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事业人员转参公人员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一般事业单位来说,两者都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但是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前者实行公务员制度,后者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招录、晋升、薪酬、退休、养老等诸多人事管理方面都存在不同,如招录制度,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人员招录必须遵守《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必须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一系列规定执行.更多您可以关注中公教育黑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
B. 事业单位的人怎么样才能转为公务员
想从事业单位人员转为公务员,主要的途径有三个,一个是通过公考的方式,第二个是调任,第三个就是乡镇换届选举转岗。
(注: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已是按照公务员管理,故不在此讨论范围)
一、公务员考试
通过国考和省考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也应该是大家广为熟知的可以转为公务员的方式。
对于事业编人员,每年至少可以参加两次的公务员考试。
一次是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正常每年的10月份左右国家公务员局就会发出招考公告。还有一次是本省的公务员考试,各省安排的考试时间不太一样,有些省份是上半年,有些是下半年。当然,如果对于工作地点没有要求,那么可以选择参加其他省份的公务员考试,考试机会就更多了,上岸的概率自然会更大一些。
参加公务员考试可以说是事业编人员转为行政编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你不需要去找各种关系求人,只要静得下心、吃得了苦,好好复习做好准备就有一定的机会。
二、调任到公务员单位
事业编人员是可以直接调任公务员的,2019年中组部修订发布的《公务员调任规定》如下图第二条:
这个似乎是新的选拔方式,网络搜索还蛮多地方采取这个措施来选拔人才。同时也为事业单位人员转为公务员拓宽了新的渠道。
C. 全额事业单位转参公最新规定
事业编制能否转公务员?
答案是肯定的。
公务员法明确规定,事业编制人员可以通过调任的方式,调到行政机关担任副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置换为公务员。调任分两种情况,一是处级以上领导调任,这种相对容易,大多数属于组织使用干部需要,只要组织研究讨论公示后,即可实现身份转换;另外一种是科级以上处级以下干部调任,这种属于典型的逆向调动,难度较大。
调任条件一般要求具备三点:
1、必须有接收单位;
2、接收单位要有空编;
3、在事业单位取得副科。
同时,对年龄和学历也有规定:
1、学历要求。按照规定,调入市级以上机关任职的,一般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调入县(市、区)级以下机关任职的,一般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2、年龄要求。调任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职务的,一般不超过50周岁;调任其他处级职务的,一般不超过45周岁;调任市级机关科级领导职务的,一般不超过40周岁;调任县(市、区)级以下机关科级领导职务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3、专业技术人员调任。专技人员调入市级以上机关担任处级领导职务,拟调任人员应当聘任副高职称2年以上,或具有正高职称。调入市级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拟调任人员应当聘任副高职称1年以上,或具有正高职称;调入县(市、区)以下机关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拟调任人员应当具有中级职称2年以上,或者具有副高职。
4、管理岗位人员调任。在事业单位取得副科级及以上职务,试用期转正后,可同等调任机关担任相应的领导职务。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领导帮你,否则具备条件也是白搭。
D. 事业编人员如何才能转为公务员
一、走提拔调任途径
根据今年新修订颁布的《公务员法》第七十条规定:国有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不参照本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四级调研员以上及相当层次的职级。按照调任公务员有关规定要求,事业单位担任相应职级管理岗位领导职务满3年以上的事业编人员可调任副科或正科实职公务员,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的事业编人员可调任相应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调任人选均需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在40周岁以下,经接收单位考察并按管理权限审批同意。
事业编制人员既可走管理岗提任到八级以上,也可走专业技术等级晋升到中级岗位以上,就能调任党政机关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或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公务员。当然难度也不小,多数事业编制人员受单位机构规格所限不会有太多类似机会,但调任方式还是可行的、通道还是畅通的,关键要看个人怎么谋划运作了。
二、走公务员招录途径
目前,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公务员并无限制,年龄在35周岁以下、管理岗位职级或专业技术等级相当于科员以下级别人员均可报考,当然学历层次和专业要求也须符合报考要求。公务员招录考试以国考和省考为主,招考流程基本相同,先报名和资格审核,接着笔试和面试,最后体检和政审,笔试考《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有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在《申论》等考试中多具有一定优势,只要认真备考,通过概率也很大。另外,近几年如广西等省份组织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已出现专门面向事业单位人员定向招录的职位,只有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事业单位人员才能参与竞争,考过的难度会有所降低,预计今后将会有更多省份实施这项公务员招录新做法,对事业单位人员来说又多了条出路。
三、走转为参公管理途径
