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事业单位人员算干部吗
有的是,有的不是。事业单位中,并非所有人都属于“干部”,事业单位中的管理岗、技术岗属于干部的范畴,而工勤人员与机关中的工勤人员类似,不属于干部。参公人员中既有参公机关人员,又有参公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前者使用的是行政编制,比如共青团、妇联及工会;后者使用的是事业编制,一般都是行政机构的二级编制。但即便使用的编制上存在差别,都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人员,也属于干部的范畴。
事业编不一定属于干部身份。事业编的组成比较复杂一些,它是由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组成的。如果是属于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的人那么就是属于干部身份,比如教师等。但如果是属于工勤岗位的就不是干部。事业编制的岗位是非常多的,而且在现阶段都是我们国家不能缺少的。
事业编虽然跟公务员一样都是属于有编制的体制,但是跟公务员不同的是,事业编的组成会比较复杂一些。这主要是跟事业单位这个主体有直接的关系。事业单位是属于公益性质更多一些的单位,跟公务员这种纯服务行的编制单位有很大的不同。
如何取得干部身份?
1.应届毕业生干部身份:在就业报到证开出满一年以后,在有人事权的单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人社局下属的人才市场)做转正定级后就取得了干部身份,就有了行政关系和工资关系,然后可以计算工龄了。
2.退伍军人干部身份:退伍军人退役后安置进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里面会有退伍军人安置审批表,第一年年度考核合格后转正定级就取得干部身份。
3.社会人员干部身份:国有企事业单位通过公开招聘或者特殊人才引进的,档案里面会有“吸收录用干部审批表”,这个就是有干部身份的明确标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⑵ 企业聘干转入事业单位算不算干部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的聘干,是干部。有编制。关键是你的条件必须达到。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发展改革的趋势,是实行全员聘用制,工勤人员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参加竞聘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按干部身份对待。因此,不管是工人身份,还是聘干、转干、代干身份,在实行聘用制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竞聘管理岗位,也可以正常晋升。
法律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禁止“以工代干”或“转干”后,类似的聘干行为就不允许再在事业单位出现了。因此,像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如果是已经进行过公务员登记的(参公单位人员也需进行公务员登记),那么恭喜你,说明你已经转身份成功,是地地道道的参公事业编人员,可以参照公务员管理享受相应的工资、职务晋升,不受任何限制。
⑶ 聘干和干部有什么区别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08
⑷ 请教各位事业单位聘用制干部是否是干部身份
摘要 事业单位聘任制干部不具有干部身份,需要经过审批。
⑸ 聘干和干部有什么区别
1、不同的意思。
用工:不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聘用本单位职工担任干部职务。在任职期间,干部有权享受待遇。企业用人干部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事业单位用人干部逐步实行全员聘用制。
干部:也就是说,对有注册证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全员合同制,是我国事业单位所有人员实行合同制的一种方式。
2、档案存放在不同的地方。
任用干部的档案保存在人事部门。
正式干部档案在组织部。
3、职称方面不同
试用期结束后,一般招收毕业生的第一个职称可以不经考核初步确定。
受聘干部只有通过考核或考核才能获得第一个职称,以后也会一样。
⑹ 聘干身份是干部还是工人
聘干是工人身份。
聘干,指“聘任制干部”尤其是事业单位里的本单位工人身份的聘任制干部。
中国的人事制度,历史上向来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分的,大体上分为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渐按照单位的性质,实行不同的人事政策。现在,国家机关实行公务员人事制度,已成定局;国家对企业的人事控制也采取了企业化的宽松方式。
唯有中间的事业单位的人事上尚未完全定型。现在,各省都在按照人事部的要求实行“全员聘用制”,在事业单位中破除干部终身制。
但是,事业单位的人事聘用改革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也就是说,应该先进行单位性质的评判,再考虑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才具有实际意义。
聘干是一个历史问题,与乡镇“招聘干部”“竞聘上岗”等不完全相同同,更不能等同于现在执行的“全员聘用制”。
以山东省为例,1988年05月30日山东省出台《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补充干部实行聘用制暂行规定》授权“可以从全民所有制和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人、非农业户口的国家不包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其他具有一定专长的人员中聘用干部。”
这里实际上把招聘干部和本单位工人聘干混为一谈。同时规定“聘用人员解聘、辞聘后,不保留干部身份和待遇。”
⑺ 事业编制中聘干参照公务员后是否成为干部身份
不一定。
具体来说,还是要看您原来的身份。到底是干部编制还是工勤编制。
