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航空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1、冯如
冯如(1884~1912年),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制造师和飞行家。号鼎三,广东恩平人。
他目睹美国先进工业,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他在研制出一些机械的基础上投入了飞机制造,第二次制造飞机并试飞获得成功,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冯如传奇的一生,创造的“六个第一”,提出了航空战略理论,冯如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对中华民族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2、华凤翔
华凤翔,1897年3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国近代航空先驱,抗日战争期间,主持飞机工厂内迁并恢复生产。1949年参与“两航”起义的组织和发动工作。
50年代初主持建立新中国第一个民航机械修理厂。随后又参加筹建民航的科研所(中国民航总局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并取得了可以实用的成果。他是民航科研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3、徐舜寿
徐舜寿(1917年8月21日—1968年1月6日),浙江省吴兴县南浔镇人,中国着名飞机设计师,曾任西安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技术副所长、所长兼总设计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上校军衔。
徐舜寿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6、轰-6、运-7,是中国航空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着有《飞机的疲劳寿命》等。
4、刘善本
刘善本同志于1915年出生在山东省昌乐县农村。1935年,刘善本在“航空救国”思想的影响下,考入了杭州笕桥中央航校。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八大队。
1943年,刘善本等二十四个机组人员被送往美国学习,并于1945年春驾驶一批美国制造的B─24型轰炸机,取道印度回国。“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1968年3月10日去世,终年53岁。1975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为他平反昭雪,其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5、潘国定
潘国定,飞行专家。长期从事飞行和飞行技术检查工作。他具有扎实的航空机械工程理论和丰富的实际飞行经验。
曾参加“驼峰航线”飞行,中印西北航线试航,支藏空投,西北、西南高原地区森林勘测。飞越“空中禁区”,试航拉萨成功,并完成多项试飞任务。积极参与制定飞行技术规定和培训飞行人才,为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故事有哪些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陈俊亮——纠错编码:将卫星无线数据传输,可靠性提高1000倍。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数据通讯设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前端为调制解调设备, 后端为纠错编码设备,而陈俊亮正是承担了纠错编码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
3、“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4、吴伟仁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奔向月球。在近月制动环节,测控精度十分重要。在卫星第一次进入100公里绕月轨道时,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撞向月球,或者是“跑了”,没被月球“抓住”。
当时有很多技术风险。嫦娥二号最终被月球捕获,在月球轨道上环绕起来,吴伟仁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5、孙家栋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人物详细事迹如下: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③ 中国航天人物有哪些
中国航天人物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洋、刘旺、王亚平、张晓光、邓清明、潘占春、赵传东、陈冬、陈全、李庆龙。(其中包括部分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一、杨利伟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6月出生,特级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 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二、费俊龙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
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经过多年的专业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是我国第二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三、聂海胜
聂海胜:1964年9月生,湖北枣阳人。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安全飞行1480小时,空军一级飞行员。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2005年10月12日,终圆了“九天揽月”的梦想。2005年11月由三级航天员晋升为一级航天员,2006年晋升为特级航天员。2010年底晋升副军职。2011年6月晋升少将军衔。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聂海胜跟随神舟十号第二次前往太空,飞行乘组由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2016年2月聂海胜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十一、邓清明(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邓清明,男,中国江西省人,中国首批航天员.1997年年底成为神舟计划第一批航天员14人中的一员。他与潘占春、张晓光、赵传东、陈全等航天员已训练了15年。
十二、陈冬
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十三、潘占春(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潘占春,1963年5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81年7月入伍,1985年1月入党,中国航天员,于1998年成为神舟计划第一批航天员14人中的一员,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天津部队。
十四、陈全(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陈全,1963年出生,四川省遂宁市人,2010年1月被授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航天工程硕士学位。大校军衔,副师职,二级航天员。
1981年7月招飞入伍。1998年1月,加入首批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2008年、2013年进入“神七”、“神十”梯队,荣立二等功。年满50岁的陈全于2014年初退休。有同名人物多人。