这条路更多寄希望于机构改革带来福音,对于承担行政管理职能或行政执法职能的部分事业单位,有望通过机构改革转为参公管理单位,其事业编制人员经过相对简单的考试考核程序后,均可转为参公身份,其领导职务与职级设置、干部提拔晋升和工资待遇等都与公务员一般无二。如近年来,一些地区先后有水务局下属的水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污水治理工程管理办、城市排水监测站和国土局土地开放中心、城管局执法大队等,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为了参公管理单位。
事业编人员如何才能转为公务员?三个快速捷径 (点击查看原文)
E. 事业编制能否调入参公单位
不能。参公单位的性质和公务员差不多了,在面向社会招考时参公单位招录人时是在公务员的考试中进行的,而不是和事业单位考试一起的了,所以两者的性质不一样。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种矛盾日益凸显,作为机构编制部门主攻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多年来存在于事业单位体制和机制内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2005年以来获批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以下称参公单位),已经成为事业单位中的“中间地带”。
出现很多新情况和问题,诸如无法划入行政类的参公单位如何开展行政执法,划入公益类的参公单位怎么管理,参公人员身份、职称职级待遇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改革中无法回避,也关系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行。现结合本区实际,试论参公单位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的思路。
一、参公单位的现状
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后,我区先后有海事处、水政大队等28个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共下达编制375名,共有人员338人。按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参公单位中共划出行政类单位3个、公益一类单位24个,公益二类单位1个。
二、参公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异同
从编制管理角度看,我区28个参公单位和其它事业单位同属于使用事业编制,按事业单位管理。但在人事制度上,前者实行公务员制度,后者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同时,参公单位与其它事业单位在行政资源方面也存在不同。
一是通过参公管理身份的赋予,增强了参公单位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参公管理的身份保障了与公务员相同的福利待遇。
三、参公单位的改革思路
(一)全部或部分转为行政机构
1、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如区地方海事处、区草原站可调整为区交通运输局和区农牧业局的内设机构或单独设立下设机构,人员过渡为公务员。
2、将参公单位承担的部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单位重新明确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人员调整到其它事业单位。
3、面临的困难,一是行政编制不能突破编制总额。经测算,我区符合条件的参公单位转为行政机构后,需要的行政编制在45名左右,难度很大。二是参公单位部分人员需要转岗分流,容易造成不稳定因素。
(二)参公单位退出参照管理序列,回归事业单位的公益性
1、将参公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其单位划归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程序退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序列,人员工资、职称按事业工资标准执行。按有关规定,改革完成后,只有极少数参公单位可以转为行政机构,大部分仍将使用事业编制,正常履行相关职责。
2、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参公管理是《公务员法》规定的政策,具有法律效力,法律应该有其延续性、稳定性,自治区审批参公单位存续也有一定程序,不能朝令夕改。二是如果整体划归公益类事业单位,那么现参公管理人员的工资结构、人员管理模式均要重新调整。
事业编制岗位需要重新设置、审批,需要重新落实岗位聘用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落实绩效工资制度。三是面临存在必要性的评估。经评估确有存在必要的事业单位,才能划归公益类事业单位。如果经评估认为承担任务不足,单位将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三)参公单位编制人员管理上实行“双轨制”
1、被划分为公益一类的参公单位,在改为公益一类之前的参公人员,还是按照公务员法管理,对于以后的新进人员按照事业人员招聘和管理。
2、对参公人员所参与的工作进行划分,如行政执法人员可按综合执法改革思路,划入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参公单位,仍保留参公身份。
(5)普通事业怎么转参公扩展阅读:
对于参公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来说,二者编制管理不同,但是实行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即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共部门根据不同的编制类型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行政编制人员实行公务员管理制度,事业编制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参公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编制管理和人事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例外,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编制仍然在事业编制序列,却按照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F. 请问事业单位要怎样才能参公
答:请问事业单位要怎样才能参公?这个问题回答很简单,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你所在单位及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具有政府行政职能的工作,这样就具备参公条件了,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文件精神,你单位可以提出单位及人员参公申请,经上级批准后,事业单位就参公了,事业单位的人员就成为参公人员了,根据公务员法,参公人员与公务员属于一个系列,工资及待遇按照公务员法执行。
G. 请问事业单位要怎样才能参公