聘用制干部并不算是规范的称谓,其所指的范围比较大。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所有的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签订聘用合同。~~也即,其中也是分为干部和工人身份的。
⑻ 怎么才算干部身份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体系中,正常从业人员分三种身份:农民、工人、干部。农民归农业部管理,工人归劳动局管理,而干部归人事局管理。大学生属于国家培养的专业人才,属于国家干部身份。通过向劳动部门申请办理招工(就业)手续后具备工人身份,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吸收、录用干部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国家统一招收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也具备干部身份。我国不同部门具备不同的行政职能,其中干部管理等方面由人事组织部门负责,工人管理及社会劳动保障等方面由劳动部门负责。目前身份仍是影响我国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明确身份的人员还不能随意流动。
干部身份靠什么来证明?靠三方协议,靠派遣证。派遣证即大中专毕业生干部身份的证明,提干需有干部身份。
1、 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比如北京现在的落户政策基本就是人才引进,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干部身份。只有有干部身份,才能说是干部调动。
2、
拥有干部身份才能够评职称。在我国,无论各行各业都会有职称评定,而且相信任何单位都希望有那些有职称的人来工作,就算你工作的单位没有职称评定一说,那想你如果是高级工程师,你拿的钱也绝对比别人多,因为这是国家规定,国家规定拥有职称的人的基本工资,比如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基本工资不得低于年薪5W(举例,不代表国家规定)。
3、 提干的基本材料。就是说如果你要被提升干部,就必须拥有干部身份。
4、 计算干部工龄的起始点,工龄从拥有干部身份开始计算。(工龄关系着你的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
5、拥有干部身份养老保险拿的钱数多
(干部100%,工人60%-80%)。有人说,我不考公务员,不想进事业单位,我就挣钱行了吧。这又牵扯到职称问题了,一个拥有职称的人,哪怕是个低级职称,他的工资比同水平没有职称的人的工资水平就高一个级别;
有人说,我暂时想考研,等研究生毕业后再想工作的事。假如你今年7月份毕业,你在6月份跟一个代理公司(或者找关系,你爸的朋友的公司什么的)签订了三方协议,档案被发到这家代理公司。等到九月份研究生入学的时候,需要档案,就去让这家公司发送你的档案到学校(你算作是在职考研,与应届生考研没什么区别)。一年后,找签三方的那个公司给做转正定级,确定干部身份。三年后你毕业,实际已经拥有2年的工龄了。工龄这个东西很重要,首先必须拥有干部身份(工作一年)才能评定初级职称,工龄4年(工作五年),可以评中级职称,工龄9年(工作10年),可以评高级职称。至于那些破例评定的,则需要获得什么国家级的科研奖什么的,咱们一般人是没有办法的。今后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你的人事档案不能脱离人事厅(局)以及所属的人才中心等干部档案管理系统。一旦转入劳动局或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介等机构超过三个月不能及时转回的,将失去原有干部身份。
⑼ 事业单位聘任制干部是否具有干部身份
事业单位聘任制干部不具有干部身份,需要经过审批。
以广东省为例:
根据《广东省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招收聘用制干部管理规定》第四章招聘干部的审批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根据考生综合总分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经德育、智育、体育全面衡量,提出拟招聘干部对象名单报主管人事部门审批。其中、县、市事业单位(含委托当地审批的省属及中央驻粤单位)招聘干部,由县人事部门或其市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部门审批;
省直及中央驻穗事业单位招聘干部,由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事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报送招聘干部的审批材料包括:
1、事业单位编制定员以及下达招聘干部指标情况;
2、拟招聘干部的工作情况;
3、《聘用干部审批表》(一式二份);
4、笔试、面试或考核的有关材料;
5、体验证明书;
6、审批机关规定上报的其他有关材料。
(9)事业干部聘干怎么才能算干部扩展阅读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严肃干部人事工作纪律有关问题的通知》》相关内容:
严格执行不准“以工代干”、“转干”的规定,坚持改革方向。
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依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要按照1983年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整顿“以工代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坚决停止个别地方仍在使用的“以工代干”、“工人转干”的错误做法。
在职“五大”毕业生需要调整工作的,要一律按照规定条件,通过公务员公开招考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进行,不再搞身份“转干”及相应的工作安排。政府人事部门和其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不再进行“以工代干”和“转干”的审批工作。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需工勤人员,必须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编制内,一律采取社会招聘和合同管理办法。