理报》的工作,并参加了全俄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会议,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同年七八月间,布尔什维克党秘密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在列宁不能参加会议的情况下,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做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10月,党中央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议,斯大林被选进领导起义的党总部。在列宁领导下,他积极参与和组织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开始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斯大林多次受列宁的委派,前往最关键的战线,指挥战斗。1922年4月,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建议,斯大林当选为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30年他一直担任党的这一最高领导职务。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1925年4月在党的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俄共(布)中央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持召开了党的十五大,这次大会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建议。1936年12月,斯大林在苏维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新宪法草案》的报告。这个宪法草案被通过并被称为“斯大林宪法”,而且之后的苏联宪法也基本以此为版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也是造成苏联后来解体的原因之一。1941年5月,斯大林担任了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正当苏联人民为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奋斗时,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斯大林于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他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1月初,德军逼近莫斯科。7日,斯大林照常在红场举行阅兵式,受阅部队从红场直接开赴前线。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歼敌33万人,是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他先后出席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同美、英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会谈,为二战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1946年3月,斯大林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他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
斯大林在一生中也犯过许多错误。在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运动中,由于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了肃反扩大化,使一大批党和军队的优秀干部遭到残酷迫害;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时,由于他把苏联一国的经验绝对化,忽视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采取了不少不妥当的做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但是古巴领袖卡斯特罗也曾指出:“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斯大林是对历史的简单化”。
斯大林的名声极其响亮,他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完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他击败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使苏联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同时他也比较专断,他强行实施的一系列极端的政策给苏联的建设留下弊端,以至于不同学者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没有人否定他的重要性。
三百多年的沙皇政府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后被推翻,资产阶级建立临时政府,但新政府不得人心。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列宁在同年发动十月革命,苏维埃无产阶级政府成立,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1918年到1920年间,苏俄政府致力于对国内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作战,斯大林对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于1879年出生在格鲁吉亚的一个贫苦的下层劳动者家庭中。1894年,斯大林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899年因宣传推翻政府被学校开除。1898年斯大林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03年党内发生分裂,他站立在布尔什维克派一边。1905年俄国革命时期,斯大林成为高加索地区的革命领导人。1912年,斯大林负责创办《真理报》,后来获得列宁赏识。由于斯大林从事革命活动十分积极,以至于他在1902—1917年间多次被捕被流放,1913年还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也许在西伯利亚期间,他开始使用笔名“斯大林”(铁人)。
1917年二月革命胜利后,斯大林返回圣彼得堡工作,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不过在十月革命中,斯大林并没有起主要作用。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1918年到1920年间,苏维埃政府开始致力于对国内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作战,斯大林多次受列宁的委派,前往前线指挥战斗,对战争的全面胜利起了关键作用。1922年4月,在俄共十一大会议上,根据列宁的建议,斯大林当选为党总书记。
斯大林当选为党总书记后逐渐显示出粗暴的一面,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列宁还建议撤销他的职务。
列宁于1924年病逝后,斯大林联合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击败托洛茨基成为苏联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1925年,斯大林提出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但由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等人组成的左派联盟反对斯大林,结果被斯大林扳倒,并于1927年将他们开除党籍,托洛茨基不久被驱逐出境。接着,斯大林又将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的以布哈林、李可夫为首的右派联盟清除出党中央。至此,斯大林成为苏联的独裁者。