十五、赵传东(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赵传东,男,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海军航空学校大院内,中国航天员,于1998年成为神舟计划第一批航天员14人中的一员。2019年5月,担任北京九天未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航天科普顾问。
十七、李庆龙(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李庆龙,男,安徽定远人,1963年出生,大校军衔,中国最早的两名宇航员之一,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教练。李庆龙1980年从定远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空军导弹学院,1984年成为空军首批本科飞行员。
1995年10月,历经重重严格选拔,李庆龙与来自河南的吴杰,成为我国首批两名航天员,并被派往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主攻“太空行走”,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国际航天员”证书。2010年1月被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十八、吴杰(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
吴杰,男,汉族,1963年10月生于河南郑州,党员,大学文化、双学士,空军一级飞行员,副师职,大校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教练员兼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吴杰是我国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也是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两名教练之一。
④ 中国航天事业有成就的人有哪些
谢谢你的关注
1.火箭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 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 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2.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3.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
⑤ 中国航天事业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那些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有哪些心酸故事
中国着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于1968年1月6日去世。
徐舜寿,1917年8月21日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一个开明的体育工作者家庭。父徐一冰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05 年,东渡日本就读于大森体育学校。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体育学校。辛亥革命前夕,他曾率体校学生攻打江南制造局,为民主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刚满16岁的徐舜寿,又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任检验员。“八·一三”日军进犯上海,笕桥被炸,工厂停工,他抱着航空救国的愿望考取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进修航空技术,结业后任成都航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他工作勤奋,学习刻苦,在飞行力学研究上颇有成绩。1940年与人合作写了第一篇论文《飞机性能捷算法》,发表在该院《技术丛刊》第一号上,荣获研究院的奖励。1941年5月,徐舜寿被派往由苏联政府援建的伊宁空军教导队,教授飞行力学。
1942年8月,被调回成都航空委员会编译处任编译专员。他参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英汉航空工程名词词典》,于1944年正式出版。同年8月,在调任重庆国民政府空军印度军官学校教员的途中,适逢招聘公费留美实习生,他应试并被录取,遂赴美国韦德尔公司学习塑料零件制造。半年后转麦克唐纳飞机公司任雇员,参与FD-1、FD-2飞机的设计工作。
1946年初入华盛顿大学主攻力学。同年8月回国后,在南京国民政府空军第二飞机制造厂从事气动力研究和飞机设计,担任中运2号和3号飞机的总体设计和性能计算工作,被破格提升为研究课长。1949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命令他准备搬迁台湾,徐舜寿在我地下党的帮助下,毅然举家辗转来到已经和平解放的北平(今北京市)。
1949年5月,徐舜寿被分配到东北航空学校机务处工作,不久就随解放军南下,调查南京国民政府空军机场和航空工业设施,参加机场修建工程,配合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军。同年9月,调任新成立的华东军区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副组长,参与编撰《伪空军航空工业概况》,还编写了飞机制造厂建厂计划和空军作战训练教材。
飞机设计,是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为基础,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建国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只有为数极少、规模很小的飞机及其配件修造厂,根本谈不上自行设计。为摆脱这一落后局面,1953年国家把航空工业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针。徐舜寿在这一方针指导下,采取边创建、边设计的原则,成功地研制出一批新飞机,并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高亚音速战斗机,并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1956年9月,航空工业局在研究中国飞机设计如何起步时,徐舜寿根据多年在国内外从事飞机设计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认为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式的雅克-11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他根据中国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拟定了与国外同类飞机性能相当的、最大时速为700~800千米、航程约1000千米、升限为12千米以上,采用全金属、前三点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后掠翼的亚音速喷气教练机的总体气动方案(后定名为歼教-I飞机)。
该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制均立足于国内。方案得到批准后,他立即根据需要进行了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建立了气动弹性和外形专业,并亲自主持草拟了设计工作制度,组织设计室编写了《设计员手册》,作为设计工作的指南。并和其他两位副主任设计师一起组织和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2岁、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的年轻队伍投入了自行设计飞机的尝试。
