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苏轼的一生做出了哪些贡献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⑵ 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苏轼,他的一生究竟如何
苏轼的一生是强者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但如果以大富大贵为目的,以封妻荫子为标准,苏轼算不上成功,甚至应该是失败者,但以文章等身,才华横溢,万古留名,苏子无疑是人生楷模,不知后来的辛弃疾、黄庭坚、陆游等是否可与其比肩,或胜一筹?!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论为官之道,政绩也是非常突出,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堤”,简称“苏堤”。
文人苏轼,官吏苏轼,美食家苏轼,妥妥地人生赢家。是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⑶ 苏轼在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如何评价他的职业生涯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
⑷ 苏轼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苏轼是北宋着名的大文豪,他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人生坎坷,却从未被严酷的现实所击倒,他依然笑对人生。
苏轼为官清正廉明,爱民为民,政绩卓着,人称“苏贤良”。他性格刚正不阿,为百姓请命仗义直言:苛政猛于虎,如今全国已有二十万虎狼在横行”。惹怒了皇上,得罪了丞相,最终被排挤出朝廷。但他所到之处,仍能凭一己之力,维护一方百姓权益,因而深受百姓的拥戴。
将浚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畅通的长堤,既解决了百姓的生活难题,又美化了生活环境,真乃造福百姓,功德无量的好举措,可见苏东坡不仅才学旷世,亦有高洁的情操。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把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
南宋初期,苏轼主持修建的苏堤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千百年来,杭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因苏东坡的诗而名满天下,杭州西湖的文化底蕴因苏东坡而无比深厚,西湖因苏东坡成为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漫步在苏堤,览胜西湖,想象着大文豪苏轼踱步苏堤吟诵着: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味苏轼的诗句,不禁被苏轼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所感动,他两次被贬杭州,虽身处逆境,依然诗心淡然。
⑸ 如何评价东坡居士苏轼的一生,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苏轼在自己二十一岁时参加宋朝的科举考试,高中进士第二名,连当时的欧阳修都对其赞叹不已。
但是由于宋代所处形势的特殊性,苏轼一生的事业却并不算很顺利。他的仕途可谓坎坷至极,屡遭贬谪,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在当时文坛享有盛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很有名,在辽国、西夏等地广受欢迎。在后世学者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人们渴望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苏轼词风的解放精神直接被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相媲美的豪放词派,其影响在清代传到了陈伟松等人。苏轼在后世的普通人心目中也保留了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形象。在宋代作家中,苏轼为后人所广泛喜爱的程度是无与伦比的。
⑹ 苏轼的才华毋庸置疑,那么他为官如何呢
自古文人就注重品质的锻炼与修养的提升,这关系到高尚还是卑下,关系到个体的小我在社会上、历史上的地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苏轼(公元1036 - 1101),字子曕,号东坡居士,北宋着名诗人与散文家,其词赋与书画造诣也颇高,是四川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进士,其父苏洵与其弟苏辙都是文名显世,一门“三苏”,皆为大家。
宋神宗时,苏轼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被外放到杭州,历知密、徐、湖等州。随后又被劾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上台,又招回朝中,累迁翰林学士,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又被贬到地方任职,一贬再贬,发配到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慕其人品与才华,被赦免北归,病卒于常州,传世有《苏东坡集》等着作。
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更是关心民苦民疾,当时适逢大旱,饥荒瘟疫漫延,苏轼奏请朝廷,减免老百姓赋税。
第二年又疏通治理西湖,挖出来的淤泥筑成了一道长堤,将西湖分为里湖与外湖,在长堤上夹植花柳,造桥六座,这就是今日的“苏堤”。因此杭州老百姓十分感激,“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祠堂)以报。”
苏轼在职权的范围内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做事,践行着自己强国富民的主张。
因为苏轼出身于一个较寒微微的小地主家庭,对老百姓的甘苦十分了解,步入官场,出于责任感,努力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他赋诗曰:
崎岖世味皆尝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占云汉更茫然。