1934年底,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市委第一书记和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暗杀,斯大林趁机发动一系列残酷的清洗运动。在随后的几年里,大多数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和以后在给列宁当过部下的人,都在斯大林的强迫下公开承认莫须有的判国罪,并被处死,其中包括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李可夫。紧接着,斯大林继续发动第二次清洗运动,大多数在1934年党的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的人也被杀害,1938年,领导过早期清洗运动亚戈达也被以判国罪处死,而他的接班人叶左夫最终也被处死。多轮的清洗牵连了数百万人,劳改营和特工遍布全国各地,搞得苏联上下人心惶惶,再也无人敢反对斯大林。
斯大林对苏联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30年代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成功使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使苏联在经历二战后依然是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因此获得赞誉。这种工业政策模式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强行实施农业集体化。这一政策在富农当中很不得人心,许多人站出抵制,然而斯大林通过强制手段还是使他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1936年,斯大林颁布《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39年,二战爆发,斯大林和希特勒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试图自保。不过在两年期间,斯大林却以防御德军侵略的名义,武力合并了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以及罗马尼亚、芬兰、波兰的部分领土。
1941年,希特勒撕毁条约,转攻苏联,苏联进入卫国战争时期。起初,苏军节节败退,损失领土达百万平方千米。但苏联全体军民在斯大林的最高指挥下奋起抵抗,先后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胜利,尤其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歼敌33万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战争后期,斯大林先后出席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同美、英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等人会谈,为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的完全胜利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1945年5月,苏军攻克德国首都柏林,德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二战后,美、苏谋划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其中斯大林确立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了防止东欧其他共产党国家像南斯拉夫那样走不服从自己的道路,斯大林在东欧诸国也搞了清洗异己的运动。此外,二战后的中国政府也在斯大林的重压下被迫同意原属中国领土的外蒙古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1947年,随着杜鲁门主义的产生,美、苏两大巨头开始进入冷战阶段。
在国内,斯大林积极领导苏联人民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收到不小的成效。但在这几年期间,斯大林的独裁统治愈演愈烈,发表错误理论,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甚至还准备在搞清洗运动。
由于斯大林对自己的妻子儿女也不近人情,因而其家庭生活并不幸福。
1953年3月,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他的遗体开始时与列宁遗体并放在一起,供后世人瞻仰。
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通过政变当上国家最高领导人。1956年,赫鲁晓夫发表演讲,全面否定斯大林,并火烧其遗体,斯大林从此开始频频被批判。但赫鲁晓夫行事过于鲁莽激进,积极参加冷战,并对中国施压,引来全国不满。
斯大林不愧为20世纪杰出人物之一,他聪明绝顶,又残忍暴戾,为建设和保卫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打败法西斯建立了历史功勋,又为达到至高无上的独裁目标犯下大搞清洗异己运动和鼓励个人崇拜等错误,在对待兄弟党和一些国家问题上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可谓是个亦正亦邪的高人。但把斯大林全盘否定绝对是个幼稚的做法,毛泽东、卡斯特罗、丘吉尔等名人都认为斯大林的历史成就功大于过。
【大事记年表】
1894年,斯大林进入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
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梯弗里斯组织。
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
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
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
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
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
1918年至1920年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
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
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
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处决了许多曾支持他掌权的老党员。
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批准了在他领导下起草的第一部苏联宪法。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1941年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
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
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他领导苏联人民战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2.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一生的功与过
对斯大林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总体说法。历史证明,“有过无功”论,把斯大林当作敌人,或者,像安德烈耶娃等人那样,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有功无过”的“完人”,都站不住脚。“功大于过”论,难以解释某些重大历史事实,不易得到广泛认同。“过大于功”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看来,在研究问题时,无须就斯大林功过的比例争论不休,而应在肯定他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30年这一基本前提下,着重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当然,对斯大林也该有一个总体上的评价。笔者认为:斯大林是一位有巨大历史功绩的人物,是一位有非凡领导才能的人物,是一位有严重错误罪过的人物,是一位有致命性格缺陷的人物,因而,是一位功过成败兼而有之、不可避免地引起长期争议的人物。
