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有前途吗
乡镇政府事业编是工作在基层一线、使命和任务都很神圣的一个岗位。
1,按照目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事业编在性质定位上就是介于工人和干部之间,客观上就限定了职业的发展空间。升迁的机会有,但升迁的职务高度会停止在股级。通俗一点说,当一名乡镇文化站长就是你今后二十年的追求目标和奋斗目标。
2,按前期常规的干部人事管理规定,事业编身份的人转为公务员的可能性很小,几乎不存在。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事业单位改革设想在落实过程中,是否会有一批事业编人员转为公务员,目前还不得而知。
3,副科级及以上岗位主要是留给公务员编制身份的人来竞争和上岗的。事业编身份的人通常是在仅有的股级岗位来竞争,虽然竞争的人多,但难度不是很大。因为乡镇书记就是决定这一岗位职务的拍板人。
4,简单说来,乡镇事业编的工作岗位,称其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和自身谋生的平台更为合适。
B. 什么是乡镇事业单位编制
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就是指乡镇一级的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
事业编制可分为全额事业编制、差额事业编制和自筹自支事业编制三种。
全额编制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基本待遇与公务员一致,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如城管、学校等。
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
自筹自支事业编制,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宾馆、培训中心、设计室等。
C. 事业编是做什么的
编制工作属于通过正式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且在组织部、人事局内有注册的工作人员。
一般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体分为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在编人员指取得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手续人员。
非在编人员就是无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手续的人员,如: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象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这些工作人员通常称为临时工。)
D. 什么事乡镇事业单位编制
事业编制,是从事专业技术岗位或者工勤等岗位,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行政单位,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事业编制,晋升的路线,如果是政府里的专业技术岗位大概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等专业不同职称也有所不同,工勤岗位主要是指工人,如司机,职称主要有初级工、中级工等等。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一般为非公务员序列的事业编制,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
E. 乡政府部门的事业编制是什么工作
简单地说,行政编制就是公务员,也就是以前说的干部,有行政职级,这是进入政界的基础。事业编制就是职工,比如司机、话务员、七站八所工作人员都是事业编制。
F. 乡镇事业编是如何分配工作的
我就是乡镇的事业编工作人员,乡镇的事业编制,一般是计生服务所、农技中心、文化站、水管所、林业站等编制的。乡镇的事业编制考进去一般都是这些编制,虽然是这些站所的编制,可是并不意味着就在这些站所上班,只负责这些站所的工作,而是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来分配工作的。像我是计生服务所的编制,但是并不是在计生办(计生服务所)工作,而是根据工作需要分配到了经济发展办公室,而经济发展办公室并不是只是单一的只管经济方面的工作,而是包括经济、安监所、消防、打假、统计、武装等各种各样的工作,一到年底,考核的资料都要做五六套,同时还要驻村,是一个行政村的驻村负责人,这些还不是全部的工作,平时哪里出现紧急的情况,比如山林失火,全部人员都要集中上山救火。因此可以这样说,事业编工作人员是乡镇的核心力量,因为他们比公务员稳定的多,比较少调动,但是所负担的工作比公务员只多不少 ,在我单位,每个办公室都有一两个事业编工作人员负责做着办公室大部分的工作。
乡镇人少事多,岗位的安排特别是事业编制人员的调配,基本以实际工作需要为中心,哪里工作重要,可能就会把人往哪里放,一切以领导的意见为准,不一定按照招录时注明的岗位定岗定人。比如对外招考时注明是招规建站的工作人员,到岗后可能直接安排到经发办工作,类似的随机调配在乡镇是常有的事。
朋友的女儿前两年考到了本地一个乡镇的社保所工作,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到岗第一天,领导刚好来检查工作,一看来了新人,而且长得还不错,第二天就把她调到了党建办,协助组织委员开展党组织工作。干了半年,乡里扶贫任务重,又把她抽调到了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协助其他人员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来,乡里开展立面改造、移风易俗、经济普查等阶段性任务,她无一例外都被抽调进了工作组,期间还协助各站所、中心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市场整治、山林灭火等事项,前后干了将近三年,除了第一天在社保所待过,其余时间都是在乡镇机关和其他各站所度过的,什么写材料、做台账、搞统计、驻村入户、信访维稳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工作都干过,硬生生从一个柔弱女子被锻炼成了女汉子、万金油。