⑺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着名的 旅游 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 文化 、 教育 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的 历史 评价
说到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传统的婉约词之外另开一派豪放之词,将以往的只专注于表达男女之间情爱的词扩充到了表达自身境遇、家国抱负的新的高度上。可以说是真正的改变了一直以来诗在词上的观念,认为诗词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其本质是一样的,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豪放派的诗词大多都是豪放有余,却又包含了很多的愤慨悲情,而苏轼却又有所不同,苏轼就像一个乐观的 登山 者,豪放之余不失豁达,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纵观苏轼一生,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而且,他坚持正义,永不放弃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后世的人带来了很多的慰藉,他的诗词中蕴含了人生的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大文学家,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一生虽然仕途坎坷,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他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正直善良的人性光辉是值得后世人学习的。苏轼的一生命途不济,他没有被屡次的失败打到,展现出了豪放不羁,超脱现实之上的洒脱的精神,苏轼一生不只是文采卓着,在艺术书画等艺术领域也是成果丰厚,是中国带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作品
苏轼的作品,按照时间段的划分,其诗词的类型和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说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诗词。
苏轼年轻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金榜题名,便开始仕途之路,那时候在他的眼睛里,他的心里,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抱负能够很快的得以实现,心情影响着作品,经历同样影响着作品,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他,那时候的作品风格多以婉约为主,或叙述事物,或描述景物,或抒发感情,但不论为何都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一片积极向上的景象。《南行诗》便是代表之作。
入仕为官之后,苏轼发现理想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完全不是度量出来的,黄州被贬,苏轼遭遇牢狱之灾,前景显得崎岖坎坷,不堪重负,到此时他的作品便开始转向豪放,诗词中间夹杂了一丝的幽怨、一丝的彷徨,一丝的迷茫,一丝的犹豫,那便是他对自己仕途之路的不确定,对未来生活的不确认,虽然如此,经过调整,经过开解后,苏轼的诗词表述依旧大部分以积极向上为主,他用开阔的思想去迎接未来的不定之数。《赤壁赋》便是个中翘楚。
苏轼晚年悲凉,仕途已经完全没有出路,这时候他的作品便慢慢的转向了埋怨,创作之路也渐渐的走向了下坡。《行香子》便是很好的代表。
猜你喜欢:
1. 苏轼的诗词励志名句
2.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
3.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
4.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5. 关于苏轼的励志故事
⑻ 如何评价苏轼对人们做的贡献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着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 ;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陈子昂“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等。
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了,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是何以达到这种境界的呢?我认为这与苏轼少年时代就具备的两种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地方。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用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原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一生,不阿新党,也不附旧炎。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
苏轼少年时代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庄子.逍遥游》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宋史.苏轼传)他是说从前内心也有些见解,自己不能说出来,现在在读《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说明苏子自幼就像佛家说的有慧根,对道学家说精髓有早悟。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苏轼的两点做人的态度会有教深一步的认识:
苏轼两点做人态度: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着,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而且贬官在外时,尽力为民办实事。在风翔被人民称为“苏贤能”,在密救过旱灾,在徐州救过水灾,在杭州修西湖、建医院,惠州修桥梁,在儋州建医院、学校,尽力为民办实事,所到之处均有极好的政声。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苏轼的诗词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苏轼诗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与耐人寻味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这里融为一体,就是所谓的宋诗“理趣”。