当代世界 200304
国内外对斯大林的评价形成某些共识。大致是:第一,斯大林是一个重要历史人 物,对他的评价不仅是他本国的事情,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事情。第二,斯大林有功有 过,贡献是巨大的,错误是严重的,或者用有的学者的说法,“功勋显赫卓着,错误极其严重”。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存在着分歧。第三,斯大林的主要功绩:1、在列宁之后,领导苏联党和人民,顶住资本主义包围的压力,在苏联一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并为社会主义在其他国家的胜利提供了范例和支持;2、在短短若干年内,领导 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战后又迅速 恢复经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3 、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推动了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发展 。第四,斯大林的主要错误:1、接受和鼓励个人迷信,实行个人专权,在党内斗争中 滥用专政手段,导致法制被严重破坏,大批无辜干部遭镇压;2、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 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被教条化、绝对化、越 来越僵化;3、凭借大国大党的地位,树立自我中心,对外发号施令,推行大国主义, 实质是谋求霸权。之所以造成这些错误,有历史条件的原因,有管理体制的原因,也有 个人素质的原因。
四、赫鲁晓夫也谈斯大林的功与过,因其立足于“谴责”,往往用语刻薄,给人的印象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中说,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价斯大林的生平事迹,因为他的功绩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说“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以及在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尽人皆知的”。报告中着重指责把斯大林“变成某种超群的人物,认为他像神仙一样具有非凡的品质,他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够代替所有人思考,能够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一点是错的”。赫鲁晓夫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报告,也只是强调必须公开地谴责对斯大 林个人迷信时期“所犯下的错误和歪曲现象”,“抛弃已经成为前进障碍的那种对党和 国家的领导方法”。从这些词句上,并不能得出“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结论。大论战时 “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引证赫鲁晓夫谩骂斯大林的粗暴字眼,反映了赫鲁晓夫骨 子里是憎恨斯大林的。
五、从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后来各个时期较少评论斯大林,出于实用主义需要,谈及时谴责兼有肯定。每逢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避不开斯大林,或多或少要提一下斯大林的功绩。通常的说法是:在战争年代,斯大林所表现的巨大政治意志、目的性和坚定性、善于组织人们和使人们遵守纪律,在取得胜利方面起了自己的作用;不能把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一笔勾销,等等。
六、苏联军界领导人对斯大林功过的评述一般比较中肯。具有代表性的是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主任德米特里·安东诺维奇·沃尔科戈诺夫于1988年撰写的《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一书。其中指出:1、斯大林的历史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复杂的辩证法。坦诚地面对历史,面对真理,不能不承认斯大林对争取和维护社会主义的无可辩驳的贡献,也不能不承认他毫无根据地迫害千千万万无辜者的政治错误和罪行。2、斯大林拥有无限权力,不受民主监督,至高无上,为所欲为。但他却内心孤独。他毕生都尽力把自己的这个弱点变成力量的标志。列宁指出的斯大林“凶狠”的特点,在政治家身上起了极坏的作用。3、从列宁逝世直到30年代初,在革命领袖中也许只有斯大林一个人最彻底、最坚决地维护党关于确立和加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方针。他没有那种能取代列宁的天资,但别人也没有。他在智力和道德上不及许多人;但在争取新制度生存的斗争时刻,极端重要的是目标明确和领袖的政治意志。在这个问题上,除了列宁,无人能胜过斯大林。
七、我党早期对斯大林的公开评价采取“两点论”,提出“功大于过”。1956年4月5日和12月29日先后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两论”),不仅肯定了苏共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的重要性,对斯大林的功过作了冷静的、客观的、在当时条件下堪称全面的评价,而且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领袖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等角度,对斯大林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作了理论剖析,还着重指出:“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作出全面的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不论是他的正确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地方,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 现象,带有时代的特点。”“两论”当时在国际上特别在苏联产生了强烈的积极反响。 从总体上说,“两论”的基本观点和提出的评价斯大林的方法论,至今仍站得住脚。其 中关于“斯大林的错误同他的成绩比较起来,只居于第二位的地位”这一说法,虽然越 往后越难以得到广泛认同,但毕竟是比较合理的。至于毛泽东说斯大林的功过“三七开 ”,形容功大于过,无非是运用中国传统的一种通俗比喻,不必去细究。不过,基于当 时的历史条件,“两论”中笼统地称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创造性 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现在看来有些偏高。而1963年9月在大论战过程中 写的“二评”《关于斯大林问题》,由于当时与赫鲁晓夫作斗争的政治需要,对斯大林 错误的一面则有些过于简化、淡化。
八、中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前后有所变化。总的来说,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国学术理论界对斯大林的评价没有逾越“两论”的基本框架。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 性”大量揭发斯大林的罪行、特别是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模式破产——之后,国内 从负面评价斯大林的论说增加。随着对斯大林模式教训的研究加深,开始出现斯大林“ 过大于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