这就是乡镇事业编的现状。在乡镇,公务员岗位本身有限,且绝大部分是领导,不足以应付庞大的工作任务,为了弥补工作力量的缺失,乡镇只能大量调用或者借调事业编制人员,充实到各个岗位。走进乡镇,很多办公室看起来人很多,其实公务员可能只有一两个,其余全是事业编制人员,有的甚至一两个公务员都没有,用的都是事业编。现实中,受制于工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限制,事业编都有转身份、提拔的愿景,普遍比较好管好用,乡镇乐见其成因此都把事业编当成工作的主力军来对待,很多工作都是通过事业编来完成,客观上也造成了乡镇事业编岗位的不固定。
总的来说,乡镇事业编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岗位的安排完全取决于工作需要和领导的想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为局中人,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没有分配的,打乱仗的。
原因?请你泡一壶茶,听我慢慢说。
大家都知道,乡镇政府是最底层的行政机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基层。水利所是属于乡镇政府下设的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包括,这个职责还挺多的,不照搬了,简单点说吧,全乡镇的河流、水库、山塘、灌溉渠等与水相关的,都基本是水利所的职责。根据我镇的三定方案,我镇水利所一共有3个事业编制,设1名所长,2名副所长。
大家还知道,乡镇政府是最忙最乱最杂的单位,到处是千线一针的情况,每一项工作都要求越来越高,动不动就一票否决,动不动就问责,检查、督导、调研等等。
就水利所来说,3个人的话,365*24都做不完,只能招临聘人员(也就是无编制的职工临工),然后领导把全镇看做一盘棋,那边任务重,就把人员往那边调,一年换个三四个部门都很正常。
我曾经主持我们镇的执法证考试,要求就是有编制的人才能考,其中事业编制人员,对编对岗的,基本上只有各站所的负责人,其他人员都是打乱仗的。能力强的,多个岗位轮岗,充当救火队员,也容易出成绩,进入领导的视线。能力弱的,找个不重要的站所里面一丢就是几年,没那么多时间精力去理你。
在乡镇人员都是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去,一般能够按照专业按照特定岗位分配的很少。
一、专业性特别强的会按专业、岗位分。比如会计、审计类的,一般会分到财政所和经管站,建筑类的会被分到城建等部门。
二、大部分是哪里需要就分到哪里去。乡镇各个部门都很忙,都需要人,每年新人还没来,各个分管领导就早已开始向主要领导汇报要人。所以新人一来,基本上都会被分到特别需要人的科室。
三、内部调动频繁。不是说你去了这个岗位,就一直会在这个岗位工作,而会根据你的工作表现以及实际工作需要,在单位内部进行调动。
四、一般新进的年轻人员大概率会先被分到党办、组织、宣传、经发、城建等十分忙碌的部门。后期,再根据你的工作表现以及能力进行调动。
从去年开始进行乡镇和街道层面的机构改革,将所有科室设置为行政科室和事业科室,行政人员进入行政科室,事业人员进入科室,按要求不得混编。各省对乡镇街道改革中科室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总得来说基本维持6个行政科室和4个事业科室的编制,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增设1至2个自设科室。虽然现在乡镇街道基本都存在行政编制少,事业编制多的情况,导致可能暂时存在混编的情况,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会逐步改变。
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七年多的乡镇干部,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在乡镇,从来都是按照工作需要安排岗位,不是按照你的编制而分派工作。混岗是乡镇的常态,有工作大家一起干,在乡镇所谓的文化、水利等业务工作都是兼职工作。新来的同志,很有可能会让你去党政办干事,也会让你包村,总之哪里忙哪里就会有你的身影。
看我昵称,就知道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了。
在基层,行政编和事业编混岗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招聘你的岗位,只不过是正好这个岗位有编制空缺,但是不一定招来就在那个岗位干活。
服从组织安排,这是你进入体制内必须要遵守的纪律。所以,入职之后,组织上让你去哪,就乖乖的去哪吧。
而且,还有可能,你在乡镇干几年,工作比较出色,组织部、办公室这些部门看上你,直接就把你借调走了,表现的好正式转过去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入职之后去哪都是有可能的,但是,要做好思想准备,基层是比较苦、比较累的,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各种活都得干。
你这种情况,即使不分在水利站也不一定是坏处,水利站属于边缘部门,有机会到镇政府上班发展前景也会不错的。
当然,除非你就想当一条闲鱼。
乡镇的工作可以说是充满了野性,粗犷无比。
请做好作为一块砖的准备,因为在乡镇, 你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乡镇事业编的工作分配是一年一个样,去了乡镇,你就可能从事除了领导之外的任何一项工作。
在乡镇,七所八站的工作人员是集中在一个办公楼办公的,除了财政所的工作人员因为专业性比较强,工作岗位相对固定以外,其他的站所可以说工作是一年一个样。比如,今年你在安监站从事安全生产相关的工作,明年有可能去政务大厅办业务。有个考上了乡镇事业编的朋友,第一年去被分配在扶贫办工作,第二年又给书记开车,第三年去当了综治专干,第四年又当了水利站的站长,现在机构改革水利站没有了,又被安排去搞民政,明年可能又去另一个部门。
乡镇分配工作往往都是这样,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很随意,很草率的,只要主要领导发个话,那么就可以重新分配工作。
以上说到的是本职工作,乡镇的干部还需要联系村子,一般是三个工作人员加一个副职联系一个村子,哪些人联系哪个村子也是很随意的,变来变去,一年一个样。