在总体方案设计中,为突破“米格”型飞机的框框,避免中国自行设计的飞机成为米格型飞机的仿制品,他要求设计人员广泛收集和学习各类型号飞机资料,进行多方案比较,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但不要“唯米格论”。为此,他突破苏式飞机机头进气的框框,亲自主持制定了两侧进气的型式,为雷达和天线的安装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为该机的一次设计成功和后来运用到强-5、歼-8Ⅱ飞机进气道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对于歼教-I飞机的结构型式和起落架的设计,均依据总体方案的要求,进行了从优选型。为了控制质量,他规定了严格的三级(校对人员、组长、室主任设计师)审查制度。对大部件的总体设计,他要求采取由设计人员汇报后再进行答辩的集体审查方法。这些方法,既保证了歼教-I飞机的设计质量,又使这支年轻设计队伍的整体智慧和水平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从飞机性能、操纵安定性到气动载荷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利用小风洞对全机测力、部件测绞链力矩到外挂物动相似模型投放试验等技术关键,为以后的型号设计提供了借鉴。
歼教-I飞机从开始设计到首飞成功,只用了1年零9个月的时间,主要技术性能均超过原设计指标。其研制速度之快,在国外飞机研制史上也是罕见的。
1957年8月以后,徐舜寿又先后受命组织和领导初教-6和强-5飞机的总体设计。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初教-I(雅克-18)初级教练机为后三点式起落架,已不适应前三点式起落架喷气机的训练要求。初教-I的机身骨架,是由无缝钢管焊接的,需要进口材料,而且焊接处问题较多,机翼尾翼和后机身部分,均采用蒙布结构,要进一步提高飞机性能和改进维修性能均有困难;该机的设备也比较落后。为此,徐舜寿提出了自行设计前三点起落架和全金属蒙皮结构的初级教练机方案。
经上级批准后,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于1958年初完成了总体论证和吹风试验,并初步确定了总体方案。同年5月,完成各系统的打样设计,并制作出1∶1的木质样机。该机移交南昌飞机制造厂后,设计室又与工厂一起共同完成了详细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命名为初教-6型飞机,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嗣后,经南昌飞机制造厂继续研制、改进,于1961年12月批准定型,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79年获国家金质奖。到1984年,初教-6型飞机,不仅大量装备部队,而且还成批出口。该机的自行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已从修理、仿制发展到自行设计的新阶段。
徐舜寿在育人用才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工程设计单位需要有“常规上的快手(能手)和关键上的专家”。前者是指一般工程师,是常规计算分析的快手和打样画图的能手,在设计工作中,能做到“老马识途”;后者是指关键理论和课题研究的专家,在理论发掘和应用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确定方案时能拍板定案。他培养人才,坚持“优选培养法”和“自然淘汰法”,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用人上,他任人唯贤,只要对国家事业有利,他敢于坚持真理,为科技人员说话。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许多技术干部蒙受不白之冤,有的被撤职,有的被划为右派。作为室主任设计师的徐舜寿,看到党的事业受到损失深感痛心。
徐舜寿对祖国的航空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总是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向领导直言相谏,为领导当好参谋。即使遇有不同意见,他也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从不随波逐流。在飞机设计室成立不久,他就遵循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向国家提出自行设计初、中级教练机的建议;在“大跃进”中,让他组织设计超音速战斗机时,他从实际出发,直言劝阻;航空研究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成立不久,他出于对自行设计超音速歼击机的强烈愿望,同黄志千等人联名上书,提出在仿制和学习米格-21飞机图纸、资料之后,从1962年开始,以米格-21为原准机,设计一架马赫数2.2或2.3的歼击机的建议。他在关键时刻和重大技术上提出的这些有预见的建议,均被实践检验所证明是正确的。
徐舜寿工作勤奋,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同事们评价他“思维清晰,作风细致”,“具有出众的才能和善于抓住要领的本领”;“在技术上有远见卓识”,在工作上“不搞繁文缛节,倡导讲求实效的科学作风”;他“迥异于一些沾沾自喜、固步自封的庸人”,“他是把各个专门领域的专业知识编织在一个飞机机型内,完成一个‘系统工程’的人物”。
人物网络
徐舜寿(1917.8.21 - 1968.1.6),浙江省吴兴县人,中国着名飞机设计师,航空工业技术专家。他是中国飞机设计研制的开拓者和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机构的创建人之一,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曾组织主持完成各类军用飞机的设计任务并解决了多项尖端技术,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飞机设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徐舜寿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与贡献。他是新中国飞机设计的一代宗师,在他直接领导下培育出的飞机设计人员,遍布我国自主设计机型的重要岗位;而由他主持、组织和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1、初教6、强5、歼8、轰6、运7……他是中国的米高扬、苏霍伊、图波列夫。
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⑥ 为我过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功臣有谁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党员,大学文化。1965年5月出生,1982年6月入伍,1985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副师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179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枣阳人,党员,大学文化。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副师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翟志刚,男,汉族,黑龙江龙江县人,党员,大学文化、双学士。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正团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
⑦ 燃!2020中国航天高光时刻,中国有哪些航天英雄
杨利伟、翟志刚以及费俊龙等。这些人对于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来说,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而且见证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其实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一直是非常顺利的,而且所拥有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我认为这是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一、航天英雄的名字应该被每一个人记住这些航天英雄在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了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发展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了自身的才华以及勇气,帮助我们国家实现了目标,能够为这个社会当中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航天事业对于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每一个国家所投入的资源也是非常多的,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了世纪两下的水平,而且可以和美国的航天事业相抗衡了,虽然美国的航天事业发展的比较早,而且技术比较先进,但是我们国家经过最近30年的努力已经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足以和美国进行抗衡了,我相信在未来肯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的。
