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含义如下: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人们都只知道物的某种用是什么,但是都更应该清楚无用中体现出的大用。而总是停留或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无法判断出某物的真正用途。
而要想看到事物的本质,那么就不应该有过多私念,不受私欲左右,不受情绪化影响,只有少私寡欲才能客观公正。
“天下有道”的解析:
做民众也不易,性命为统治者轻用;而即使接近权力,与统治者相处也是步步凶险,如此之世,果如楚狂接舆所言,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即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而天下无道,圣人却只能保全性命,最后落在“方今之事,仅免刑焉”,圣贤如孔子也不免被人规劝,说能够保全自己,“免刑”,就够了。
❷ 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
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含义:要想克服困难,应当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要想实现远大的目的,应当从细微处作起;因为天 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小事开始。因此,办理任何事情,必须及早抓紧有利时机,作好 准备,而且要认真对待,不可麻痹大意。
❸ 为什么古代圣人孔子的儿子一事无成
所谓:“五百年而圣人出。”像孔子这样的至德至圣的人物,是要好几百年才有的,按照史书上说,孔子的出生,是因为他的先祖积累了六世的德义。所以,当初孔子的父亲连生好几个女儿,没有男孩,向鲁国颜氏求婚的时候,颜家老父亲就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说:“虽然梁叔纥年级大,但是他的父祖辈接连六代都是积德,这个家庭是要出大圣贤的人家,你们谁愿意嫁给他?”最后小女儿颜征在同意嫁给孔子父亲,并生下孔子。而孔家六世的遗德就积累到孔子身上,到了孔子子女后辈,是要重新积累的。
况且,孔鲤虽然一生没什么建树,但他尊礼守纪,胸襟豁达,留下了“孔鲤过庭”的典故,和孔子的日月光辉比较起来,当然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和我们普通人的萤火之光比较起来,却也如同蜡炬的光辉了;而且,孔鲤的儿子子思,是曾参的徒弟,孟子的老师,也是儒家五大圣人之一。一家之中,五大圣人占了两个,算是非常非常非常厉害了。
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难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出自老子《道德经》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的心态而为之,以不滋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味作为有滋有味。大的是由小长成,多的是由少积聚。
要解决问题,须从简易处入手;成就大事,须从小处着眼。天下看似困难的事情,无一不是从容易的地方开始做起,而做成大事,又无一例外的从细微的事开端。
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
那些轻易许诺的人是很少有诚信的,把问题看得过于容易的往往会存在许多困难。
所以,有道的圣人还是把困难分析得很充分,措施很周全,因此,最终也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了。
❺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和“生”的意思是什么
“成”是有所成就的意思。“生”是保全生命的意思。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意思是: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无道的社会里,圣人还可以保全生命。
出自战国庄子的《庄子·人间世》中的<楚狂接舆歌>。
原文: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译文:
凤凰呀凤凰呀,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在无道的社会里,圣人还可以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罢了罢了,别在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品德。危险啊危险,不要在地上制定规则让人遵循。棘刺啊棘刺,不要妨碍我走路,旅途中的刺榆啊,不要刺伤了我的双脚。
(5)圣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事业扩展阅读
这首《楚狂接舆歌》是出现较早的一首楚地民间歌谣,与早期其他楚歌如《渔父歌》、《越人歌》、《徐人歌》等一起,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文学体裁楚辞的滥觞。
始见于春秋孔子弟子编写的《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全歌只有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
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
《庄子·人间世》中同名的歌,系敷衍《论语》中的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国佯狂的一位隐士;“接舆”,原义为迎着孔子坐的车,并非“楚狂”的名字。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着作甚多,《庄子》中除《人间世》外,又见于《逍遥游》、《应帝王》。
因为有了这首《接舆歌》,“楚狂”、“接舆”成了后世佯狂避世的一个典型。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
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出自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意思是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自唐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思是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等。
《论语》中说,孔子听了这首歌,下车去,准备和楚狂交谈,楚狂赶快避开,孔子没有谈成。从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说,两人即使交谈了,也是不可能谈到一起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难险阻,道不得行,而并不退缩、后悔,正是有鉴于天下无道,希望力挽狂澜。
《楚狂接舆歌》主要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想见站在他对面的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入世的强者形象——孔子。
❻ 庄子的: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出自《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原文: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又称《接舆歌》
❼ 193.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天下之难作于易”,那些看起来特别艰难的事,都是从简易时一点点做起来的。
“天下之大作于细”,老子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从小事开始一点点做,因为天下的大事没有一个不是从点滴做起,最后再由量变促成了质变,变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是有道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没有整天定一些宏远的目标。但都是从细节开始做起,把细节做好了,最终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做大是目标,但是我们不能一直把眼睛盯在做大上,应该盯在细节上。只有把细节一点点做好,精益求精,才能成就大的事业,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做事必由之路。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越简单的道理,越是核心的真理,往往也最容易被大家忽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要做一件很宏大的事,不要先想它,把方向确定以后,要一步一步把细节做好。如果你做每一件事都能精益求精,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头看,会发现之前期望的目标早已完成。
选择一个事业,三点值得参考:一,这件事对众生有益;二,这件事我有兴趣;三,认定了前两点以后,再坚持下去,坚持十年。
有一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断重复地坚持做同一件事,把细节做好,做一万个小时以上,就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做事不要“差不多”就行,那样不会有进步,而要认真做好,精益求精,这样,人生就会有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