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苏轼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苏轼是有志于经世济民的诗人。他出身寒素,入仕后累遭贬谪,接近下层民众,这为他写作此类诗提供了基础,像《吴中田妇叹》等诗篇都是此种精神的反映。
苏轼还常常借用历史题材,揭露现实政治弊端。《荔枝叹》是这类诗的名作。表现了诗人敢于抗争的精神。
苏轼无事不可入诗,散文化、议论化是苏诗的特点,各种题材,他都能恰当地点染,融触处生春,无不如意。
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有“韩如潮水,柳如泉。欧如瀚,苏如海”之喻。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作有《方山子传》、《书刘庭式事》。山水游记《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科学考察性质的文章。它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组织成文,旨在说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杂文小品在苏轼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数量大,艺术成就也很高,它包括随笔、序跋、书信、杂着等,此类文章大都是随手拈来,信笔写成,展现作者的襟怀和个性,且极富神韵和情趣。如《日喻》等。
苏轼的赋作,以前后《赤壁赋》名声最着。《前赤壁赋》写名月秋夜,与友人泛舟赤壁,在水光月色之中,借景抒怀,探索人生与宇宙的哲理,虽有一定的消极情绪,但主要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后赤壁赋》写作者在东夜月下,登高览物,表现出从清风明月和挟仙遨游中摆脱苦闷的潇洒和超脱。两赋语言骈散相间,声韵铿锵和谐,主宾问答自然,是宋代文赋的佳篇。
(二).苏轼的词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苏轼对词的贡献,首先在于提高了对词的认识与评价。他打破诗词有别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
在题材内容上,苏轼把词人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尊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苏词众多的题材中,以抒情词、咏物词和田园词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除了传统的风月柔情之外,苏轼大胆开拓,把词体逐渐转化为文人言志抒情的工具。他用词表现自我,用词直接抒发自己的为政、爱国、怀古以至广泛的人伦之情。如《沁园春》(孤馆灯青)抒写“致君尧舜”“用舍由时”的为政抱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写密州出猎的盛况,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其中又有一首词人四奶奶爱妻王弗的悼亡作。即“十年里生死两茫茫……”,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情真意挚,沉痛断肠。
实施咏物词多达30余首,且艺术精湛,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的田园词是对宋词题材的一个突破。他在徐州所做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描写了农村风光、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和乡风民俗,宛如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在词风上,苏轼可谓开创了豪放的意境。最具代表的是《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词人挥洒如椽之笔,描画雄奇壮美的江山景色,又驱使无限时空,赞美古代英雄的丰功伟绩,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感情豪迈而又沉郁。
苏轼还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旷达是苏轼为人的性格特征,旷达词在苏词中数量很多,所以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通篇吟月,却处处关合人事。词人似与月对谈,探讨人生意义,最终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此类词还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传统婉约词的创作,也多佳制。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总之,苏轼终究以苏轼的姿态成就了一代文豪!!
⑼ 苏轼才华横溢,而且宋朝重文轻武,为何他还会被贬谪
苏轼二十一岁时参加科举,高中进士第二名,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苏轼赞叹不已:“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不出欧阳修所料,在文学艺术上,苏轼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散文一道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方面他是“宋四家”之一。
但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苏轼的事业却并不顺利。他“道大不容,才高为累”,“一生凡九迁”,仕途可谓坎坷至极。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脱不开关系。