⑧ 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
在人类航天 历史 上,有三位科学家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他们是:苏联的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宇宙航行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
人类航天史从诞生之日起便不乏功勋卓着之人,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一个。俄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以及德国的奥伯特三人,因为他们对各自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而被称为各自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中提到,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着名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贡献在于他最早论证用火箭能够实现一些星际间的沟通等功能,除此之外,他对人造卫星和近地轨道等等也有许多开创性和前瞻性的见解。
作为俄国航天第一人,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中介绍,齐奥尔科夫斯基科学地论证了制造航天器和人造卫星的合理性,也进一步预测出人类未来会大力发展火箭事业和宇宙航天事业等等,还未这一理论的实现研发出了火箭以及液体发动机等等航天器材工作的原理和方法,解决了一些重要的技术性难题。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曾经扬言人们不可能一直被局限在地球这个摇篮中。
齐奥尔科夫斯基简介也简述了他个人的成长经历。齐奥尔科夫斯基从小生在俄国伊热夫斯科耶镇,小时候的他曾近因为听觉的问题而辍学,但是小小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离开学校后,14岁开始,齐奥尔科夫斯基完全依靠自己 自学 而读完了中学和大学的 数学 和理科课程。之后才正式进入一些学校任教并进行相应研究工作。
齐奥尔科夫斯基成就
齐奥尔科夫斯基是宇宙航天事业的奠基者,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当初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没有如今的宇航事业。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也是正因为有他这样远大的预见和抱负,才促进了航天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齐奥尔科夫斯基成就究竟有哪些呢?
齐奥尔科夫斯基成就有很多。在1903时,齐奥尔科夫斯基便发表了文章《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书中首次提出一种设想,即可以使用液体火箭,因为液体火箭比起固体火箭来说,推进剂产生的能量更大,也较容易被控制。另外,书中还讲述了喷漆工具用于飞行的可实施性,并且提出了奠定宇航事业理论基础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公式。
除此之外,在齐奥尔科夫斯基所创作的科幻小说中还有宇航服,失重等词。他小说中的设想和当今的航天 科技 一样。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是第一个提出用多级火箭来克服地球引力的人,他的设想也被当今的科学家所采用,实践证明,他的设想完全是正确的。这也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成之一。也就是因为齐奥尔科夫斯基成就颇多,对宇航事业贡献巨大。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后也被后人尊称为航天之父。
齐奥尔科夫斯基预言
被称为航天之父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当时所所提出的预言为现代宇航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00多年前便提出了五大预言,有些已经实现,有些还尚未实现。首先第一个预言便是航空器的外壳材料应该用金属材料而并非涂胶的布制材料。因为金属材料更安全和舒适,也可避免 化学 反应,必要时,也更方便改变其外形。第二个预言是提出反作用飞行,也就是说,反作用力是移动的唯一方法途径。
第三个齐奥尔科夫斯基预言是提出“火箭列车”的构想,他指出,若想飞入太空,必须利用多级的火箭,每节火箭的燃料用完后便自行脱落,接着燃烧下节火箭的燃料。以此类推。第四个预言是可以建造一个从飞船一直到星球的钢索,由此,便可以不再利用火箭来飞向太空了。但这个预言还尚未实现,只是存在在理论上,但若是实现的话,不仅可以节省燃料和资金,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第五个预言是“太空移民”,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一种人造重力旋转装置,利用此装置,可进行工农业的生产,甚至能开发出整个移民城市。现在,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正在开发该计划。即环形太空移民计划。齐奥尔科夫斯基预言使得宇航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人们从这些预言中获益匪浅。
猜你喜欢:
1. 论新型航天器发展对力学学科的挑战论文
2. 高考物理学发展史梳理
3. 关于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特点
4. 自学成才的中外名人故事
5. 航天科技知识资料
⑨ 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有哪些
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有:
1、任新民
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后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17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他领导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
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
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
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⑩ 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是谁
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是钱学森。
中国航天之父是钱学森,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
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着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的一生: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