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的科技事业成就
( 1 )科教兴国战。 ( 2 )经过 60 年的奋斗,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一些科研领域达到了国际的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 3 )我们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❷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从印刷术到造纸术,从文字处理器到网络咨讯的共享,使人的智力得以深化,此乃人文动力;
从人的精神价值上而言,科技让人摆脱了贫穷的笼罩,网络科技资讯带来了第四波民主与人权的思考。
在生理上从抗生素到器官移植,从水利灌溉到生物品种的改良,都为人类舒缓了一次次的危机。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太多了像最早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军工也得到迅速发展。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现在的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粮食解决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饭问题。
相关如下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和人类进步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人身安全越来越没保障。各种新兴病菌不断出现。
比如说电话:两个人远隔千山万,是只要拿起听筒,拨几个号码,不用花几分,就能听到对方的声,进行语言交,这就是电话给人类带来的奇迹.有了电话还不,人类又发明了电,电脑比电话还,电话只能听到对方的声。
而电脑则又可以进行文字沟,还可以视频对,能够看见对,如果有什么节,发一个E-mai,几秒钟对方就能收,既可以节约纸,还可以快速让别人,科技发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改善了生活质量!
❸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
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❹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有,火药的发明,使人类能劈山开路、架桥、建筑,带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军工也得到迅速发展,造纸和印刷技术的问世,人类有了书写条件,推动了人们文化、艺术、语言、科技、经济等等的广泛交流。
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航海、贸易的发展,完成了地理大发现,使人类认识了地球,现在的杂交稻、超级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饭问题。
神五、神六这些航天飞机帮助宇航员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游,人造卫星为我们提供了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还能转播电视信号。
机器人能做许多人类做不到的事情,如潜入深海考察,闯入火场救人,磁悬浮列车速度特别快,给人们出行节省了时间。
❺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处于什么状态
发展到了中上游地步。现代高科技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流发展道路,有许多延申的技术。
1.20世纪40年代以来,许多新兴技术,如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等,都是现代科学的直接产物。新技术越多,包含的科学知识就越多。高新技术是科学知识密集型技术。如今,在科学上还不清楚,但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实现。即使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长期经验的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等,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
2.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对自然事物的理性认识,已广泛渗透到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技术发展的关键,使技术真正成为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宏观领域,还深入微观领域,延伸到宏观领域。在这些领域探索物质运动规律,必须依靠强大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精密的实验仪器和一整套的技术装备。
3.事实上,没有微波技术,就没有射电望远镜,就没有现代天文学,就没有超3低温超高压技术,就没有超导微理论;没有 X 射线衍射,就不会有现代遗传学。 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科技的科学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极大地加强了当代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当代自然科学不再是生产促进的结果。它遵循生产实践,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
4.相反,它走在生产的前面,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为生产的发展准备了各种前提条件,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秩序。同时,从获得基础科学知识开始,通过技术的实现,再应用于生产并获得经济效益,整个过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使科学技术迅速成为直接的生产力力量。因此,在现代生产的发展中,科学生产的科技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统一体系。科技在生产中的高度渗透和作用,使科技成为真正的直接生产力。
❻ 中国的科技怎么样
中国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非常迅猛的。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一点都不比别人差的。而且应该说我们的科技发展比她们更是超前的。以后也是更会好的。
❼ 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对科技事业的大力扶持是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正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教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的终身教授职务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
在此期间,科技事业得到迅速发展。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7)科技事业发展的怎么样了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进展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分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❽ 中国的科技力量怎么样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12.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8.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41.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7.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1.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6件,是2001年(0.7件)的2.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13.9倍、美国的5.6倍和日本的1.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着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9.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3.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8倍和3.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1.83%,比2001年提高了0.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12.5%,中央财政拨款932.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着21.6亿字,发表论文43.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17.6万篇,申请专利9.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着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60.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185.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73.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和6.4%,R&D经费年均增长18.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34.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9.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1186.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
祝你生活愉快
❾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
1、在大型建筑方面,1957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这是我国长江第一桥;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
2、在核工业和核技术方面,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0世纪90年代我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3、在航天技术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成功发射了多种性能的人造地球卫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实验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10月,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杨利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4、在生命科学方面,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获得成功,21世纪又研究发现了SARS病原体。
5、在物理学研究方面,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是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在纳米技术材料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功。
6、在水利枢纽工程方面,1989年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21世纪初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也基本建成并开始并网发电。
7、在电脑研究方面,1997年每秒钟能运算100亿次的“银河—III”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
8、在农业科学方面,1937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国家,为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做出了贡献。
❿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起步与追赶。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二、从1956年-1966年的追赶阶段。这一阶段以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为开端。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1956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家科委),由此形成了以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为主的国家科技管理体系。
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中,我们从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基础科学等13个方面凝练出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为中国科学技术制度的顶层设计先行模式开辟了道路。
三、从1966年-1978年的挫折与恢复阶段。此阶段,由于一些 客观原因,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同时科技工作也在困难中艰难恢复。
在这期间,我国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可以说,“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5年9月17日,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意义与影响是巨大的。
1964年,袁隆平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1972年,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1977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数论研究中,对“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进行精心解析和科学推算,攻克了数学界二百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
启示:
从古代的领先到近代的一无所有再到现代的引领5G时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却是不断向前的,中国科技的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什么是中国速度,什么是奇迹。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为祖国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