事业单位申报参照管理程序如下:材料报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核,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报省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前,要以书面形式事先与省公务员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待同意后再正式申报。经与省公务员主管部门联系沟通,省将启动市一级申报材料的审批工作,县区事业单位申报材料审批工作将于市级事业单位审批后立即启动。
H. 事业单位参公的标准和条件
【法律分析】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及以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一百零六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公务员法实施前已批准为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且工作人员已办理过渡手续的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不再进行参照管理资格审查和考试考察。
符合列入参照管理范围条件,在公务员法实施前尚未审批为参照、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经批准参照管理后,其工作人员应具有的资格条件为:
1.系核定的单位编制限额内的正式工作人员;
2.在管理或专业技术岗位工作;
3.市直属和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区、县(市)直属和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应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
4.截至单位批准参照管理之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
5.近2年年度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等次;
6.单位批准为参照管理之日,原为工勤人员后转入管理岗位满3年以上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转聘在专业技术岗位满3年以上,且符合上述资格条件的可列入参照管理对象。
I. 事业编如何转公务员
不能转,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编制是完全的两个体系,想要从事业编转变为公务员编,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加公务员考试。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
公务员编制,是各国负责统筹管理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维护国家法律规定贯彻执行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9)普通事业怎么转参公扩展阅读: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形式: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考试。
地方的公务员考试是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为招录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而组织进行的各级地方性考试。
中央和地方考试单独进行,不存在从属关系,考生根据自己要报考的政府机关部门选择要参加的考试,也可同时报考,相互之间不受影响。
中央公务员考试和地方考试性质一样,都属于招录考试,考生填报相应的职位进行考试,一旦被录取便成为该职位的工作人员。具体公务员政策可参看国家公务员网的相关政策。
地方公务员考试有资格考试和招录考试两种,资格考试即成绩合格者发给公务员资格证书,考生可凭此资格证在市、区、县等国家机关求职,如北京市。
有的需要再参加具体部门的一些考试,有的直接面试考核。绝大多数地方公务员考试采用的是招录考试的方式,考生选择职位报名参加考试,考上后就直接录取为该部门的公务员,和中央公务员考试程序一样。
网络—公务员考试
J. 事业单位转公务员六种途径
1、通过提拔途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为公务员编制困难,渠道少。
2、有一种晋升方式,成为公务员编制,直接注册为公务员,这对一些有兴趣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好处,但是这种晋升方式比较困难。
3、通过遴选途径。
4、事业单位改革也是一个路径,目前,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很多铁饭碗被打破,比如有些事业单位被取消事业编制,
5、通过成为事业编制人员成为公务员,这类单位通常是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人员身份因为职能而改变,
6、通过参公人员、事业编制就有机会成为公务员编制。
拓展资料:
1、公务员,全称国家公务员,是负责经济社会秩序和国家公共资源的全面管理,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履行相关义务的公职人员。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务,被纳入国家行政机构,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工作人员。
2、根据职务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公务员可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院对于特殊岗位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加其他岗位类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8年5月21日发布的《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9万人。
3、针对不同意见了公务员的范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反复研究,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公务员的范围需要适应民主政治的发展,符合当前的干部管理制度在中国,公务员法草案的规定符合实际情况,建议保持草案规定的范围;同时,建议对公务员定义的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和完善,以适应公务员的标准范围。最后,立法机关接受了这个建议。
4、一个依法从事官方活动的人,既不为自己工作,也不为私人企业或组织工作或服务。这里的“法”是指广义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因此,党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和执行,也是履行公共职责的一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