在乡镇,公务员和事业编的差别微乎其微,都是做一样的工作,事业编里的专技岗、管理岗的差别就更小了,甚至有的乡镇都把工勤编当公务员用,毕竟乡镇还是太缺人手了。
考上了乡镇,无论事业编还是公务员,都要提前做好一个心理准备——你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G. 事业单位招的化学专业具体是要做什么工作的
看你进什么地方,事业单位只要是搞点技术的,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化学,化学的面太宽。事业单位,比如地矿局,水文局,冶金所,监察检验科,海关等等,没用不用化学的,具体做的可能有分析检测含量,成分啦,或者仪器分析啦,不过都很简单,基础,说白啦,事业单位的工作技术含量不是很高,主要是熟练工种。
H. 基层乡镇事业编是如何分配工作的是怎样的呢
城镇基层事业单位有民政所、税所、电力工程所、卫生站、公安局、城管所这些,地域称呼上有一定的差别。大部分的城镇“七所八站”都撤销了,工作人员所有弄乱重新组合了,建立新单位,可是职责也都是之前“七所八站”的职责。主要是脱离机关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搞好企业区划。
总体来说,乡镇事业编便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儿搬,职位安排主要取决于工作需求和领导的念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之后,村里进行立面改造、移风易俗活动、经普等分阶段每日任务,她无一例外也被调动进到调研组,期间还帮助站点所、核心进行防灾减灾宣传、生产安全、销售市场治理、树林救火等事宜,前后左右做了差不多三年,除开第一天在社保中心待过,其他时间都在乡镇机关和其它站点所熬过来的,什么写原材料、做账表、搞统计分析、驻村干部入户口、信访维稳等各类杂七杂八工作都干过,活生生从一个柔弱女子被锻练变成女汉纸、万花油。
I. 什么是乡镇事业编制
乡镇的事业单位包括常见的学校、卫生院等。同时,还有不为人所熟知的各站所,包括林业站、农机站、文化站等等。以上单位均为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人员身份情况可能比较复杂。包括全额编制、差额编、自收自支编,工资来源为财政拨款或者单位自筹,具体结合各单位情况而定。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但须参加公务员考试;如设区市的城管。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又叫全额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学校等。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际上与企业差不多,待遇和经营状况息息相关,多为一些服务型事业单位,如设计院等。
(9)乡镇化工事业编是做什么工作的扩展阅读:
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
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任职应具有下列条件之一:
(1)中科院士、工程院院士;
(2)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3)其他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享有盛誉,业内公认的一流人才。
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按照以下基本程序确定:
(1)按照行政隶属关系,事业单位将符合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条件的人选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
(2)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对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选进行审核后报人事部;
(3)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各部门上报的人选进行审核确定。
确定专业技术一级岗位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实施范围
1. 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按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实施岗位设置管理。
2.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 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照《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 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试行办法》和本实施意见。
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综合确定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下简称三类岗位)总量的结构比例。
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
(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该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5)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盖面。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本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结构比例的具体控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