苏轼是一个豪迈、洒脱之人。有一次,他在沙湖道上突然遇见大雨,同行之人皆拿着雨具去避雨时,他却杵着竹杖,穿着草鞋缓缓漫步在雨中。面对着众人狼狈躲雨的样子,苏轼却悠闲地放声高歌起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基层工作期间,目睹了民生疾苦的苏轼,对于新政更加不喜,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吐槽自己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比如在《山村五绝》中,苏轼便点出了王安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地方朝廷强行让百姓借贷谋取私利的现象: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的心很热,他看不惯不平事,但他又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民众,偶尔再写写诗词发发牢骚,不过正是此举,为乌台诗案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⑽ 苏东坡的为官生涯
林语堂所撰的《苏东坡传》将苏东坡的从政生涯梳理得十分清晰。苏东坡的从政经历可以概括为八州太守、三部尚书、四个从政前期的岗位、一任皇帝秘书。而且林语堂说,纵然苏东坡才华横溢,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1061年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这个岗位相当于知府的助理,品级不高。
那时,陕西久不见雨,农人忧心如焚。苏东坡就决定以自己雄辩滔滔之才,为老百姓向神明祈雨。经过充分的准备,苏东坡念了一篇祈雨文。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庄稼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代表他与民同乐的精神。
当时,凡地方官做官三年之后,朝廷就要考察他政绩如何,叫作“磨勘”。依据查考的结果,再经推荐,另授新职。宋英宗早闻苏东坡的名气,要破格拔擢,任以翰林之职,为皇帝司草诏等事。宰相韩琦反对,他推荐苏东坡到文化教育部门去任职,并且要经过此等职位所需之正常考试。于是,苏东坡通过考试后,到史馆任职。在史馆任职的官员,要轮流在宫中图书馆工作,苏东坡颇以有此良机饱读珍本书、名人手稿、名家绘画为乐。
在此期间,因变法遭到御史的反对,愤怒的苏东坡,给皇帝上万言书,但石沉大海,申请到地方任职。苏东坡携带妻儿来杭州任通判。林语堂认为,杭州像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原因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宏伟的庙宇,更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杭州的美丽赋予他灵感,杭州温柔的魅力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东坡的心,苏东坡赢取了杭州人的心。他离开杭州之后,南方的秀美与温情,仍然使他梦寐难忘。等18年之后,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职。
苏东坡杭州通判的任期届满,升任密州太守。密州是一个贫穷之地,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渊之别。苏东坡在密州任太守两年,在密州虽然身为太守,但是地方贫穷而偏远,到密州后灭蝗虫,减赋税,除强盗,筑造“超然台”。然后又调到徐州任太守。林语堂认为,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40岁才开始。在徐州,苏东坡人生中首度以行动为人所知,他做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过去在杭州,他始终充任辅佐官员,始终不能从事具有建设性的重要工作;在徐州,一个充实、完满、练达、活跃、忠贞的苏东坡出现了。他以徐州太守所表现的政绩,证明了自己作为行政官员是个干练之才。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这一次,黄河是在徐州以北约50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他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在他的带领下,徐州抗洪取得胜利。他还在徐州起“黄楼”,寓意黄土克制水患。
之后又到湖州上任,可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王安石等人的相救,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属于罪臣。没有实权,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低估,但也是艺术的巅峰。黄州呆了五年,苏轼47岁的时候,召其回京郊做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一家到了金陵后改变主意,在常州置办田地隐居了。结果就在这个时候高太后执政,这高太后也是孤寂一生,对苏轼的才学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同时也带有崇拜的味道。48岁的苏轼被高太后火箭提拔,先是登州知州,5天之后就被调任京师做礼部郎中,然后又提拔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显然成了宰相的候选人。
可在京城生活四年,小人们的诽谤攻击此起彼伏,宰相没做成只好外派,52岁的时候做了杭州的知州,这也是他事业的又一次顶峰,利用手中的权力做他喜欢做的爱民之事,杭州知州期间,政绩斐然。治理运河,疏浚西湖,筑造苏堤,设慈善医院“安乐坊”。两年后高太后又把苏轼调回京城,可没多久,小人们上蹿下跳,太后也不能左右,只好继续外派,两年知三州,颍州、扬州、定州。然后被以“兵部尚书”召回,苏轼自感朝廷官员对他回归掌握兵权的那种嫉妒和排斥,他请辞“兵部尚书”,只能做陪皇帝读书的工作。
在苏轼57岁的时候,高太后突然死了,临终的时候安排苏轼知州定州,就是河北的保定,距离东京汴梁不远,可就是这次出京,命运发生了变化,哲宗执政,章惇掌权。章惇是个奸佞险恶之人,年轻时是苏轼的好友,可掌权后由于他是坚定的改革派,对苏轼这样的保守派便痛下杀手。苏轼接二连三地接到贬谪的命令,先是广东的英州,然后是惠州,都是岭南之地,条件是非常的艰苦。苏轼博大的心胸与宽容,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环境,还为当地修桥,种药材,与当地百姓相处的其乐融融,章惇得知后,觉得苏轼生活的太快乐了。惠州期间一句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传到朝廷章惇耳中,觉得苏轼怎么过得还这么快活呢?又是一纸诏书,贬谪到跨海的潮湿阴冷的海南儋州。直到宋钦宗召回准备再次启用苏轼,可惜途中病死于常州,坎坷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但就是这坎坷的为官生活造就了他的文学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